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健康教育 > 习惯培养

洗手四部曲

发布日期:2008年09月21日
    来源:朱继宏
 

促进幼儿健康生活常规的主动学习

你可能有这样的经验:初入园的小班孩子由于新的生活方式与以往家庭生活的巨大差异而极其焦虑,但教师又必须帮助孩子们建立健康生活常规。这一矛盾曾令许多教师苦恼。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愿望是化解这一矛盾的重要方法。

怎样才能激发孩子们对健康常规的主动学习愿望呢?让我们看一看老师实施的“四部曲”吧。

案例:洗手四部曲(小班)

                                    北京市六一幼儿院    朱继宏

幼儿园生活中,洗手是一件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事了,但是有句话说得好:幼儿园里无小事,处处显示大教育。如何鼓励和引导幼儿自觉、自愿地认真洗手,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呢?这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尝试并采取了游戏化、生活化、体验化、巩固化等四步策略,来调动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认真、自觉洗手行为的形成与巩固。

小猴爬大山——用游戏化的方式学习洗手的方法,激发幼儿对洗手活动的兴趣

把童谣运用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能达到生动活泼的教学效果。在幼儿入园初期,我采用边说童谣边游戏的方法,激发幼儿对洗手活动的兴趣。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口中说着“一只小猴来爬山,爬呀爬,爬呀爬,爬到山尖了”,做着从手腕转圈向上转到手指尖的动作;说着“小猴掉进了山谷里,跳呀跳,跑呀跑”,做着一只手洗另一只手指缝的动作。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孩子们学会了认真清洗手腕、手尖和手指缝的方法,枯燥的洗手环节成了孩子们快乐学习的时光。刚刚入园一周,孩子们便能把完整的童谣内容说给爸爸妈妈听,把正确的洗手方法演示给爸爸妈妈看了。

  肚子和病菌——用生活中亲历的事件引导幼儿理解洗手重要性

每年入秋,幼儿园会统一给孩子们服打虫药。我趁机请来大夫阿姨给孩子们讲了《肚子和病菌》的故事,形象地帮助孩子们理解病菌是由小脏手带进肚子里的,病菌进肚子后小朋友会生病的道理,感知不认真洗手对身体的危害;然后再告诉孩子们病菌最害怕水和香皂,使他们理解洗手的重要性。

小手变魔术——用体验的方式,调动幼儿认真洗手的内部动力

环节一:观察脏手

户外活动结束后,我请孩子们看看自己的小手上有什么?孩子观察发现自己的手很黑。

环节二:对比脏手和干净手

接下来我和孩子们玩“小手变干净”的魔术游戏,孩子们两人一组,一个当“魔术师”,另一个当“观众”。我先请“魔术师”小朋友到盥洗室里悄悄地洗干净手,然后把自己“变”干净的手展示给“观众”小朋友们看。孩子们发现了脏手和干净手的差异,我再适时用语言引导他们感受“小手干干净净好舒服”。不等我请,“观众”小朋友迫不及待地要当“魔术师”,也把手“变”干净。

环节三:对比脏水和干净水

我端来一盆清水和一盆刚才接的孩子们的洗手水,请孩子们看看脏水和干净水的不同。孩子们对比观察后,不禁对着又黑又浑的洗手水发出了感慨:“怎么这么黑呀?这盆洗手水太脏了……”。为了进一步让孩子们感受洗手水的脏和混浊,我又请孩子们在两盆水里各放进几个玩具,请孩子们看看玩具在水中会是什么样子。放进清水盆里的玩具可以清清爽爽地看见,而放进脏水中的玩具一下就看不见了,当孩子们看到这一情景,不约而同地叫起来,“看!玩具不见了”。有的孩子说:“水太脏了,所以看不见玩具了。”有的孩子说:“我们手上的脏东西都跑到水里去了,所以水就变成黑的了”。

小小的魔术游戏,充分调动了孩子们洗手的内部动力,为自觉洗手行为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坚实而有效的基础。

小手是这样变干净的——利用环境,让幼儿巩固认真洗手的自觉行为

在幼儿健康行为的建立与巩固中,环境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因此,我引发和支持幼儿在创设小墙饰的过程中,进一步养成自觉、认真洗手的习惯。

在“小手变干净”的游戏后,我又与孩子们一起讨论了“什么时候要洗手?”并用绘画的形式把孩子们的想法一一记录下来,孩子们自己制作了小手、水滴和香皂并把它们粘贴在厕所墙壁上、放水杯的柜子旁、放水果的柜门上、放餐具的桌子旁等地方。我们还一起制作了“小手是这样变干净的”墙饰。           

环境创设的过程既给了孩子们随时交流的机会,也提示着孩子们何时要洗手和怎样认真洗手,孩子们认真、自觉洗手的行为逐渐得以巩固。

通过游戏化、生活化、体验化、巩固化这四个步骤,孩子们的健康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内化,健康态度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初步形成了认真、自觉的洗手行为。

附:洗手童谣 《小猴爬大山》

手心搓手心,搓呀搓,搓呀搓,搓出沫沫白花花。

手心搓手背,搓呀搓,搓呀搓,搓出沫沫白花花。(左右手各搓一次)

有一只小猴来爬山,爬呀爬,爬呀爬,爬到山尖了,

噗通,掉进了山谷里,

跳呀跳,跳呀跳,跑呀跑,跑呀跑,

终于跑出了老虎嘴。(左右手各搓一次)

