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家园共建

后现代课程理论对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启示

发布日期:2008年06月21日
作者:李生兰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
 
    美国课程论专家多尔(Doll)借鉴了皮亚杰的生命系统理论、普利高津(Prigogine)的混沌理论、布鲁纳和杜威的新认识论以及怀特海的过程思想,创建了后现代课程理论。运用此理论指导我国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改革很有意义。
 
    一、后现代课程的涵义及启示
 
    多尔认为,后现代课程“不是传递所(绝对)知道的而是探索所不知道的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来自对话和反思”,当我们与他人“对话”、对我们和他人所说的进行“反思”时,当我们与他人、与课本进行“协商交流”时,“学习和反思被创造出来(而不是被传递下来)了”。因此,对幼儿园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应该从动态的视角去考察;应该使开放日活动成为教师与家长、与幼儿协同探索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对家长、对幼儿单向传递知识的过程;应该使开放日活动能通过教师、家长、幼儿彼此之间的平等对话、反思交流,来加深三者之间的了解和理解,促进三者的共同成长和发展。
 
    2006年4~9月,研究者就“您班级为什么要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这一问题,在上海市、云南省分别访谈了14名幼儿园教师,结果发现:教师基本上都是站在家长的角度来看待的,认为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能给家长带来各种各样的益处,如有10位教师认为,能让家长了解孩子,促进孩子的发展,10位教师认为,能让家长了解教师,实现家园共育;5位教师认为,能了解家长的心愿,满足家长的需求;3位教师认为,能指导家长,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2位教师认为,能向家长展示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只有个别(1位)教师能站在幼儿的立场上来看待,认为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能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没有教师能以自己为视角,思量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对自身专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可见,教师对家长开放日活动作用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因此,认真学习后现代课程的观点,必将有助于幼教工作者全面认识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功效。
 
    二、后现代课程的构建及启示
 
    多尔指出:“开放的、互动的、共同的会话是构建后现代课程的关键。”要区别“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开放系统与环境既交换能量又交换物质,是“转变性”的,而封闭系统只交换能量,是“机械性”的;开放系统需要“分裂、错误和干扰”,而封闭系统则相反。多尔认为“教师需要学生的挑战以便在互动过程中发挥作用”。以上论点启发我们:在思考家长开放日活动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注意从家长身上汲取变动的“物质”和“能量”,以提高活动的质量;在预设家长开放日的活动时,不要过分追求活动目标的精确性和全面性,而要注意随着活动的进程,对家长、对幼儿的认识的加深,来逐步增强活动目标的确定性;在组织开放日活动时,要正确对待家长的“挑战”以及“干扰”和“分裂”、幼儿的“问题”和“错误”、班级的“变动”以及“失序”和“混乱”,充分发挥教师、家长和幼儿的创造潜能。
 
    2006年4月至7月,研究者在上海市、浙江省、云南省,随机向300位幼儿园教师发放问卷,统计处理这些教师对“您在班级家长开放日活动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一题的答案时,发现:一半以上的教师(154人次)认为是“幼儿‘人来疯’”;1/3以上的教师(116人次)认为是“教室太小”;还有一些教师认为是“家长太多”(53人次)、“家长不配合”(24人次)、“班级难管理”(24人次)、“其他”(13人次)。可见,教师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遇到了各种不同的困难,而幼儿“人来疯”则“首当其冲”。因此,深刻领会后现代课程的精神,既有助于教师正确解读和对待幼儿的“人来疯”现象,给予幼儿更多的关注,鼓励幼儿独立完成某项任务,或与家长一起完成某种任务;也有助于教师全面理解和适应教学能力重心的转移,提高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增强教育教学机智;此外,还有助于教师深刻认识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尊重家长和幼儿,与他们平等相处,形成学习共同体。
 
    三、后现代课程的标准及启示
 
    多尔认为,后现代课程是“一种形成性的而不是预先界定的,不确定的但却有界限的课程”,其标准应该由“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四个维度构成。
 
    “丰富性”即“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要促进儿童和教师的转变和被转变,就必须使课程具有“适量”的模糊性、不确定性、不平衡性、异常性、无效性、耗散性与生动的经验;每门学科都应该以自己的方式去解释“丰富性”。“回归性”即“一个人通过与环境、与他人、与文化的反思性相互作用形成自我感的方式”。“回归”旨在发展“能力”——组织、组合、探究、启发性地运用某物的能力,其结构是“开放”的,这当中反思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对话”则是回归的绝对必要条件。“关联性”包括教育关联(“课程中的联系”)和文化关联(“课程之外的文化或宇宙观联系”)。教育关联的焦点在于课程结构的内在联系,强调课程必须由“课堂社区”来创造,而不是由“课本作者”去决定;“文本”是需要加以修改而不是必须遵从的。文化关联强调“描述和对话是解释的主要工具”,我们所有的“解释”不仅与地方文化有关,而且还与其他文化相联。“严密性”是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即“自觉地寻找我们或他人所持的这些假设,以及这些假设之间的协调通道,促使对话成为有意义的和转变性的对话”。多尔认为严密性是“不确定性”和“解释性”两者有机结合的产物;不确定性并不意味着“任意性”,在处理不确定性的时候,要不断探索,寻求新的组合和解释。
 
