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农村幼教 > 幼教研究

农村幼儿音乐素质教育初探

发布日期:2008年07月08日
作者:李正琼     来源:《中外教坛》
 
 
    幼儿音乐素质教育是指幼儿在与其心理、生理条件相适应的基础上通过音乐学习和实践,形成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表现、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无数事例说明,通过音乐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幼儿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同时增强记忆力,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造就一批批具有音乐修养的人。现在我们正在进行两个文明的建设,音乐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因此,作为学校的音乐教育,尤其是农村幼儿音乐教育,必须把音乐素质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因为农村幼儿虽然喜欢唱唱跳跳,但他们整体的音乐素质比城市幼儿差。具体表现在节奏感模糊,乐感较差,容易走音,咬字吐字受方言影响,音乐表现力较差等。
 
    如何对农村幼儿进行音乐素质教育呢?我在将近十年的幼儿教育工作中,总结了一些微不足道的经验,仅供同行们参考。
 
    一、按旋律节奏朗读歌词,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教幼儿按歌曲的旋律节奏朗读歌词,既可以提高幼儿学习歌曲的速度,又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使幼儿能更准确地演唱该歌,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如在学习歌曲《学做解放军》时,教师先教幼儿按旋律节奏朗诵歌词:
×.×  × 0|  ×.×  × 0|   ×.× ×   × |  ×-|
敲 起  锣,    打 起  鼓,     吹 起 小   喇    叭。 
 
    读上几遍后,幼儿熟悉了该歌的节奏和歌词,然后把歌词与旋律联合起来教,孩子们不仅能准确地演唱该歌,而且在无意中训练了节奏感。为了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在朗诵歌词时加上拍手、点头等动作,让幼儿的整个身体都得到乐感训练。
 
    二、分析幼儿唱歌走音的原因,帮助幼儿唱准每一个音符。
 
    农村幼儿唱歌走音有以下几种情况:(1)音高不分,即不管任何音都用一个高度唱。(2)忽高忽低。即唱歌时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三)、五音不全。即大多数幼儿的音跟琴声不一致。要纠正上述情况,教师应当对幼儿的发音情况进行普查,并分析了解原因。普查方法可采用让幼儿唱自己熟悉的歌,也可以模仿教师或风琴唱,教师对幼儿的唱歌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训练、纠正,一般可采用练耳游戏。具体方法是:教师以风琴上任何一个音为核心,让幼儿作音程练习,唱准1  2,1  3,1  4, 1  5,1  6,1  7,听清楚主和弦135的音准,以训练幼儿的听觉,让幼儿在听和唱的过程中纠正走音。另外,教师范唱和领唱时尽量边弹边唱,平时应经常让幼儿倾听琴声(或其它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样可促使幼儿唱准每个音符,提高幼儿的乐感。
 
    为了让幼儿唱准每个音符,教师应反复强调附点音、切分音、休止符号的唱法。为了表达更明确,甚至还可以稍加夸张。如把3 66|3 06|中的第二个“3”唱得更短促些,以帮助幼儿唱准休止符号。
 
    三、运用多种手段纠正幼儿咬字吐字不清的弊病。
 
    苏南地区的农村幼儿,由于受吴方言的影响,普通话不标准,以造成唱歌时咬字吐字不清。为了帮助该地区的幼儿克服这种弊病,我采用了如下方法:(一)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幼儿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在语言活动中加强字、词的读音练习。(二)在范唱歌曲时咬准字头,引长字腹,收清字尾。要让幼儿看清口形,听清歌词,同时让幼儿体会在咬字、吐词时的不同着力点和吐字器官的动作要领,但不要过分强调口形。因为过分强调口形会影响幼儿情绪的自然流露。(三)运用模声练习,提高幼儿的发音、咬字吐词能力。模声就是模拟乐器、机器轰鸣声音等大自然中一切动听音响,通过模声,帮助幼儿咬字、吐词。如:
1  2|3-|3  2|1-|
火  车 叫, 呜  呜 呜  
汽  车 叫, 笛  笛 笛  
 
    四、加强音乐欣赏教学,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
 
    音乐欣赏是幼儿音乐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聆听一首首形象生动鲜明、结构清晰的音乐作品,不但能愉悦幼儿的器官,开阔知识视野、发展想象、记忆等思维能力,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但实际上音乐欣赏往往被农村幼儿教师忽视了。根据笔者所见的教育情况分析,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欣赏时间没有保证,有些老师根本不上音乐欣赏课,有些老师虽然上了欣赏课,但把音乐欣赏看成是附属品,放在下课前几分钟听一至二遍就过去了,有的甚至没有这个环节。二是没有引导幼儿进入音乐的情境中去。通常欣赏时,交代了要听的曲目和作者,不管幼儿是否听懂就按下了放音键。久而久之,幼儿的欣赏水平仍在原地徘徊。因此,农村幼儿教师应充分认识欣赏教学的深远意义,保证音乐欣赏时间,使欣赏活动不仅限制在课堂内,而且渗透到一日活动中,比如在吃点心时,玩结构游戏时让幼儿边玩边欣赏各类音乐作品。如舒伯特的《摇篮曲》,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中国民乐《丝路花雨》等中外有名的旋律优美的曲子。另外,孩子们在听音乐时,教师要给他们当“解说员”,用充满童趣的语言给他们讲解作品的名称、大致情节、作者的创作意图,循循善诱地引导幼儿进入音乐的情境中去,充分感受、理解音乐作品。
 
    六、在音乐活动中启发幼儿自主探索、自由创造。
 
    音乐教育的实践和科学实践的结果告诉我们:肌肉活动、身体动作在感受音乐,特别是感受音乐节奏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农村幼儿教师在组织音乐活动时,要让幼儿动起来,自己唱、跳、奏、想,自己设计创编歌词。在晨间锻炼时,为幼儿提供一些无歌词、强节奏的音乐,如“猛士高”、《小天鹅圆舞曲》等乐曲。让他们自由地跳、唱、蹦,使他们进入“入乐”、“忘我”的心理境界,从而培养他们的音乐表现能力,开发他们的创造力。
 
    总之,如果我们能认真分析农村幼儿音乐素质较低的复杂原因,有所针对地进行教育,那么,农村幼儿的音乐素质何愁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