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游戏玩具 > 幼儿园游戏

当游戏玩不下去时

发布日期:2008年07月27日
作者:缪雯晓     来源:福建省福安市实验幼儿园
      规则简单的丢沙包游戏还没有真正玩起来就以失败告终了。面对游戏的失败,教师是怎么想的,又怎样让游戏不仅玩了起来,还让幼儿玩得花样叠出,意犹未尽?本文叙议结合,讲述了一个情节生动的教育故事,尽显教师对幼儿的行为悉收眼底、对问题的把握精准到位、与幼儿的互动拿捏得当的专业功底。  

中班时,我将民间游戏丢沙包引入了体育活动中。因为这一游戏不仅能锻炼幼儿的投掷力、手眼协调能力和灵活躲闪的能力,还能促进幼儿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发展。活动前,恐人数太多会使幼儿因分组不便而无所适从,我暂时规定幼儿四人一组参加游戏,以降低幼儿寻找游戏伙伴的难度。我还利用动画式的图示,形象地向幼儿介绍了游戏的主要规则:游戏分为两组,一组丢沙包,一组躲沙包。扔的一方站在场地两头,瞄准场内幼儿丢沙包,躲的一方可以在场内自由跑动躲开沙包。一旦躲的一方有人被中,双方就要互换角色。

游戏为什么玩不起来

游戏开始了,幼儿你来我往地扔着沙包,玩得很兴奋。可仔细一看,却有很多问题:丢沙包的幼儿有的拿起沙包无目标地用力一扔,让沙包飞出场地老远,有的是朝地上重重地一甩,更多的幼儿看到同伴扔过来的沙包,也不知道快速地捡起来追击,而是慢悠悠地捡起或是等待躲方的退到另一头,有时候沙包飞出了老远,却没人去捡回来。躲沙包的幼儿,有的不辨沙包投来的方向在场地中间乱跑;有的毫无危机感地站在场地中间,局外人似的看沙包在他们眼前“飞行”;有的躲到了场地的尽头处,等到沙包扔过来,常常来不及转身。很快,幼儿在游戏开始时的兴奋劲就消失了,最后干脆放弃了游戏自己玩了起来。第一次丢沙包游戏就这样以失败告终了。

从幼儿的表现看,他们似乎不太明白游戏的规则,可一问,幼儿却讲得头头是道。难道是因为游戏难度太大,对幼儿的动作要求高于实际水平,所以兴趣最终被无法达到游戏水平的挫败感所替代?幼儿是怎么想的呢?为了了解幼儿放弃游戏的原因,我组织了一次讨论。

师:为什么你们不喜欢丢沙包游戏了?

丽:我怕沙包打在身上会疼。

师:那什么东西打在身上不疼?

茅:纸张、布什么的扔在身上就不会疼了。(有的说,也可以用棉花;有的说可以用气球,它也很轻,打不疼人。)

师:嗯,要用轻一点的东西来扔才不疼是吗?

晓:是呀,他们那么重地丢沙包,沙包快快地一下就飞过来了,我害怕。

师:哦,不但要轻的,还要让沙包“跑”慢一些。

宏:是呀,沙包扔得太快,捡起来很麻烦的。(有的说,沙包太小了,看不清楚到底扔出来了没;有的说要用大一些东西的才能看得清;有的补充说,大一点点就可以了,像球那么大,太大了拿不动。)

师:我明白了,要用轻一点的、“跑”得慢一点的、还要比沙包大一点的东西来扔。那你们觉得用什么东西来扔好呢?

我建议幼儿把各自认为合适的材料都找来,然后开展“谁能打中我”的探索活动,试试哪种材料最好用。最后,幼儿一致认为用“滚球”替代“丢沙包”进行游戏更好,他们觉得球的速度好控制,而且方便看到,滚动时即便碰到身上也不疼。于是,我让幼儿用球替代沙包,用滚代替扔,尝试改造版的丢沙包游戏。

“改版”后游戏渐入佳境

新的游戏开始了。雨豪准备滚球了,只见他观察了一下林雯的位置,将球用力地朝她滚去,凯丰见球滚过来,稳稳地接住后又滚了回去。球在场地中时快时慢地滚动着,场地中间的幼儿紧张而专注地盯着滚动的球,大范围地跑跳着躲避,时不时传来快乐的惊呼声。

可渐渐地,球再滚来时,中间的幼儿轻轻一闪就躲过了,滚球的幼儿总也打不中目标。雨豪泄气了,他说:“我不来了。”四人一组的游戏因他放弃又无法继续了。还想继续游戏的另外三名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加入了欣然的一组,没料到他们的参与使这组的游戏气氛一下活跃了起来。因为中间有五个幼儿,球过来时他们会同时跳起或跑开,增加了热闹的气氛,人多了,每个人躲避的空间相对小了,所以常有被击中的幼儿。幼儿愉快地变换着扔和躲的角色,热闹的游戏场面引来不少围观的幼儿。

由于游戏材料和方法都是幼儿自己提出的,这使他们在游戏中更有主人翁感,玩起来也更加兴致勃勃。客观上,体积较大的球看得清楚,而且球滚动的速度明显慢于扔出的沙包,便于幼儿判断方向及时地躲避,改造版的游戏较之以前显然更接近幼儿的实际水平。但随着幼儿躲闪水平的提高,使被击中的概率越来越小,造成了游戏的沉闷和疲沓。无意间的人数加入增强了游戏的热闹气氛,也使目标增多、被击中的概率增大,有效激发了幼儿的快乐情绪和积极参与的愿望。于是,在后面的游戏中我取消了人数限制,让幼儿自由结伴游戏,规则调整为:谁被击中,谁就当滚球的。

