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数学教育

由数字拼板引发的思考——中班数学活动区的观察与指导

发布日期:2008年05月18日
作者:潘烨     来源:上海长宁实验幼儿园
 
    幼儿园数学活动区活动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它对幼儿获得丰富的数经验,主动建构数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发现在投放活动区材料时,教师除了要考虑材料与教育目标、幼儿的认知特点及实际水平的适切性外,还要对幼儿操作过程进行观察、反思,这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育策略,完善操作材料,最终达成教育目的。
 
    中班第一学期快结束时,我发现幼儿对于数字的认、读、写表现出较浓的兴趣,他们常常聚在图书角研究图书的页码怎么读,有时还会用歪歪扭扭的数字记录一些东西。在一些活动中,我也开始要求他们用简单的数字符号进行表征和记录。进入第二学期,一开学我就在数学活动区投放了一套数字拼板。它包含一个木制方形底座,一组可以拼1~100阿拉伯数字的长条板,主要功能是帮助幼儿认识阿拉伯数字,学习辨别与认读数字。在投放材料后,我注意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引发了我的思考,帮助我发现了问题并及时调整指导策略。
 
    镜头一
 
    数字拼板自投放以来一直静静地躺在玩具柜中,幼儿似乎不太喜欢这一颜色、形状都比较单一的玩具,而更愿意玩其他有趣的玩具。这样的情形足足持续了一周;是因为新玩具太多,还是其他原因?
 
    今天,明明从玩具柜中拿出数字拼板玩了起来。第一次,他拼出了一个长方形,第二次,他摆弄了一会儿什么也没拼成,最后选择了放弃,持续了4分钟。我走过去问:“明明,你成功了吗?”“没。”“那为什么走了呢?”明明无语,过了一会儿轻轻地问了我一句:“这是怎么玩的?”于是,我把底座上的字读了一遍,又用材料在底座上拼搭了一个数字。这时,明明有点腼腆又有点兴奋,重新拿起材料玩了起来,持续了9分钟,拼了“88”等好几组数字。
 
    分析与对策
 
    刚开学时,琳琅满目的新玩具给了幼儿较多的选择,他们享受着玩具带来的快乐,但幼儿对数字拼板很冷淡,为什么呢?我从明明的行为中分析、总结出以下原因:(1)幼儿不清楚数字拼板的玩法。(2)幼儿可能更喜欢色彩鲜艳的玩具,数字拼板看上去玩法单一、色彩又不是很鲜艳,所以很难被幼儿接受。   
 
    于是,我重新研究这一材料。这是一套成品玩具,外形已不可能作很大的改变。怎样改动才能让幼儿明白它的玩法?只有通过介绍才能让幼儿了解它的玩法吗?幼儿已有的数经验和材料之间要建立起怎样的联系才能让幼儿明白它的玩法并尽快喜欢呢?这时,我想到了改变材料的摆放方式。原先我将所有长条板装在小筐里,与底板是分开放置的(如图一)。现在我拿走了小筐,把所有长条板都拼在了底板上,出现数字组合“88”(如图二)。我这样做的意图是凸现材料的作用,向幼儿暗示材料的玩法,希望幼儿通过发现材料摆放方式上的变化来理解玩具的玩法。
 
 
    镜头二
 
    浩浩拿出数字拼板,看了看上面的数字,很快将长条板拿掉重组,拼出了1、7、9等几个个位数。经过几次尝试,他又成功地拼出了69、68、88、31等几组数字。接着,他又把所有长条板摆放在底板上,对旁边的小朋友说:“你看,我拼出了‘88’。”然后,他又将第一个“8”的左下角的那块长条板拿掉,看了看,对旁边的小朋友说:“嗨!你看,拿掉这块就变成‘98’了。”在后面的时间里,浩浩在原来的数字上拿拿放放,总共拼出了77、66、33、89等9组数字,持续了14分钟。
 
    分析与对策
 
    通过观察浩浩的操作过程,我获得以下信息:(1)浩浩操作的时间已达14分钟。(2)浩浩多次重复拼一些数字,如拼了5次“6”、7次“8”,而2、4、5这几个数字一次都没拼过。(3)浩浩所拼的数字并不完全正确,如每次拼“3”时均反向。(4)浩浩向同伴介绍时不能完全再现自己拼过的那些数字。   
 
    从浩浩的操作时间及其基本能完成预设目标的情况来看,调整后的材料摆放方式对幼儿产生了一定的暗示作用。它让幼儿理解了长条板与数字形状之间的关系,明白了材料的玩法。即使我没在集体中介绍玩具的使用方法,幼儿也已经明白操作方法,并慢慢地喜欢上这个玩具了。
 
