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农村幼教 > 教育特色

四川宜宾:立足本土自然资源创设低成本高质量的教育环境

发布日期:2008年12月02日
作者:四川宜宾县第一幼儿园谢祥君     来源: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托举希望·发展新农村幼儿教育”研讨会获奖论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宜宾县位于四川省南部,地处金沙江、岷江下游,幅员近3000平方公里,总人口100.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9.6,26个乡镇,535个行政村,2006年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2元。经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批准,20002005年和2006-2010年分别承担“早期儿童养育与发展”“早期儿童发展”项目工作。宜宾县第一幼儿园是宜宾县的一所省级示范幼儿园,在宜宾县被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批准为项目县后,承担着对全县项目和幼儿教育业务的示范和指导工作。近年来,在项目工作的推动下,结合山区幼儿园实际,经济相对落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政府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条件下,认真贯彻落实新《纲要》,我们以开发和综合利用本土的多种教育资源为切入口,巧用本土资源,从实践探索入手,边学习边行动边总结,旨在利用低成本实现高质量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我们将本土自然材料定位在田间地头就能收集到的竹节、木节、树叶、狗尾巴草、松果、棕叶,沙、石,农作物的果实、根、茎、叶、芯等等廉价物品上。低成本、高质量的教育环境通俗的说:就是少花钱,甚至不花钱,但能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促进幼儿发展的。如何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创设“低成本高质量”的教育环境呢?我们做了如下的实践与探索:

一、让山区幼儿园课程散发

1、以幼儿发展为本,结合农村优势,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组建幼儿熟悉的主题。有以季节变化为主的主题,如美丽的春天秋风吹冬天的动物夏天的水果等;有以动植物为主的主题,如小蚂蚁坐汽车蔬菜和水果等;有反映节日气象的主题,如快乐的六一儿童节、“哪里来的露珠?”等。

有以反映地域特色的主题,如:我园紧邻金沙江,有着丰富沙石,孩子们对此非常有兴趣,于是生成了主题活动“神奇的金沙江”,包括“有趣的沙”、“神奇的石头”等。孩子们在河边观察工人淘沙,自己动手建城堡、修水渠、挖战壕、做蛋糕;在河滩寻找形态各异的石头,发挥丰富的想象,给石头取名字,用石头建构具有地方特色的奇石展示区。幼儿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了解了沙、石的基本性质和作用,在活动中想象力、动手能力都得到发展,并且充分体验到活动的快乐。又如“蚕的一生”主题活动,孩子们通过亲自采摘桑叶、喂桑叶,给蚕宝宝搭建房子等实践操作,了解了蚕的生活习性,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关爱周围的人和物,学习善待世界中的一切生命。

2教育内容围绕幼儿兴趣生成,以主题活动为主线,注重让环境和幼儿互动。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环境,不用死书本。因此,与开放的环境对话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大一班有几个幼儿家里都养有小狗,他们经常和其他孩子谈论有关狗的话题,教师乘机开展了“可爱的小狗”的主题活动。并在幼儿园饲养角添了一只小狗,每当小朋友从饲养笼前经过时,都要去逗逗小狗和它说说话才离开,他们收集了大量的有关狗的生活习性、各种不同品种的狗图片等等资料,对小狗的食物也感兴趣,猜它喜欢的食物是什么呢?有的说:我喜欢吃面包,它也会喜欢;有的说:妈妈说多吃蔬菜好,小狗也该吃一些吧;有的说:人类都是吃饭,小狗也该吃饭,等等,老师引导他们去探索小狗喜欢吃的和不吃的作好调查记录。在不断的试验中,孩子们发现它会吃肉、骨头、米饭等。不爱吃面包、蔬菜和水果等。一次小朋友发现它喂小狗喜欢的食物时,它也只是闻了闻,师问:今天早上有朋友喂了它吗?没有。不可能是没有饿的原因。生病的话怎么还很有精神呢?有朋友说:有可能是人多。只由一个小朋友去喂,其他小朋友站远一点看,当人少时,狗又会不会吃食呢?结果大家发现小狗吃了,教师又让幼儿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通过与前一次的比较,幼儿知道了,人多小狗害怕,即使喜欢吃的东西也有可能不会吃。当幼儿探索时的照片和调查记录去用一个个小专题的形式展现在“主题墙”上时,我们能很清晰的看到幼儿活动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探索的过程,以及教师引导的过程和幼儿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而小专栏中出现的字因为是孩子有兴趣的事物,亲自参与的,所以容易理解,潜移默化的就认识了,在统计小狗喜欢吃的东西中,学习了相关的数学知识,这样将贴近幼儿生活的熟悉题材作为教育内容,随处可取的材料作为教具、学具。能有效地改变“小学化”的教育倾向。因为“主题墙”的内容主要是幼儿记录自己发现问题,怎样解决问题的内容,那么我们就能从“主题墙”中可以发现每班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以及幼儿探索和学习的过程。我们暂且不去说探索的结果正确与否,重要的是每个班的墙饰随着各班主题活动的延伸和更换而不断丰富和变化的过程中,教师观念和教育行为已经在转变,幼儿学习方式也随之在转变。

