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事业发展 > 幼儿园管理

改进当前幼儿教师对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教育态度

发布日期:2009年06月01日
作者:周卓颖     来源:绍兴市越城区乐天幼儿园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针对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的现状,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从事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林泳海教授分析到,学龄前阶段,儿童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重要时期,智力、语言和个性快速发展,需要得到丰富认知刺激和情感熏陶。如果在这个时期施以正确的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将很难弥补。例如:幼儿5岁以前,是人类语言能力尤其是口语能力全面发展的时期。如果在5岁以前,幼儿缺乏最基本的语言训练或接触,这个幼儿将很难学会人类的语言。这个时期的幼儿,如果生活在一个刺激贫乏的环境,智力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如果在情感上不得到相应的关爱和引导,性格可能会变得冷漠和扭曲。
  作为正规教育机构的幼儿园,有专门的教育设施和专业的教师,对幼儿进行系统的教育,能够使幼儿在认知、情感、个性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且,幼儿园孩子是在群体当中,由于同伴的交往和合作学习,使幼儿在智慧和社会能力方面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对于带着孩子外出务工的家长来说,子女的早期教育问题不容忽视,应该尽量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接受系统的学前教育,使孩子更好的成长,这也是一种教育的智力投资,而这种投资效益是长期的,关乎孩子的一生。
  一、 背景及所面临的问题。
  (一) 背景。
      1、城市里流动的“花朵”
       我原是绍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一名幼儿园教师,一天,我看到幼儿园铁门外有一个小小的身影: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趴在铁门外稚气地往里张望,她清澈的眼眸里充满了好奇。我上前问:“小朋友,你来上幼儿园吗?”小女孩摇摇头腼腆地转身往幼儿园外面一个流动水果摊奔去。摆水果摊的王某是女孩的母亲。事后我问王某为什么不送女儿上幼儿园。王某摇摇头:“上不起。”她说,她和丈夫从四川来绍兴打工,丈夫由于一没文化,二没技术。只好在一个社区做清洁工。工资很低,家里有两个孩子,她只好一边带孩子,一边做些水果生意补贴家用。我与她聊时,她也有些感慨,但又很无奈。看着女儿渴望求学的眼神,她心里也不是滋味,揉揉酸涩的眼睛,表示要多赚钱近快让女儿上学。
     2、无奈中的“空白”。
        一天我去城南菜市场买菜,一位摊主的两个孩子在菜摊下钻来钻去。我问:“为什么不把孩子送幼儿园呢?”“送幼儿园?能上小学就不错了。再说上幼儿园只是老师哄着孩子玩,也学不会什么。”他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情。
    “上幼儿园的手续办起来也非常复杂!”对面一个杂货摊位的妇女发出这样的感叹。她有一个4岁的孩子,本想新学期开学送幼儿园。可是她到公立幼儿园一问,才知道,孩子上学需要父母暂住证、身份证、户口本、预防接种证等等。“要这个证那个证的,我们有的没有带出来,而且费用贵。”没办法,她只能把孩子带在自己身边。
    3、早教中的缺失。
      据我了解,一些建在城乡结合部或者外来流动人口聚集的私立幼儿园,招收对象极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这些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和对幼儿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除一部分私立幼儿园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较为正规外,许多私立幼儿园条件十分简陋,有的仅仅只有两三间阴暗的平房,孩子们的桌椅玩具也是破旧不堪;一些在幼儿园任教的“老师”是一边为孩子做饭,一边照顾孩子,他们当中也很少受过正规的幼儿师范教育,平时也是教孩子一些简单的绘画、唱歌等,这些“老师”更多的只是充当保姆的角色。
    其实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对幼儿园的要求并不高,一些孩子的家长认为,孩子在这里已经挺好了,有人管吃管喝,关键是有人看着,不会出什么问题,脏点乱点没事,况且这里也不见得比他们住的地方差。早教中这种缺失将会对孩子一生造成不良影响。
   为此,我辞去工作,自筹资金百万元,创办了一所为解决外来务工者子女入园难的——乐天幼儿园,现全园近200名幼儿,90%是外来务工者子女,收费全市最低。
   我园在2008年度考核评估中,被评为绍兴市农村合格示范幼儿园的荣誉称号。但教师对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教育问题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二)存在问题。
  1、幼儿教师对来自农村、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的态度有区别。

