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社会教育

以换书为例谈幼儿间的拒绝行为

发布日期:2009年11月10日
作者:钟月明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

“不行,我不换”——以换书为例谈幼儿间的拒绝行为

一、发现问题

      吃过午饭,老师请小朋友到走廊里安静地看书,并要求每次只拿一本书,看完一本再去换另一本。妮妮吃完饭,拿了一本书,刚坐下来还没打开,看到一旁的陈天羽在看《虹猫蓝兔七侠传》,就站起来对他说:“陈天羽,我和你换本书看,好吗?”陈天羽:“不行!我还没看完呢!”妮妮说:“你先给我看一下吧?”陈天羽低着头没睬妮妮。妮妮有点无奈地走开了……

       老师发现了不开心的妮妮,关切地问:“妮妮,怎么不高兴了?”

       妮妮:“我都用好听的话去和他换了,可他不肯……”

       为了鼓励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友好交往,教师平时经常会建议幼儿“如果想要玩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或者要看别的小朋友的书,就要用有礼貌的话去和同伴商量”。这样的方式较为有效地增加了同伴之间的交往频率,但同时也存在着被同伴拒绝的现象,转而增加了告状频率,如“老师,我用很礼貌、很好听的话去说了,可他还是不愿意换(借/让/一起玩)”,等等,以致出现争抢或者情绪上变得特别的低落、沮丧,甚至影响了后面的活动。似乎在幼儿的意识里,如果“我”用了好听的话去说了,那么对方就应该答应,不答应就是对方的不对。

       对于幼儿而言,这也就意味着有礼貌的请求并不是每次都是有效的。事实上,有礼貌地征求对方的意见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层面,对方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而笔者现在面对的大部分幼儿却只能接受前一种,即“我”提的意见你就应该接受而不能拒绝,你不接受或者拒绝是不对的。幼儿的内心渴望在实际生活中时,往往不是那么顺畅,他们想当然的事情,行动起来却难以如愿,以致在礼貌之后起冲突,表现出争、抢,甚至黯然神伤。在礼貌用语之后,面对同伴的“不行”,幼儿为什么不能接受?面对同伴的拒绝,幼儿应如何应对呢?

       二、分析问题

      (一)家庭和幼儿园的因素

      在家庭生活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下,幼儿父母的迁就、忍让及不良的教养态度,使得幼儿任性霸道,很难接受被拒绝。而在幼儿园里,教师为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哪怕是不可行的事情,也会寻求合适的方式,如转移注意、给予可行性选择等委婉拒绝,避免提到“不行”。这些做法使幼儿缺少面对直接被拒绝的经验。

     (二)年龄特点和心理因素

      皮亚杰在关于儿童道德发展阶段中的论述,提到2~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其思维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的意见和要求。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幼儿道德认识水平还处于较低阶段,是与非往往以自己的愉快或满足为标准,易与同伴发生冲突。皮亚杰把学前儿童言语的机能分为自我中心言语和社会化言语(包括适应性告知、批评、命令请求和威胁、提问、答复五个范畴)。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言语是一种非社会性言语,它不考虑听者的需要,可以用来指导行动而并不用来进行交流。可想而知,在幼儿运用礼貌式请求言语后,遭遇拒绝所产生的强烈或低落的情绪反应受到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

     (三)交往中事与物的因素

      有一部分原因也是由物品即交换对象图书造成的,如书本不够吸引人、书本有些破损等。由于实施拒绝行为的幼儿正沉浸于自己做“事”的状态之中,受不得同伴的干扰。不在于事件本身,而是突然的状况让幼儿猝不及防,使“不行”成了幼儿的第一反应,犹如自己的领地被侵占。比如,在自由活动时间里,甜甜在玩“十二生肖”的积木游戏。天天在旁边看着,说:“你这块积木摆错了!”一边说一边下意识地伸手去挪动有小白兔图案的积木块。甜甜叫起来:“不行!这是我的玩具!”天天坚持:“你摆错了!”并执意伸手要将小白兔放到正确的位置。甜甜一边拦一边叫:“不行!老师,他抢我的玩具!”天天有点委屈地说:“老师,我没有!她的小白兔放错了,我只是想把它放好……”

     (四)缺乏拒绝策略的因素

       很多幼儿总认为请求式的礼貌用语是万能的:一名幼儿打了另一名幼儿却理直气壮地说“我已经和他说过对不起了!”就该“没关系”了;“我和你换本书,好吗?”等请求就直接可以指导行动了,而曲解了道歉或请求的真实意义。幼儿还不懂得恰当的商议、沟通的方法。大家都希望看自己喜欢的书本,也明白别人也想,但矛盾在于怎样选择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而作为成人,虽然意识到了礼貌用语对于同伴交往上的重要意义,但还没能让幼儿理解其中的含义,缺乏对幼儿行为上的具体指导。

