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语言教育

试析语言活动类型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失衡

发布日期:2008年05月11日
作者:龙红芝     来源: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婴幼儿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语言既是幼儿学习的对象,也是幼儿学习的工具。我国幼儿园教育实践中一直比较重视语言教育。幼儿语言发展的建构性和高度个性化,已经被我国的幼教理论与实践界所认可,提倡语言教育应该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与其他各领域的活动相结合。但提倡在一日活动中发展幼儿语言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专门的语言活动在其语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能上演“将孩子和洗澡水一同倒掉”的悲剧。在我国,专门的语言活动基本上可以分为谈话、早期阅读、文学、讲述和听说游戏等五种活动类型,在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实践中,却表现为比较重视文学和讲述活动,而忽视其他活动类型的实施,从而导致了语言活动类型的失衡。本文通过对某校幼儿教育专业实习学生和部分教师的调查与访谈,探寻实践失衡的原因,为幼儿园专门的语言教育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一、语言活动类型失衡的表现
 
    笔者统计了2002~2006年发表在学前教育类核心杂志上语言活动设计的类型,抽样调查了本地幼儿园教师的语言活动计划和语言活动的实施记录,并统计了某校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手册中的语言活动设计和实施情况。
 
    (一)学前教育杂志上的活动类型统计
 
    从表一中可见,核心杂志上的活动类型占比例较大的是讲述和谈话活动的设计,之后依次是文学欣赏、听说游戏和早期阅读。在杂志中所选择的活动设计类型,很好地反映了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先进理念,为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素材,而在实践中是不是能够真正贯彻这些理念和倡导呢?
 
表一  2002~2006年发表在学前教育类核心期刊语言活动统计表
活动类型
谈话活动
讲述活动
早期阅读
听说游戏
文学欣赏
活动频数
42
54
6
11
22
所占比率
31.1%
40%
4.4%
8.2%
16.3%
 
    (二)实践中的语言活动类型统计
 
    从教师活动计划上所反映的语言活动类型中可以看出(见表二):讲述活动最多,其后依次是文学欣赏、谈话活动、听说游戏和早期阅读活动,而在实际的实施记录中却有所变化,谈话活动的比率大大下降,文学欣赏的比率增加较大。
 
表二  教师活动设计和实施的对照表
活动类型
谈话活动
讲述活动
早期阅读
听说游戏
文学欣赏
频数
比率
频数
比率
频数
比率
频数
比率
频数
比率
学期计划
72
23.1%
104
33.3%
16
5.1%
24
7.7%
96
30.8%
实施记录
23
14.1%
54
33.1%
10
6.1%
14
8.6%
62
38.0%
 
    (三)试讲中语言活动类型统计
 
    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教案的检查统计(见表三),同样发现,文学欣赏活动和讲述活动占绝对的优势,其次是听说游戏,最少的是谈话活动和早期阅读活动。
 
表三  实习学生语言活动类型统计表
活动类型
谈话活动
讲述活动
早期阅读
听说游戏
文学欣赏
活动频数
7
36
7
10
35
所占比率
7.3%
37.9%
7.3%
10.2%
36.8%
 
    (四)文学欣赏活动停留在感知、理解层面,缺乏迁移和创造
 
    笔者又进一步统计了文学活动的方案设计,发现活动的设计更多地停留在知觉和理解层次,而对进一步的作品迁移和创造性方面则相对欠缺,只有15%的文学活动中有迁移和创编环节,也就是说很多的文学活动仅仅停留在让幼儿知道和会说的层面,而忽视了在理解基础上的创造和应用。
 
    二、语言活动类型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以往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内容要求的影响
 
    1903年,我国创办了第一所官办幼儿教育机构——湖北武昌蒙养院,其语言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简单的歌谣。20世纪30年代,陈鹤琴先生主持制定了《幼稚园课程标准》,语言教育主要以故事、歌谣、谜语、说话、识字为主,尤其重视故事教学。在1952年制定的《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中,提出了培养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大胆发言的习惯,发音清楚、正确;培养幼儿运用新词句的习惯,以丰富词汇,发展想象力、思考力以及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爱好文学的兴趣。1981年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语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发音清楚、正确,学说普通话;丰富幼儿的词汇,发展幼儿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些文件中都把故事、歌谣等文学作品的学习作为幼儿语言教育的核心内容。直到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这种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在政策文件层面才大为改观。因此,受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内容要求的影响,幼儿园形成了把文学欣赏活动和讲述活动当做语言教育活动的习惯行为模式。
 
