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研究会工作 > 研究会会刊

2007年第4期,总第148期

发布日期:2008年02月09日
    来源:学前教育研究编辑部
 
 
 
新视野
 
 
作者
 
 
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关系刍议——兼论教育学的未来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ducation Science and Preschool Education, Pedagogy, 
and the Discipline of Higher Education——On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王建华
Wang Jianhua
 
3
 
    [摘 要] 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学的发展历程非常独特。教育学产生之时,普通教育兴起,教育学随之以普通教育为研究对象,以师资培训和学生培养为学科旨趣而迅速发展起来,其结果是教育学长期被等同于普通教育学。事实上,就在普通教育学兴起之时,伴随着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学前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一部分也同时兴起。但正像学前教育长期被划分在正规国民教育之外、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一样,学前教育学虽然名义上属于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但长期以来由于教育学几乎等同于普通教育学,学前教育学一直独自发展。二战以后,伴随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研究迅速兴起。20世纪70年代末,东西方学者共同提出了高等教育学这一概念。随着高等教育学的最终出现并逐渐成熟,目前教育学已面临“三分天下”的困局。在未来的学科建设中,能否破解学科分裂的困局,有机地融合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与高等教育学,将成为教育学重建过程中走向学科统一的关键。
    [关键词] 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教育学

    某种意义上,教育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却未能创造出辉煌的成就。时至今日,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学的发展依然迷雾重重。从当初教育学“终结”问题的提出,到今日教育学分裂现实的形成,教育学的未来在哪里?出路又在何方?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以为,认真回顾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仔细分析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能指”与“所指”、应然与实然,深入探讨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教育学本身的“知识转型”与“学科转向”,将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目前教育学学科发展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也将有助于我们看清教育学的未来。

 
儿童发展与教育
 
 
幼儿同伴交往对其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Peer Interaction on Young Children’s Theory of Mind Development
 
 
武建芬
Wu Jianfen
 
9
 
    [摘 要] 以63名3~4岁幼儿为被试,本研究探讨了同伴交往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通过对经典心理理论任务中被试人数的改变创设了几种同伴交往情境,用改编的心理理论任务进行同伴训练,结果表明:各种同伴交往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对幼儿间的谈话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同伴可能通过提供反例、相互讨论中的反馈、观察学习和模仿、同伴之间的合作以及同伴在场的情感支持等方式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 心理理论;同伴交往;训练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有关儿童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Watson等人发现,儿童与同伴间的正性交往与其心理理论能力呈正相关。[1]Slaughter等人发现,受欢迎儿童比受拒绝儿童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2]我国学者桑标等人的研究也显示,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儿童游戏情境中的同伴交往具有显著的正相关。[3]然而,心理理论与儿童同伴交往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元化的相互作用关系”。[4]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缺乏对二者因果机制的纵深探讨。为探明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就要“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训练”。[4]因此,本研究试图借鉴以往研究中“心理理论具有可训练性”的成果,[5]对幼儿进行心理理论训练,考察其影响和效果,从而为幼儿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学前儿童汉语普通话语音意识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Experimental Study on Pre-school Children’s Chinese Phonological Awareness
 
 
徐宝良
李凤英
Xu Baoliang
Li Fengying
 
14
 
    [摘 要] 运用听音跟读、听音回答问题、听音判断对错三种语音意识测试,本研究对60名上海学前儿童和50名湛江学前儿童的汉语语音意识发展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学前儿童在掌握汉语语音意识方面,声调意识水平最高,其次为韵母意识,再次为声母意识;儿童年龄、测试方式和方言都会对被试的语音意识成绩产生显著影响。
    [关键词] 学前儿童;汉语;语音意识;方言

    一、问题提出
    儿童自幼发展起来的语音意识(phonological awareness)是指个体对口语中声音结构的意识,是近二十年来最受关注的元语言研究领域之一。[1]西方语音意识的研究已经达到了非常成熟的程度,[2]与之相比,我国的汉语语音意识的研究不仅存在着被试大龄化的现象,而且已有的研究以港台地区居多。
    香港幼儿教育及服务联会曾在1995年公布了一份关于香港学前儿童母语语言研究的报告——《香港学前儿童母语语言量表:音素、文法对比及词汇》。该研究共包括三个语音测试:测试1要求将10个句子分别读给小朋友听,让小朋友重复听到的每个句子,主试注意小朋友对每句中的目标字(带有下划线)的发音是否正确,只有两字皆对者得1分,否则得0分。测试2包括6个题目,小朋友根据问题回答,主试注意他们对正确答案的发音(下有横划的字)。记分办法是既答对题目又发音准确者得1分,否则得0分。在测试3中,主试给小朋友读两个字,让小朋友判断两者读音是否相同,判断正确者得1分,否则得0分。