      由此可见,上述因素往往导致幼儿既缺乏受挫能力,又不会以其他方式进行协商、交流,遇到困难往往直接以动作示人或求助老师,缺乏应变能力和情绪的自我调节,容易产生激奋或低落情绪或排他心理。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对处于交往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进行心理的自我保护十分重要。所谓自我调节能力是指幼儿在认识、交往过程中,当受到外界刺激影响而产生不稳定的心理状态时,自己能够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以最大限度地适应当前环境的能力。笔者以换书为例,探讨如何帮助幼儿提高情绪自我调节能力。

      (一)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委婉拒绝

       当幼儿自我意识刚刚开始形成、还不知道如何同别人沟通时,成人的启蒙非常重要。幼儿提出请求和拒绝别人的心理过程和成人没有根本区别。和成人相比,儿童是一个心理的存在者而不是社会的存在者,交往对他的心理影响远远超过实际的内容。成人要教会幼儿在交往中遵守秩序、调整自己,为将来幼儿的人际交往打下基础。教师可教给幼儿恰如其分地表达拒绝换书的理由,如:我很喜欢自己正在看的这本书;我自己还没有看完,等我看完再给你看,好吗?我已经说好了和某人一起看,等等。

       因为幼儿有独立的人格,有被尊重的权利,只要合理,是可以拒绝对方的。只是,在幼儿提出“不行”的时候,成人需注意引导幼儿也能够有礼貌地较清楚地说明理由,拒绝同伴要有合理性,而不仅仅是“我不想换”。正如维果茨基所提醒我们的,比起独自一人,儿童在(同伴)帮助下能够表现出更高的水平。

     (二)激励引导,强化交换行为

      幼儿总喜欢被表扬。教师应及时用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的方法来强化幼儿的交换行为,让幼儿感到愉快、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身的意识。当幼儿能较好地与同伴交换书本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愿意和他交换书本,真大方!”“你们俩配合得真好!”“我愿意和你换书,因为这样我们都会很高兴”“谢谢你愿意和我换书,我真喜欢你”等,体验过程中带来的快乐。而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点头、竖起大拇指等行为,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情绪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从强化交换书本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交换行为。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学会关注同伴出现的良好行为,从观察比较中学会自我调整与辨别,教会幼儿进行恰如其分的自我表扬。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

     (三)运用移情训练,培养对人或事物的积极态度

       所谓移情是指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感情的一种心理品质,它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品质,保持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通过情境性的练习,让幼儿感受各种情绪体验,提高对情绪辨别的敏感性和行为的针对性,从而学会在不同的场合、不同情境中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更好地应对同伴的表达。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对策预设。引导幼儿自我反省,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比如:“人家为什么会拒绝你呢?”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式把自己的东西介绍给同伴,让同伴对自己的书或其他东西感兴趣,从而让对方答应自己的请求。学会适当地放弃,不要将同伴的拒绝放在心上,如“不换就不换,没什么大不了的”,学会大度、不计较,然后再找其他的兴趣点。

       第二,对策实施。聊天谈心:了解同伴不愿意交换、拒绝自己的原因,即对方为什么拒绝自己,是不是自己的要求太高了还是其他什么原因。集体讨论:共同探讨如何让同伴对自己的书本感兴趣,使得同伴愿意和自己交换。淡化结果:如果真的不换,怎么办?情感体验:换位思考,体验行为后果。经过多次分工练习、变换角色等,幼儿对被拒绝的反应似乎也不再那么强烈了。他们在情境中感受了被拒绝,获得了换不到图书的情绪体验,也从中理解了同伴的做法。

       第三,实施效果的检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笔者发现实施方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告状的现象极少出现。特别观察了扬扬、丁丁、文文等几位小朋友,看着他们一次又一次去换自己喜欢看的那本书却没有换回来时,表情里藏了几分情绪,但在意识到“不换就不换”时,马上就释然了。

      一段时间以后,幼儿似乎已经可以对经过努力但争取不到的事情,表现出坦然甚至淡然的态度,逐渐学会理解别人或者说是放弃自己的想法。只有能够理解其他人也有重要的需要和情感时,幼儿才会变得出现更少的自我中心和更多的考虑别人。当然,这种理解和学习需要时间和经验。就建构主义的规训而言,他们既倡导给幼儿时间,也倡导给他们经验。因此,需要教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进行培养。

来源:《学前课程研究》2009年第9期 cuckoo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