    多尔的这些观点告诫我们:(1)家长开放日活动应该是教师在与家长、与幼儿、与班级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萌发出来的“种子”而非教师预先的“闭门造车”;活动种类、形式都应该考虑到某门学科或某个领域的特点。(2)开放日活动中,要着重培养教师、家长和幼儿的组织及探究能力,搭建彼此对话和交流的坚实平台,鼓励他们对自己的各种表现加以反思,以提炼出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成功经验,促使开放日活动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3)应该关注开放日活动中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不迷信教材,不照本宣科;以幼儿为本,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和家长密切合作,一起选择、改编和使用教材;注意利用家庭的独特文化资源,对幼儿进行多元文化的启蒙教育。(4)要把“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有机地统一在开放日活动之中,不仅要在活动的种类和材料上加大家长、幼儿选择的力度,而且还要在活动的时空上保证家长、幼儿选择的权利。
 
    研究者统计上述300位教师对“您班级家长开放日活动举行之前,是否制定计划”的回答发现:几乎每位教师(299位)都选择了“制定计划”,只有1位教师选择了“不制定计划”;这些“制定计划”的教师在回答“谁制定”时,大都选择了“教师制定”(246人次),其次是“年级组长制定”(39人次),再次是“家园共同制定”(22人次),最后是“园长制定”(21人次)、“其他”(9人次)、“家长制定”(4人次)。可见,班级家长开放日活动都是有计划的,而教师则是这个计划的主要制定者,家长的参与率较低。所以,在向家长公开并接受家长监督的基础上,让家长参与活动的设计,以保证活动计划的有效性,是后现代课程标准对我们幼教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四、后现代课程中的评价及启示
 
    多尔指出,评价是一种“反馈”,是“做——批评——做——批评这一循环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现代框架中,评价虽然仍具有现代主义“区别胜利者和失败者”的“区分的功能”,但本质上则是“共同背景之中以转变为目的的协调过程”;教师虽然在其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但应该通过与“各方面人员的共同判断来开展评价”工作,使评价呈现出“共同进行的、相互作用的”景观。多尔的这些论点指导我们:要把评价看作是开放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要意识到评价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评比出“好教师”与“坏教师”、“好活动”与“坏活动”、“好班级”与“坏班级”、“好幼儿园”与“坏幼儿园”,而是为了提升幼儿园的保教质量;不仅要发挥园长、教师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的评价作用,而且还要引导家长、幼儿参与到评价中来。
 
    研究者统计上述300位教师在回答“您班级家长开放日活动结束以后,是否进行评价?A进行评价→谁评价?B不进行评价”这道相倚问题的答案时,发现:(1)86%的教师(257位)选择了“进行评价”,14%的教师(43位)选择了“不进行评价”。(2)进行评价的教师在回答“谁评价”这个复选题时,选出的答案依次是:“家长”(175人次)、“教师”(123人次)、“园长”(71人次)、“幼儿”(12人次)、“其他”(12人次)。可见,绝大多数班级是对家长开放日活动进行评价的,评价者主要是家长,其次是教师,再次是园长。因此,如何吸引更多的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来,以增进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了解,形成家园教育的合力;如何做到教师他评与自评结合,使教师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形成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评价体系,都是后现代课程评价要求我们幼教工作者去关注的问题,。
 
    五、后现代课程中的教师及启示
 
    多尔认为,在转变性后现代课程中,教师扮演着“平等者中的首席”这一特殊的角色:“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应该扮演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角色。
 
    这些观点提示我们: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教师要摒弃各种权威性的角色意识,并要充分发挥作用;要鼓励教师各种民主化的角色行为,比如家长的伙伴、孩子的朋友等等。
 
    研究者统计上述300位幼儿园教师对“您班级家长开放日活动由谁来组织”这一复选题的回答时,发现:绝大多数教师(241人次)都选择了“班级两位教师”,少数教师(40人次)选择了“班主任”,极少数教师选择了“教师和家长”(28人次)、“家长”(11人次)、“家长委员会”(8人次)、“其他”(2人次)。可见,教师是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的主力军。
 
    统计“孩子班级家长开放日活动每次应由谁来组织”的答案时发现:63%的家长(99位)选择了“教师和家长”,35%的家长(56位)选择了“教师”,1%的家长(1位)选择了“家长”,1%的家长(1位)选择了“其他”。可见,大多数家长认为开放日活动应由“教师和家长”共同来组织。
 
    因此,要解决幼儿园的现行做法和家长需要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努力把握后现代课程对教师的独特要求,克服长期以来在开放日活动存在的专制现象:教师讲,家长听;教师做,家长看;教师处于领导、主动地位,家长处于从属、被动地位。
 
    (本文全部引文均出中[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的《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注释:
    ①本文为李生兰教授主持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推进新郊区新农村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改革与发展的研究”的成果之一,  项目批准号为B07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