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游戏玩具 > 幼儿园游戏

浅谈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

发布日期:2008年03月15日
作者:吴美云     来源:广州市越秀区云台里幼儿园
 
    角色游戏是许多孩子喜爱的游戏,能满足幼儿喜欢模仿的心理需要。角色游戏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是促进幼儿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最好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角色游戏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适宜指导能够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
 
    一、提供充足的玩具和游戏材料
 
    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开展游戏的必要条件,教师要为幼儿选择适合的玩具,或者和幼儿一起收集,尽可能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同时还要关心引导幼儿,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
 
    如“医院”游戏:有位“妈妈”抱着发烧的孩子来看病。  “医生”看病后,开了药方让“妈妈”去拿药。可当时游戏时,大家根本就没准备好药片,如果这时其他的“医护人员”说医院里没有药片,这个游戏就玩不下去了。我便启发“医护人员”多为这位生病的“孩子”和“妈妈”想一想。于是他们从游戏材料中找出剪刀、吹塑纸、纸片、胶水,不一会儿“药片”就做成了,还被装在一个刚做好的药袋里。这位“妈妈”很感激地对“医护人员”说声“谢谢”,便抱着生病的“孩子”回家服药了。游戏活动要准备充足的游戏材料,这样才能保证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班幼儿感知事物比较直觉。在角色游戏中,他们只是简单地模仿一些成人生活、劳动的片段动作,游戏的过程真接依赖于玩具,看到什么玩具才想到玩什么游戏,一旦离开了玩具,游戏也就停止。所以,在进行角色游戏时我们注重与幼儿一起准备玩具。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准备了一些奶瓶、锅子、娃娃、床、菜、桌椅、电脑、电视等。结合主题“扮家家”,我还提供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日常用品。这样能吸引孩子扮演家庭成员中不同角色的兴趣,由此产生不同的游戏内容,又吸引幼儿从事游戏活动。有一次,我在班上张贴了“全家福”照片,孩子们看了照片产生了“妈妈、爸爸带着孩子去旅游”的游戏主题,马上就为游戏又积极地张罗去了。
 
    二、尊重幼儿自由选择角色和游戏形式的权利
 
    只有出自孩子内在需要和兴趣而选择的游戏才是真正快乐的游戏。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前,可以观察孩子日常活动的情况,如孩子喜欢什么样的游戏主题、内容和玩具材料,孩子近来感兴趣的是什么,孩子通常和谁一起玩等。教师根据自己的细心观察和了解,鼓励孩子自由地去选择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游戏,从而获得自由选择的快乐。在鼓励孩子自己选择时,教师应让每个孩子都享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并且明确表明自己的支持态度,使孩子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学会选择、敢于选择,由此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
 
    玩角色游戏时,幼儿都很关心自己担任什么角色,经常因为都想担任同一个角色而发生争执。针对这一情况,我常给小朋友讲述故事“玩具大家玩”、“团结友爱的小鸡”、“我们都是好朋友”等。在游戏开始时,我对小朋友说:“谁能像明明那样,把自己喜欢玩的角色让给别人?”当有的孩子主动把角色让给同伴时,我便予以表扬。在发生角色争执时,我会引导孩子自己解决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对同伴谦让,鼓励幼儿积极创造新的角色。如玩“商店”游戏时,4个小朋友都想担任服务员的角色,我让幼儿自己解决矛盾,一个小朋友说:“我们两个人上早班,你们两个上中班,分开上班。”另一个小朋友说:“一个上早班,一个上中班,一个卖食物,一个卖玩具。”这样,矛盾解决了,游戏时大家都很开心。游戏后,我向全班幼儿介绍了他们的游戏过程,让幼儿懂得争执是玩不好游戏的,动脑筋想出解决的办法才是正确的态度。
 
