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发展现状

对我区园本教研工作状况的思考

发布日期:2009年04月28日
    来源:本站整理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副司长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幼儿园,建立与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新课程相适应的以园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也是当前幼儿园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但是,由于以园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刚刚起步,还处在自我摸索阶段,在实践中还有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需要进一步探索幼儿园教研的功能定位,加深对园本教研涵义的理解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深入落实,广大幼教工作者意识到: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的课程观念、对教学的基本理解,教师的基础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是《纲要》落实的基本条件。在《纲要》落实中,引导教师认同《纲要》新的理念,帮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内容和完成新的教学活动,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环节。
      二、如何按照"园本教研"的基本理念发展、创新,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
     多年来,幼儿园已经以不同的方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也形成了一些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做法,有培训型、师徒帮带型、课题引导型等。这几种教研活动方式虽被广泛采用,但多数教学研究的内容还带有较多的指令和预设色彩,没有真正指向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参与研究的教师较多处于被动地位,承担着贯彻执行的角色,同时能够参加课题研究或成为骨干教师的也多是幼儿园中少数,研究的成效难以成为教师群体的共同财富。因此在开展园本教研中,如何通过教研活动使研训结合,从注重外在形式到注重实质性研讨、从少数人唱主角到全体参与、从"师徒制"转为"导师制"、从"定时"活动逐步发展为"日常"活动等,都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三、引导教师成为实践研究者,使幼儿园成为学习型组织是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幼儿园十分重视提升教师素质的教研工作,形成了自身的制度,营造了比较宽松的气氛,在园内活动组织、支持、资金等条件的保障方面显示出了明显的力度。各幼儿园已经建立起学习制度,有稳定的教研时间,有必要的经费支持,在教研活动中,多数教师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其中。但是,教师的时间和工作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研工作的开展,部分幼儿园资金、学习机会等条件的提供还尚需改进,对教师教学和教研成果的评价导向不容忽视。总之,提升教师的素质,需要依靠以幼儿园为本、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成反思型教学实践的园本教研,并形成相应的制度,使幼儿园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
     1.使读书成为教师的需要和自觉。教师们对参加教研活动、完成幼儿园规定的任务反映最大的困难是工作任务重、缺少时间。甚至有教师认为规定书目、写读书笔记纯是形式主义。他们认为每天的工作任务很满,没有时间去读书和写读书笔记。为了完成任务、通过检查,或是抄,或是从网上下载,也不思考,这样的读书是没有效果的。可见,怎样使规定更加合理、更能激发教师的主动性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避免评价对教师的教研工作造成的误导。幼儿园对教师和教研工作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是看科研论文、承担课题的情况。此外,各幼儿园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学评比等也是对教师重要的评价方式。无论是评价论文还是推出示范课、评优课等,都是幼儿园培养新人、激励教师成长的一种方式,推出示范课、评优课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教师一个极好的锻炼和提升教学智慧的过程。但这类课在很大程度上呈现的已不是"活生生"的课堂,失去了教学研究的价值。因此,如果将其作为评价教师的手段就会成为一种价值导向,甚至会对教师发展和园本教研造成误导。开展符合教师工作特点的"行动研究",注重捕捉课堂教学中的"真问题"才应当是园本教研所应追求的。
     3.有效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骨干教师是在教学第一线成长起来的幼儿园中的带头人,幼儿园领导对骨干教师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可以说,骨干教师享有更多的机会和更丰富的信息资源,他们理当对幼儿园群体水平的提高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怎样通过园本教研活动激发更多人的积极性,而不仅仅是"一枝独秀",怎样使骨干教师成为群体中的带头人,同时避免其他教师形成对骨干教师的依赖心理,也是有待研究的问题。
      四、进一步提升教师对教研的认识和理解,养成自主研修的行为习惯和能力
      1.引导教师关注对自身教学中问题的研究,使园本教研真正具有自下而上的"草根研究"特点。
     虽然多数教师对教研工作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对其内涵的理解还较为模糊,只有少数教师能抓住教研工作的实质--"研究自己教学中的问题",绝大多数教师通过教研活动获得启发、分享经验的成效,但也有教师简单认为教研工作"就是做课题、写论文",这些都反映出教师认识不到位和对待教研的矛盾心态。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可能与多年来形成的"自上而下"的教研活动有关,与经常开展的、带有导向性的教研内容有关。要改变教师的认识,在今后的园本教研中必须转变研究视角,改变研究方式,丰富研究内容,加大教师研究自身教学问题的力度,进而提升他们对园本教研意义的认识。
      2.引导教师在关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同时,自觉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能力。
      大多数教师能经常关注教育教学方面热点问题,并常常查阅各种媒体获取教育信息,这说明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的更新,绝大多数教师都形成了自觉获取信息、宽阔视野的习惯。但另一方面,教师们虽然每天都在接触新事物,在工作中研究新问题,但不能自觉将收获加以整理、提升,而多数教师还未形成习惯。教师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尚待改善和提高。加强理论学习对于教师提高自身素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多数教师具有提升自身理论修养的愿望,但也有一些教师认为教育理论深奥、不好懂,也不"解渴",而且和自己的工作没有什么关系,不懂理论也可以照样做好工作。为此,特别需要加大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沟通,制订出符合教师使用的读书计划,采用多种形式丰富研讨内涵,破除教师对理论的神秘感,消解教师对理论的"排除意识",使理论学习成为教师自身发展的动力。
      3.认真研究解决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在工作中能不断听到教师对工作负担量与开展教研之间有矛盾的反映,可能出于多种原因,客观上,外出参加区级教研活动和日常工作之间可能会产生冲突,为了参加教研活动,教师必须调整自身的工作时间安排或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给教师带来压力;幼儿园对教研成果有一定的要求,而教师难以做到,因此感受到压力;教师只是把教研作为上面布置的"额外"工作来完成,参与教研活动还是处在"要我做"的状态,还没有真正和自身的教学工作结合在一起,没有将其作为提高自身水准和效率的一种途径,因此感觉是负担,等等。但可以肯定的是,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和指导、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无疑有助于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五、需要在丰富教研内容和改变形式、加强交流互动实效方面下工夫
      1.从交流的愿望看,多数教师都表示,在工作中有了新的想法或做法能尽快与同事交流,教师的交流意识和主动性是开展园本教研、形成同伴互动的最有利条件之一。如何保护和继续引导这种积极性,使园本教研的形式和方式更适合教师的工作特点和节奏,是有待研究的。
      2.从交流的氛围看,同事之间的封闭心理正在被打破,相互之间的听课、评课对于老师来说也逐渐变得习以为常,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能打破面子,克服心理障碍,坦诚交流。
      3.从交流的内容看,最受教师欢迎的是围绕案例的教研。教师们认为围绕案例的研讨更具体、实在,而且便于相互启发、模仿,但也隐含着一些问题:其一,反映了部分教师喜欢模仿,懒于动脑和创造;其二,对于教学的探讨多出于经验和感受,限于具体问题,缺乏必要的提升,而且在研讨中也存在趋同领导或骨干教师意见的现象。
      对于我区教研活动来说,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园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新要求,在系统总结多年积累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陈出新。根据《纲要》精神、课程改革的背景和不断涌现的新需求,从多种角度拓展教研空间,使更多教师得到帮助和指导。作为区教研活动的整体,需要重新探讨和解决区教研工作的定位问题,明确区级、幼儿园教研工作的不同功能和定位,并做出调整。区级教研活动要进一步加强针对性,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以满足教师提升自身多方面素养的需求,区教研员应努力探索新的指导方式,以期收到更好的效果。 (cuckoo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