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健康教育 > 卫生保健

科学育儿不要过度依赖数字

发布日期:2008年10月26日
作者:郑玉巧

  现在的新生妈妈们,都知道不少的医学常识,加上爱子心切,宝宝生长发育的实际状况与平均指标稍有出入,就会觉得不对劲儿,焦急不安。
  比较全面地了解宝宝体重、身高的发育规律,更加科学地促进宝宝的成长。
  
  面对指标烦恼多
  
  刚出生不久的宝宝,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都是体格发育的重要标志。细心的妈妈都会准备儿童秤,量尺,隔三差五地给宝宝测量,关心备至。这本是一件好事,可往往事与愿违,测量结果带来的,是更多的担忧——
  
  科学面对体重指标
  
  宝宝的体重发育并不是孤立的,与许多因素有关。
  
  新生宝宝
  新生宝宝在一个月内,体重增加多少是正常呢?一般来说是增加1千克。
  
  满月宝宝
  宝宝满月了,体重达到多少才算正常呢?一般来说,出生体重越大,满月后体重则相对越大,出生时体重越小,满月后体重相对越小。
  
  宝宝体重减轻了
  有的宝宝,出生后的前几天,体重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这是为什么呢?
  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是普遍现象。宝宝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天,睡眠时间长,吸吮力弱,吃奶时间和次数少,肺和皮肤蒸发大量水分,大小便的排泄也相对较多,再加上妈妈开始时乳汁分泌量少,所以宝宝在出生的这几天,体重可能不增加,甚至会下降,这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新手妈妈不必着急,在随后的日子里,宝宝的体重会迅速增长的。
  
  科学育儿不要过度依赖数字
  
  出生不久的宝宝,平均每天可增加30~40克,平均每周可增加200~300克。这是按正态分布计算出来的平均值,代表的是新生宝宝的整体普遍性,只要你的宝宝体重在这个范围,或者是接近这个范围,都应该算是发育正常的。
  需要提醒妈妈们,科学育儿不是咬住数字不放,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树立正确的育儿理念,科学看待数值指标,理解宝宝生长发育的规律。
  
  正确面对身高指标
  
  新生宝宝出生时的平均身高为50厘米,个体差异的平均值在0.3—0.5厘米之间,妈妈在给宝宝测量身高时,应该采取仰卧位。
  
  身高增长差异大
  新生宝宝满月后,身高增加多少才算正常呢?3个月内的宝宝,平均每月增加3厘米,当宝宝2个月时,身高可达到57厘米,新生宝宝出生时的身高与遗传关系不大,但进入婴幼儿期,身高增长的个体差异性就表现出来了。
  
  影响身高增长的因素
  影响宝宝身高增长的因素有很多,遗传、营养,环境疾病、运动等都与身高有着密切的关系。新手爸爸妈妈们非常关心自己的宝宝身高增长是否缓慢,大多数都嫌宝宝长得慢或是不长个。实际上,现在的宝宝由于生活、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身高确实在不断提高体差异性还是明显存在的。
  


  
  了解宝宝头部发育指标
  
  新生宝宝头围的平均值是34厘米,出生后的头半年里增长速度最快,但总的变化还是不大,从新生宝宝到成人,头围相差是十几厘米到二十厘米,
  
  头围测量要正确
  满月的宝宝,头围比刚出生时增长2—3厘米。如果测量方法不对,数值不准确,很容易误以为宝宝头围过大或过小,会给妈妈增添不少的麻烦。
  
  头围增长的意义
  头围增长是否正常,反映着大脑发育是否正常。小头畸形、脑积水都会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所以,尽管头围的增长速度不快,变化不大,但也要认真地对待。


  
  前囟并不等于命门
  很多长辈们都认为,宝宝的囟门是命门,不允许碰,碰了囟门就会使宝宝变哑。这都是错误的认识,囟门固然重要,需要注意保护。刚出生的宝宝前囟平均是2.5×2.5厘米,也有个体差异。宝宝前囟如果小于1厘米,或大于3厘米,妈妈就应引起重视,因为前囟过小常见于不头畸形,前囟过大常见于脑积水、佝偻病、呆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