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音乐教育

“反U曲线”在幼儿园集体舞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日期:2008年12月03日
作者:吴邵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     来源:本站原创
  (第六届全国幼儿园音乐教育观摩研讨会获奖论文

让每位幼儿亲近集体舞

                ——“反U曲线”在幼儿园集体舞教学中的运用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集体舞的教育价值,在集体舞中幼儿通过自己的身体动作与环境展开积极的交往和联系,它不仅可以让幼儿产生与他人的共鸣,而且也可以获得集体的归属感。集体舞是幼儿园舞蹈教学中较难组织的一种形式,在集体舞中幼儿要感受理解乐曲,记忆动作、掌握动作的顺序、队形变化、同伴间的合作、空间的合作及展现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等,这些要求对于幼儿和教师来说,都是有极大的挑战性的。特别是如何激活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位幼儿喜欢集体舞并且积极参与之中,体验和领略到集体舞的力量呢?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对音乐与情感及审美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两个维度的框架(激活和某种形式的接受——拒绝/评价)得以理解和预测。”“这一理论的基本要素及其涵义是:第一,音乐经验包含着某种形式的激活或唤醒。第二,从人的角度讲,人可以对感知到的这种激活给予判断。对这些感知的最基本的判断,其特征是接受或拒绝(表现为一种评价或评估过程)。这种过程,最终会成为人在大多数情境中的偏好和趣味判断的基础。第三,一些证据表明,这两个概念(激活和评价),是以一种反U型曲线的形态相互关联着的。这条反U曲线说明:如果人感知到的激活过高或过低,感知者就会给予拒绝(或说价值判断较低),而居于这个曲线的中间范围时,其接受程度就较高。(注①)也就是说最优的积极反应,是在居中水平上获得的。为此,我们在集体舞学习中需要研究的是:把握 激活 ,处理好熟悉与新颖、简单与复杂、模糊与清晰、稳定与变化等影响激活高低有关的因素,使幼儿处于最优的积极反应之中。

一、熟悉与新颖。在选择活动材料时,根据“反U曲线”我们注意到:既不要新颖过度超越幼儿的理解能力而致使幼儿疲劳,也不要因为过于熟悉缺乏新颖性致使幼儿对学习内容感到无趣厌倦。要把握熟悉和新颖的适度性。关注到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最大化地发掘集体舞的价值。在同一个集体舞学习中,从学习内容上、音乐的选择上,动作的选择上三个维度考虑到带有适度的陌生性、新异性和挑战性,同时还要考虑到音乐、内容、动作三者之间的熟悉和新颖的比例,注意刺激适度。如:在《包饺子》集体舞中既有幼儿熟悉的:擀饺皮、装馅子等包饺子情节,又设计了饺子煮开后不断地翻腾、加泼冷水后立即停住等新颖的煮饺子的情节。而在编排大班彝族集体舞七月火把节时,由于此音乐旋律对于幼儿来说相对的陌生性较高,我们就将动作的熟悉程度提高选用了幼儿以往学过的舞蹈动作,队形变化也引导幼儿迁移已有的经验。而在中班集体舞《外国民间舞》中由于音乐的结构和旋律相对较为熟悉,就对音乐教材进行了挖掘和研究,突出了民间舞中欧洲文化的动作元素,舞伴交往的礼仪和姿态,加大了舞蹈动作新颖性的比例

二、简单与复杂。面向大众幼儿,简单易行,是我们对音乐教育价值的追求目标,我们希望通过集体舞学习使幼儿产生出——“我对学习是有自信和兴趣的”。但是具体如何简单,简单到什么度?才是最优的,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根据“反U曲线”我们知道,如果幼儿的音乐经验在复杂兴奋和强度方面呈逐渐增强的趋势,当他们感知到的音乐经验过于简单时,幼儿对这一经验的评价的积极程度就较低,或接近于拒绝的一端;随着复杂性的增加幼儿对感知到的音乐经验的评价就会达到最优的水平,这一音乐经验也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接受。如果复杂性超过了最优的水平,音乐经验则会退向连续体的拒绝一端。因此,我们要研究集体舞学习中对每一个年龄班幼儿来说,怎样难度的学习内容是符合他们的最优接受水平的。主要从以下维度进行考虑:

1、集体舞动作难度设计的适宜性。在选择或编排集体舞时,要考虑到舞蹈动作本身和队形变化的“复杂度”即难度占整个舞蹈的多少比例,难度既不能偏高致使幼儿在整个集体舞学习活动中的节奏感都被教师控制了,幼儿就会丧失了参与集体舞本身的愉悦性。也不能过于简单致使幼儿觉得没有挑战性而觉得无趣。在每个集体舞中都设计或有意识的选择1-2个具有挑战性的舞蹈动作或队形变化的新形式。使幼儿对学习处于一种最优的积极反应之中。

