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研究会工作 > 研究会会刊

2007年第11期,总第155期

发布日期:2008年02月10日
    来源:学前教育研究编辑部
 
学前教育研究生态学视角专栏
 
 
作者
 
 
从对科学主义的崇拜到主张学前教育走向生态——对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反思
From Science to Ecology in Preschool Education
—— reflection on preschool education’s theory and practice
 
 
朱家雄
Zhu Jiaxiong
 
3
 
    [摘 要] 科学主义取向的儿童发展理论是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基础,但如果陷于对科学主义的崇拜,将无法解释和适应学前教育的复杂性。主张学前教育走向生态,不是要完全取代科学主义,而是要实现科学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平衡,加强学前教育政策、幼儿园课程、教师专业发展、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 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科学主义;生态理论

    笔者从事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在这不算太长的日子里,笔者的研究兴趣和偏好虽然没有太大的改变,但是对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价值判断和取向是有所变化的,虽然这些变化并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说实话,如果笔者并不在意解决学前教育的实践问题,那笔者根本无须改变自己早先所相信的一切;但是,如果笔者十分在意作为应用性学科的学前教育必须解决教育实践问题,那么笔者理所当然需要关注如何处理好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这也就必然会促使笔者从对科学主义的崇拜转变为主张学前教育走向生态。
    一、对科学主义的崇拜
    早年,笔者是学习生物学的,因此在头脑中曾深深地打下过“信奉科学”的烙印。在转而学习和研究学前教育以后,笔者曾经常为自己所研究的学前教育学科的科学性而困扰。

 
从质量话语到意义生成话语的转变——园本教研与传统教研的生态学视角比较
From Quality Terms to Meaning-emerging Terms
—— contrast between kindergarten-based teaching research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research
 
 
赵振国
Zhao zhenguo
 
9
 
    [摘 要] 园本教研是当前学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它与传统教研存在着从形式到思想的差异。它更关注意义的生成,而不是达到质量的标准化要求;它强调对话与协商的过程,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权威管理与强制推行。受制于传统文化背景与现实条件,园本教研在实践中不可避免会存在违背其本义的可能性危险,需要我们警惕和努力转变。
    [关键词] 园本教研;传统教研;质量话语;意义生成话语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与“校本”“园本”相联系的一系列概念不断涌现。“园本课程”之后的“园本教研”成为学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而且逐渐开始由学术层面的探讨走向全国范围的普及推广,成为幼儿园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学术层面上探讨的与此有关的词汇来看,如解释、对话、纪录、反思、行动研究和教师专业成长等,都趋向于教育的生态背景取向,关注于从教育实际出发解决教育的实践问题。[1]但如果要把一种学术层面的探讨发展成为一种普遍化的行动,就需要把相关的概念解释清楚,否则就容易形成一种形式化的运动。
    一、园本教研产生的背景
    园本教研是在中小学开展校本教研的背景下自发地相继开展起来的,所以它的理论和实践路径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校本研究的借鉴和发展。2003年初,我国教育部在学术和实践层面经过了结合案例的同事互助指导、案例教学法、校本行动研究等探索之后,正式提出在中小学探索和实施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校本”一词源于美国90年代提出的“School-Based in-Service-Education Model”,其中的“School-Based”包含了三层含义:一是基于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为了学校。[2]即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教学行动研究

 
儿童发展与教育
 
 
3~5岁幼儿自我控制类型研究
A Study on the Types of Preschool Children’s Self Control
 
 
董光恒
杨丽珠
Dong Guangheng
Yang Lizhu
 
13
 
    [摘 要] 本研究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依据自制力、坚持性、自觉性和自我延迟满足四个指标对3~5岁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可以分为顾虑冲动型、被动控制型、约束顺从型和自主控制型。不同年龄的幼儿在自我控制类型分布上存在差别。不同类型幼儿具有各自的特点,实施幼儿自我控制干预时应有所侧重。
    [关键词] 3~5岁幼儿;自我控制类型;聚类分析

