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事业发展 > 政策研究

香港新旧《学前教育课程指引》对比分析

发布日期:2008年06月24日
作者:李辉     来源:香港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香港2006年版《学前教育课程指引》与1996年版《学前教育课程指引》在时代背景、编写目的、指导重点、编排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原则等方面有所不同。新《学前教育课程指引》提出了全面均衡的课程总目标以及课程设计的三项基本原则,注意个体差异,强调游戏与教学的融合,重视早期阅读,正视“两文三语”的问题,重视家园合作与幼小衔接,强调打通学科界限,开展多媒体学习,以期最终实现“愉快学习、终身学习”的教改目标。
    [关键词]香港;2006年版《学前教育课程指引》;1996年版《学前教育课程指引》;“两文三语”问题;幼小衔接
 
    2004年开始,香港教育统筹局就1996年版《学前教育课程指引》[1](以下简称旧指引)展开讨论及修订工作,于2006年5月颁布了新的《学前教育课程指引》[2](以下简称新指引)。新指引将成为未来10~20年间香港幼教课程发展的主要规范,香港各幼教机构须以此为准绳,开展校本课程研究。为推动各幼教机构学习与落实新指引的主要内容,香港教育统筹局课程发展议会从2006年起开始实施为期三年的免费培训计划,由香港教师培训院校对香港所有幼稚园园长或课程发展主任进行在职培训,帮助他们领会新指引的精神,切实推动各幼教机构校本课程研究工作的开展。本文通过对新旧指引的对比分析,重点谈谈笔者对新指引的认识和理解,以飨读者。
 
    一、新旧指引的不同
 
    将新旧指引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1.时代背景不同   
 
    1995年原港英政府成立了以教育统筹局及社会福利署人员为主的工作小组,并征求了幼稚园、幼儿园及学前教育培训机构中资深工作者的意见,把《幼稚园课程指引》及《日间幼儿园活动指引》合二为一,制定了适用于两类学前教育机构的旧指引。1996年,原港英政府将旧指引分发给各幼稚园及幼儿园,作为各幼教机构开展教学工作的参考。原港英政府颁布旧指引的主要目的是为实现香港幼稚园与幼儿园的合并。2005年,这一合并终于实现,香港3~6岁幼儿全部入读幼稚园,接受教育统筹局的统一管理。
 
    在2000年《终身学习,全人发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2001年《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报告书相继出台后,香港幼儿教育委员会于2003年初开始重视旧指引的修订工作。2003年年底专职委员会成立,开展了系统的修订工作。2005年新指引完稿。新指引的主要目的是统一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等教育体系的教育目标和课程要求,以配合香港特区政府正在推行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教育改革。
 
    2.编写目的不同
 
    旧指引详细介绍了2~6岁幼儿的发展特征、学习目标、幼稚园课程设计原理及实施方法,为当时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香港幼教机构提供了详细而实用的指导手册,从而提升了各幼教机构的课程水平和教学质量。新指引则是响应教育改革所提出的课程改革理念,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编订新时期幼稚园课程的基本原则和方向。因此,新指引虽然提出了教学原则和基本教学大纲,但是没有详细论述幼儿发展特征及课程具体实施方法。
 
    3.指导重点不同
 
    为了促进香港幼稚园与幼儿园的合并,旧指引在课程设计上力图实现两类学前教育机构服务的统一,强调利用游戏、观察和接触等方式,诱发幼儿学习。新指引则反映了教育改革的要求,力求体现以儿童为本的核心价值观,突出以儿童为本的课程取向,引导教师认识幼儿发展特征,掌握幼儿学习特点。   
 
