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健康教育 > 习惯培养

案例:小便出来了

发布日期:2008年10月18日
作者:上海市宝山区海滨三村幼儿园吴亚平     来源:本站原创

                        

一、案例背景:

蒋某某,男,四岁,自闭症患儿。从小由外公外婆带大,由于家人觉得亏欠了孩子,因此,孩子的一切生活由家人全权照顾,他不会说话,只能发出难听的叫声,更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有大小便的需求,有时尿急会紧紧抓住自己裤子前面,然后不停的绕圈走动;有时则坐在座位上或站着不动,家中还使用尿片(夏天没用)。他小便时,由家人帮着脱裤子拿小鸡鸡,便后为他拉上裤子,而他则站着不动。他的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来园时,还带着尿布,以防万一。

二、案例描述:

           开学第一天,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到了,有的特殊小朋友在老师的提示下先小便再去玩,蒋某某早已迫不及待的走出来,没方向的串来串去,嘴里还发出:呕——的叫声。我鼓励蒋某某也去小便,可是蒋某某却笑着从我身边逃走。一会儿,我见他双手捏着前面的裤子,双脚不停的在小步子的走动,我见了忙请他去小便,我拉着他的手走到盥洗室门口,他却不愿进去,而是用力挣脱我的手又绕圈走动,还呵呵的笑着;可一会儿他却站着不动了,神情紧张,我拉着他的手直接走到盥洗室,这回他没有拒绝我,我高兴极了,这是他第一次愿意进厕所,而且整个上午还没有小过便。我鼓励幼儿自己走上台阶,从裤兜里找出小鸡鸡,可蒋某某就是找不出来,我站在他身后帮助他找到后,教他自己拿住,可还是不行,我拿着他的双手教他自己的双手拿住小鸡鸡,蒋某某站了一会儿没有小便,他的小脸涨的通红,小便还是没有出来,我安慰他:不要紧,慢慢来,蒋某某仍没有小出来,我打开边上的水龙头,让水的哗哗声暗示他,蒋某某憋了一会儿,小便还是没有,这时他却不愿意我帮助他小便了,一下子挣脱我的手自己拉着裤子要走,我从他身后抱住他并安慰说:某某最乖,老师像妈妈一样帮你小便,我的嘴里还吹起了口哨,忽然他回头对我笑了起来,突然一阵热水洒在了我的手上,我一看原来蒋某某小便了,这是他来园后的第一次小便,他终于小便了。

三、案例分析:

1、蒋章烨由于从小由老人带着,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依赖性格,再加上孩子的缺陷,家人的宠爱,剥夺了孩子的实践,导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

2、孩子刚来园,依赖性极强的他,还没有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与生活作息要求。

3、由于孩子有语言障碍,不能用语言表示自己的生理需求,而家人也没有刻意的训练孩子的大小便,因此当孩子有需要时,只能用动作替代语言来表示,而这也需要老师的细心观察,孩子的配合才能完成。

4、由于孩子经常小便在身上,家长就常提醒他“小便有吗”,使他产生了心理障碍,总是逃避这一问题,今天能从不愿意到愿意配合小便,是一大进步。在小便的过程中,由于换了老师帮着孩子自己托着小鸡鸡,而不是家长帮忙,他失去了感情的依托,自己小便也是第一次,由于不适应使他产生紧张感,小便虽然很急却总是不出来,通过老师的暗示,鼓励,在孩子一笑后,精神一下子放松了,小便终于出来了,老师高兴,孩子也减轻了负担。

    四、案例反思:

1、在工作中老师要做关注孩子发展的有心人,特殊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注与爱心。爱心能使孩子感受到温暖与关爱,让孩子在新的环境中产生安全感,只有对老师与周围的环境产生了安全感,孩子才能愉快地参与活动。

2、老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师要将自己眼睛训练得如同鹰眼般的敏锐,能观察到幼儿最细微的动作,探知幼儿最殷切的需要。特殊幼儿蒋某某由于存在语言障碍,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因此作为老师就要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及时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

3、运用多种机会,随机教育。如引导孩子与同伴一起小便、洗手,让他观察同伴的小便,激发他小便的愿望;一日活动中观察并提醒他有便意时上盥洗室,教孩子在生活活动中学习自己小便,鼓励孩子用语言、动作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使学习联系生活,“寓教育与幼儿生活”得到有效落实,以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孩子尿湿的现象。

4、构建家园合作的保教模式。特殊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长期教育训练的过程,孩子今天会了,过几天又忘了的情形可能会反复出现,这也是特殊孩子学习的一个特点。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要使孩子训练有效,必须与家长同步训练,要求一致。作为教师要指导家长以及直接养护人——外公外婆对孩子进行大小便训练的方式与方法,达到家园一致教育,使孩子在生活中愿意主动的配合小便,继而会自己小便,逐渐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

 

 

                                                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