2、动作或队形等的转换频率要适合孩子的水平。要给幼儿足够的“反应时”。教师在设计集体舞或教学程序时,要思考怎么帮助孩子掌握动作、音乐的结构,如何让幼儿体验到变化?如果音乐变化时孩子听不出来时怎么办?教师提供给幼儿的适度的反应时间是多少?幼儿是否能在此长度时间内完成转化动作?特别是在需要交换舞伴时提供给幼儿的参照物是什么?都应当事先预见到。例如:在《包饺子》舞中,由于这是一个大班教材,在做中间擀饺皮和包饺子动作表演这一段时,原先是半句音乐做擀皮动作,半句音乐包饺子动作,动作的变化频率和音乐转化要求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即使所有人注意力很集中的盯着老师,在每个地方准确地转换到位,自始自终都必须卡在音乐的节拍上也是非常困难的。于是我们采取把半句交换动作扩大一倍的时间,整个节奏变长了幼儿的反应困难就减小了,转换频率降了,提高了动作的合乐性,也使幼儿处于一种最优的接受水平,提高了幼儿享受的成分和参与的积极性。

三、模糊与清晰。在进行集体舞学习时,我们常常希望在第一课时或第一遍学习时就让孩子准确掌握每一个动作、队形等,通常在给幼儿听音乐或看舞蹈表演一遍后,就急于让幼儿反思,用问题或语言大量持续的刺激幼儿,结果“由于刺激过于强烈或时间过久,使兴奋过程过于强烈超过神经细胞兴奋性的限度,导致了抑制过程的发展,形成超限抑制。致使幼儿产生了枯燥心情,注意分散、厌倦、疲劳等消极心理现象。”(注)冲淡了集体舞本身对幼儿产生的作用,致使幼儿 “饱和效应”的出现。因此,我们要把握清晰与模糊之比,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注意难点分散和要求的分步到位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什么时候要求幼儿清晰?什么时候是可以模糊处理的?哪些内容是要求清晰的?哪些内容是暂时可以模糊的?对于幼儿学习经验的激活,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1、先模糊后清晰。感性后理性刚开始学习时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充分感知和体会活动的快乐,积累体验。因此,问题不要太多、不要太细节化,因为此时幼儿根本没有反应不过来。而是采取先模糊化,让幼儿跟着教师或录象模仿,待幼儿有一定的熟悉度后,幼儿自然会产生很多个人的感悟和想法。而不是在刚开始听或看一遍后,在幼儿还没有想法时教师就强逼他们要说出自己听或看了舞蹈和音乐后的想法。或者教师就围绕细节展开讨论和教育,造成幼儿由于自己本身还处于一种模糊状态,教师却要他们清晰的表达,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矛盾。致使幼儿对学习活动处于一种低效和消极地状态。为了激活幼儿的经验和最优的积极状态,教师允许幼儿暂时的模糊,恰是为以后的清晰做准备。因此,在刚开始学习时,即使幼儿没有一下子全部记住舞蹈动作也没有关系,教师应给幼儿有大量的机会和大家一起重复用同样的舞蹈动作。同时,在鼓励幼儿对音乐准确有创造力的反应的同时,允许容纳较为粗糙的初始反应。以防出现肌肉和大脑都存在生理和心理极限。

2、先做后说。你跳跳看“你试试等动作参与对于幼儿的学习活动来说非常重要。一方面是动作参与在前,使得幼儿在动作参与后才能产生感性认识和发现困难的所在,另一方面再加之音乐舞蹈对人的作用体验重于理解。因此,语言的讲解和强化应该在幼儿的动作参与之后。这一原则尤其适合小班初的孩子。教学程序应该是先做后说,待幼儿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充分参与后,且有一种朦胧的想法后,再引导幼儿思考,否则会使幼儿处于一种思考“发呆”状态,他们会产生一种“不知道你要跟我说什么?不知道你让我说什么?不知道你要我做什么?”的迷茫感觉。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一定要采取让幼儿先做的方法。“做做看!”“大家看他是用脚尖还是脚跟啊?”“噢!她是先做脚尖的。”……本来幼儿是很懵懂的,在做得过程中,教师用问题或语言逐步帮助幼儿清晰。从而避免了由于开始说的语言太多造成幼儿对学习活动产生的拒绝状态。

