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家园共建

小任务,大文章——浅谈如何布置家园合作小任务

发布日期:2008年02月21日
作者:温秀琴     来源:广州市晓港中马路幼儿园
 
    许多幼儿园都会不定时地安排一些幼儿需要回家和爸爸妈妈共同完成的小任务,相互配合落实教育目标。但我们也看到,教师在布置小任务的问题上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以下是笔者关于如何布置小任务的一些粗浅见解。
 
    一、问题及分析
 
    (一)对布置小任务的目的和作用认识模糊
 
    “老师要我们帮忙收集教学活动资料,这不是把我们当免费劳动力使吗?”有的家长误认为教师布置任务是转嫁工作任务,不愿配合。
 
    “孩子又不是小学生,做什么作业?”有的家长简单地把小任务当成作业,是增加孩子和家长的负担,所以完不完成无所谓。
 
    “布置任务的目的已经跟家长讲过了,有些家长就是不重视,不愿意配合督促完成任务,认为孩子愿做就做,不愿做就算了。”部分教师轻视布置小任务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还有些幼儿园教师一味地要求家长配合孩子完成某些教学任务,让家长根据幼儿园教学内容,让孩子在家复述故事、背诵儿歌、算算术、画画等,对孩子的个性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则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向家长提出合作的要求。
 
    以上现象的出现,都是由于部分家长和教师对布置小任务的目的和作用认识模糊所致。
 
    (二)布置的内容偏重知识技能的练习和资料的收集
 
    由于家长们普遍存在着“望子成龙”的心态,使其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发生偏差,注重知识传授,注重技能技巧的培养,急于将孩子从“游戏人”变为“学习人”。他们希望教师多给孩子布置类似背儿歌、学拼音、复述故事、学跳舞等小任务,而忽视孩子独立意识、良好品德素质和生活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部分教师为了顺应家长的这一要求,也简单地把布置小任务看成是为了让家长帮忙检查孩子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巩固所学知识的——种手段,因而,布置的任务也多是这方面的内容。
 
    同时,由于大部分幼儿园都在实施主题活动的课程模式,因此,布置的任务中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与主题有关资料、完成调查表之类的内容也较多。
 
    (三)布置小任务时忽视幼儿年龄特点和教育要求
 
    有些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存在随意性,记得就布置,不记得就不布置。如,有时连续一两个星期都没有一个小任务,有时却由于转换主题或者第二天有重要活动等因素,一次就布置三四个小任务,密密麻麻写满了一张纸;有些小任务还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科学教育的要求,如小班就要求认字、组词、背单词等。
 
    (四)布置小任务时语气强硬
 
    有的教师布置小任务像上级向下属下达命令一样,语气强硬:“收集X X和X X,下周一带回!”“背诵儿歌《X X》,爸爸妈妈把内容写下来让孩子明天带回。”这主要是因为教师与家长交流时不重视语言艺术,或者是因为部分教师开展家长工作时还未树立平等意识、合作意识和服务意识,头脑里还存在着家长是幼儿园命令的执行者的错误意识。“细节决定成败”,这种做法只会让家长心存反感,降低家园共育的积极性。
 
    (五)布置的小任务完成情况不理想
 
    有些教师虽然也有布置任务,但大多数都是多布置少检查,完不完成一个样,这样不利于孩子任务意识的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也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无论教师布置什么任务,总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会遗忘。问其原因,就说“老师,我忘了”“妈妈忘了”“昨晚我和爸爸妈妈很晚才回家”等,甚至哭闹。还有一些孩子对教师布置的小任务能积极完成,但不求质量,给人感觉是在应付,如教师布置带沙包,有的孩子却带来皮球、跳绳。当然也因为有部分家长常常不把孩子所说的话放在心上,因此不能很好地配合完成任务。孩子在这种家庭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完成任务就不足为奇了。
 
    二、解决策略
 
    (一)明确布置小任务的目的和重要性
 
    幼儿园布置小任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家园共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
 
    孩子的任务意识是指孩子在教师和家长的带动下,有目的地完成某项任务的愿望。培养任务意识是做好幼小衔接,让孩子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布置小任务时,要告诉家长协助孩子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能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任务意识,顺利地完成幼小衔接,并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基础。
 
    2.有利于发挥家长教育合作者的作用。
 
    幼儿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家长、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通过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主题材料,有利于发挥家长教育资源的作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3.增加亲子交流的时间和机会。
 