    (二)教育实践中的原因
 
    通过对教师和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的访谈,笔者进一步从具体教育实践中找寻这种缺失背后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取材方便。讲述活动和文学欣赏活动的内容取材是非常方便的,这是幼儿园教师和学前专业学生的共识。正如一位老师所说:谁的脑子里没有很多的故事、儿歌、童话,再说这种东西随处可见,翻开任何一本学前教育类书籍和杂志,就能够找到好多很好的文学作品。
 
    2.过程可控。讲述活动往往从幼儿对图片的观察或对讲述对象的操作开始,再引导幼儿理解对象,最后清楚完整地表达出来;而文学欣赏活动则往往开始于教师出示的作品,重在让幼儿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欣赏文学作品之美,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往往就能讲出来。从这两种活动的过程来看,教学过程容易组织,因此,整个活动过程不会发生太大的意外,控制不了的情况比较少。
 
    三、实践多样化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探索
 
    随着对幼儿语言学习的深入研究,我们有责任努力探索和实践多样化的、幼儿园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以适应幼儿语言发展个性化的要求。
 
    (一)基于幼儿语言学习理论的新进展
 
    为幼儿创设使用语言的环境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关键。生活中要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正如《纲要》中所提倡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在新的语言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幼儿园已逐渐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设使用语言的环境,但不是说专门的语言活动就应该受到冷落。在调查中可知,在专门的语言活动中,教师重视幼儿语言的输出活动——讲述,也重视幼儿语言的输入活动——欣赏,而缺失的是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相互交流的活动——谈话、听说游戏、阅读等。因此,在专门的语言活动中,特别要注意为幼儿创设表达自己见解和与教师交流的环境,并教给幼儿在使用语言过程中所需要的多种技能。
 
    (二)基于每种语言活动对儿童发展的独特作用
 
    听、说、读、写是语言的四个要素,也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所在,需要通过多种类型的专门语言教育活动来实现。多种类型的语言教育活动有:谈话、讲述、文学欣赏、听说游戏、早期阅读等活动。其中,谈话重在发展幼儿倾听、围绕话题表达个人见解的技能,帮助幼儿掌握交际规则,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讲述长于培养幼儿感知和理解、独立构思、清楚完整的表达;文学欣赏重在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欣赏文学作品之美,并学习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创造性的想象;听说游戏擅长进行发音、词汇搭配、句型等的练习,提高幼儿积极倾听、准确把握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培养幼儿语言使用的机智性和灵活性,锻炼其迅速领悟语言规则和迅速表达的能力;早期阅读的目的在于提高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兴趣,养成自觉阅读图书的良好习惯,培养幼儿乐意观察各种符号,产生对文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懂得书面语言信息的重要性,帮助幼儿掌握早期阅读的技能。可见,各种语言活动都有着对幼儿发展独到的作用,是其他类型的语言活动无法完全替代的。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语言活动狭义化为幼儿文学活动,更不能局限在对诗歌和故事的会说和会讲上,在语言教育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开展多种类型的语言活动,促进幼儿听、说、读、写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三)基于弥补传统文化习惯中的欠缺
 
    文化习惯是影响儿童学习语言的数量和种类方面的主导因素,并且能为语言学习提供环境支持。研究表明,中国孩子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有许多机会要用回答问题和陈述见解的方式进行一个接一个问题的讨论,相对而言他们运用其他交流类型的时间和空间就有可能少些(周兢,2002)。因此,我国的孩子在家庭中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接应话题者和问题解答者,而在交往过程中协商、否定、提问、质疑等交流行为就显得有所欠缺。我们要发展语言,不仅仅是让幼儿成长为一个回答问题者和故事叙述者,而是要引导幼儿乐于并善于对谈话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回应,这就更需要教师能充分利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为幼儿提供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机会,以逐渐弥补传统文化习惯上的欠缺。
 
    可见,无论从幼儿发展的长远需要,还是我国幼儿在语言发展中存在的现实缺陷,都需要教师在专门的语言活动设计时兼顾各种语言活动的类型,为实现《纲要》中提出的“乐意与人交谈”“注意倾听”“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等目标要求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  行)》解读[叫.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幼儿教育重  要文献汇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