3、先清晰核心环节与暂时模糊非重点内容。对于一个新的学习内容,如果内容过多,细节要求过细,会造成幼儿对整个学习活动产生疲劳。因此,教师要有取舍,在第一课时可以采取将核心环节清晰化,非重点内容暂时性模糊的策略。使幼儿处于一种最优的积极学习状态。如:我们在进行托班的集体舞《碰碰车》教学时,就是突出核心环节在音乐A段和B段转换时,幼儿知道一定要去找爸爸妈妈去碰一碰,并采取教师示范,幼儿练习,逐一检查等方法帮助幼儿掌握,但对于幼儿在B段是否每句都是换了一个朋友,换没有换,此节课教师不做要求,采取暂时性模糊处理的策略;留待幼儿完全熟悉音乐两大段的音乐的特点和变化结构后,再在以后学习活动中去清晰化——碰碰车每一句要与一个不同的碰碰车相碰。这样避免一节课强调的内容过多、过细,冲淡了音乐的享受和游戏的娱乐,也利于幼儿掌握重点动作和内容,最重要的是激活了幼儿的已有的学习经验,处于一种最优的积极状态。

四、稳定与变化。我们知道对于幼儿的学习一定要有重复,必要的重复能给人带来一种稳定感,有利于幼儿学习与减缓心理的紧张度。因为过长的音乐、过快的速度、过于密集的节奏都不合幼儿的心理节奏。幼儿是通过和大家一起重复动作而获得安心感,幼儿也只有在集体和社会中获得心理的安定感,才能很好地与他人交流。根据反U曲线,我们又知道,除了重复可以给幼儿带来生理和心理的快感外,在完全是机械重复的连续音乐或动作后,幼儿也容易产生疲劳,而突然打破原有的稳定重复,能更好地唤醒在重复中的心灵,使跃动感复苏。唐突的变化会带给幼儿愉快地刺激。因此,在学习中,我们要把握变化率与重复率的比例,处理好稳定与变化关系,把握适合度。

1、从教学程序上讲,教师要知道如何根据空间状态的稳定性水平来主动调控幼儿韵律活动学习的稳定性水平。掌握一般性的集体舞的教学规律:“坐着做上肢动作最稳定,坐着做下肢运动次之;坐着比站着稳定,站着比移动稳定;在规定空间状态下移动,比在自由空间状态下移动稳定;个人独立空间状态下移动,比合作交往空间状态下移动稳定。(注③)

2、从动作和对形编排上讲,要考虑到转换的频率和长度。动作与动作、姿态、队形变化衔接的规律性、组合的方法。

3、从音乐的选择和剪辑上讲,要考虑音乐的重复性和变化的长度和频率。变换的长度要适合各个年龄班幼儿能够转换到位的就是恰当的。

4、从创造性内容的合理设置来讲,要有重点的进行一个环节的创造。一个活动中每个环节都创造会造成幼儿学习过程的混乱,幼儿感觉到一切都在变化中,也使得舞蹈没有统一感、秩序感和审美感。所以,教师在舞蹈创编和选择教材时,应注意到既有固定的动作和队形部分,又有可以发挥创造的部分。有相对稳定的形式和固定的动作,又能有即兴发挥,随情节变化而创造的空间,使表演具有新意。如《包饺子》舞,我们设计了一个重点创造环节在饺子煮开后得翻腾动作。让每个幼儿根据自己观察的煮饺子时饺子翻腾的状态,用自己的身体动作、体态等来创造性的自由表现。

反U曲线理论,给我们在实践中提供了一种教学观念,促使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的这一研究成果,并积极地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激活每位幼儿原有的认知的、情感的、审美的结构,让他们主动地运用原有的结构去同化或者去顺应新知识,由开始被动地介入转为更为主动的学习,从而使每位幼儿乐于参与音乐的活动,乐于聆听、观看他人的音乐表演,乐于闻乐起舞、乐于和他人一起共享舞蹈时光。音乐的行为在于,作为教师应当将音乐教育活动的行为给幼儿带来愉快,让每位幼儿亲近集体舞,使艺术教育浸润到孩子的思维、态度、行为以及成长中的多个环节。

参考文献:

1、多纳德••霍杰斯(Donald.A.Hodges)  主编  \刘沛 任恺译   《音乐心理学手册》(第二版)  湖南文艺出版社    (P426-427)

2、曹理   何工  著 《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  上海音乐出版社   (P:103页)

3、许卓娅 主编 《韵律活动》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9月第一版  (P: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