    很多家长平时陪孩子游戏、学习的时间较少,多是在每日必需的生活环节中陪伴孩子,如:看电视、散步和睡觉。而教师布置了小任务之后,情况就有所改观了,家长和孩子或一起搞卫生、剪贴报纸,或一起到户外捉昆虫、找落叶,或一起上图书馆找资料,这些都无形中增加了亲子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增进了亲子感情。
 
    (二)布置内容要全面
 
    布置的内容既要有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也要有针对幼儿的个性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向家长提出合作的要求,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不片面追求知识学习。教师可以布置小任务让孩子利用周末帮忙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扫地、倒垃圾、擦桌子、收拾自己的房间等,并提示家长当孩子在劳动遇到困难时,不要以做得慢、做得不好等一些消极的评价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应该让孩子坚持到底,从而增强孩子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
 
    (三)适量、适度布置小任务
 
    由于孩子在各年龄段特点不同,因此布置小任务也要体现其不同之处,任务数量、频率和难度要不断递进。小班的孩子很难接受一些坚持性较强的任务,因此布置的任务应是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而且是只要家长稍加提示就可完成的任务。如要求孩子带一两件东西,而且所带的东西应该是孩子生活中喜爱和充满感情的,这样,孩子就比较乐意完成任务。
 
    4~5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完成指定任务的能力。到中、大班时,布置任务可相应增加一定的难度。如:每天做一件关心爸爸妈妈的好事;自己种一棵小植物;到动物园游玩后对父母讲述自己的体验和观察收获,让父母在小本子上记录下来;在大班的下学期每天根据天气与气温的变化填画气象表、每天画日记画,等等。这些任务对于孩子来说,只要是合理而实际的,家长都应该鼓励其坚持完成,以养成良好的习惯。
 
    对于大班的幼儿,还可以让幼儿自己记忆任务,这是提高幼儿任务意识、促使幼儿自觉完成任务的有效方法。教师不定时地把小任务直接留给幼儿,向幼儿交待清楚应做的事情、完成的时间,鼓励幼儿自己完成任务。在幼儿完成任务之前,教师要向家长保守任务具体内容的“秘密”,当家长询问时,引导幼儿亲自把任务告诉家长。幼儿为了完成任务,会逐渐养成仔细听、认真记的习惯,时间长了,还会积极听、主动听。“保密”任务减少了孩子过多依赖家长的心理及家长过多的包办代替行为,有效地提高了孩子完成任务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四)从孩子的角度来布置小任务,注意语言艺术
 
    例如布置这样的任务:“收集X X和X X,下周一带回!”可以改用孩子的语气:“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们想制作X X,但缺少了X X,能和我们一起收集X X和X X吗?我们想下周一带回幼儿园,记得提醒我啊。”这样,家长看到小任务也会产生亲切感,也就更乐意合作了。到了中班,可以在小任务的重要文字中加插图,使小任务图文并茂,提高孩子完成小任务的兴趣。而到了大班,为了让孩子学会自己看、记小任务的内容,还可以和孩子商量用简图表示,然后让孩子自己将简图抄在小本子上,回家后看着简图向家长解说小任务内容,提高孩子完成小任务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五)根据幼儿任务完成的情况,给予具体指导与帮助
 
    建立一张“幼儿完成任务统计表”,这样,教师对孩子完成小任务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针对各人的情况给予具体指导与帮助。对于坚持完成任务的幼儿定时进行口头或书面表扬;对于没有或经常不能完成任务的幼儿,教师应多加关注,并在每次留下任务后特别加以提醒。对于越俎代庖的家长,一方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让家长学会放开孩子的手脚,不要再包办代替,将包办的“爱”变为理智的“爱”和冷静的“爱”;另一方面提高孩子技能,鼓励孩子由和家长一起完成,逐步到独自完成。
   
    三、结论
 
    总之,布置、完成小任务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搞好幼儿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手段,其目的都是为了整合并充分利用家庭中的教育资源,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布置小任务时,首先要全面分析研究小任务及家庭教育资源的特点,如存在哪些积极因素,可以直接利用;哪些是消极因素,需要我们下工夫纠正、改进;存在哪些潜在的因素需要我们去开掘、梳理、激活。这项工作做得越细致,越周全,我们布置小任务的工作就会开展得越到位、越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