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农村幼教 > 振兴之路

领先一步缓压力,项目推进促发展——青浦区学前教育落实“三年行动计划”纪实

发布日期:2008年03月30日
作者:瞿佳杰     来源:上海托幼2008年3月
 
    “农村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要靠政府主导……”记得这是一年前青浦区教育局副局长王海青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曾说过的话。又一年过去了,青浦,这个地处上海市远郊的区域,在贯彻和落实《上海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日子里又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尤其是在农村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上,青浦区政府的职能和主导作用如何得以进一步地体现?记者再次远赴青浦,参加由区托幼办和区教育局幼教科主办的“区域性高质量推进0~6岁婴幼儿托幼一体化项目”研讨交流展示周活动,亲闻了青浦区学前教育发展的新进程。
 
高瞻远瞩,提前规划,缓解幼儿入园压力
 
    2002年,青浦区成为国家级课题“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研究”的实验区,随即,青浦区便以《绿洲,开迪——农村婴幼儿全面关心与早期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作为子课题,全力以赴地参与了此项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随着课题研究的推进,青浦区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从无到有,组建了一支指导员队伍,并相继建立了30个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站,定期向社区开放幼儿园资源,对家长进行科学育儿理念和方法的指导,对地处偏远农村的家庭实施免费的上门指导服务。课题研究的成果使青浦区政府领导和广大群众进一步认识到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更为青浦区学前教育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由此,青浦区政府对实现区域学前教育高质量和快速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当城市化进程加快,因人口大量导入造成学前教育资源匮乏的矛盾刚刚露头,青浦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就开始着手规划区域学前教育的发展蓝图。他们借助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力量对全区学前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调研,并结合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总目标及要求,于2003年率先在本市启动了“青浦区学前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对幼儿园硬件建设提出了具体指标。此外,为了在硬件建设的同时保证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高全区幼教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区教育局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采用“项目研究”的形式着手开展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工作。2005年,青浦区政府又将区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正式纳入了区“十一五”规划,用政府行为来确保区域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和快速发展。
 
    “青浦区学前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的实施不仅激发了区内各乡镇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高度重视,也大大改变了全区幼儿园的面貌,尤其是公建配套措施的强势推进,使全区学前教育资源得到了较为合理和均衡的分布及配备,基本满足了老百姓就近入园的需求。同时,为了缓解随之而来的对幼儿教师数量的需求,区教育局制定政策,通过定向培养和面向社会招聘的方法,基本解决了教师资源的紧缺问题。
 
    2006年,青浦区又根据《上海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与要求,制订了本区学前教育的三年行动计划,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郊区建设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区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目标,即“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以师资培养为抓手,以加快完成青浦区学前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为着力点,普遍改善全区各级各类幼儿园的软硬条件,整体提高保教质量,满足区内市民多样化的学前教育需求。”
 
    由于青浦区政府领导的高瞻远瞩,规划在先,面对已经来临的幼儿入园难矛盾,青浦区的压力显然在上海市同类地区中要小得多,政府“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责任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项目运作,提升内涵,助推幼儿园自主发展
 
    但是,青浦区教育主管部门非常清楚,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在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基础之上,在硬件设施完善的同时,软件的配备和办园质量的提升便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借助充足而优质的学前教育硬件资源来提高幼儿园的办园质量,让学前教育更好地回报社会并服务社会?于是,青浦区又将提升区域学前教育内涵质量放在重要地位,开始寻求学前教育的新发展。
 
    “区域性高质量推进0~6岁婴幼儿托幼一体化项目”是青浦区提升教育质量,实现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区教育主管部门助推全区托幼园所走个性化、特色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手段,该项目还被列入了青浦区教育“十一五”规划中,得到全方位的强势推进。其实,此项目在2004年便已正式启动,青浦区教育局幼教科科长刘颖瑾在介绍项目策划意图时谈到:“政府出面采用项目运作的方法来开展区域学前教育管理是一种尝试,我们希望借助‘项目管理’的模式,使全区托幼园所通过全面回顾与总结,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实施举措,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办园质量”“项目是平台,项目管理是手段,目的在于让全区的托幼园所在有个性、创特色的自主发展中实现健康和稳定的发展。”因此,在项目实施初期,青浦区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全区托幼园所制订详实并可操作的实践方案,并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反复研究、论证、修改和完善方案,确保每个方案能切实可行。
 