出轨——幼儿喜欢被击中

本应是躲球的幼儿,今天抢着向滚球者凑去,希望被击中。滚球者只需轻轻一滚,就轻而易举地击中了他们。被击中的幼儿开心地大叫:“碰到我了,换我滚球了。”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过了一会儿,有些幼儿也发现了问题。滚方的黄讯说:“你们都围在我前面干嘛,往后退。”于微说:“我想被你打到。”琳琳说:“我要当滚球的。”黄讯抱着球说:“你们退回去,要不我不滚了!”“不滚你就不要参加游戏。”幼儿为此争吵起来。我来到他们中问:“大家都想滚球,你们想想怎样的人才能滚球?”“玩得好的。”我又问:“怎样才算玩得好?”经过了一番讨论,幼儿一致认定:被打中的幼儿要停止游戏,没有被打中的才算玩得好,可以去滚球。这时文其提出了异议:“滚球的只要两个,中间人那么多怎么选?”有的说:“那就打到剩下两个为止吧。”可有人不同意:“那么多人,要打多久啊?”幼儿陷入了沉思。我启发幼儿想一想玩过的游戏里有什么好办法,幼儿想到了“锤子、剪刀、布”“手心手背”和“点脚”等方法,我同意他们按自己的想法玩。

幼儿都愿意成为游戏的中心人物,在他们眼里越少人做的事就越重要,而且他们也愿意轮换角色进行游戏。这使他们玩到后来都争着想去当属于少数人的滚球者。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规则,游戏将无法正常继续。我耐心等幼儿对现存问题有了足够的体会和认识后,在他们最需要帮助时提出了质疑,并通过带有导向性的追问让幼儿想出了新的游戏规则——“玩得好的才能滚球”“没有被打中的才算玩得好,可以当滚球的”,把游戏引向了正轨。

游戏因幼儿“怪招”玩法叠出

林杰和苏珊配合默契地滚动着球追击中间的幼儿,滚了一会儿,林杰站起来用双手将球抛出,大叫:“空中飞球。”抛了一会儿又将球往地上一摔让球弹跳着去击中间的同伴。变化无常的球让场内幼儿兴奋极了,欢快地或蹲或跳或侧身。这时苏珊受到了启发,左顾右盼一番后,拿起放在旁边的一顶太阳帽代替球像飞盘一样扔了出去。见此,我立刻从器械室搬来了一些体育器械,放在场地四周。晓涛组的首先发现了,他到篮子里挑了一个布飞盘;晓杰组的朋友选了跳绳,手持绳的一头抖动着去够中间的同伴;刘易组拿了个两个大绒球一会儿同时投出,一会儿轮流扔出……躲球的幼儿动作也随之丰富起来,时而起跳,时而闪身,时而蹲下,时而侧跑……游戏就要结束了,幼儿却兴趣盎然,意犹未尽,开心地说着:“今天真开心,下一次我们还要这样玩。”

随着幼儿对游戏的熟悉,最初的新奇感就会消失,他们会转入多样性的探索阶段,这时幼儿很可能表现出一些看起来违法规则的做法,但其中往往蕴涵着复杂的游戏行为的萌芽,是教师推进游戏的最好时机。我没有贸然反对林杰,坚持一分钟的观察与等待换来了推动游戏进入新高潮的契机。

反思:如何让游戏与幼儿共同发展

不管教师在游戏前对游戏的预设有多全面,都不可能完全预测幼儿的动态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中要多关注幼儿的兴趣、经验和表现,引导幼儿不断地调整,只有在动态中推进游戏,幼儿才会越来越喜欢游戏,游戏才会真正促进幼儿发展。

1.当幼儿不喜欢游戏时,教师要“顺” 

顺,即顺应幼儿的合理行为。当我发现幼儿不喜欢游戏时,没有按自己的想法调整游戏或是强制幼儿参与游戏,而是了解幼儿真实的原因,顺应他们的想法,并将调整游戏的权利交给他们,当幼儿用自己找到的新材料和新方法以“滚球”代替丢沙包时,教师设计的游戏真正转化为更适合幼儿的游戏,顺给了幼儿更大的自由度。

2.当幼儿有想法时,教师要“启”

启,即通过启发和引导,使幼儿有更清晰的认识。在寻找适宜材料时,我通过启发和归纳,使幼儿零散的观点渐渐清晰——“材料要轻一点、‘跑’慢一点、比沙包大一点”;紧接着的开放式提问“那你们觉得用什么东西来扔好呢”没有直接告诉幼儿答案,却能启发他们聚焦具体的材料;随后“谁能打中我”的探索活动,既让幼儿认识了材料,同时又强化了他们游戏规则的认识。

3.当游戏偏离正轨时,教师要“导”

导,即将违背游戏价值的行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当幼儿争着要被球碰到时,游戏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背离了原有的价值。等到幼儿自己也意识到这一问题时,我通过“怎样才算玩得好”等问题引发了幼儿的思考与争议,促使幼儿重新讨论出更适宜的规则,解决了问题,有效地把游戏导回了有意义的轨道上。

4.当幼儿有新异行为时,教师要“推”

推,即发现幼儿新异行为中的价值,推动游戏发展。游戏中幼儿突然出现的新异行为,往往是符合他们发展水平的新需要,是新的兴趣倾向。游戏活动中,我接纳了林杰 “空中飞球” 的无意识举动,并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无意行为中的意义,及时提供支持,激发了其他幼儿有意识的创造行为,创造出多种游戏方式,成功地推进了游戏的新发展,最终把游戏推到了理想的境界。

游戏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我庆幸,在快乐的“丢沙包”游戏中,幼儿和游戏得到了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