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社区家庭 > 国外家教

至关重要的秩序发展敏感期

发布日期:2009年05月16日

 

  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做事不认真,无条理,丢三落四,是个实足的“马大哈”。但孩子为什么会有如此表现呢?究其原因,是我们未能抓住孩子秩序发展的敏感期,及时对其进行秩序规则方面的培养而造成。
  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发现:儿童成长中有一个对秩序极其敏感的时期,这种敏感从他们出生后第一年便开始出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在此阶段,敏感成了他们行动的指南,例如当一件物品放错了位置时,他们会最先发现,并试图把它放回原处。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一书中就有这样一个事例:
  在英国,一个保姆要请假离开几天,她找了个能干的保姆代替她。但新保姆在给家中婴儿洗澡时,却遇到了很大困难。因为一洗澡,孩子就会变得焦虑、不安,甚至哭闹、挣扎。而当原来的保姆回来后,孩子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并且明显地喜欢洗澡了。后来发现,新保姆给孩子洗澡时用了与原来保姆不同的动作,是她们动作的差异性破坏了孩子的内在秩序感,导致出现以上表现。
  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儿童“秩序敏感期”的特点,对其进行秩序规则方面的培养,将会对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如果儿童的这种秩序感得不到成人的重视且被有意无意地干涉或破坏,则他们的行为很可能出现问题,甚至影响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抓住儿童秩序发展的敏感期,培养有秩序、守规则、认真、负责的孩子,我们应该这样做:
  
  抓住孩子的秩序敏感期,重视规则意识的培养
  
  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教育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需求,做到在生活中尊重、重视他们的内在秩序感,并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感觉促进其良好规则意识的形成。例如,在家中,可要求孩子,到固定的地方吃饭,碗中不能剩饭;不能边吃饭边玩耍或边吃饭边看电视;东西用完后不能乱丢,要放到固定的位置等。还应注意,相同的规则要保持一致,不能随意改变。成人还应以身作则,不当秩序的破坏者,努力为孩子创设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有些家长经常会有意无意地破坏孩子的行为规则,例如,当孩子玩得正起劲儿时,家长却强迫他立即去吃饭或睡觉,这种强行中断孩子活动的行为,实际上等于告诉他,规则是可以不遵守的。孩子的秩序敏感性与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密切相关的。家长要抓住孩子秩序发展的敏感期,把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放到重要位置。
  
  抓住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培养其关注细节的习惯
  
  蒙台梭利关于秩序敏感期的理论还告诉我们,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内,约1岁以后,他会特别关注一些成人常忽视的细节,例如,在经常乘坐的汽车上,孩子可能会突然发现车内少了或多了什么。生活中,如果孩子有关注某些细节的表现,家长应及时给予鼓励与支持,肯定、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也可对孩子关注的事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有意识地引导他把事情做得再细致一些,例如,衣服穿好后要拉平;筷子要放在碗的右边;折纸时,纸边要尽量对齐等。培养孩子学会关注细节,使其养成做事细致、认真、负责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