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幼教名师

科学饮食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丁宗一教授访谈录

发布日期:2008年10月18日
作者:常艳春     来源:《幼儿教育》

 

  ●专家名片●
  丁宗一,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亚洲儿科营养联盟主席,中华儿科学会儿童保健学组组长,全国儿童营养喂养协作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儿童保健学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儿科研究所儿童健康与环境研究室主任,《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中华实用儿科杂志》副主编,在国内较早进行儿童营养及保健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营养在不断丰富。但许多人对饮食科学,尤其对儿童的饮食科学缺乏了解,甚至在饮食观念上还有许多误区。本期我们特意邀请著名儿童营养专家丁宗一教授为广大的家长朋友指点迷津。

  本刊特约记者(以下简称记者):从营养学的角度看,决定营养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丁宗一:一般来说,营养投入包括营养素、营养行为和营养气氛。营养素,就是指要吃什么;营养行为,就是指怎么吃,包括食物怎么做等;而营养气氛,是指在什么环境中,保持什么气氛饮食最易吸收。比如,当睡眠不足,没有食欲时,营养行为、营养气氛都直接受到影响,必然会影响到营养素的吸收。据最新研究表明,长期在不安、喧闹、紧张的环境中进食的儿童,攻击行为偏多;长期不规则进食,会使儿童产生压抑、退缩、潜能发育障碍等;而不良营养行为会造成孩子成长期甚至成年后的行为偏差和心理变态。

   记者: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现在不少城市家庭经常举家走进快餐店。您怎样看待这个现象?

  丁宗一:我们还是要让孩子尽快回到家庭餐桌上。因为我国有悠久的饮食文化,许多传统饮食源于自然食物,烹调原则和加工过程均衡合理,又有传统医学“药食同源”理论的指导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家居日常饮食到重要的盛宴,均按统一原则、统一配料、统一操作烹调,贵庶不分。因而,国际营养界和儿科界都推崇中国饮食文化为新世纪健康饮食文化。为了促进我国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和提高健康水平,为了保护我国儿童青少年不受“垃圾食品”的伤害,我曾发起全国百余位儿科和营养学专家、儿童工作者联名呼吁:保护中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让他们远离“垃圾食品”,回归传统的家庭膳食。我还主张尽量让儿童体验食物烹调的全过程,让孩子接受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烹调技术、饮食文化等各种教育,培养孩子适度饮食、充分咀嚼等良好的进食习惯。

  记者:您所说的“垃圾食品”具体是什么概念?“垃圾食品”对孩子究竟有哪些危害?

  丁宗一:美国费明翰研究发现,西式快餐的食物组合特征是成人期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这种严重危害健康的饮食模式,人为地强化了自然食物中危险因素的组成,破坏了传统膳食中天然营养素的合理组成,不具备营养素应有的健康作用,被美国学术界称之为“Junk Food(垃圾食品)”。研究表明,“垃圾食品”的加工和食物配制模式除了构成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外,其所用的经过氢化脂肪改造的反式脂肪酸和加工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大量丙酰醯胺(俗称丙毒),均为强力致癌剂。这种危害潜伏期可长达数十年,故不易为人们了解。作为快餐文化形象代表的“垃圾食品”,对儿童青少年的危害不仅限于诱发心血管疾病,还在于影响智力、能力发育,扭曲行为、性格发展,降低社会进取心,阻碍合作精神的培养。
  迫于社会舆论压力,一些制造商不得不改变旧配方,某些制造商为了降低新配方成本,大量使用添加剂和调味剂,使“垃圾食品”进入了“滥用添加剂时代”。这对孩子们的健康造成的危害可想而知!尽管那些所谓“专家”频频与制造商联手制造“学术理论”,如“超标无害”、“少用无毒”或者提供所谓“近期未见明显损害”等似是而非的论证,但丝毫也掩盖不了它危害儿童健康的事实。鉴于此,美国司法界多次提出,以法律形式规定“垃圾食品”撤出儿童青少年经常活动的场所,严禁学术界、教育界参与“垃圾食品”的宣传、推广。

  记者:作为营养学家,您怎样看待现在许多儿童食用营养品的问题?