    4.编排结构不同
 
    与旧指引相比,新指引在编排结构上有以下不同(见表1):为反映近十年来香港幼教界在幼儿学与教师教方面的最新进展,新指引特别列出“学与教”一章,为教学提供指导;为改善幼稚园教学评估方面的不足,新指引特别加设“评估”一章,全面介绍发展性评估及学习档案的作用;为解决幼小衔接这一老大难问题,新指引特别列出“入学适应与幼小衔接”一章,提出各项要求与建议;为减轻来自家长的压力,为幼稚园发展优质课程创造宽松环境,新指引又专辟一章详细论述“家园合作”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新指引在正文中不再详谈2~6岁幼儿的发展特征,也没有提出课程大纲,而是将这些内容都放在附录中。这一安排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学前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预备阶段,不需要像小学和中学那样遵循明确统一的课程大纲,以免增加各幼教机构的教学压力;二是各幼教机构应该根据园所及招生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课程内容,发展自己的校本课程,因材施教;三是考虑到幼教界的惯性需要,将有关幼儿发展特征以及课程大纲的内容放在附录中,以便幼教界人士参考。当然,必须指出的是,新指引这么做的一个很重要的技术性原因是在过去十年中香港政府没有对2~6岁幼儿进行过大规模的抽样调查研究,缺乏最新的幼儿发展常模和研究数据。
 
表1  新旧指引编排结构对比
旧指引
新指引
○学前教育总目标
○2~6岁幼儿发展特征和学习目标
○课程编排原则
○课程实施原则
○课程大纲
○引言
○课程框架
○课程规划
○学与教
○评估
○入学适应与幼小衔接
○家园合作
 
    5.课程内容不同
 
    旧指引以游戏、学习和照顾作为课程活动的三大要点,分别论述与这三方面相关的教学目的、教学原则、学习范围、活动内容、设备教材等。整体来说,旧指引的指导性较强,教师容易操作。新指引以体能与健康、语文、早期数学、科学与科技、个人与群体、艺术等六个学习范畴呼应幼儿发展目标,要求采用统整课程模式,为幼儿提供建构知识、发展基本能力的学习机会。而要将这些原则性要求付诸实践,幼稚园和教师要为此作出不懈努力,还要寻求专家的帮助。对幼稚园和教师来说,这很不容易。
 
    6.教学原则不同
 
    旧指引重点介绍2~6岁幼儿的发展特征及学习目标,强调儿童发展的共同规律,强调循序渐进。虽然也有个别教育特色,但并不明显。新指引则偏重以幼儿为本的学习,强调幼儿从游戏中学习、从做中学习、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中学习,要求教师采用不同主题,运用灵活多变的综合课程设计,以游戏方式发挥各种活动的独特价值及功能,兼顾幼儿不同学习范畴的知识、技能及态度培养。新指引希望能为幼儿提供自我表达、自由创作及享受活动乐趣的机会。新指引特别重视家庭文化环境,要求结合幼儿在家庭生活中的成长经验,配合社会需要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发展。
 
    二、新指引的主要内容
 
    1.全面均衡的课程总目标
 
    学前教育课程应当如何处理幼儿需要、知识体系和社会发展三方面之间的关系?新指引强调要在幼儿需要、知识体系和社会发展之间取得平衡,教师既要考虑幼儿当前的兴趣与需要,又要考虑幼儿长远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小学学习的需要。
 
    2.课程设计三项基本原则
 
    新指引提出,以幼儿为本、全面均衡、以游戏为策略是课程设计的三项基本原则。另外,新指引也含蓄指出,学前教育课程要向校本课程发展。“按机构的特质和办学理念,针对幼儿的发展能力和需要,遵循本指引第二章所提供的课程架构,采用合适的学前教育模式,并与家长紧密合作,制定课程。”
 
    3.注意个体差异
 
    新指引非常强调个体差异,主张学前教育课程应为每个幼儿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适合其个性差异的课程及教育教学实践。新指引还在附录中列出了0~6岁幼儿的发展特征及基本能力,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依据。
 
    4.强调游戏与教学的融合
 
    新指引提出,“学前机构应以游戏为主导,贯穿各学习范围内容,以整合方式设计课程”,所有学习活动都应包括知识、技能、态度这三个维度,所有发展目标和学习范畴的设计都应指向“均衡发展”和“学会学习”的课程宗旨。新指引还对教师的角色及教师如何开展教学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其实,游戏与教学并非对立的,两者完全可以融为一体,幼儿可以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最近有研究指出,在华人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心目中,游戏和教学是可以合二为一的,寓教于乐是可行的(Rao & Li,in press)。
 
