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家园共建

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问题解析

发布日期:2008年05月26日
作者:李生兰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
 
    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是指幼儿园在每学期特定的一天向家长开放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我国幼儿园习惯于在每学期的期末开展这一活动。1996年,国家教委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应建立幼儿园与家长联系的制度……幼儿园可实行家长开放日的制度。”①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幼教工作者在认识上和行为上还存在着哪些偏差?其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家长开放日活动的质量?为此,笔者于2006~2007年在上海市、浙江省、云南省对300位幼儿园教师和158位幼儿园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访谈了9位幼儿园教师,观察了3所幼儿园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从科研规范的角度考虑,笔者将这些教师、家长、幼儿园的真实名称全部隐去),现将调查结果及笔者的思考综述如下。
 
    一、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目的
 
    笔者在统计“你们班级为什么要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这道复选题的答案时发现,“幼儿园领导的要求”这一项被选率最高(158人次),“完成班级计划”位居第二(112人次),第三是“家长的要求”(77人次),第四是“幼教法规的要求”(42人次),最后是“其他”(39人次)。
 
    可见,教师之所以会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主要是因为受到幼儿园领导强有力的影响,这既反映了幼儿园实行“园长负责制”以来,园长在教师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同时也说明了教师已经把家长开放日活动作为自己班级工作的一部分来安排,并注意考虑家长的需要。但是,只有少数教师认识到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也是为了贯彻落实幼儿教育的相关法规。如《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可实行家长开放日的制度”“教师要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务”。因此,对于教师而言,首先要从执行幼儿教育法规的高度去认识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目的。
 
    二、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开展频率
 
    对“你们班级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多长时间开展一次”这一问题,75%的教师选择了“每学期”,18%的教师选择了“每月”,5%的教师选择了“其他”,2%的教师选择了“每周”,没有教师选择“每天”。(见下图)可见,大多数幼儿园都是每学期开展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
 
    对于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开展频率这一问题,笔者对家长也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家长在回答“你认为家长开放日活动应多长时间举行一次”这道题时,69%的家长选择了“每月”,25%的家长选择了“每学期”,3%的家长选择了“每周”,1%的家长选择了“每天”。(见下图)可见,大多数家长认为家长开放日活动应该每月进行一次。
 
    由此可知,在教师的做法和家长的需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家长开放日活动的频率未能满足家长的需要。因此,适当增加家长开放日活动的频率就是摆在幼儿园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既然家长开放日活动是专门为家长设立的,那么就应该考虑家长的需求,适当增加开放日活动的次数,从每学期一次提高到每月一次,使家长能在每月的开放活动中合理地加以选择,安排好自己的工作,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机会了解幼儿和教师,以保证家长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参与权。
 
    三、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组织
 
    “你们班级的家长开放日活动由谁来组织”,大多数教师选择了“由班级两位教师来组织”(241人次),少数教师选择了“由班主任来组织”(40人次),极少数教师选择了由“教师和家长”(28人次)、“家长”(11人次)、“家长委员会”(8人次)、“其他”(2人次)来组织。可见,教师是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的主力军。笔者在3所幼儿园观察家长开放日活动时也发现,基本上都是教师在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这一观察结果也印证了调查问卷所得出的结论。
 
    那么在家长看来,班级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应由谁来组织?问卷结果表明,63%的家长选择了“教师和家长”,35%的家长选择了“教师”,1%的家长选择了“家长”,还有1%的家长选择了“其他”。由此可见,教师的做法和家长的期待之间又存在着较大的矛盾,产生这一矛盾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1.教师的习惯做法
 
    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主要是教师讲、家长听,或者是教师做、家长看。教师一直处于领导地位、主动地位,家长则处于从属地位、被动地位。
 
    2.教师的畏难情绪
 
    一些教师认为,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有一定的难度,只有专业的教师才能胜任这一工作,而家长根本无法参与到组织工作中来;一些教师认为,家长需要在接受一定的培训或辅导之后,才能和教师一起组织活动,但这样无疑会花费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有一些教师认为,自己和家长有着明确的责任分工,家长开放日活动是幼儿园的事情,不是家庭的事情,教师对此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要由教师来组织。
 
    3.家长的主人翁意识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中国幼儿发展纲要(2001~2010年)》《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等一系列教育法规,这些法规赋予了家长在承担教育子女的多种义务的同时,也享有教育子女的各项权利,许多家长已不再把幼儿教育看作是幼儿园单方面的事情,而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即不仅要成为幼儿园教育的旁观者和配合者,而且还要成为幼儿园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四、家长开放日活动的重点
 
    “你们班级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与平时的活动相比,主要的活动内容是什么”,关于这道复选题的统计结果为:多数教师选择了“教学”(235人次),50%的教师选择了“游戏”(152人次),一些教师选择了“区角”(113人次)、“生活”(105人次),只有少数教师选择了“体育”(79人次)、“自由”(39人次)、“参观”(38人次)、“其他”(26人次)。可见,幼儿园向家长开放的活动,主要以教学活动为主,其他活动为辅。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1.受幼儿教育传统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后直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幼儿教育都受到前苏联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极大影响,把教学活动摆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打破了幼儿园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均衡性。
 