    1 问题提出
    自我控制是幼儿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幼儿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幼儿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1]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是幼儿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与他人关系、成功适应社会的核心和基础,对幼儿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琼(June)等人研究发现个体的自我控制水平能有效地预测个体良好的调节能力,较高的成绩,和谐的人际交流能力和更少的病理表现;[2]爱达姆(Adam)等人对幼儿自控水平的稳定性进行了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在幼儿3、4岁时测得的自控水平与15~25年后所测得的自控水平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3]与此同时,杨丽珠等人进行的中日韩、中澳跨文化比较研究发现我国幼儿自我控制水平偏低。[4] [5]加强对我国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由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社会退缩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A Review of Social Withdrawal Associated with Children’s Developmental Consequences
 
 
叶平枝
冯晓霞
Ye Pingzhi
Feng Xiaoxia
 
18
 
    [摘 要]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社会退缩具有从低到中等程度的稳定性,会对儿童发展与社会适应产生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同时会受到儿童年龄、性别与所处文化背景的制约。未来关于社会退缩的研究将着重从积极行为和文化的角度探讨社会退缩的影响。
    [关键词] 社会退缩;儿童发展;适应不良

    社会退缩是指儿童在陌生或熟悉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出的独自游戏、消磨时光的孤独行为。这种行为是先天决定还是后天塑造,其稳定性如何?对儿童当下和未来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影响?由于这些问题决定了对社会退缩行为性质的判定和研究价值的确立,一直都备受研究者的关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一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拟对这些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澄清社会退缩对儿童发展的具体影响,提出需要进一步解决的研究问题,以期推动儿童社会退缩的研究。
    一、儿童社会退缩的稳定性
    所谓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在个体的发展中,某种心理特性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它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是时间维度的稳定性,即某种心理特性在纵向的发展时间内是否稳定;二是情境维度的稳定性,即某种心理特性在同一时间维度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1][2]考察一种心理特性的时间稳定性不仅可以推测遗传和环境的作用程度,估计教育和心理干预的可能性,而且可以预测儿童该种心理特性在未来的发展状况。情境维度的稳定性反映了某种心理特性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特征。如果某种心理特性的情境一致性较高,研究者就可以任选某一情境对该心理特性进行研究,并较好地预测该心理特性在其他情境中的表现。例如,智商的测试和研究就是建立在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

 
幼儿绘画认知能力发展特征的个案透视
On Child’s Drawing Cognitive Capacity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丁月华
Ding Yuehua
 
23
 
    [摘 要] 本文以观察、教育叙事和个案分析为研究方法,考察了一个幼儿从出生到5岁的所有绘画作品生成的过程,探讨幼儿绘画认知能力发展特征。结果发现该幼儿绘画认知能力发展有如下特点:幼儿 “画所知”能力略早于“画所见”能力,但画画的“知”“见”能力是交替并进,相互促进的;幼儿绘画认知的心理结构最早表现为无具体内容的结构,其次是图式结构,而后提升到一般结构;如果从0岁开始给予孩子丰富的感觉刺激以及绘画表现刺激,孩子“画所知”和“画所见”能力的出现时间比罗恩菲德和吕凯等理论家提出的年龄要早至少2~3年。
    [关键词] 幼儿;绘画认知能力;发展特征

    对于幼儿来说,绘画如同游戏、音乐和舞蹈一样,是其生活的重要部分。它不仅可以反映幼儿绘画技能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揭示其深层的认知发展。那么,幼儿的绘画有何特征?它遵循怎样的发展规律?
    一、幼儿绘画认知能力发展的阶段论
    “知见说”论者指出幼儿绘画认知发展是先知后见的发展顺序。所谓“知”即指幼儿画出的是他们已知的自认为正确的东西;所谓“见”是指幼儿画出的是视觉真实性的图画,这种画不是反映他们内隐的结构知识,而是反映他们所看到的世界。[1]也就是说儿童“画所知”倾向于表现,“画所见”倾向于写实。吕凯(Luquet)的幼儿绘画发展阶段理论(1927)认为“知”“见”属于幼儿绘画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幼儿的绘画是从“画所知”到“画所见”的发展过程,即从反映客观物体结构的认识到反映视觉真实,幼儿智慧发展与绘画能力发展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幼儿只有到了8、9岁,摆脱自我中心主义的影响后,才能画所见。