    5.重视早期阅读
 
    新指引指出,“教师要按幼儿的语文能力和发展需要,为幼儿提供整合式的语文学习环境,把听说读写经验融入日常学习活动中……通过朗读、讲故事和游戏,开展阅读活动”。
 
    6.正视第二语言教育问题
 
    新指引正面回应幼教界已经存在了几十年的英语教学问题,并对“第二语言(英语)”的学习作了明确规定。其要求大致与母语学习相同,强调自然萌发,提倡全语言教学、读写萌发、故事教学。
 
    7.重视家园合作及家长教育
 
    新指引非常重视家园合作及家长教育。新指引指出,家园合作应由以往以幼稚园为主导的模式逐渐转变为幼稚园与家长之间的伙伴协作模式。幼稚园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对家长要“说服教育,适当满足”。
 
    8.重视入学适应与幼小衔接
 
    新指引重视入学适应与幼小衔接问题,这表明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小学课程对学前教育课程的冲击与压力,认识到教育体制衔接问题对课程的深远影响。在出生率明显下降的今天,许多小学开始到幼稚园来宣传、招生,这为学前教育机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与小学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在小学中推广优质的幼教理念和实践,真正实现幼小衔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新指引在以下六个方面实现了突破。
 
    (1)直面幼小衔接问题。新指引强调,幼稚园课程改革要与正在进行的中小学课程改革衔接,要改变传统的在升学压力下幼儿被迫提早接受小学化教育的局面。由于当前香港的教育改革正在逐步改变小学的教学生态,因此这时提出幼小衔接问题正当其时。当然,小学也有责任进一步了解幼稚园的教学生态,以真正实现幼稚园与小学之间的双向衔接。
 
    (2)正视“两文三语”问题。新指引终于正视幼稚园存在已久的“两文三语”问题,要求英语和普通话学习大致与母语学习相同,着重自然萌发,提倡全语言教学、读写萌发、故事教学。但是,目前绝大多数香港幼稚园的中文、英语和普通话课程都是分别实施的,彼此互不相关,出版的教材也是三科分开处理的。从长远来看,这一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3)强调家园合作。香港教育统筹局的视学报告指出,香港幼稚园在家长教育和争取家长支持方面还有待改善。新指引非常强调家园合作。这就需要寻求有效方法以打通家园界限,促进家园合作。为此,幼稚园可以在课程方面作出相应调整,吸引家长参与幼稚园的活动。
 
    (4)重视音体美教育问题。针对香港幼稚园课程多年来一直偏重语文和数学两科的严重偏科现象,新指引特别重视对音体美等课程的指引,要求各幼教机构必须将音体美等课程内容统整到幼稚园课程之中,以实现幼儿六大学习领域的全面发展。正在进行的全港幼稚园园长/课程发展主任培训就特别强调这一方面的统整。
 
    (5)打通学科界限。新指引要求所有幼稚园必须采用综合课程模式,有效统整六大学习领域,开展愉快有趣的早期学与教活动。幼稚园采用什么样的课程模式才能打通体能与健康、语文、早期数学、科学与科技、个人与群体和艺术这六大学科间的界限呢?什么样的课程统整模式是最适合香港幼稚园的需要而且是教师能够做到的呢?这是目前摆在香港幼教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妥善处理。
 
    (6)开展多媒体学习。新指引强调,幼稚园课程要打破课堂学习和生活学习的界限,打破纸笔学习一统天下的局面,实现媒体学习的多元化和多样化。身处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香港幼教工作者必须想一想如何令幼儿的学习超越传统的纸笔练习,实现课堂与生活、虚拟与现实、网上与网下、电子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有效对接,以超越传统的学习方式,最终实现“愉快学习、终身学习”的教改目标。
 
    参考文献:
    [1]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学前教育课程指引[s].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1996.
    [2]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学前教育课程指引[s].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