 
幼儿园班级活动规则下儿童精神的缺失
Children’s Spirit Lose under Kindergarten’s Rules
 
 
陈 群
Chen Qun
 
19
 
    [摘 要] 幼儿园班级活动规则是影响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现有幼儿园班级活动规则因其以教师为中心、以管理为中心、以控制为中心、以说教与强化为中心的特点,导致了儿童的另一种社会化危机,即幼儿自主与创新精神的缺失。幼儿园在制定和执行规则时必须以促进幼儿精神发展为首要原则,让儿童成为规则建构的重要主体,为此教师必须提升对幼儿言行进行诠释的能力。
    [关键词] 规则;社会化;儿童精神

    幼儿的成长过程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概括地说,就是由一个自然的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1]作为一个充满活力、寻求充分发展的个体,幼儿的发展在程度上和方向上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生物学哲学家迈尔以及哲学人类学家蓝德曼的研究表明,人与一般生物在基因编码系统的开放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异,人的基因编码系统绝大部分都是开放的,需要吸收后天的信息才能最终完成编码。[2]这意味着在遗传基因之外,儿童的生活世界对儿童的发展必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家庭和幼儿园班级是幼儿社会化的初级群体,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对现实中“师幼共同体”案例的反思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er-and-Children’s Community
 
 
杨 艳
Yang Yan
 
23
 
    [摘 要] 真正的师幼共同体应无条件地接纳幼儿,给幼儿提供一个安全的行动港湾。在共同目标指引下的共同活动和自由的交流沟通是其核心要素。从幼儿园经常发生的典型案例中可以发现,教师不合理地运用权力与奖惩会使现实中的师幼共同体成为虚假的共同体。实践中,“集体有序的常规”先在压倒性地存在于教师的行动空间。建构真正的师幼共同体,需要教育者们反思自身的信念经验,意识到儿童自主活动的价值,并通过儿童的活动组织、创建真正有序而和睦的共同体环境。
    [关键词] 师幼共同体;反思;信念经验

    共同体是社会政治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因现代社会共同体精神的衰落而日益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英国现代思想家鲍曼指出:“‘提出’共同体,确切地说是一个悖论。”[1]因为身处共同体的个体,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属于这个群体而不属于另一个群体,个人不受共同体的限制,而是被一种共有的理解(understanding)维系,[2]是失去乐园的“局外人”将这样的群体命名为共同体。它指涉的是人们和睦相处的状态,人们不必证明任何东西,就可期待他人的同情与帮助。它具有独特性(distinctiveness)、小(small)、自给自足等三个显著特点,[3]就是说“我”属于这个群体是不言而喻的,不需要获得许可,不需要为成为共同体中的一员而谋划、权衡;小的范围里有着全面而经常的沟通与意义共享;在生活中,不需要求助共同体以外的人。

 
儿童英语学习的优势及原则
Enlightenment of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on Pre-school Children’s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杨 萍
王小宁
Yang Ping
Wang Xiaoning 
 
28
 
    [摘 要] 儿童学英语是近年来家长及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现象之一。儿童早期教育理论与关键期理论表明儿童学英语具有生理、心理、认知等方面的优势。让儿童学习英语应当遵循以培养兴趣为主、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等原则。
    [关键词] 儿童;临界期假说;英语学习

    随着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空前发展,越来越多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在学习外语,外语教学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目前不但一些小学一年级就有英语课,不少幼儿园也开设了双语教学或英语特长班。虽然开设英语课程的幼儿园收费都普遍高于一般幼儿园,但不少家长还是愿意投资,因为他们怕孩子“学晚了错过了关键期”。“外语学习越早越好”似乎成为了社会大众的共识。然而,究竟哪个年龄阶段学习外语最好?外语学习是否有关键期?儿童学习外语比成人学习外语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儿童学英语应遵循哪些原则?本文试图就以上问题展开探讨,以使人们对儿童学习英语有更加清楚的认识。


 
幼儿绘画教学指导思想浅谈
 
 
李小红
 
31
 
    [摘 要] 绘画应该是儿童自由探索和表现世界、自由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活动。幼儿园绘画教学的指导思想应该坚持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创造条件让幼儿自由自主表现;二是启发幼儿审美和创造;三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 幼儿;绘画;教学;指导思想

