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健康教育 > 体育锻炼

主题背景下的幼儿户外体育区域活动

发布日期:2008年09月22日
作者:李娥高慧君     来源:瑞金一路幼儿园

二期课改积极倡导幼儿园课程园本化,提倡幼儿园具有办园特色。我园领会二期课改的精神,传承半个多世纪园史,以十多年幼儿运动特色为切入点,结合3~6岁幼儿的活动特点,开发了主题背景下的幼儿户外体育区域活动。

户外体育区域活动按年级开展,大班中班每位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通过递交写有自己名字的运动卡(为了幼儿活动的质量,每个活动区域的参加人数是有所限定的)参加任一区域的活动。户外体育区域活动的主题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上海市二期课改教师用书《学习活动》一书中的主题,另一个是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生成的主题。简言之,主题背景下的幼儿体育区域活动是以幼儿运动为主,整合幼儿学习、生活和游戏等三类活动的情景性户外活动。与过去的单纯锻炼幼儿体能的运动相比,它在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和潜在教育价值上都有一定的特殊性。

开展“我是中国人”的主题活动一段时间后,大班三个班级的进班教师在组织和开展体育活动方面经验丰富的高老师和大教研组长的带领下进行了讨论,研究各班如何根据自己班级主题活动的进程情况以及孩子生成的热点问题,将主题活动迁移到户外去进行。经过讨论,“我是中国人”主题背景下的三个户外体育区域活动诞生了,分别为:“登长城”“旅游去”和“民俗村”。这三个活动方案体现了我园教师根据幼儿的学习经验和兴趣,在主题背景下开展情境性幼儿户外运动的设计理念。

户外体育区域活动一:登长城

设计思路

随着“我是中国人”主题活动的展开,孩子们认识了五星红旗及中国的标志性建筑——长城。孩子们在学习活动中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并在此热点的延续中对各国国旗产生了兴趣。教师抓住了这一富含教育价值的契机,与幼儿共建了情境性户外区域活动“登长城”。

环境创设

幼儿园院子里的一个大型水泥建筑物,中间有十几级台阶,并用栏杆分为两个通道,顺着台阶上去是一个平台,两边各有一个长长的滑梯,于是这里就成为幼儿心目中的长城。

(如图)“长城”脚下放着分别贴有“轻”“较重”“重”标记的塑料筐,筐里放着蓝、绿、红三色的重量不同的负重背包;还有教师和幼儿自制的不同国家的国旗;“长城”平台的墙壁上挂着写有各国国家名的布艺背景。

活动要求

活动的时候,幼儿要根据自己的负重能力选择一个“旅行包”,扮演不同国家的游客,手持该国的小国旗,登上长城的“炮台”,将国旗贴在布艺背景图上的对应汉字的四周,然后从滑梯上滑下来。

观察与指导要点

1.      引导幼儿通过拎与掂量等方式体验不同重量,理解“轻”“较重”和“重”概念。

2.      观察幼儿负重登高时的负重承受能力,适时鼓励幼儿选择更适合锻炼的负重背包。

3.      引导幼儿尝试用走、双脚跳、单脚跳等不同方式进行登高。

4.      指导幼儿再认各国国旗并正确与汉字对应粘贴,提示幼儿在粘贴时注意国旗的正反方向。

5.      有序滑滑梯,提醒幼儿滑落时与同伴有一定的间隔。

教师“活动实录与反思”节选

孩子们来到“登长城”的活动区域,选择好适当重量的背包,然后挑选一面国旗开始负重登高。大多数幼儿以走楼梯的方式登上“长城”,可一眨眼的功夫楼梯处排起了长队,并听到菲菲大叫:“老师,铭铭走得太慢了,我们都不能上了。”原来铭铭小朋友正两手撑着栏杆双脚跳着前进呢。“哎哟,铭铭的本领真大,他和你们登长城的方法可不一样哦。”我的话音刚落,就有幼儿开始模仿起铭铭。山山一边跳,一边说:“老师,我也会跳着上长城。”嘉嘉更不甘示弱地说:“我还会单脚跳呢!”我马上鼓励她说:“嗯,嘉嘉的本领更大。”一会儿,“长城”上多了许多背着双肩包的“小袋鼠”,只见他们蹦着跳着纷纷登上了“长城”。