  其一,表现在语态上。“我们幼儿园外地民工的孩子太多了,挺麻烦的......”一脸的“不屑和愁苦”。“上课时让他们回答问题,他们就瞪着眼睛直直望着你什么都不说,你的教案设计得再好,对这些孩子也没用,他们没有反应!”“我们幼儿园的民工子女多,家长素质比较低下,许多小孩子行为习惯不合常规。”
  其二,表现在对家长的态度上。一些教师认为“他们有的挺敏感的,好像怕我们瞧不起似的——有一次,我们幼儿园有一个老师,她把女儿穿不着的衣服送给一位平时穿的破破旧旧的小朋友,结果,她妈妈第二天给她买了好几件新衣服,也从来不穿老师送她的那些衣服。这样一来,反倒把好心变成了难为情。”“和有些家长谈不拢,他们只关心孩子会做多少数学题,会写几个字。”说到因幼儿安全问题引发的纠纷时,大多数教师认为“外地家长通情达理,一般情况孩子磕破点皮,他们不会计较,不像本地家长难弄。”这一情况要引起教师反思。
  其三,表现在对孩子的评价态度的倾向上。当问起农村孩子、民工孩子与城区本地孩子的差异时,大多数教师的反应是“生活卫生习惯差,比较野,理解表达能力欠缺”等等。
  其四,表现在对孩子评价结果上。外地民工孩子的生活卫生和行为习惯差、攻击性行为多、表达能力和精细动手能力欠缺等等。是否多数民工子女都有这些特点?值得深思。
  2、教师对幼儿的不同家庭背景所造成的差异缺乏关注。
  其一,将幼儿因方言不同造成的表达困惑,误解为孩子理解能力差
。在观察和访谈中我发现,一些教师一味地强调孩子听不懂老师的指令,理解方面有问题,却没有仔细思考是否是自己的问题。实际上教师虽然多数使用普通话,但地方方言也时有顺口流出,幼儿可能理解上有困难。而幼儿来自各地,说话一般也带有“地方特色”。如果教师能够注意这一点,尽量使用通俗的普通话,甚至学习一些孩子所熟悉的表达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相信孩子很快就能适应,并能很好地理解与沟通。
  其二,将幼儿因地域气候不同造成的生活习惯差异误解为孩子卫生习惯差。
一些教师都提到外地孩子不常洗澡、不勤换衣、,认为孩子不讲卫生。事实上一些地方干旱少雨,气候比较干燥,不易出汗,人们洗澡换衣不像南方这样频繁。而刚来南方的北方人是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南方的气候,慢慢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又何况是小孩呢?况且有些打工的家长确实很忙,有时无暇顾及孩子,但这不是教师责备孩子的理由。
  其三,将家长因生活艰难而无法带材料来幼儿园,误解为不配合幼儿园工作。其实,我们都知道,进城的农民工大多从事最苦最累的劳动,收入低却不稳定,居无定所的生活成为城市里贫困的弱势群体。教师可以试着转换教学策略,既能顾及孩子的家庭经济状况,又能够顺利开展各项活动。
      二、反思与对策。
  (一)反思:

  我们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对来自其他地区、民工家庭的幼儿不能公正相待,对这些孩子的评价不考虑其文化背景因素,教育教学中不能运用有效的策略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有些态度和做法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和心灵。出现种种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对幼儿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为此,对幼儿教师进行多元文化意识的培训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 对策:
    培养幼儿教师多元文化意识,提升对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教育质量。所谓多元文化意识有两层涵义:第一,它意味着人们对其所处群体当中存在的不同文化差异性的认识与判别能力;第二,它包含着一种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宽容能力,以及由衷地赏识不同文化的态度。“教师只有成为一个多元文化者,他才能了解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理解学生的非言语行为和文化价值观。教师只有从多种视角来理解文化,他才能提供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学策略、动机模式和内容。”
    据此,我们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改进当前幼儿教师对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教育态度。
  1、以教师为本,将教师的积极情感与多元文化体验联结起来。
  在教育实践中我发现:教师多元文化意识水平与职业经历有关,因为,在不同文化背景园所的工作经历,使教师有切身经验应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幼儿教育。因此我们要注重调动教师的多元文化体验。如:我聘请了一位来自江西的幼儿教师马丽娟,让她谈谈“你初来此地时感受如何?”“为能尽快融入新环境,你希望园长、同事为你提供怎样的帮助?”这些问题引发了教师切身的体会和感受,当教师作为一个外来融入的一员谈到“初来时的孤独无助、语言交流沟通上的障碍、生活习惯上的适应困难,以及人际交往中的种种误解”时,大家沉默了。每一个教师不论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不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所有人都在思考:我们换位思考了吗?我们是否尊重、包容、接纳了每一个不同的同事?我们欣赏他们的不同特点吗?......在这样的讨论和反思中,教师的多元文化意识被悄悄唤起,而这种反思会迁移到他们的工作对象——外来务工者的孩子身上,引导他们去站在不同家庭背景儿童的立场上去观察孩子的差异,并理解孩子的不同。
    2、运用案例法,在真实的场景中开展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是技能性要求较强的课程,要求教育者碰到具体问题时必须采取合适的策略去解决。而案例教学运用
案例来解决实际问题,最能有效支持多元文化教育课程。
    例如:我将某幼儿园老师一堂“颜色的变化”课展示给大家:教师课前请幼儿准备好各种各样的颜料——先让孩子们尝试自己调色——请个别幼儿示范调色——教师讲解调色的方法——幼儿再次使用颜料调色。观摩后,大家针对教学中的几个环节进行了讨论:为什么还有一半以上的孩子不会调色或没有调色?可以说此案例反映了一些教师典型的思想、行为和情感:
其一,该班有一半多的孩子是外来务工者子女,他们有的带来了一些彩色笔,有的带来了几种颜料,有的根本没有带。教师并没有随意孩子带来了什么?更没有思考为什么这些孩子没有带颜料?
    其二,请上台来示范调色的孩子都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本地孩子,不但带的颜料齐全,而平日还有一定的画画基础,所以教师很满意这个结果。
    其三,对大多数没有调好色或没调色的孩子,老师没有去理睬,只是埋怨这些孩子笨,家长不重视。
    通过分析,教师们意识到了日常教学中对多元文化要素的关注:无视外来务工者子女的家庭经济背景与本地幼儿家庭经济背景的差异,仅仅让会调色孩子来示范,有伤外来打工者子女的自尊心,不能够及时发现并利用差异性要素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我们要不断地去捕捉这样的案例,使幼儿教师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强化多元文化意识,掌握多元文化教育技能。(编辑cuck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