    三、适时进行随机指导
 
    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游戏发展的层次水平各不相同。如小班孩子的角色游戏以模仿为主,大班孩子的角色游戏则以创造为主。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年龄段,选择不同的侧重点进行指导,以达到开展角色游戏的目的。有些教师认为,游戏的目的就是让孩子玩,随孩子怎样玩都没关系,成人不要随便进行干预和指导,因为成人的指导会影响孩子游戏的正常开展。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游戏作为幼儿的一种自由自主的活动,教师少干预是正确的,但少干预并非说就不要教师的适当指导。教师观察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对幼儿进行随机指导,不但不会影响孩子游戏的开展,而且更能激发孩子参与游戏的兴趣。其中一种方法是建议。当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遇到需要做出决策但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或没有能力解决问题时,当孩子以自己的方式不断重复却无法成功完成任务时,教师可采用间接建议的方式帮助幼儿明确下一步该如何做。比如:教师以活动伙伴的形式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就可丰富幼儿角色游戏的内容和情节。教师扮成顾客来商店买东西:“我想买盒月饼,有吗?”子睿说:“没有!”“顾客”说:“今天我要到别人家做客,没有礼物就不好意思喽。”子睿说:“你可以挑其他的东西做礼物呀!有曲奇饼,有瑞士糖……”还有一种好的方法是表扬。教师的表扬要具体,要说明幼儿的哪些行为是值得表扬的,而非笼统地说:“某某真好!”例如:“妈妈”给娃娃喂药,  “妈妈”学会了把药慢慢地倒进娃娃口中,娃娃呛着了,帮娃娃拍拍背,教师表扬时把“妈妈”的具体动作说了出来,就比简单地说“你真是好妈妈”等更有意义。
 
    教师参与到年龄小、能力弱、胆子小的幼儿的角色游戏中,能帮助这些幼儿增强角色意识,使他们在游戏中更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游戏的乐趣。这时,教师的介入和指导要把握好动机和分寸,以不干扰幼儿的游戏为前提。由于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又易受外界影响,他们在游戏中往往看见别人玩什么就跟着玩什么,角色扮演不稳定,常常产生无目的的角色转换,甚至在角色游戏时长时间地充当同一个角色或出现角色转换。有些幼儿缺乏角色意识,这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指导。如,当“运输工人”的幼儿总是重复装运玩具的活动,累得满头大汗也不知休息。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调整角色,可建议幼儿去当“医生”,坐在医院里为病人看病开药。比如,佳佳有扮演餐厅服务员角色的强烈的愿望,一直在抢着端菜,而原来扮演服务员的萧萧在与客人聊天,教师就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让他们进行角色转换。当幼儿角色意识太强、影响角色游戏的开展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的方式加以提醒。如“医生”宇渊抢着做打针的事情,引起了“护士”小琪的不满。这时,教师可以问他:  “你很负责,但是你把护士的工作也做了,那护士做什么工作呢?”
 
    由于幼儿的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能力较低,因此,教师为幼儿提供可供选择的游戏内容应是健康的、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行为,如模仿吵嘴、打架、酗酒等,这会强化他们对生活中一些不良现象的印象。发现此类情况,教师必须马上制止,及时介入,帮助幼儿树立是非观念。
 
    四、以游戏者的身份对游戏进行评价
 
    幼儿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样,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也是个游戏者,也扮演一定的角色。在讲评时,教师应以角色身份参加讲评。如果是玩“商店”游戏,就向大家介绍营业员们如何对顾客热情周到地服务;如果是玩“娃娃家”游戏,就向大家介绍“爸爸”、“妈妈”是如何关心、照顾自己的“孩子”。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说教,更不会有训斥,还可以让幼儿对这一游戏有逼真的感觉,使幼儿对游戏角色的职责有更明确、更理性的认识。
 
    角色游戏的过程也是创造、想象的过程。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发挥每一位孩子的潜力,让他们自己设计主题,自由选择角色,要适度地给他们提供创造的空间去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只有当他们真的没有办法解决、需要帮助时才给予指导。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