本区域活动的重要目的是锻炼幼儿的腿部力量。往常我也尝试着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登高,可幼儿往往只尝试一会儿就又以走为主了。而这次抓住了幼儿自发行为的教育价值,经过鼓励和推动,大大激发了幼儿相互模仿、主动尝试、争取创新的欲望,使孩子们在竞相模仿的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这次活动让我体会到,教师与其单纯说教,还不如及时抓住个别幼儿的特殊行为并适当地加以推动,当教师的指导能激发生生互动的时候,所获得的效果往往来得更好。

(指导教师:霍莺)

户外区域活动二:旅游去

设计思路

金秋九月,孩子们迎来了“上海旅游节”。这期间,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学习活动,通过调查、设计导游图、制作旅游棋、做小导游等,幼儿逐步了解了上海有名的景点,如“东方明珠”“金茂大厦”“豫园”等。结合幼儿萌发的爱上海的情感,教师设计了主题为“游上海”的户外区域活动。

环境创设

教师和幼儿一起绘制、裁剪、粘贴,合作完成了“东方明珠”“金茂大厦”“豫园”等景点图,并将之固定在支架隔板上;每块隔板上除了景点标志图外,还贴有不同色数字。通往这些景点的道路各不相同,有跳箱、有平衡木、爬网、三只奶粉罐绑成的梅花桩等。“旅游景点”的旁边是收集特殊“门票” (计算卡)的塑料筐。

活动要求

幼儿要想去自己喜欢的“景点”,必须先看清这块隔板上的数字,然后选择一张结果为隔板上某个数字的计算卡。接下来要拿着这张计算卡,通过某个特殊道路到达自己选定的“旅游景点”。一路上,幼儿要走过或跳过各种高低不等、大小不同的塑料箩筐,或爬过若干1左右高的爬网,或约过若干不同高度的跳箱,或钻过若干钻圈,或走过若干长短不同的彩色板条搭成的平衡木,才能通往这些旅游景点。

观察和指导要点

1.      引导幼儿根据自身动作发展的情况及时调整钻、跳、爬、平衡等动作的难度。

2.      鼓励幼儿以多种组合的方式运用材料。

教师“活动实录与反思”节选

一天,孩子们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箩筐摆放出通往“东方明珠”的各种小路:有五个高低不齐的箩筐直线连在一起的小路;有两个箩筐并在一起的小路;还有单个箩筐间隔放置的小路。

我观察到这些组合之间的间隔距离很小,活动时孩子们只需向上跨、平衡走和向下跳的方式就能通过这条小路。我马上意识到在这样的难度适合小班和中班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大班幼儿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跨越,挑战性根本无从谈起。果然,很多孩子玩了一次后就没有兴趣再玩第二次了。

于是我走到孩子们身边说:“‘东方明珠’离我们幼儿园很远,这条路应该搭得很长,你们能不能用这些箩筐搭一条更长的路呢?”孩子们听后愣了一下,但很快就开始动手了。他们有的拉大了箩筐之间的间隔距离,有的将五个连在一起的小路拆成两个箩筐和三个箩筐结合的“小路。新雨跑到我身边神气地说:“老师,你看,这条路变得这么长了!”我马上说:“大家来走走这条小路,一定更开心!” 刚说完,孩子们纷纷来走各自搭的小路。由于箩筐之间的间隔拉大了,增加了跨越的难度,跳跃等不同动作取代了单一走的动作。我从孩子们的神态中看到了他们挑战的喜悦,孩子们的活动兴致高了。我的启发性语言,巧妙地引导幼儿调整了材料的组合,调整材料的过程本身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材料调整后的活动满足了幼儿自我挑战的需要,激发了他们活动的兴趣,也达到了锻炼幼儿动作的目标。

今天的活动让我体会到,在活动中,材料的巧妙选择和有机组合是推动孩子们动作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样的活动、同样的材料,一个细节不到位就可能难以产生挑战性,难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难以推动他们动作的发展。

(指导老师:郑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