又如:春天来临时,带孩子到外边踏青、放风筝等;夏天到大树下挖知了;秋天到树林中拾落叶------大自然中五彩缤纷的花草、树木、形态各异的小昆虫会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是孩子们在尽情的玩乐嬉戏中,感受和体验大自然的千变万化,促进幼儿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幼儿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记得在大班开展的“丰收的季节”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和孩子就共同创设一个从空中到墙面在到地面的三维空间的主题。在空中悬挂孩子们到自家地采来的金黄玉米、火红辣椒串、碧绿丝瓜、紫红葡萄、再加上黄色树叶,整个空中就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丰收景象图。在墙面上,有孩子们去郊游的自画象,有自己设计的用水果、蔬菜、树叶来做的拼图,而在地面上则有大小各异的黄南瓜,青南瓜,大冬瓜可供孩子们用来当桌子、板凳自由搬运组合。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们不但了解了秋季的丰收特点,而且也让孩子们感受了劳动的光荣与艰辛,加深对劳动的感受和热爱,从面懂得要爱惜粮食,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再例如:中班在开展〈交通工具〉的主题活动时,有一段时间,老师发现孩子总爱把小椅子倒在地上当成三轮车、小车推来推去。教师经过反思,发现是因为自己未提供相应材料,所以孩子只能在教室里寻找物品来替代车辆。于是,老师马上增添了不同长短的木板、圆木节、竹筒、各类纸箱等。孩子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新增材料上,为幼儿进行合作性游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促进了幼儿社会性发展,孩子们玩得更加愉快。

这也提醒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即时投放合理材料、调整教育行为,树立起有效利用环境和材料的意识。主题教育的实施是一个能动发展的过程,要求人人参与开发,参与实施,并且每个成员之间要协调配合,并不断调整,实施的过程就是师幼共同成长的过程。

3、利用农村“土”材料,创设各种活动区域

1)自然角:农村幼儿园设置自然角,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室的一角、窗台或廊沿上放置一些小动物、植物、种子、果实,供幼儿学习、探索,让幼儿喜欢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孩子们可以在这里看到蝌蚪怎样变成青蛙,小鱼怎样游泳、呼吸,螃蟹怎样行走,种子怎样出土、发芽,知道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和阳光。捉些蝴蝶、蜻蜓扎在泡沫板上制成动物标本,采集各种树叶、种子制成植物标本供幼儿观察,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他们学会了观察、学会了发现,开阔了视野,懂得了节约,并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
  (2)数学角: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逻辑性、概括性强的特点,因此,利用数学角辅助幼儿学习数学,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空间的关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非常重要。农村丰富的自然物与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为幼儿操作学习提供了廉价的教具学具。例如小班幼儿可利用实物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按种类、大小、颜色分类、认识1和许多;中班幼儿可进行数数、一一对应、排序、分类练习;大班幼儿可进行数的组成、加减运算、逢双数、逢五数的练习。还可以利用石子、果核、松球进行大小、颜色分类,用废旧毛线进行自然测量,用火柴棒进行拼图,在串珠、串纽扣活动中进行数数……幼儿在游戏操作过程中,既能通过观察、分析、比较逐渐对数学方面有所了解,同时又发展了幼儿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创造性。

