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美术教育

视觉文化背景下幼儿美术教育的愿景

发布日期:2008年05月15日
作者:钱初熹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一、视觉文化的背景
 
    “视觉文化”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又包括哪些范畴,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而言,视觉文化有两个组成要素:一是含有视觉成分、涉及以视觉手段来传递的讯息;二是人类的生活经验,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而视觉文化产品,既包括实体的,如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摄影、摄像等,也包括非实体的,如文化现象与事件。总之,视觉文化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混合体。2003年,Kerry Freedman形容当代视觉文化是复数性的,既是多元文化、多元形态的,又涉及相关文化与相关学科,紧扣社会、政治、经济的实际情况。它所涉及到的多种学科包括哲学、美学、社会学、艺术学、文学、心理学、现象学等等。
 
    如今,以视觉图像为主体的视觉文化每天围绕在我们周围,广告、包装、儿童读物、电视中都有它们的身影,从而对儿童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
 
    二、儿童美术心理及能力发展的新观点
 
    在视觉文化时代中,随着视觉认知研究的不断发展,有关儿童美术心理及能力发展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早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英国学者里德(Herbert  Read,1893~1968)和美国学者罗恩菲德(V.Lowenfeld,1903~1961)提出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直线型”发展模式。之后,美国学者加德纳提出了“U型曲线”发展模式。无论是“直线型”发展模式还是“U型曲线”发展模式,均与心理学家皮亚杰所主张的领域一般化发展理论一脉相传,即用单一的发展路线来说明所有儿童的绘画能力发展。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上出现了一波关于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的研究浪潮,英美等国的一些学者提出“多轴媒体表现说”,否定“直线型”发展模式和“u型曲线”发展模式。他们认为,美术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呈一条直线的渐进过程,儿童创作的视觉影像远比传统的绘画发展阶段理论所论述的现象要丰富得多。这一学说支持发展心理学研究中领域具体化发展的理论。
 
    日本学者藤江充将儿童绘画发展的新观点归纳为以下四点:
 
    其一,儿童绘画发展并不单纯表现为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
    其二,衡量儿童绘画发展的指标并不能只依据写实的再现程度;
    其三,儿童绘画发展并不是从幼儿开始,以后停留在某一阶段,成为成人后,这一发展还会持续:
    其四,绘画发展受到人类生活中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藤江充列举了一名4岁儿童在30分钟时间里连续画的9幅作品,其中既有涂鸦的表现,也有头足人等表现,以此支持儿童在同一个时间段中绘画创作呈现多种风格的观点。最后,他期待“通过美术表现与鉴赏活动,每人都向各自不同的方向发展,而自我发展的最前端部分与他人发展的最前端部分相交汇,形成神经元般的社交世界”。
 
    为了证明儿童美术心理及能力发展的新观点,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在2002年5月15日至9月30日期间,以上海市中班和大班幼儿为对象,根据“我和我的好朋友在校园里玩球”的提示进行了描画测试调查。经过对5所幼儿园100名样本的分析后,我们发现不同的儿童在同一个阶段的绘画创作中表现出许多不同的风格,课题组由此得出与“多轴媒体的表现”观点相同的结论。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方面,在视觉文化背景下,我国儿童不仅在幼儿园里学习绘画,还从社会文化资源、日常生活中学习绘画,大众文化、特别是动漫对儿童绘画表现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他们的表现风格是多样的。其次,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对儿童的美术心理及能力发展产生很大影响。通过对样本的分析以及对教师的访谈,我们了解到如果教师抱着发展儿童个性的教育理念开展表现活动,那么即使同一题材,幼儿笔下的画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图1);一旦教师采用简笔画的教学方法,那么幼儿笔下的形象就会出现雷同的现象(图2)。由此我们也发现了目前我国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存在缺乏培养幼儿自我表现能力与欣赏能力的方法等不足之处。
 
 
    三、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愿景
 
    我们认为,幼儿美术教育具有无限的价值,开展顺应孩子天性的、融创作与欣赏为一体的幼儿美术活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1.幼儿美术教育的无限价值。
 
    笔者认为:通过幼儿美术教育可以达到多方面的目的:(1)传承本土美术,促使本土美术在抵御全球文化同质化的同时又跨国界地承续下来。(2)促进3H协调发展,即脑(head)、心(heart)和手(hand)的协调发展。(3)培养观察能力乃至洞察能力。(4)发展全脑思维和创意能力。(5)提高解读图像的能力,特别是审美判断能力。(6)发挥跨越语言障碍的交流作用。(7)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引导儿童将经验转化为深刻的美术学习。
 
    总之,在视觉文化背景下,我们应从为了每一位孩子发展的角度出发,重新追寻幼儿美术教育无限的价值和本质,并将对这一理念的理解真正落实到每一次美术教学活动之中。
 
    2.开展融创作与欣赏为一体的幼儿美术活动。
 
    为了实现美术教育的无限价值,应积极开展幼儿美术创作与欣赏活动,发展幼儿的创作表现能力,提高视觉图像的欣赏、解读和辨别能力,以促进每一位幼儿的个性发展和适应视觉文化时代能力的发展。
 
    日本等国开展的注重幼儿自我表现、作品展示以及与美术馆携手的幼儿美术教学活动是实现美术教育价值的有效途径,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我国,2006年,上海浦东新区蓝贝壳幼儿园开展了“与名画对话——用名画中的元素创作绘画作品——用名画中的元素创作立体作品”  (图3、图4)这样一种融创作与欣赏为一体的幼儿美术活动。通过这—系列美术活动,幼儿们提高了对米罗、克利、毕加索等艺术家笔下的世界名画的欣赏解读和对话交流能力,同时发展了从平面到立体的创作表现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3.开发与利用社区美术资源。
 
    正如本文已指出的那样,在视觉文化背景下,幼儿除了在幼儿园学习美术,还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我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有丰富的美术教育资源,我们应积极地加以开发与利用,例如城市中的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的美术教育资源,乡村中的民族民间美术教育资源,还有艺术家或工艺美术师等家长资源,邀请他们到幼儿园指导幼儿的美术活动或教师的美术教学活动,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此外,我们也要加强与家长的对话与交流,引导家长理解视觉文化背景下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质与目标,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保持一致,以促进幼儿的美术心理及能力向正确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