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托班教育

托班个案观察

发布日期:2008年09月21日
    来源:扬州学前教育网
 

观察背景:

柯淼小朋友今年两岁,是我们班年龄较小的一名女孩子,因为父母工作繁忙,孩子长期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着。爷爷奶奶对淼淼呵护有佳,事事都顺着她。爷爷身体一直不好,加上住的楼层偏高,孩子常常一个人在家玩玩具、看影碟,孩子缺乏与外界的交流,性格胆小、内向。

观察实录:

片段一

老师,淼淼又在外面哭了!”“是啊,淼淼在门外面不肯进来!”果然,走廊上传来了淼淼的哭声和喊叫声,“呜呜呜,我不要上幼儿园……我不要到班上去……我不要和小朋友玩……我要和爷爷、奶奶玩……”循声望去,奶奶无奈地看着任性的淼淼。

片段二

在教室里,孩子们沸沸扬扬的在活动区里玩着玩具,只有淼淼一手抱着自己的衣服、一手抱着自己的书包,在班级中四处游荡,我轻轻的走到她身边,对她说:“来把东西给老师帮你放着,你和小朋友一起去玩吧!”她顿时发出胆怯的哭声:“呜呜呜,我不和小朋友一起玩……我要我的东西……”

片段三

淼淼这几天不愿意在幼儿园拉大便,时常拉到裤子里……这天奶奶把淼淼在家用的小便盆带到幼儿园,希望淼淼不会将大便再拉到裤子上,可是淼淼却将自己的小便盆紧紧的抱在怀中,任凭老师怎样劝阻,她就是不愿拿下来。

案例分析:

对某些情景、事物、特殊对象的恐惧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由于认识水平低,对客观环境的适应能力差,适应方式简单,控制及调节情绪能力差,偶然的害怕、恐惧甚至逃避是孩子对周围环境、事物的正常反应方式。那么,父母师长该怎样帮助孩子克服恐惧逃避的心理呢?

我们应该先找出孩子产生恐惧逃避心理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孩子克服。“我不要和小朋友玩”直接反映了孩子害怕同伴交往缺乏交往配合意识的特点,也间接折射出当代不少独生子女倍受呵护的现状。

孩子从一个被自己早已熟悉,充满无限关爱的小家庭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大集体中,对周围的人和事物都要重新认识,此时孩子会感到不知所措,会选择逃避“我不要到小班去……我不要和小朋友玩”。

进一步分析孩子产生恐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过分保护

淼淼小朋友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出生以来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当一个可爱的宝宝降生到家庭里时,父母及其爷爷奶奶等视其为掌上明珠,长辈们高兴的心情无以言表,长辈抱着“孩子是宝”的观念,十分宠爱自己的孩子,一切事情为其代劳。再加上爸爸妈妈工作繁忙,爷爷奶奶更是对孩子呵护有佳,在家中对孩子的行为不加限制,哪怕孩子有任性行为,长辈们都会给予一定的妥协,这样就强化了孩子任性意识。

二、环境对比的影响

淼淼今年刚上幼儿园托班,平时上下幼儿园常由奶奶接送。平时在家也只是和爷爷奶奶打交道,孩子喜欢一个人独处,喜欢默默一个人玩游戏。所以孩子生活的环境是个孤独的环境,使孩子害怕和陌生人接触,害怕和小朋友一起玩。

三、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经验

淼淼生活在处处受呵护的世界里,平时很少有机会出去与其他小朋友玩闹,一起做游戏。几年来,接触事物相对少,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经验,缺少处理相互间矛盾的技能与经验。长此以往,就导致了 “我不要和小朋友玩”的情况产生。

案例反思启示:

一、分清“溺爱”与“爱”的界限,树立正确爱孩子的观念

爱孩子是人之天性,成人“爱孩子行为”无可厚非,但是同时我们也该认清过多的呵护或听之任之是培养和教育

幼儿的大忌。成人百般呵护让孩子在心理素质方面变得非常脆弱。

作为成人,我们不应该娇宠放任,应该改变对孩子过分保护的态度,让孩子从优越感中摆脱出来,要知道爱孩子就是帮他们从小立下志向,吃些苦,受点难,经受磨炼,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品质。对孩子合理的要求要坚持下去,不妥协;对于孩子的任性等不良习惯,采取一些必要的教育手段来纠正。当孩子们在蒙受损失和种种伤害时,也未必是一件坏事,这能使他们在性格方面,情感方面得到一定的磨练,然后在吃一蛰、长一智中变得聪明,知道如何应对一些突发事件,并在下一次的交往中得到调和。

二、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引导幼儿认识“集体”

恐惧是人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境而又苦于无能为力时产生的情绪,如果我们学会了摆脱或逃避这种困境的方法,恐惧自然而然就会消失。集体生活并非事事都以自己为中心。倘若孩子缺乏抵抗的能力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从来不曾受到任何的委屈及遭受到任何挫折,当面对集体生活遇到某些小事,就往往会而不知道如何应付,选择逃避。

社会交往是幼儿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对于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教师与家长首先要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为幼儿创设更多的交往环境,为幼儿创设与他人合作的机会:坚持送幼儿入园、带幼儿与社区内的孩子多接触、游戏、交流。同时,也要让幼儿明白到大集体中要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共同游戏,正确对待身边的人和发生的事,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快乐,学会分享与合作,并充分感受到大集体中的温暖和友爱。

三、引导幼儿正确的交往

孩子并非生来就知道如何适应社会生活,正是在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获得社交技能,提高交往能力。

当孩子到了一个大集体中后,同伴间会出现一些摩擦、冲突,甚至打架,以及随之而来的委屈、恼怒等情况。我们要帮孩子学习如何与人接触交往,逐渐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并能初步根据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发展交往能力。当交往中孩子与同伴发生不愉快时,我们应留给他们一定的空间,让他们逐步学会处理一些简单的问题,不要轻易替他们做主。

当然,孩子毕竟还处在未成人期,在心理生理方面的发育尚未成熟。例如孩子闹情绪,不想上幼儿园,不愿再与同伴交往,哭闹不休……作为教师与家长应该及时对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孩子正确面对事件,增强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自信心,教孩子学会宽容别人,学会谦让和礼仪,学会处理纠纷,学会接受别人,引导幼儿与同伴正确交往。

家园合力,让我们给予孩子间的同伴交往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使每个孩子都能更乐意上幼儿园,更好地适应群体生活吧!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勇敢的健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