    孩子和绘画似乎是一体的,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对颜色、画面感兴趣,从他们能够执笔起,只要有条件,他们就深深地投入到绘画活动中。实际上,无论孩子创造表达的视觉形象多么粗糙、多么简单,他们的绘画过程都是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思想感情。绘画是孩子生活和存在的方式之一。
    在幼儿园,绘画活动自然被纳入课程和教学的范畴,于是便有了教师的指导和评价。但考察现实,我们发现,有了教师指导和评价的幼儿绘画似乎更多地体现出技能训练与教师的意图。这与“绘画是儿童自由探索和表现世界、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活动”的精神相悖。鉴于这种矛盾的存在,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想要讨论幼儿绘画教学的指导思想。

 
对幼儿法律意识的探究及其培养实践
 
 
黄翠萍
 
33
 
    [摘 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知法、懂法、执法的社会主义公民应从幼儿园开始。通过调查与观察可知幼儿已经具备初浅的法律意识。教师应当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当的法律教育内容,采用恰当的教育途径,促使幼儿法律意识的发展。
    [关键词] 幼儿;法律意识;培养

    一、问题提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法律为其保驾护航。但是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时有发生,违反法律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幼儿教育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从幼儿期开始就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与法制意识。基于此,笔者所在幼儿园对“幼儿眼中的法律世界”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二、幼儿眼中的法律世界
    在幼儿眼中,法律是什么?他们是怎样对待规则与违法行为的呢?我们设计了一些假想的法律问题,通过发放调查表、个别询问及活动观察来发现孩子们已有的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结果不少答案虽令人捧腹,但也发人深思。例如:

 
事业发展与管理
 
 
新疆幼儿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On the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of Xinjiang’s Preschool Education
 
 
毕 嵘
张 雁
任春红
Bi Rong
Zhang Yan
Ren Chunhong
 
35
 
    [摘 要] 新疆幼儿教育事业、师资队伍、幼教管理在获得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应科学规划,进一步完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宽幼儿教育的途径,发展多种形式的幼儿教育,从而切实提高新疆幼儿教育的水平。
    [关键词] 新疆;幼儿教育;现状;对策

    新疆幼儿教育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受经济、文化、教育基础薄弱的影响,幼儿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应有的地位尚未受到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幼儿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省、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客观分析新疆幼儿教育发展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探索提高其幼儿教育发展水平的有效机制,对推动和促进新疆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疆幼儿教育发展现状
    (一)全区幼儿教育总体情况
    2005年全区有各类幼儿园1077所,在园(班)幼儿293397人,其中在园(班)少数民族幼儿76240人,占在园(班)幼儿总数的25.99%。


 
西南某市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现状调查
The Investigation of Potential Problems in Supporting Construction of District’s Kindergartens in a City of Southwest China
 
 
刘确敏
张鹏
刘云艳
Liu Quemin
Zhang Peng
Liu Yunyan
 
39
 
    [摘 要] 幼儿园良好的配套建设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在国内外,幼儿园的配套建设是评价幼儿园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小区配套幼儿园的数量迅速递增,然而数量猛增的同时伴随着配套建设隐患问题的滋长。对西南某个主要城市主城区的小区配套幼儿园的调查表明,小区配套幼儿园在发展的可持续性、育人功能等方面存在严重的隐患问题。
    [关键词] 小区幼儿园;幼儿教育;隐患问题;配套建设
    一、 问题提出
    小区配套幼儿园是城市小区依靠多方力量举办的为本小区幼儿服务的幼儿园。本文所谓小区幼儿园的建设主要指的是幼儿园的园址布局、内部物质环境、园本理念、师资等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建设。幼儿园良好的配套建设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国内外都把幼儿园的配套建设作为评价幼儿园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硬件方面: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关于高质量幼儿教育机构的评价标准中,把物质环境的创设作为评价幼儿园质量的重要指标,我国《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园的园舍、场地等也都作了相应规定,要求各级各类幼儿园要为幼儿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软件方面:办园理念是幼儿园办园的指导思想,教师是办园理念的直接执行者,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所以幼儿园配套建设还要重视办园理念和师资建设。

 
幼儿教师“恶性流动”原因探析及对策思考
 
 
徐 燕
 
43
 
    [摘 要] 幼儿教师流动本有利又有弊,但目前幼儿教师流动主要体现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条件不太好的幼儿园的有经验的骨干教师的流出,这是一种“恶性流动”,其原因主要是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偏低。控制这种“恶性流动”的对策主要在于营造良好的事业发展环境,保障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关键词]  幼儿教师;恶性流动;原因;对策