 
音乐聆听: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关键
Cultivation of Child’s Musical Competence through Listening
 
 
许 蕾
Xu Lei
 
27
 
    [摘 要] 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人们是通过对音高、音调、节奏等手段造成的特定音响所引起的联想来达到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的,而音乐能力也正是在这种动态的体验活动中逐渐得到培养和提升的。学会“聆听”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提高音乐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对幼儿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应该是音乐活动设计的重点。
    [关键词] 音乐聆听;音乐活动;音乐能力

    美国音乐教育学家雷默曾指出:“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通过音乐的形式及其情感原理的教育,促进学生发展音乐审美的感知与领悟”。[1]幼儿音乐教育可通过丰富的形式和多彩的内容为幼儿提供非常独特的非文本学习的形态,让幼儿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动作和头脑,通过在音响世界的徜徉和体验而丰富、发展自身的认知和社会情感。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成为幼教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一、幼儿园音乐活动的目的
    1.幼儿园音乐活动应围绕构成音乐心理的基本元素展开
    美国音乐心理学家卡尔·西肖尔认为:“与乐音振动的基本物理属性相对应,构成音乐心理的最基本元素是音高、音的强弱、时值、音色、节奏的辨别力以及曲调的记忆力”。[2]听觉能力是一切音乐认知的基础,也是幼儿学习音乐、参与音乐活动应具备的基本音乐素质。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各种发展听觉的物质条件,开展各种训练听觉的游戏,使幼儿掌握听的技巧,了解声音的属性。

 
幼儿诚信教育缺失分析——对在一次幼儿园“趣味运动会”上所见之思考
On Honesty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 reflections on a Kindergarten“Fun Sports Meet”
 
 
刘爱民
刘闰中
Liu Aimin
Liu Runzhong
 
30
 
    [摘 要] 诚信教育是幼儿德育的核心内容。本文结合一所幼儿园的“趣味运动会”分析了幼儿诚信教育缺失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幼儿诚信教育的对策:身教与言教的统一,遵循德育统一性原则;大爱与小爱的统一,注重形式与内容的整合;集体与个体的统一,重视在集体中发展个体;过程与结果的统一,重视孩子的内心体验。
    [关键词] 诚信教育;成人;孩子;幼儿园

    诚信是道德品质的核心,诚信是与人交往的准则,诚信是一个人素质结构的基本元素。幼儿时期是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形成的启蒙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起始阶段,是构建诚信品质的奠基时期。1996年国家教委发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和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谈及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时,均将诚实作为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的任务之一。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八荣八耻”,其中一条就是“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这充分体现了诚实守信品质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同时也向教师和家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孩子诚信品质的培养不容忽视。
    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家长是如何做的呢?请看下面两个例子:“弯下腰,低头钻过去,别让人看见了。”这是记者在上海地铁人民广场车站看到的真实的一幕——一位年轻妈妈“教导”着自己的孩子如何逃票,她让走在前面的孩子从地铁的验票闸机下钻过后,自己刷卡进站;上午8点,正值上下班的高峰时间,记者在徐家汇地铁一号线入口处看到,短短15分钟,就有3个身高明显超过1.2米的孩子没有购票,有的孩子仿佛已经习惯了堂而皇之地不买票,无须父母“指导”,直接钻过闸机。[1]
    一位征费员向记者讲述了他的见闻:一天一辆幼儿接送车经过收费站,司机是一位年轻的幼儿教师,正要掏钱买票时,坐在边上的幼儿说话了:“老师你怎么不冲过去?”那位老师也回答的很好:“不行的,冲过去他们要抓的。”这时坐在后座上的小女孩也开腔了:“老师,没关系的,我爸爸也是冲过去的。”当时那位征费员真是惊讶了。那几个幼儿不过五六岁,还是不懂事的孩子,竟然从他们嘴里说出这样的话来。可见受父母言行影响之大。

 
夏河拉卜楞幼儿园原生态教育特色浅论
On Xiahe Raxisereng Kindergarten’s Original Ecological Education
 
