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音乐教育

戏曲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发布日期:2009年05月29日
作者:陈晓蓉     来源:江苏省无锡市玉祁中心幼儿园
 

在开发、实践戏曲特色课程过程中,我园以引导幼儿接触、欣赏、了解戏曲,培养幼儿对戏曲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戏曲的欣赏、感受、表达能力为目的,开展了一系列戏曲特色教育活动,对戏曲特色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形式做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逐步建构戏曲特色课程。

  一、      戏曲特色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目标

一般来说,制订某一领域的目标可以从情感态度、知识经验、行为方式、能力发展四个方面来阐述。戏曲特色课程也不例外。我们在对戏曲课程目标定位之前,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各领域的目标进行了梳理,考虑更多的是戏曲艺术的独特性与幼儿的健康发展相融合,尝试构建具有层次性的幼儿戏曲特色教育的目标框架,确定戏曲特色培养总目标和各年龄段的目标。

我们把总目标概括为:动作协调、兴趣广泛;乐于表现、善于交往;敢于尝试、勇于创新。这些是各年龄段目标制订的基础,在专家的引领下,我们经过反复的实践和论证,给三个年龄段分别进行目标定位。各年龄段的目标既体现幼儿的年龄差异又富有操作性,以保证总目标在活动实施中真正实现。具体目标如下。

小班:在浓郁的戏曲艺术氛围中初步接触戏曲,了解京剧中主要的乐器及脸谱,感知戏曲与歌曲的不同,感受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对戏曲艺术的感性认识;有参与戏曲活动的兴趣,乐意欣赏同伴表演的戏曲节目,逐渐萌发喜爱戏曲的情感。

中班:在欣赏、理解京剧片段的基础上,认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并对化妆和服饰感兴趣;感受戏曲中色彩、构图的对称美;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尝试用绘画、手工、语言、动作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大班:积极、主动、愉快地做小戏迷,拓展对戏曲剧种的认识(京剧、黄梅戏、锡剧、越剧);尝试模仿演唱自己喜欢的戏曲选段。在戏曲活动中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创作热情,理解并遵守日常交往中的社会行为规则,能与同伴自主合作,开展多种戏曲游戏,体验合作游戏、表演的乐趣,获得成就感及满足感;积极参与舞台表演,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课程内容

围绕课程目标,我们以《纲要》为指导,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根据幼儿的兴趣、能力及教师的经验、本园的教育资源状况等,精心挑选适宜的戏曲教育内容。我们确定了以京剧、黄梅戏、越剧、锡剧为主要教学剧种,再根据小、中、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构建适合于他们认知发展的戏曲特色课程内容。

小班的课程内容:以具有鲜明的听觉、视觉效果和冲击力的乐器及脸谱为切入口,引导幼儿在欣赏、感受戏曲的同时,逐步喜爱戏曲。

中班的课程内容:认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行当的学习内容各有侧重。引导幼儿在欣赏的同时尝试用多种形式表现对戏曲的理解。

大班的课程内容:在小、中班已有戏曲经验的基础上,拓展认识多个戏曲剧种,尝试有创造性地进行戏曲演唱、表演。

  二、戏曲特色课程的实施 

我园的戏曲特色教育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通过多样化的实施途径、典型的教学方法和合理优化的教学策略来组织实施。

(一)戏曲特色课程的实施途径

1. 戏曲主题活动(或方案活动)。

戏曲主题活动是课程实施最主要的方式,它指每学期一到两次(最多三次)的主题活动或者方案活动,包括主题活动目标、主题网络、主要活动设计、可利用的社区资源、环境资源、主题评价表、主题小结等。各年龄班视主题的内容及幼儿的兴趣决定主题实施的时间。如,小班有“娃娃看大戏”“齐天大圣孙悟空”“四大脸谱”等主题;中班有“生”“旦”“净”“丑”等主题;大班有“穆桂英挂帅”“玉祁是个好地方”“动听的黄梅戏”等主题。