    虽然幼儿喜欢上了数字拼板,但据我观察,幼儿操作的随意性大,较盲目,拼到什么是什么,自己熟悉的数字拼得多,相对陌生的不拼或少拼。这种操作过程对幼儿来说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幼儿只是停留在原有操作水平上。因此,为了提高幼儿的操作兴趣,巩固他们对0~9数字的认识,我从提高幼儿的有意注意和拼搭正确性两个目标出发,制作了红色、绿色两种本子(如图三)。红本子上贴有99以内的数字组合共20组,其中包括数字0~9,一般发展水平的幼儿全部拼出这些数字费时8分钟左右。而绿本子是空白的,幼儿可以记录不同于教师提供的数字组合。这样做有以下好处:
 
 
    ●满足幼儿的操作需要。
    ●提高拼搭的正确性,使幼儿有机会接触每一个数字。   
    ●操作形式的改变可避免单一、重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
    ●幼儿在记录操作过程时能进一步注意数字结构,提高有意注意,体验成功感。
 
    镜头三
 
    早晨7点半,米米走进了活动室,她从玩具柜里拿出数字拼板,照着红本子上的数字拼了起来。她把“33”拼成了“”,并照样记录了下来;她成功地拼出了“72”,但记成了“”。接着,她拿着本子给旁边的家家看,家家发现了她的错误,马上叫了起来……
 
    分析与对策
 
    通过分析米米的操作过程,我概括出两种情况:一是拼错并记错。如把“3”拼成“”,同时记录了错误的结果。二是拼对但记错。即数字形状是拼对的,但记录错误,表现为数字的方向有误或数字组合前后的位置有误,这些错误主要发生在2、3、5、6、7这些数字上。从其他幼儿也出现类似错误的情况来看,幼儿认读数字没有问题,问题出在记录上。这主要是因为中班幼儿辨别左右方位的能力还不强,有的幼儿在书写数字时出现了左右不分的情况。经观察,这部分幼儿占全班幼儿的四分之三,还有四分之一的幼儿能力较强(可能是家庭教育的关系),已能比较准确地认读、书写数字,还能像家家一样发现错误并纠正。针对这一情况,我是这样思考的:虽然书写数字不是中班幼儿的学习内容,但大多数幼儿有这方面的需要,而且目前已有四分之一的幼儿能正确书写数字,所以能否以点带面让其余四分之三的幼儿在同伴的影响下注意分清左右,尝试正确书写数字呢?怎样在四分之三的幼儿获得进步的同时兼顾能力强的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呢?用怎样的方式让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呢?这种相互影响的方式能兼顾双方的兴趣、需要吗?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尝试改变游戏规则,让两个幼儿合作玩,一人照着红本子摆放数字,另一人戴好眼罩摸数字。虽然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但目的相同,而且较前者有以下优点:有助于幼儿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的提高;蒙眼摸数字的方法给游戏增添了神秘感,增强了趣味性,幼儿更乐意玩;提供了幼儿相互验证的可能性,有助于幼儿纠错。
 
    镜头四
    早晨7点半,尼尼和洋洋同时进入活动室,两人准备合作玩数字拼板:尼尼按照红本子上的数字拼搭,洋洋蒙眼模数字。这次,尼尼把“78”拼成了“”(如图四),洋洋摸不出来,问:“你拼的是什么数字?”尼尼答:“很简单,你再摸摸。”洋洋沉思了一会儿后又摸了一次,嘀咕道:“什么数字啊?我怎么摸不出来。”他一边说一边摘掉眼罩看了看拼板,问:“嗯?这是什么数字啊?”他随即读了红本子上的数字,发现了问题:“嗨!你拼错了,是‘78’,反了反了。”这时尼尼也意识到自己错了,一边笑着说“反了反了”,一边重新拼。接着,洋洋拼数字,尼尼记录。其中有一次洋洋拼出“56”,尼尼记成了“65”。洋洋说:“5在前面,6在后面,你错了。”尼尼在洋洋的提醒下纠正了错误。两人共玩了23分钟。
 
    分析与对策
 
    我认为这次关于游戏规则的调整是成功的。当幼儿对某一材料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减弱甚至准备放弃时,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改变游戏规则,以吸引幼儿的注意,重新唤起幼儿的游戏兴趣,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有意义的。从数字拼板的实际使用率来看,它在后来一段时间里很受幼儿欢迎。
 
    书写数字虽然不是中班幼儿的学习内容,但是我从教育目标、幼儿的认知特点及现有水平、兴趣需要、实际操作情况出发,及时调整材料的摆放方式、玩法、规则,实现了幼儿与材料的真正互动,发展了幼儿对数字的认、读、写的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操作,半数以上幼儿能书写0~9的数字,几乎所有幼儿都会认读l~100的数字。如在“我爱我家”主题活动中,我设计了数学教学活动“家里的电话号码”,很多幼儿会用直接书写数字的方式表征,他们在记录某一结果或表述某一特征时也会用数字代替。我想幼儿的这些表现与他们通过操作数字拼板获得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