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数学教育

大班数学活动:长度测量

发布日期:2008年02月08日
作者:姜静静梁莉(点评)     来源:北京市丰台区第三幼儿园
 
    为了引导幼儿对长度测量的认识,并在生活环节中促进其自主组织的生活活动,笔者设计了这次活动,旨在促进幼儿学习测量方法并认识测量方法在生活中运用的重要性。
    活动目标
 
    1.知道不能目测物体长短时,可用测量的方法;
    2.能运用不同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通过比较进行记录;
    3.探索不同的测量方法。
 
    活动准备
 
    1.不同颜色的纸条、毛线绳、火柴棍、记录单、水彩笔;
    2.皮尺、棋子、棋盘等多项操作学具。
 
    活动过程
 
    1.情境引出:请幼儿为小狗汪汪盖一栋房子,铺三条不一样的路,并指出这三条路哪一条长、哪一条短。
    2.幼儿讨论与测量:请幼儿讨论,引导幼儿能够运用工具进行测量;请幼儿进行测量,并做好记录。
    3.请幼儿讨论:你用了什么工具测量,哪条路长、哪条路短?你是怎么知道、怎样比较的?测量还可以用哪些工具?
    4.请幼儿测量:请幼儿在教室中寻找可以测量的物品。要求测量物品后说明用的是什么测量方法;在教室内找两个一样长的物品进行测量(既有目测的要求,又体现了用工具测量的要求)。
 
    活动延伸
 
    在总结幼儿测量了什么样的实物,运用了什么样的工具以及工具的使用是否适宜的基础上,与幼儿一起到户外测量,进一步探索可以用来测量的工具和可以采用的新测量方法。
 
    活动点评
 
    本次活动中,幼儿使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测量的探索,并用自己特有的表达方式做了记录,基本上达到了活动的目标要求。
    在自选材料测量教室内的物品时,幼儿有的选择了毛线绳,有的选择了皮尺,有的选择了图书,他们拿着手中的测量工具在教室内开始寻找等长的物品。教师设计的活动目标是希望幼儿能够使用某一种材料作为测量工具,来寻找并测量看起来长度一样的物品。幼儿在测量活动中的兴趣很浓厚,但是在延伸的总结活动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同伴之间的合作问题,各类材料的拼凑问题,测量物品时的标准问题等。为了能够让带班教师在下次的执教活动中避免以上问题的产生,我建议作出以下调整:教师应及时提醒幼儿,当测量工具的长度不够时,可以用什么样方法来解决或者可以使用什么样的物品来代替;当物品有多个面时,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面进行测量;当测量完成以后,如何对测量物品的长度做记录等。
 
    总之,本次活动从活动材料的选择上看,教师选择了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有效地利用幼儿使用该材料的原有经验,这有利于幼儿在生活中认识数学、寻找数学、学习数学。测量活动是本次活动的高潮部分,教师能够将测量布置成铺路这样具有生活气息的活动任务,充分体现了教育生活化的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