2. 专项戏曲体验活动(或系列活动)。

专项的戏曲体验活动贯穿于学期的始末,一般一周安排一到两次,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包括戏曲欣赏、学习某项戏曲技能、定期登台表演等。各班级在开学初以表格的形式制订好本学期戏曲体验活动的计划,教师在“备注”一栏中根据本班情况作适当、简明的记录,可以记录活动的调整与修改及其原因,也可以记录开展活动后的反思。

3. 开设戏曲特色班。

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开设戏曲特色班,由具备一定戏曲功底的老师担任指导老师,同时充分利用良好的社区资源,聘请原红花剧团的演员、戏曲协会的会员为戏曲辅导员,定期或不定期地来园指导教师和幼儿,训练一批有戏曲特长的教师与幼儿,每学期进行公开演出,增强小演员们的表演欲望和自信心,以点带面激发幼儿对戏曲的喜爱。

4. 戏曲特色环境创设。

我们注重戏曲文化对幼儿情感和认识的熏陶,将戏曲教育与幼儿一日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情境化、生活化。园内大厅中央具有代表性的京剧脸谱(红、黄、白、黑四个脸谱,由教师亲手制作)、走廊中幼儿演出的戏曲剧照、戏曲工作坊陈列的戏曲服装、乐器和道具都感染并吸引着幼儿走进戏曲天地。具有班级个性特点的戏曲活动区域(娃娃唱大戏、敲敲打打玩乐器、戏曲音像区、戏曲服装展示区、戏曲小舞台、戏曲服装道具制作等)和戏曲主题环境(有趣的脸谱、小小化妆师、我喜欢的戏曲服饰、齐天大圣孙悟空等)也让幼儿流连忘返。

(二)戏曲特色课程的教学策略

戏曲特色课程的开发实施,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特点、兴趣和需要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各种形式的戏曲活动,研究适宜幼儿发展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策略等。我园教师本着从幼儿园实际出发、因人施教的原则,以年级组为单位,首先集体讨论出戏曲主题实施的主要目标及主题网络框架,再分工合作,根据各人的特长尝试寻找、改编或自编教材、设计活动方案。有了相当数量的教材和活动设计后,教师再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和需要有目的地选择和修改活动方案,以“说、唱、画、演”等多种形式进行戏曲教学。下面以实施脸谱教学“红脸”为例,加以说明。

第一步:说一说。将脸谱的代表人物以讲故事、念儿歌、说快板等形式向幼儿作介绍,帮助幼儿熟悉人物形象。教师为幼儿讲述改编的浅显易懂的《桃园三结义》《刮骨疗毒》等小故事,让幼儿初步了解红脸在戏曲脸谱中代表忠义、正直、勇敢。幼儿每次听完这些故事都意犹未尽,回家后还缠着家长继续讲“三国”故事。由此可见,脸谱教学的意义已远远超过了戏曲本身,幼儿渴望了解历史人物,他们乐意探究的精神也被充分挖掘。

第二步:唱一唱。将脸谱的代表人物以歌曲的形式唱出来。教师将京歌《说唱脸谱》中的部分旋律作了降调处理,并配以歌词。如:“红脸的关公骑红马,冲锋陷阵把敌杀。他不怕困难,也不怕凶险,打得那敌人叫喳喳!”整段曲子既有京剧的韵味,唱起来又朗朗上口,孩子们很喜欢。

第三步:演一演。教师在请教专业人士的基础上对关公的动作进行了创编。整套动作雄赳赳、气昂昂,让幼儿一看就有表演的欲望,而且动作简单、神气,容易把握。

第四步:画一画。戏曲脸谱色彩鲜艳、构图细致,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和艺术魅力。幼儿在“说、唱、演”的基础上对戏曲脸谱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他们希望用色彩和线条来表现关公的愿望显得迫切而强烈。教师顺应幼儿的这一需要,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绘画工具与材料,并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红脸的认识,不光是涂色、设计图案、制作面具,甚至可以在同伴或自己脸上化妆。至此,“红脸”主题活动的开展已达到高潮。

戏曲特色教育应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结合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我们在戏曲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故事法、降调改词法、曲段表演法等具体常用的教学方法,并遵循儿童化、现代化、生活化、艺术化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戏曲艺术本身的熏陶感染力,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互补,使戏曲教育更好地发挥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

《学前课程研究》2009年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