    “区域性高质量推进0~6岁婴幼儿托幼一体化项目”的实施是以幼儿园为基本单位的,项目的内容则涉及教师培训、课程建设、办园特色等各个方面。由于青浦区教育主管部门希望通过项目的实施来助推幼儿园的自主发展,所以并没有明确规定项目实施的具体内容,而是由各所幼儿园通过调研和分析,总结原有的办园经验和独有的发展优势,寻找本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明确通过项目实施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形成各自的项目方案。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青浦区教育主管部门还多次组织区内幼儿园开展研讨交流和展示活动,让各所幼儿园分享实践成果,搭建展示舞台,修正并完善实施方案。
 
    “区域性高质量推进0~6岁婴幼儿托幼一体化项目”实施至今,出现了一大批办园有特色,被幼儿喜爱,受家长欢迎的幼儿园,社会对青浦区学前教育的满意度不断增大。青浦实验幼儿园是一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在全区学前教育发挥着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该园积极倡导“教育即生活”的办园理念,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分享为特色的幼儿教育”;佳佳幼儿园追求“朴实、真实、扎实”的办园理念,积极探索师幼共生课程特色;夏雨幼儿园注重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创设了富有童趣、优美温馨、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环境;东方幼儿园以科学启蒙教育为载体,积极探究师幼主动探索和自主建构的教学方式;庆华幼儿园从关注幼儿真实生活入手,有效整合幼儿园、家庭和社区资源,努力实践关爱教育;晨星幼儿园聚焦合作共进、互动分享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创建富有浓郁书香气息的阅读文化环境为切入口,将阅读教育与新课程研究融为一体,使办园特色愈益鲜明。
 
    促进学前教育的内涵发展是提升青浦区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区域性高质量推进0~6岁婴幼儿托幼一体化项目”的实施,为青浦区深化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提高保教质量,促进幼儿园内涵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聚焦师资、凝聚合力,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
 
    随着青浦区城区建设的快速发展,青浦区幼儿园的办园规模也在迅速扩大,教师资源紧缺成为青浦区教育主管部门遭遇的又一难题。虽然借助定向培养和社会招聘等方法,全区的师资紧缺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大量非师范类、非学前教育专业类新教师的引入,使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大大降低。青浦区目前共有幼儿教师769名,其中教龄在6年以内的新教师517名,占全区教师总数的67.23%,而新教师中教龄不到3年的竟达到323名,占全区教师总数的42%。新教师比例高、非学前教育事业教师比例高、教师专业化程度低、园本自培困难大是青浦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总体特点,也是青浦区学前教育整体发展的最大阻碍。如何使这些新教师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并通过加速培养,使其中的一部分尽快成为骨干教师和青浦区学前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当前青浦区教育主管部门必须面对的问题。为加快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青浦区教育主管部门投入专项资金对自2002年引入的非学前教育专业师资进行为期三年的专业强化培训,以确保在岗保教人员的基本质量。同时,依靠区内市级示范园、课改园的专业优势建立了三个区级幼儿教师实践基地,加强专业技能与技巧的实地培训。此外,将园内自培和园外提高培训相结合,满足新教师、成熟教师和骨干教师等不同层面的教师专业成长需要。
 
    考虑到农村偏远地区教研力量薄弱的现状,全区还建立了以幼儿园教研组长为主要对象的教研协作组,通过优势共享和资源互补,提高教研骨干队伍的专业水平。为了解决区内新教师非学前教育专业比例较高的特点,青浦区为自愿接受高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学历进修的幼儿教师提供了学费补贴等激励措施,鼓励区内青年教师加速成长。
 
    青浦区政府一直将学前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来看待,并促成了“学前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0~3岁婴幼儿全面关心计划”“青浦区高质量推进0~6岁婴幼儿托幼一体化项目”以及学前教育师资引进、培养和培训等一系列工作的实施,尤其是“区域性高质量推进0~6岁婴幼儿托幼一体化项目”的实施,为全区托幼园所树立各自的发展目标,形成各自的办园特色,提高办园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成为青浦区学前教育实现内涵发展的有力保证。而在这些举措的背后,青浦区政府在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切实履行政府职能”的经验得到了充分体现。
 
    目前,如何更为合理地布局并配置学前教育资源,解决区内外来人口子女的入园难问题又成为青浦区政府领导思考和关注的焦点。相信青浦区政府高瞻远瞩、居安思危、积极主动发展学前教育的姿态一定会为农村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带来新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