3)美工角:农村用来做美工的材料可谓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如:玉米缨、小麦杆、花生皮、狗尾草、树叶、果壳、石子、豆类等等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手工材料。例如:用高粱杆制作的眼镜、用地瓜叶柄制作的耳坠、手链,用麦杆编制的戒指、烟袋,用狗尾草编成的小兔、小狗,用树叶、种子粘贴各种小动物,利用本地特有的白泥黏土,可以让孩子们随意进行泥塑;还提供了萝卜、土豆、红薯、南瓜、葫芦瓜、各种各样的豆类、树支、松叶松果等,加上剪刀、牙签,幼儿就可以充分发挥想象任意结构;此外还有稻草、麦秸、竹篾、棕叶、藤条等可以让幼儿用来编结各种物体;提供松籽、瓜壳、瓜籽、笔削让幼儿拼贴。。这一切的一切无不蕴涵着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孩子们的一切绘画活动都可以在这些废物中得到体现,幼儿在操作中学会了剪、团、粘、贴、撕、画等技能,锻炼了孩子手指的灵活性,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4)小型运动区:自制的铁环、陀螺、沙包、毽子,用玉米芯和鸡毛作成的毽球、飞镖、滚筒等。幼儿在玩耍过程中锻炼体能。

5)玩水区:用竹子和饮料瓶制作了各种规格的量筒、量杯、漏斗、小竹筏、竹水枪,提供泡沫板、鹅卵石、胶皮、木块等,让幼儿在玩水过程中感知水的流动和浮沉。

6)探索益智区:利用鞋盒和长短不一的橡皮筋制作的音乐魔盒、感知旋转和飞行的“木老虎”。

4挖掘本土文化内涵,发展民间游戏和玩具

 民间素材蕴涵着丰富而深厚的教育和文化价值,积极的开发会丰富教育活动内容,培养幼儿亲近社会、尊重和热爱本土文化的情感。
  
1)游戏类:民间游戏广为流传,深受幼儿喜欢。我们在组织幼儿开展民间游戏的过程中,要注意探索利用民间游戏的角色、规则、动作 ,初步对幼儿进行合作能力的培养,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发展合作能力,体验人与人相互交往、合作的重要和快乐。传统的民间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简便易行,有的是徒手进行的、有的只需十分简单的材料,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在游戏中促进幼儿 小肌肉发展的有:抓石子、弹核、拾核、转陀螺、打瓦等游戏;发展幼儿智力的有:赶牛山、五湖四海、爬梯子、鸡毛蒜皮等多种棋类游戏;锻炼幼儿大肌肉动作的游戏有:踢毽子、跳房、捉迷藏、丢手绢、拉大锯、切西瓜、贴烧饼、跳皮筋等游戏。有的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发展动作的协调性、敏捷性和平衡性。如:买锁、瞎子摸瘸子、警察抓小偷、猫捉老鼠、老鼠钻洞、老鹰捉小鸡、盲人捉鱼等等。幼儿一日活动中有许多零散的时间,可以选择一些不受时间、场地限制、容易收拢的民间游戏,如:翻绳、捉猴、冰糕化了等游戏。这些民间游戏可以较好的发展幼儿走、跑、跳、钻、动手等基本能力,科学的开发利用,为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和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2)歌谣类:传统的民间歌谣语言幽默、诙谐、简练、易记,如:拍手对对歌游戏:你拍一,我拍一,马莲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九九八十一,幼儿在拍手游戏的过程中练习了数数。而儿歌五个兄弟在一起:老大矮胖子,老二有主意,老三个儿高,老四心儿细,老五最最小,是个小弟第,五个兄弟在一起,团结起来有力气。幼儿在学说儿歌的同时,学会了点数,激发了幼儿对数数的兴趣,形成了团结友爱的品质。
   