  丁宗一:因为营养行为上的偏差,我国儿童生长发育曲线从6个月起到青春期,一直低于国际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曲线。除了母乳喂养覆盖面低和营养强度、密度不足,换乳期液体食物衔接喂养不良等因素外,在儿童营养源的食物选择上,许多家长被所谓的保健品、营养品广告宣传所误导,导致儿童营养行为上的严重偏差。
  儿童的不良营养行为包括挑食、偏食、厌食以及偏嗜营养品、迷信补品、过度进食、贪食快餐等。产生个体不良行为的主要社会原因是虚假广告,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和唯利是图的商家恶意炒作,加上个别素质低下的从业人员不负责任、一知半解的促销言行。就拿当前不少家长热衷的“初乳”产品来说,家长们花了很多钱买市场上所谓的“初乳”喂孩子。其实,市场上的“初乳”与母乳的初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市场上的“初乳”不过是模拟母乳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组成,充其量不过是维生素的补充剂。要知道,在婴儿液体食物阶段,医生坚决反对给婴儿使用维生素补充剂。机体不是试管,不是加入什么营养素,便会有相应的营养效果。滥用营养素,盲目用营养素和维生素强化食物,已经严重危害到儿童的健康与安全。

   记者:不论是从广告上看,还是从超市的货架上看,现在的儿童保健食品可谓大行其道,这些儿童保健食品真有那么“神”吗?

  丁宗一:说起保健食品,那就更可笑了。其实,在国际食品分类中,就没有保健食品一类。这本身就是广告的违规操作,也使我们做家长的都被引入一个误区,以为这一类食品经过批准了,也经过所谓实验了,就真有那个“保健”作用,便信以为真,其实不然。
  说实话,现在的保健食品,特别是儿童用的保健食品言过其实的比较多,给家长们造成了一些认识误区。比如,到处都在宣传儿童排铅保健品效果好,其实,它的效果目前难以证明。市面上的所有排铅保健品,几乎都没经过严格、科学的研究和实验。一些所谓的排铅理论没有科学依据,更没经过科学、精确的实验。还有的食品在广告中宣称,最新添加了什么成分。殊不知一个成分的添加需要经过20多年的基础科研,而一般做这种广告的企业根本没有这样的积累,20年前还在倒腾别的东西呢。现在说加一个东西,特别是国外某科研机构加一个东西,第二天大家都加上了。这是错误的,完全是在误导。
  我们经常接受来自全国的咨询,有的家长说,现在卖蛋白粉了,吃不吃?现在又卖氨基酸了,该不该吃?还有的问,孩子将来考大学了,要不要吃聪明奶粉?更荒唐的是,有些家长居然听到推销商说,孩子从小吃聪明奶粉,将来能考上清华、北大。这些都是谎话!
  至于有些“外国专家”为某些产品做宣传,可信度就更值得怀疑了。因为在发达国家,科研人员是不准做广告的,所以那些“国外专家”一般都不可信。
  此外,还有人打出了“免检食品”的旗号。从概念上说,“免检食品”就是安全食品,但事实未必如此。近年来,连续发生的食品公共安全问题,毒奶粉、苏丹红、劣质奶粉等,就是因为不法商贩牟利动机,加上有关部门监管不力造成的。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有关部门的“免检”仍需要不断改进完善。
  儿童营养事业是全社会的事情,我们希望企业也要负责任,要把人家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同时,也希望家长们千万不要轻信那些不实广告。
   总之,科学的饮食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我提倡“自然食物,均衡膳食”,这是营养学最基本的原则。

链接 家长与专家面对面

  张女士:目前市场上卖鲜奶干,很流行,我女儿也很喜欢吃。它可以替代鲜奶吗?

  丁宗一:觉得好吃,想吃也可以,吃着玩;或者两顿饭之间稍微饿了,当零食吃比较好,但代替不了每天喝奶。你算算,孩子每天至少要喝250毫升左右的奶,如果折成片的话,至少要吃好几百片,恐怕她也吃不了,所以还得喝奶。

  刘先生:我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学校要求每月交4块钱,统一喝饮水机里的水。不知长时间喝好不好?

  丁宗一:记得前几年《中国少年报》专门为这个问题访问过我,说现在都不给孩子喝别的水了,自己带水也不行了。我说如果你愿意,有钱可以喝;但我作为儿科医生,主张喝白开水,就是把水煮开、放凉就可以喝,我们叫“白开水运动”。我还反对孩子喝甜饮料,坚决反对。

  孟女士:儿童吃了转基因的食品,会有什么伤害吗?

  丁宗一:转基因食品是目前各国严格管理的,如果得到批准,又是正常商业运作,是没问题的,可以放心吃。
 
  郑先生:2岁的小孩可以喝酸奶吗?

  丁宗一:可以喝,喝着玩可以,但不要作为营养源。饮食除了满足营养,维持生命,就是享受,吃着玩的。

  殷女士:孩子补钙喝鲜奶好,还是喝酸奶好?

  丁宗一:肯定是鲜奶好,酸奶是把奶酸化了。牛奶改造有三种形式,一个是加糖,一个是稀释,再就是酸化,就是让婴儿容易吸收。不过,市场上卖的酸奶只能当零食,不能当成营养源,因为市场上卖的酸奶跟医学讲的奶酸化,是截然不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