                                 ——由北京市六一幼儿院教师创作

个人反思

以往在指导幼儿洗手时,教师普遍采取的方法是提出要求、检查监督、批评指正等。一当老师监督不够或来不及指导时,孩子们便不能认真并自觉地洗手了。于是我开始思考究竟应该如何鼓励和引导幼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我不断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相关的内容,并逐步体会到:幼儿园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健康,有效的教育是用适宜的方法引导幼儿主动去改变自身的不健康行为,让幼儿在学习洗手正确方法、理解洗手重要性与作用、巩固自觉洗手行为的全部过程中感受到轻松、快乐和主动,而不应该使幼儿感到压抑或受伤害。成人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直接关系到幼儿健康教育的成效,于是我从研究幼儿的需求入手,设计和开展了《洗手四部曲》系列活动,采用游戏化、生活化、体验化、巩固化等多种方式和策略,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把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洗手规则相结合,帮助幼儿把外在的健康认知逐步内化为自觉的健康行为,有效地解决了问题。

点评/  廖贻

培养健康生活能力是事关幼儿终身发展的大目标。但其培养的着眼点与入手点却是日常生活中平凡、琐碎的点点滴滴,是从洗手、穿衣、入厕、整理衣柜等生活细节中去进行扎实、细致的养成教育,引导幼儿形成健康的生活行为与习惯。这是健康领域的特点之一。

⊙幼儿健康行为主动学习的发展阶段和基本过程

根据有关学者对行为发展的研究,幼儿健康行为的发展经历着这样的进程与阶段:即强制性健康行为——健康行为的主动学习、尝试与具有较高动机水平——健康经验的积累、梳理,健康行为的主动运用与调节。而将健康行为定型为“习惯”则要到更大年龄才能实现。

在对多例典型教育案例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幼儿健康生活行为的主动学习大致应经过这样的过程:发现自身当前的生活行为中的问题——体验不健康生活行为的不舒适——意识到自身生活行为、需求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尝试健康行为,体验舒适与愉快、成功与自信——愿意选择进而坚持健康生活行为。在健康教育实践中,教师多通过呈现事实的方法让幼儿发现自己当前的生活行为问题,再通过语言引导,增进幼儿对当前行为的不舒服、不便利的感受,然后再用对比的方法,让幼儿尝试健康行动,在产生愉悦体验的基础上,愿意选择健康生活行为。

为促进幼儿健康生活能力的形成,教师还常运用创设情境让幼儿去发现、经历和体验,再结合日常生活、真实事件,在幼儿主动的行动、建议和讨论中,促进他们选择健康、安全的保护自己的方法,真正做到了促进幼儿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和谐一致。

⊙游戏化的学习方式让幼儿处于愉悦、专注的情绪状态中

《洗手四部曲》案例既大致呈现了上述学习过程,同时又表现着自身的独特性,即还强调了兴趣化,这是由于幼儿当时的特殊学习任务、所处发展阶段和健康常规的特点所决定的。健康生活常规的建立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的,而小班幼儿健康行为的发展水平也正处于从强制性学习向主动学习过渡的阶段。但由于案例中的幼儿是初入园的孩子,他们当前面临的健康领域学习有两大任务,一个是快乐自信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另一个是学习幼儿园的健康生活常规。基于保护和促进初入园幼儿心理安全、和谐的特别需要,为避免在对具强制性的生活常规学习中加剧幼儿的不安全感,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凸现了引导幼儿主动、快乐学习的必要性。

⊙感知与体验促进幼儿主动选择健康行为,学习健康常规

老师通过游戏、生活事件、体验活动、创设环境这四个过程,用游戏化的形式使初入园幼儿放松、愉悦,并使教育教学内容兴趣化(当然还不是教育目标的内需化),使他们有兴趣尝试正确洗手的行为,愿意学习洗手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同步协调地促进着幼儿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和谐与发展;她还抓住生活中的服药事件,让幼儿在健康认知上把生病与不洗手联系起来,感知不洗手带给自己的不利影响,使教育内容需求化;最重要的是,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体验活动,通过环节一让幼儿观察脏手,意识到自身生活行为的问题,通过环节二对比干净手和脏手,让幼儿体验“脏”的不愉快、不舒服,体验“干净”带给自己的舒服、安全的良好感觉,再通过环节三,对比体验干净水和脏水,反复强化,这符合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需要更多反复强化)和体验的适宜度(到有了好感觉即可)。主动体验促进了幼儿主动选择洗手的健康生活行为的较高动机;教师还利用幼儿与墙饰的互动,利用环境潜移默化的提示作用,鼓励幼儿对健康行为的坚持与习惯化。教师特意把小墙饰设置在厕所的墙壁、水杯柜、水果柜、餐具桌附近,用无声而及时的语言提醒着幼儿主动洗手的时机,却让幼儿感到适时的洗手是他自己的主动选择。在日复一日的平实的生活中,健康行为就这样坚持和巩固定型为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教师的个人反思中,她在支持幼儿健康领域主动学习的必要性、幼儿主动学习的需求化,促进幼儿快乐学习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并对激发主动学习的有效策略,即游戏化、生活化、体验化、巩固化等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教师同伴的讨论,结合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理论,帮助老师进一步从教育教学内容的兴趣化、需求化、动机与行动,巩固化,更理性地分析自己每一步教育行为的意义。教师们还提出了从多方面支持幼儿巩固良好生活行为的建议。

如果老师们对健康领域的特点,对幼儿当下的学习任务和发展需求有更深入了解和把握的话,相信她们更会在“孩子们的哪些行为、语言等表示着他的学习是主动的、积极的、有兴趣的?”“幼儿经历了什么?体验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新经验?”“我这一教育教学行为对促进幼儿学习的价值何在?”这样的层面上更具体、有实效和清晰地反思和讨论,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将有着更多层面的借鉴和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