同时我们还群策群力,发展民间玩具。我园地处城乡结合部,在收集物美价廉的乡土材料上具有很大的优势。教师们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了多种活动器具,如用农村自制的撮箕和木材边角余料制作了独轮车、滑板车;将废旧轮胎稍作加工,制作成可供幼儿钻、爬、滚、平衡的活动器件和轮胎车;发动家长收集、制作了竹楼梯、竹筛、竹高跷、对窝、石磨、木瓢等等。 

农村自然资源与民间教育素材还有许许多多,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充分利用好农村特有的价赝“土特产”,弥补农村幼儿园的不足,办具有“土”味的幼儿园,也能给农村孩子带来无限快乐和情趣  

二、让本土的自然材料渗入“洋”味

要实现课程教育价值,丰富的操作材料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是不是只要提供了本土自然材料就能实现一定的教育价值呢?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怎样使这些‘土’东西能‘洋’起来,具有教育价值呢?

案例1:淘气的卫成浩与班级材料室的诞生

卫成豪特别喜欢扳弄各种各样的玩具,他似乎总想研究其中的秘密,常常是崭新的玩具一会儿就被他拆得面目全非。老师心疼玩具,经常制止他。

一天,卫成豪把玉米芯拿在手里当枪玩了起来,他周围的伙伴见了,也马上学着他的样子玩起来,有的在射击,有的在躲藏,有的拿上一个胡萝卜,再插上几节棕叶,就当飞行器,有的把一支玉米芯拦腰掰开成两截,然后在两截包谷芯上面放上一个牙膏盒,当成汽车。看到孩子们有如此多的创意,教师思考:为什么这么平平常常的玉米芯,孩子们会那样喜欢呢?为什么看似很的东西,在孩子眼中就是宝贝呢?《纲要》倡导教师要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空间,那么,我们生活的周围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有哪些呢?

于是,老师再一次发动家长和幼儿大量收集各种自然材料,短时间里活动室就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孩子们将这些在乡村地区随手可得的自然材料当成“玩具”兴奋的摆弄起来,如:将云豆投放在操作区,孩子们即可以用它当棋子,又可以抓上一把随机撒开,幼儿在玩耍过程中就可以观察、点数云豆翻转的不同颜色,练习数的组成、分解感受数量关系的变化等。

 紧接着教师又发现一个现象,慢慢地孩子们不象以前那样对材料感兴趣了。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晨间自选活动时,卫成浩找到老师,要老师帮他把玉米芯切成薄圆片当轮子,他要给萝卜装上轮子当汽车。老师突然意识到:我们在投放材料时,怎么就没有想到应当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工具呢?也没有把材料进行一定的加工呢?难道仅仅提供了低成本的自然材料就一定能创设高质量的教育吗?《纲要》所倡导的教师应对儿童的学习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我们作到了吗?虽然给儿童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却没有认真研究儿童的学习方法,给孩子提供进行探索学习的工具,这能是高质量的教育吗?原始材料直接投放给了孩子们,我们没有分析了不同材料的用途吗,没有分析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能力以及个体差异,孩子使用过程中感到束手无策,所以多数孩子只能老是停留在最初的几种玩法上,玩法没有变化和新意,渐渐就厌倦了,很快就失去了兴趣。

于是老师给孩子们提供了小刀、剪刀、细竹签等辅助工具,教师们还有意识的和孩子们一道将所收集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粗加工、深加工,按成品、半成品、原材料分年龄段投放在各个班级。小班幼儿主要投放成品和深加工材料,多数材料是幼儿能直接使用的;在中班主要投放半成品和成品以及粗加工材料。在大班主要投放原材料和粗加工材料。这样有意识的投放材料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提出不同的挑战。孩子们在切、剖、剪、插、粘、拼、搭等过程中,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孩子们在和各种自然材料的互动中,获得了很多的直接经验,比如:文文用土豆想做一头能站立的肥猪,他开始用四根竹签插在土豆的一侧,结果土豆老是立不稳,他试着调整了竹签之间的距离,但还是立得不太稳,他又试了几次,将四根竹签扒拉成两个八字型,结果土豆猪站稳了,他开心的接着做着下面的工作。又比如:借鉴蒙台梭利的教育原理利用大小各异的纸盒制作而成的用于感知训练的系列玩具;利用长短、颜色不同的竹筒制作而成的用于排序、归类、找规律的系列教玩具。幼儿在玩耍中,在老师的指导下,渐渐的就能感知其中的规律和奥秘。从这些都可以看出我们的低成本材料充分发挥着它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