 
宋生涛
Song Shengtao
 
34
 
    [摘 要] 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建构民族生命与力量的重要源泉,夏河拉卜楞幼儿园依靠本土藏族传统文化,在主题活动中积极吸纳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开辟了具有原生态特色的教育模式,使幼儿在现实而生动的教育活动中得到了本土文化的熏陶。
    [关键词] 拉卜楞;藏族传统文化;幼儿教育


    在中国的西北部和青藏高原的东部,在甘肃、四川和青海省藏区的中心,有一个曾经在历史的长廊中扮演过“安多”藏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活动中心的圣地,它就是当今继拉萨之后的另一个藏文化中心——夏河-拉卜楞。“夏河”是行政区域的名称,“拉卜楞”则是古代的地名和“拉卜楞寺”①的缩写名称。夏河拉卜楞幼儿园由此命名,是夏河县直属公办园,创建于1984年。幼儿园实行双语(藏、汉)教学。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建构民族生命与力量的重要源泉,[1]夏河拉卜楞幼儿园受当地藏族传统文化的影响,②在主题活动中密切关注优秀的民族文化,吸纳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出了一种原生态教育特色,实现了藏族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自然渗透,使幼儿在现实而生动的教育活动中得到了本土文化的熏陶。

 
湘西土家族幼儿园本土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A Study On Developing and Utilizing the Native Art Curriculum Resources of 
Tu Nationality of western Area of Hunan
 
 
张卫民
彭芝兰
杨素琴
吴金英
Zhang Weimin
Peng Zhilan
Yang Suqin
Wu Jinying
 
37
 
    [摘 要] 开发利用熠熠闪光的湘西本土艺术教育资源是其教育发展的主体需要和现实要求。在浩如烟海的湘西土家族山地文化资源中撷取最有利用价值的部分并将之提炼为幼儿园本土艺术教育内容,对其甄别筛选是关键。湘西土家族幼儿园本土艺术教育资源的利用应以坚持“面向本土、来自本土” ,培养具有传承、发展、创新本民族文化艺术意识和审美能力的一代新人为指导思想,以土家族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为基础,以主题单元活动和主题网络要素发散为主要方式。
    [关键词] 土家族幼儿园;本土艺术课程;课程资源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本土化既是国际形势所趋,也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主体需求。湘西不仅拥有美丽神奇的山水资源,更有绚烂丰盈的民族文化资源。占湘西少数民族人口55.06%的土家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山地经济铸造出土家族的山地文化。[1]但长期以来,湘西土家族的山地文化并没有进入湘西幼儿园艺术教育研究的视野。笔者曾就湘西土家族幼儿园本土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研究。本文主要对湘西土家族幼儿园本土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予以说明。
    一、湘西土家族幼儿园本土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
    教育资源开发是“开发者在一定价值理念引导下进行的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将自在价值转化为自身价值的动态过程,它是一种人为的、为人的教育实践活动”。[2]湘西土家族主要集中在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凤凰、泸溪、吉首、桑植、永定、武陵源、慈利、石门、溆浦等县,其山地文化资源分为土家族地区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两大方面,内容丰富、数不胜数。在浩如烟海的湘西土家族山地文化资源中撷取最有利用价值的部分并将之提炼为幼儿园本土艺术教育内容,是湘西幼儿园本土艺术教育资源开发的关键。

 
游戏与玩具
 
 
儿童游戏的发生及其本质特点新探——儿童游戏的生理—心理观
A New Discussion on the Origin and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Play 
from the Physical-mental Perspective
 
 
张新立
Zhang Xinli
 
40
 
    [摘 要] 儿童游戏的生理-心理观能直接说明儿童游戏的发生及其本质特点。儿童游戏是由儿童生命历程的本性决定的,是儿童生活的必需。儿童游戏的发生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必然,是儿童认识、发展、锻炼自身的天然需要,同时也是儿童为满足不断的身心“刺激—反应”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自发行为。儿童游戏的本质特点在于游戏是儿童在不可控制和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求自我控制感和一定程度的确定性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 儿童,游戏,生理—心理观