    2.受家长教育观念的影响
 
    近些年来由于各种升学考试的压力,迫使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日趋强烈,“孩子在幼儿园不应该玩耍,而应该好好学习”,家长的这一价值取向制约着幼儿园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为了迎合家长的这种价值取向,大多数幼儿园都倾向于在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观看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幼儿的学习活动,而不是借此良机去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和课程观。
 
    五、家长开放日活动的难点
 
    笔者在统计“你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这道复选题的答案时发现,“幼儿‘人来疯’现象”被选率最高(164人次),“教室太小”位居第二(116人次),“家长太多”位居第三(53人次),其后是“家长不配合”(24人次)、“班级难管理”(24人次)、“其他”(13人次)。教师遇到的这些困难影响了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解决这些难题。
 
    1.如何对待幼儿的“人来疯”现象
 
    幼儿“人来疯”现象是教师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遇到的最大困难,那么这种现象属于幼儿的正常行为还是异常行为?美国学者Beaty(2000)认为,“当家长来到班级时,一些孩子会‘人来疯’,这不是什么不正常的事件,也不是什么错误的事情”。②这一观点为我们正确理解幼儿的“人来疯”现象提供了一个视角,要消除幼儿的“人来疯”现象,就要使幼儿平静下来。为此,教师首先应关注幼儿,让他们扮演某个角色,去完成某项任务;其次应关注家长,让他们分担教师的工作;再次应关注幼儿和家长,让他们共同活动,一起去完成某项任务。
 
    2.如何适应教学能力重心的转移
 
    “班级难管理”是教师遇到的另一个棘手问题,那么一个成功的家长开放日活动需要教师具备哪些教育教学能力来解决这一难题呢?实践证明,教师不仅要有设计活动的能力,而且更要有组织活动的能力,特别是教育教学机智。因为教师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设计好的环节来“按部就班”地开展活动,教师要有很强的灵活性,并随着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地对活动加以调整。
 
    教师不仅要有管理课堂的能力,而且更要有促使幼儿在“热闹”中“有序”地进行学习的能力,因为“安静”已无法满足幼儿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而“热闹又是课堂纪律的大敌”。③所以,教师要从关注自己的“教”转移到关注幼儿的“学”,并重视幼儿在活动中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想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以及感受到了什么,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幼儿的学习能力。
 
    3.如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家长太多,家长不配合”是困扰着教师的另一大难题。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家长所有的聚焦点都在幼儿身上,所以,教师首先要和幼儿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幼儿建立常规,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其次,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第三,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的教育价值,积极引导幼儿;最后,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察觉幼儿的需要,以适当的方式给予回应。
 
    由于家长开放日活动是面向家长的,所以,教师还要和其他教师、家长形成平等、互惠的人际关系,并促进家长之间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教师就能在班级里构筑起文化和教育的公共圈,并促进幼儿园向“学习共同体”转化,从而使幼儿园不仅成为幼儿相互学习的场所,也成为教师、家长之间相互学习的场所。④
 
    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评价
 
    “你们班级的家长开放日活动结束以后,是否进行评价?如果进行评价,那么由谁来评价”,对此,86%的教师认为是“进行评价的”,评价者依次是“家长”(175人次)、“教师”(123人次)、“园长”(71人次)、“幼儿”(12人次)、“其他”(12人次)。可见,班级家长开放日活动结束以后,大多是有评价活动的,评价者主要是家长,其次是教师,再次是园长。
 
    笔者在3所幼儿园观察家长开放日活动时发现,有两所幼儿园开展了评价活动,且评价者都是家长,这一观察结果支持了调查问卷的结论。这些研究结果引发了笔者关于家长开放日评价的一些思考。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家长开放日活动的评价者是由家长、教师、园长等共同组成的,教育团体的全部成员直接和间接地参与了评价活动,初步形成了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幼儿园能从不同的渠道获取各种信息,改变了过去以园长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象,使评价过程成为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逐步走上了教育过程民主化、人性化的发展之路。
 
    2.评价主体中的家长
 
    家长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投资人,有权利对家长开放日活动进行评价,而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也有义务对家长开放日活动进行评价。幼儿园不仅看到了家长的这些权利和义务,而且还创造条件让家长去履行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家长对幼儿园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
 
    虽然在由园长、教师、家长等组成的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中,家长位居第一,但其实只有六成左右的家长成为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真正评价者。因此,如何吸引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评价中来,以增进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了解,形成家园教育的合力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3.评价主体中的教师
 
    教师这个传统的被评价者现在已成为一名评价者,这是幼儿教育改革的一大进步,但在家长开放日活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中,教师只位居第二,且不足半数,仍有较多的教师处于被评价的地位,他们难以对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进行分析与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等参与评价的制度。”因此,如何做到他评与自评结合,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的评价制度,形成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摆在幼儿园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注:本文为李生兰教授主持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推进新郊区新农村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改革与发展的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为B07056。
 
参考文献
 
    ①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幼儿教育重要文献汇编[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28-429.
    ②Beaty,J.Skills for preschool teachers[M].Upper Saddle River,Prentice Hall,2000,271.
    ③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4-175.,
    ④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