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游戏玩具 > 幼儿园游戏

游戏活动中的新体验

发布日期:2008年10月26日
作者:重庆市渝中区区级机关幼儿园高凡     来源:本站原创
 

               游戏时间到了,看见孩子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样子,我突发奇想地问道:“你们想做什么游戏?”

“老狼老狼几点钟!”“老鹰捉小鸡!”……

教室就快要沸腾了,这时,含含站起来说:“我们来玩‘瞎子摸鱼’的游戏嘛!”

“什么‘瞎子摸鱼’哟?”有很多人听到并发出了疑问。

“含含,你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游戏吧!”我鼓励她。

含含又站起来“就是一个人当瞎子,蒙上眼睛,去捉其他的人,捉到的就又来当瞎子。”

“我做过的!”“我们来试一下嘛!”有很多急切的声音又在教室里响起了,我微笑着点点头,孩子们顿时欢呼雀跃起来……

体验游戏

为了让孩子们尽快地熟悉这个游戏,我建议含含先来当“瞎子”。这时,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用什么东西来蒙眼睛呢?”

浩浩突然跳起来:“有办法了!用我的衣服吧!”下午天热,正好浩浩脱了一件长袖T恤挂在衣架上,于是立即将它派上了用场。

我将蒙着眼睛的含含一步一步牵到场地中央,问:“是我来叫‘预备,开始!’吗?”

“不!”含含说:“你们问我呀‘瞎子瞎子你到哪里去?’”

所有的孩子都齐声说道:“瞎子瞎子你到哪里去?”

“我到河里去钓鱼!”含含接着说:“你们又问‘钓了鱼给不给我吃?’”

孩子们如法炮制地学着,等到含含再次坚定地回答“不给!”的时候,一群孩子“轰”地一下散去了……

完善规则

孩子们乐此不疲地玩着。这时,已经当了半天“瞎子”的莹莹不高兴地来“告状”:“老师,他们都跑到大型玩具上去了,我怎么捉得到嘛!”原来,场地边上那一块摆放着不少大型玩具的塑胶软地已经成了“小鱼们”躲避“瞎子”追捉的有利场地了。我招呼孩子们过来,问:“你们都躲到大型玩具里,让‘瞎子’怎么捉呢?”

“‘瞎子’碰到大型玩具会摔到的!”扬扬说。

“头上还会起包,要出血!”飞飞补充道。

“那怎么办呢?”我趁机追问。

“不能到大型玩具上去!”孩子们立刻达成了共识。

“也不能跑到栏杆边去,那里也危险!”

 “不遵守的就让他停止游戏!”

没有人再犯规了,游戏在孩子们欢快的嬉笑声中继续……

提取经验

   游戏结束了,嘉嘉走过来对我说:“老师为什么有的“瞎子”捉别人捉得快,有的捉得慢呢?”

   我问:“那你去问问那些小朋友用的什么方法?”

   话音刚落,扬扬说:“我是听声音就知道哪里有人。”

姗姗说:“我是感觉到有人在后面推我,我就转身去抓。”

   我问:“那你觉得哪种方法捉得快??”

   “可能听声音快吧?可是我觉得声音很小。”姗姗一脸的无奈。

   “声音小说明人很远!”含含马上把她的体验告诉了姗姗。是这样吗?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我提议:“那我们来做个实验试试吧!”

    我叫了几个孩子在教室里的各个方位站好,并指挥其余儿童闭上眼睛。我用眼神示意墙角站着的沛廷发出声音,沛廷捂着嘴“咕咕”叫了两声。这时,孩子们睁开眼,争先恐后地说:“是后面的沛廷!因为他隔我远!”“我听到很近,是他就在我旁边!”

    我笑了,我相信他们已明白了很多。

案例分析

    抱着“满足更多孩子”的单纯愿望,我却在和孩子们的共同游戏中获得了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丰富的体验。

1、转换角色,支持引导

活动前,我放弃了自己预设的游戏内容,顺应孩子的兴趣,支持他们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并开展游戏。活动中,我支持儿童通过询问、协商、讨论、猜想等多种方式熟悉玩法,解决矛盾,完善规则。当儿童对活动规则提出异议时,我引导幼儿由可能发生的危险后果想到可以“怎么办”解决的方法,共同商定出相应的游戏规则,解决了儿童“总是捉不到”的困难。

与以往的游戏相比,本次活动的规则由孩子的问题产生,并在共同的讨论中形成,是孩子真正需要、理解的,因此在游戏过程中他们也能自觉地遵守,避免了以往教师强行施加的权威。

亲历活动的过程,我虽然没有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其中,但我却以自己敏锐的目光和满腔的热情追随着孩子活动的身影,对儿童在和活动中的表现、反应、需要及时地察觉并给予帮助,让他们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认识矛盾,解决矛盾,不断将活动向纵深推进。

2、尊重意愿,满足需求

游戏之所以深受儿童的喜爱,是因为它具有让儿童充分自由、自主的特点,可以满足儿童在其他活动中无法实现或达到的愿望和要求,而我们以往的游戏活动,恰恰忽略了儿童本身的需求和愿望,由老师单方面提前预设好活动内容,并按计划组织儿童开展、实施,老师很少关注到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也没有给孩子发表自己意见、建议的空间和机会,因而总有些孩子感到不如意。但在这次活动中,我把决定权交给了孩子,从游戏的发起“你们想做什么游戏”到游戏“瞎子摸鱼”的玩法,再到游戏的材料“用什么蒙眼睛”,最后到规则的建立,孩子们始终处于游戏的主体位置上,决定着游戏的进程,孩子们的意愿和需求得到了尊重和满足。儿童提出了诸如“用什么蒙眼睛?”“能不能跑到大型玩具上去?”“什么方式捉得快?”等问题,并通过他们的观察、判断及生活经验自主得以地解决,充分发挥了孩子的自主性。孩子真正成为了游戏的主人。

3、善于发现,及时捕捉

在以往的游戏中,老师多是注重儿童某项体育技能的发展,而事实上,在活动中渗透着多种教育因素,只是我们教育者能否发现、察觉和捕捉。这次活动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运动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孩子在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发展。他们运用多种交往语言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例如:在寻找蒙眼睛的材料时,在完善规则时,我们都可以听到他们的声音,而在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同时,他们又通过协商、讨论,不断调整自我,规范彼此的行为,由此找到同伴的衣服来蒙眼睛,建立起场地范围的规则。同时,还以猜想、实验、检测的方式积累起“怎样捉得快”的经验,扩展出由判定声音的方向、来源,来辨别物体的远近位置等有益的尝试,促进了彼此间的交往和交流。

经历这次活动,让我在游戏的欢乐声中更深深体验了重返孩童时代般的欣喜与满足,我想,那是因为:当我在“教会”孩子们什么的同时,他们其实也在教会我们许多、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