    幼儿教师流动作为整个社会人才流动的一部分正显日益普遍之势。尤其是近年来,民办幼儿教育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更加剧了幼儿教师的流动。对人才流动本应辩证地看,有弊也有利,但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条件不太好的幼儿园来说,目前幼儿教师的流动主要体现为“有经验的骨干教师流出、新手教师流入”,似乎是弊大于利。我们可以称这种幼儿教师流动为“恶性流动”。本文拟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一、幼儿教师流动现象分析
    所谓流动,其含义之一为经常变换位置、不固定。据此,幼儿教师流动可以理解为幼儿教师的工作单位经常变换。幼儿教师流动分为地域流动和行业流动。地域流动即从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或较发达地区;行业流动包括行业间流动和行业内流动,行业间流动即从幼儿教育机构流向非幼儿教育机构,行业内流动主要是指幼儿教师从条件差待遇低的幼教机构流向条件好待遇好的幼教机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幼儿教师流动现象越来越普遍,近几年尤为频繁,如某中部省份的某幼儿园近年来教师流动率达50%以上,学前教育专业应届毕业生工作不到三个月就跳槽的现象普遍存在。

 
教师发展与教师教育
 
 
关于幼儿园教师协同反思的访谈研究
An Interview of Cooperative Reflection in Kindergarten Teachers
 
 
王丽莉
姜 勇
Wang Lili
Jiang Yong
 
45
 
    [摘 要] 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幼儿教师的反思基本上还是一种个体反思、自我反思,集体协同反思很少,同时在反思中教师常常处于“失语”的境况,缺乏积极参与的意愿与动机。建立“协同反思”的模式将能有效促进教师批判意识与主动参与性的提高。
    [关键词] 教师;反思;协同反思

     一、问题提出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西方国家兴起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进而影响到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界。[1]大量研究(Julice Anne Thomas, Montomery,1998; Zeichner, Liston,1987; Byrd, McIntyre,1993)表明,专业反思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在机制,[2]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径”。[3]有学者甚至认为,新时期教师成长的方案应该是这样一个公式:“成长=经验+反思”(Posner,1989)。[4]多勒(Doyle,1990)更是明确提出“教师发展过程即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更新过程”。[5]肖恩(Schon ,1987)发现,反思能帮助教师形成所谓“实践中的理论”( theory in action),[6]即将专家的理论与自身的实践相结合,并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肖尔等人(Knezevic & Scholl,1996)也说:“反思帮助教师把经验与理论知识联结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没有反思,教学将只会建立在冲动、直觉或常规之上”。[7]可见,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不是他们的知识和方法,而是他们在教育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批判反思能力。这种“自我解读”能够给教师提供一面镜子,让教师积累“有益的教育经验,展现各自的教育智慧,使我们的幼儿教育更加卓有成效。”[8]

 
历史与比较教育
 
 
陈鹤琴幼稚师范课程思想及其启示
On Chen Heqin’s Curriculum Thoughts of preschool Normal  Educ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严碧芳
Yan Bifang
 
49
 
    [摘 要] 陈鹤琴幼稚师范课程思想主要体现在课程研制的方法和课程体系的特点两大方面。在课程研制方面他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以科学的实验研究为基础;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法规为参照;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聘请专家、集思广益。而他所建构的幼稚师范课程体系则体现出如下特点:课程目标的先进性与整体性;课程内容的广博性与专业性;课程组织与实施的实践性与研究性。整理和学习陈鹤琴先生的幼稚师范课程思想,对当今正处转型期的幼儿师范院校做好课程设计工作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陈鹤琴;幼稚师范教育;课程思想

    陈鹤琴不仅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也是我国幼稚师范教育的开创者。19世纪40年代,他在江西省泰和县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并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一套幼稚师范教育理论,其中最有价值的当属幼稚师范的课程思想。笔者认为,在幼儿教师教育培养体制大转型的今天,认真学习整理陈鹤琴的幼稚师范课程思想,对切实做好幼儿教师教育工作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 陈鹤琴幼稚师范课程研制的方法

 
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及哲学认识论思想比较
A Comparison between Tan Xingzhi’s and Dewey’s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Epistemological Thoughts
 
 
张永英
Zhang Yongying
 
53
 
    [摘 要]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与杜威的“从做中学”都是针对当时国内的教育弊端提出的教育改良方法,有着相同的哲学与认识论立场,都是深受实验主义思想影响的产物,都有改造社会的理想追求。同时,陶行知也受到了中国传统唯物主义知行观的影响,一贯重视知行关系,并且身体力行。
    [关键词] 陶行知;杜威;教育思想;认识论思想