    儿童游戏普遍存在于各民族和各文化之中。国外有研究者认为儿童游戏具有“真正的文化普遍性”(true cultural universal)。[1]这意味着,无论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发展如何,自然条件如何,社会制度如何,经济生产状况如何,儿童都会发现时间和材料,生发和开展自己的游戏。当然,他们游戏的方式和内容会有不同。由此看来,儿童游戏的发生必然有其内源性。这种内源性不外乎是儿童的生物性本能所在,或者更为具体和准确的说,是受儿童生理和心理本质规定的,可以名之为儿童游戏的生理-心理观。
    一、儿童游戏的发生
    人要生存和生活下去,有两个前提,一是对自身的认识和锻炼,二是对外界的认识和改造。唯有如此,才能适应外界,达到与外界的和谐。要实现这两个前提,在最初,也就是在个体幼小的时候,是通过游戏来进行的。有很多儿童游戏,并没有教师的指导或成人的帮助,就自然存在于儿童社会中。这种自发性和原发性的儿童游戏表现出更多的游戏本质特点,它们实质上是儿童自发而自然地对自身的探讨和认识,具体地说就是对全身各器官各系统的生理性探索和锻炼,同时,也认识和发展了自身的心理机能。

 
教师发展与教师教育
 
 
西北地区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现状调查与分析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Situation of Private Kindergarten Teachers in Northwest Rural Area
 
 
谢秀莲
Xie Xiulian
 
44
 
    [摘 要] 本研究采用问卷、访谈与观察结合的方法,调查了西北五省区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状况,结果显示,农村民办园教师社会地位低、教师队伍不稳定、专业师资严重缺乏及在职培训机会少、培训效果差。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西北地区;农村民办园;教师状况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西北地区农村由于经济发展落后,教育经费不足,公办幼儿教育极其匮乏。为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幼儿教育的需求,同时响应政府多渠道、多形式办园的要求,民办幼儿园“应运而生”,近年来发展较快,已成为农村幼儿教育的重要力量。西北地区农村民办园教师队伍状况如何?主要存在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2006年3-10月,我们对西北五省区农村民办园教师进行了专题调查。
    本研究所指的农村民办幼儿园,是在乡(镇)和村等行政区域由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以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自筹资金举办的幼儿园;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是在该类幼儿园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人员。

 
充分发挥评课活动的功能,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On the Teaching Assessment Activity in Kindergarten-based Training
 
 
吴巍莹
Wu Weiying 
 
48
 
    [摘 要] 评课是幼儿园一项常规的教研活动,它是进行园本培训的重要途径。若想有效地发挥评课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作用,就需要做到四定位,即评课者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参与者、合作者和研究者;评课内容定位为基本维度与核心话题并行;评课氛围定位为民主平等对话;评课过程定位于价值中立与公平公正。
    [关键词] 评课;园本培训;教师专业成长

    评课是幼儿园常规的教研活动之一。在评课活动中,参与人员围绕着特定的教学活动和特定的教研话题,通过交流、对话、质疑、反思,促使教师的实践性缄默知识逐渐变成可交流的反思性知识,从而增加教师对教学问题的认识与评价能力。可以说,行之有效的评课活动是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园本培训效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然而,在当前部分幼儿园的评课活动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做法,它们要么简化为“唱赞歌”或“批斗会”,要么就是执教教师简单重复一遍自己的教学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课功能的实现。参与评课的人之所以会采取“唱赞歌”或“批斗会”的方式,原因在于其所秉持的评课价值观。合理的评课取向应该是一种学习、感恩、共享的心态,而不是批判、质疑和挑剔。只有以这种正确的心态开展评课活动,评课的功能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那么,如何改善当前流于形式的评课状况,使之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现就此谈谈个人的浅见。

 
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化问题与建议
 
 
邓泽军
 
51
 
    [摘 要] 我国幼儿教师的专业化进程还相当迟缓,存在着多方面的突出问题,应大力推行幼儿教师教育专业化,积极开展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并努力完善幼儿教育管理制度,以促进我国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 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幼儿教师教育