可是在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发现一些孩子总是爱把各种材料随手乱扔,乱放,大量的材料占用了活动室的空间,孩子活动的时候不时地被材料绊倒,给幼儿开展活动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怎么办呢?这些材料可是孩子眼中的宝贝不能丢也不能不用呀?。于是老师把教室旁边的办公室腾空出来,安装上架子作为孩子们的材料架,建立了材料室。

一天,有小朋友告诉老师,卫成浩在爬材料架,而且把归类好的材料翻得很乱。卫成浩告诉老师,他想要放在架子上的竹水枪打水仗。怎么才能建立良好的规则和方法呢?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在讨论中,孩子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很有成效的建议,有的说:拿材料的时候要分组;有的说:拿不到放在高层的材料,可以用竹梯爬上去拿,有的说,用过的材料要放回原处等等。大班幼儿逐渐学会自觉管理材料室,比如轮流当值班员,用表格的形式记录前一天管理员管理的情况。中班幼儿在老师的协助下,也能对材料进行一定的分类整理工作。教师发现,有了材料室规则之后幼儿整理材料室的次数渐渐多了,而且还会把自己喜欢的经常要用的材料放在容易拿取的地方。在同伴的监督下,卫成豪也变得开始遵守制度了。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认识到:1、只要我们能认真研究儿童的学习,为儿童的学习提供与他们的学习探索相关的支持,低成本材料完全可能实现高质量教育功能。2、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盲目的追求高档环境、高档材料、高档玩具,错误的用“高档”代替高质量的教育,是我们自己没有认识到高质量的教育是能因地制宜,给儿童学习探索给以强有力支持,引导儿童学习的教育。3.教师要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喜好,从而捕捉孩子的天性,为孩子创设能动手学习的条件。高档玩具所具有的教育功能,低成本材料玩具照样具有,甚至有比高档玩具更优越的功能。4. 如果我们能做有心人,充分开发利用农村蕴藏着的丰富的幼儿教育资源,是可以满足儿童活动需求,办好低成本、高效益、高质量的幼儿教育的。6高质量的教育不仅仅是了解儿童的想法,投放材料支持儿童的学习,还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提供必要的材料及加工工具,通过材料的投放帮助儿童学习建立规则,学习游戏方法,培养互助、合作等良好品质。 这样才能使低成本“土”材料体现出它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使‘土’材料‘洋’起来。

三、让幼儿园死的自然环境飘荡“活”味

只能参观、不能参与的环境,花再多的钱也是‘死’的,没有太多现实意义,甚至是徒劳的。相反,顺应孩子天性的环境创设,哪怕是低成本的环境,也能‘活’起来,照样可以实现高质量的教育价值。

案例2:花坛和花园的变迁

场景一: 2001年前的某一天,幼儿园院坝正中一个用瓷砖镶嵌成的大花坛,齐胸高的水池中正在喷洒着水花,鲜花盛开,蝴蝶翻飞,非常美丽(造价4万员)。老师正带着孩子在观看水花,有几个孩子踮起脚尖,想玩池中的水,但怎么也够不着,他们就想爬上去。教师感到不安全,非常紧张,不停的制止孩子们,在多次制止无效的情况下,老师急急忙忙组织幼儿离开了这个不安全的地方。

场景二:2003年的某一天,在原来大花坛处,已经找不到大花坛的影子了,变成了一个集小桥流水、鹅卵石小路和草坪、果树为一体的活动场地。孩子们在绿油油草坪上自由玩耍,有的在草坪中找蚂蚁、蜗牛;有的在从土坡上滚下来;还有的在为草坪除杂草;有的幼儿在用竹子和饮料瓶制作的各种规格的量筒、量杯、漏斗、小竹筏、竹水枪等在玩水。有的在观察果树上的果实。孩子们玩得乐此不疲,教师在悄悄地和孩子们交流着……

