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美术教育

美术欣赏活动的课前准备

发布日期:2008年06月14日
作者:侯令     来源:本站原创中国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
 
    一、选画和备课
 
    幼儿园的孩子小,所以,欣赏的内容必须通俗易懂,接近他们的生活,不能有太深的文化内涵,不能太强调专业的技能。选好供幼儿欣赏的美术作品是保证他们上好欣赏课的第一步。
 
    目前,专供幼儿欣赏的书籍很少,相应的教学图片也很少,只有靠教师平时的积累,并把它们做成上课能用的PPT文件,放给孩子们看。特别是以下内容更要注意收集:
 
    描写儿童生活的美术作品;
    描写自然美的风景画(山水画);
    反映民谷、节庆的图片或美术作品;
    肖像画;
    画家的介绍;
    中外建筑;
    故事性强的美术作品。
 
    选好作品后,每次给孩子欣赏1张~2张,不能多,作品一多孩子就坐不住了,而且会分散他们对前面作品的注意力。
 
    虽说我们不赞同在欣赏课上,教师采取“满堂灌”的讲课方式,但这并不等于教师可以不认真备课。相反,更要加强备课。教师对美术作品表现的内容、形式语言(构图、色彩、线条、明暗、材料)、作者生平、创作过程、时代背景等都要有所了解。也不要以为孩子小,一般地给他们讲一讲就可以了,自己感到模棱两可的地方也不去查阅。如果在课上出现知识性的错误,不但会贻误幼儿,更会引起家长的不满。我们应当要求自己只要是我们准备让幼儿欣赏的作品,每节课要讲的内容必须弄清,即使暂时不给他们讲的知识也要弄清、弄懂,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二、每次只讲一个重点
 
    教师讲欣赏课不能贪多、求深。每次根据画面的需要重点讲一个问题。
 
    北京的一位教师请幼儿园大班学生欣赏风筝,就讲了一个问题——对称的美。教师先把教室布置成展览的样子,课是从参观展览开始的。孩子们排着队看着教师从家长那里收集和自己收藏的几十件各式各样的风筝,兴趣极高。参观后,孩子们在教室中间围坐成一个圆形,听教师介绍风筝的历史和造型特点。教师在谈特点时,从造型到色彩,从图案到风筝的结构,主要就讲了对称的美。从孩子反馈的情况看,他们还较好地了解了对称。
 
    美国的一位教师在欣赏课上,让学生看一幅伦勃朗的作品:从作品中认识对比。教师讲完后就让学生找出画中的对比关系。结果,学生找出了人的头部和背景的对比;深色头发和亮的前额的对比;白领和皮肤的对比……
 
    这两个课例都说明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想好,这节课到底讲给孩子什么知识。培养孩子的欣赏能力,不能设置太多的教学目标,而且教学目标一定要有可行性。记得一次看幼儿园的美术教案,一位教师给幼儿园大班设计了一节综合课,讲的是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内容,从船的造型,他所到的国家、当时人的服装等都要涉及。应当说这位教师的理念很新:把美术和其他学科进行综合,值得称赞。但是她在一节课里要讲的内容太多了,脱离了幼儿园的实际。如果重新备课,减化她的教学目标可能就会好些。
 
    一节欣赏课,也许主要讲造型,也许讲色彩,也许就讲作品表现的故事,也许就讲材料,也许就讲构图。一定不能讲太多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