    作为杜威的学生,杜威对陶行知的影响是巨大的,但陶行知对杜威思想的学习却并非照猫画虎,而是批判的吸收、创造的运用。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向杜威学习的?哪些因素影响了其教育思想的形成?本文尝试通过对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与杜威的“从做中学”思想的比较,对这一问题作出初浅的回答。
    一、“教学做合一”与“从做中学”:陶行知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有一个过程。先是针对当时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陶行知提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即教学合一,后来才进一步提出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由此形成了“教学做合一”的主张。[1]“做”在“教学做合一”中是最核心的,即要在做中学、做中教。陶行知认为当时中国教育有两个普遍误解:一是以为用嘴讲便是教,用耳听就是学,用手干便是做;二是以为教育便是读书、写字,除此之外便不是教育。前者

 
家庭与社区教育
 
 
重庆市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现状调查
Investigation on Urban Pre-school Children Family Music Education
 
 
蔡岳建
Cai Yuejian
 
56
 
    [摘 要] 本研究采用自编《城市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调查问卷》,对重庆市239名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家长已认识到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但存在功利化倾向;片面强调家庭音乐教育内容的专业化,忽视生活化;家长践行家庭音乐教育缺乏主动性、家庭性,方法单一;0~3岁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严重缺失。
    [关键词] 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现状

    一、前言
    到目前为止,虽说关于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但大多集中在幼儿园这一特定环境,鲜见对于婴幼儿家庭音乐教育的研究。0~6岁儿童的神经系统、生理系统、心理系统发展极为迅速,[1]而家庭对这一阶段儿童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本研究尝试对0~6岁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现状作一调查。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从重庆市随机选取6所幼儿园和两所亲子园的280名学龄前儿童家长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280份,收回265份,其中有效问卷239份,有效率为85.5%。

 
幼儿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
Thanksgiving Education in the Family Education
 
 
冯婉桢
叶平枝
Feng Wanzhen
Ye Pingzhi
 
59
 
    [摘 要] 感恩是主体对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因素表示友好及回报的过程,感恩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幼儿家庭教育是实施感恩教育的适宜途径,为此家长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做好感恩的表率;要帮助儿童把握好感恩的度;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
    [关键词] 感恩;感恩教育;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幼儿优秀的道德品质。现代社会所认可的优秀道德品质是一个多维度且内容丰富的范畴,其中即包括“感恩”这一道德品质。
    一、感恩与感恩教育
    《说文》中曰:“恩,惠也。”[1]《现代汉语词典》也讲:“恩即恩惠,就是给予的或受到的好处。”感恩是“对别人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2]概括而言,感恩就是个体对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因素表示友好及回报的过程,其中又主要在于表示友好。[3]感恩是每个人都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感恩的对象包括人和物。这也就是说,不仅要对自己熟识的亲人、老师、朋友、同事的帮助表示友好与回馈,对于陌生人的援助也应心怀感激之情;同时应善待自己周围的事物,无论其有无生命。


 
书评
 
 
儿童:一个仍待揭开的奥秘——为《儿童观及其时代性转换》一书代序
 
 
王逢贤
 
62
 
    作为“人之初”的真实存在,儿童是什么?这似乎已成为不是问题的问题。可是,稍较真地问一下,儿童究竟是什么,却真的成了问题。这个问题不论对每个儿童自己和同辈,对每个从童年走过来的人们,对每个将儿童作为交往对象的人们,特别是对将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和教育对象的人们,他们或凭“内省”和日常感觉的描绘,或靠不同样本的调查,或据某项生理学、心理学实验和教育改革实验的报告,或据某种哲学思维的推导,形成了对儿童是什么的答案。历史和现实诸多答案表明,不论这些答案被认为是模糊的还是精确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局部的还是普世的,总的看来,仍处于见智见仁、众说纷纭的状态,迄今仍难达成高度的共识。长期以来,本人虽对这个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可是也陷入了说不准、剪不断、理还乱的困境。也许正是这种困惑和上下求索,迫使我悟出一种愚见,即人是至今各门相关科学仍未揭开的奥秘。而作为“人之初”的儿童亦然成了这个奥秘中的奥秘。
 
 
信息与动态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网站更新公告
 
 
 
 
63
 
    作为一个群众性的学术团体,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始终以推动中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己任,努力团结、组织广大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利用多种途径,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学术研究活动。正是基于这样的宗旨,研究会于2006年2月建设、开通了自己的网站,又于2006年底根据广大会员的建议对第一版网站进行了更新,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扩大了网站的空间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