这两个场景说明了什么呢?过去我们只考虑美观,一味的模仿修建漂亮的花坛,以为看似高档的环境就是儿童需要的环境,结果是花了钱,没有收到好效果。《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场景一中,我们没有从幼儿的角度去考虑幼儿的需要来设置环境,虽然花去了很多经费,但它即不具有可变性和安全性,又没有多大的教育价值,教师不喜欢,孩子也不喜欢。场景二中,我们充分利用本土资源,精心设计场地中的每一块区域,如,我园紧邻金沙江金沙江,老师和孩子们寻找了大量的鹅卵石,铺设可进行足底按摩的“磨难路”,用江边的沙和少量水泥建成了可供幼儿玩耍的“嬉水沟”,用我们的当地即容易栽种,又容易收集的“绿荫草”铺种在地上。用细软的泥土堆了小“山坡”,并种植了可供幼儿参与管理、观察的蔬菜、水果。场景二中所花的成本远没有场景一的高,但是它具有的价值却远远高于了场景一。在这块场地中经常可以看到幼儿、老师、家长的身影。

案例3:多功能体能场

我们幼儿园曾经有一块因缺乏资金而闲置多年的空地,在老师们的建议下开发成了体能场。我们利用周边比较便宜的木材、楠竹,仿照大型组合玩具的样式,请匠人制作便宜的木制组合玩具。大家都赞同这个想法,教师们反复商讨,自己设计由原木、麻绳、箩筐、轮胎等组合成的集荡桥、秋千、滑梯、平衡木、荡板、吊环、攀爬网等为一体的,可对幼儿进行钻、爬、攀登、平衡能力训练的大型体能运动器械(总共造价在1.5万元之内)。如果购买的话一件就可能要这么多钱。每一种器械的设置都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比如:荡桥有十来米长,幼儿在上面奔跑时,桥就会晃荡起来,开始孩子们上去玩的时候还是有点害怕,但是随着玩的次数的增加,他们玩得越来越有信心,他们可以独自在上面自由的奔跑,他们欢笑着、尖叫着,愉快的释放着内心的情绪体验和感受,这样环境促进了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同时,幼儿在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幼儿的动作、情感、交往、接纳、同伴关系、体能和协调性等方面的发展都有较大促进作用。又比如:吊环设计得比孩子高10厘米左右,孩子想要够着吊环,必须得有人帮助,每当老师或家长或孩子互相之间帮着上吊环时,教师、家长眼中都流露出浓浓的爱意,这些不经意的动作拉近了孩子与家长、孩子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师幼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的建立。我们还利用金沙江边丰富的河沙资源,在多功能组合玩具下面厚厚的铺设一层,我们试了试,还真不错,坚硬的地面变软了,保证了幼儿活动的安全性。在花少量资金的情况下,我们同样实现了为幼儿提供安全、温馨活动环境的要求。就这样我园废弃的一块地变成了多功能体能场,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会攀爬、钻、平衡、游泳、堆积、挖造,在玩耍中增强孩子们的体质,发展了孩子体能,锻炼孩子们的意志。

孩子和家长都特别喜欢这个体能玩具场,放学的时候,他们乐此不疲玩着,总舍不得离开。实践说明我们的改建是正确的,是孩子和家长都接受的。

四、让幼儿生活环境洋溢“和”味

所谓“和”就是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使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在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中促进幼儿的发展。

1)家庭、社区资源的利用

利用开放的教育环境对幼儿进行教育,是教育者应该树立的大教育观。因为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信息量给幼儿的刺激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幼儿的成长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幼儿园不能关起门来办教育,脱离幼儿园园外环境进行园内封闭式的教育成效有限。如,幼儿园要求幼儿学习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有的家长却常常忘记了这个教育任务,幼儿在家自己穿鞋袜,家长认为孩子穿得慢,耽误大人的时间,于是包办代替帮幼儿穿上,孩子愿意自己做,说在幼儿园也是自己做的,家长却说:<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COLOR: #333333; LINE-HEIGHT: 150%; mso-bidi-font-family: Tahoma; mso-ascii-font-family: Tahoma; 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