    为确保幼儿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必须重视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还相当迟缓和艰巨,在职业素养、研究能力和敬业精神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幼儿教师专业化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一,职业素养偏低,综合素质不高。有学者强调,幼儿教师应具有学科与教育的专业知识、实践智慧、合作和反思能力、人文素养、批判理性等多种职业素养。[1]也有学者指出,幼儿教师应承担多重社会角色,包括幼儿身体健康的护理者,认知发展的促进者,适宜环境的营造者,游戏的参谋和同伴,社会化的指导者,健康人格的塑造者,同时还应是具有不断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儿童教育研究者。[2]由于缺乏应有的幼教职业训练和实践提高的有效机制,不少幼儿教师不仅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专业技能不够深厚,而且在教育理论素养和职业道德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与此同时,许多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不仅各种专业发展的能力十分有限,而且在知识素养、教育信念、思想与心理素质等方面亦感不足,难以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启蒙教育。

 
家庭与社区教育
 
学前儿童家庭科学教育浅谈
On Infants’ Family Science Education
 
 
郑 红
Zheng Hong
 
53
 
    [摘 要] 在学前儿童家庭科学教育中,家长应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创设适宜的心理环境,支持和引导儿童的经验建构,提高其科学能力,并善于进行随机教育,培养其科学探究习惯。
    [关键词]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若开展得好,往往既温馨又愉快,能最大限度地解除外界给予孩子的压力和紧张感,同时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能有针对性地实施个别教育。这对在家庭中实施科学教育也是一样的。本文将探讨家长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教育时应注意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应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
    (一)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宜是启蒙性的
    学前儿童科学探索能力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知觉导向(perception-oriented)与随机范畴(random categories)特点,换言之,学前儿童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容易受知觉主导的思维及直觉判断的影响,[1]倾向于以单一的知觉属性来分类;[2]同时,儿童会根据一时的主观知觉或外在刺激形成“不稳固的心象”(unstable image),当知觉改变或活动不同时,形成的心象就不同。例如,皮亚杰等人发现,2~6岁儿童的思考集中于知觉物体形态方面,其分类操作主要是通过知觉对物体进行排列或分堆。[3]家长应充分尊重学前儿童的这一认识特点,将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视为科学启蒙教育,注重培养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情感、好奇心和对科学的兴趣,养成尊重证据、乐于接受新思想与新信息的科学态度,让学前儿童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领悟科学、运用科学的能力,促进其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不要过分追求让儿童掌握所谓科学的结论。

 
近10年来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状况与评价专栏
 
 
1996~2006年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关于“儿童发展”选题的研究状况与分析
——基于三所高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
An Analysis of Children Development Theme Applied in Preschool Education in China in 1996-2006
——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dissertations of masters and doctors from three universities
 
 
丰新娜
刘晶波
Feng Xinna
Liu Jingbo
 
57
 
    [摘 要]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在对南京师大、华东师大、北京师大三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1996~2006年共计273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以儿童发展为选题的论文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维度涉及儿童选题学位论文的总体研究状况、儿童选题学位论文的具体研究状况。分析结果表明:儿童选题是学前教育领域十分受关注的一个研究选题,在273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中,有81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以儿童发展作为研究问题,占到了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总数的29.7%,而且不同的高校以及不同级别的学位论文也十分重视对于儿童选题的研究。儿童选题学位论文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量的方法、混合方法、质的方法。儿童选题学位论文中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儿童心理,五大领域与儿童,家长、教师与儿童,特殊儿童这四个维度。
    [关键词]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儿童发展选题

    一、问题提出
    儿童发展问题是学前教育领域最根本的问题。在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研究领域,关于儿童发展选题的研究现状如何?呈现出哪些显著的发展趋势?儿童发展选题的研究都关注了儿童发展的哪些方面?有关儿童发展选题的研究还有哪些研究的空间?本文将对1996~2006年南京师大、华东师大、北京师大三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有关儿童发展选题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深入分析,尝试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本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南京师大、华东师大、北京师大三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1996~2006年273篇学位论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224篇,博士学位论文49篇)为样本,对之进行内容分析,从中确立出以儿童领域及其相关内容作为研究问题的学位论文81篇。第二阶段,聚焦这81篇学位论文,对其题目、关键词、内容摘要、目录及部分学位论文内容进行多维度的深入分析。数据处理采用SPSS11.5进行。

 
信息与动态
 
 
儿童发展与环境支持——OMEP中国委员会第四届中国西部幼儿教育研讨会综述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