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语言教育

幼儿对故事爱好倾向的调查分析

发布日期:2008年02月01日
作者:刘剑眉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
 
    幼儿语言故事指专为幼儿提供的、适合他们听赏和阅读的、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包括童话故事、生活故事、科学故事、神话故事等等。故事是幼儿形象的“生活教科书”,是孩子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据了解,在幼儿语言教育实践活动中,幼儿对语言故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有些故事幼儿百听不厌,有些故事幼儿却兴趣不高,不爱多听。本文试图通过小中大班幼儿对语言故事爱好倾向的调查,探究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普遍喜爱的故事的体裁、特点,为幼教工作者更好地创作或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及兴趣爱好的语言故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同时亦欲通过本调查,进一步了解影响幼儿对语言故事爱好倾向的因素,以引起幼儿教师及家长的注意,从而更好地进行语言故事教育,充分发挥故事对丰富幼儿想象、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作用。
 
    笔者随机选取不同类型的五所幼儿园,从三个年龄班中随机各抽取一个班,共15个班约450名幼儿及部分幼儿教师进行访谈,广泛了解小中大班幼儿喜欢听的故事,并找出各园幼儿共同喜爱的故事。并对以上幼儿进行情景测试,选择适合各年龄班幼儿的不同类型的故事讲给幼儿听,观察、记录他们听故事过程中的表现。同时还抽取小中大班幼儿共90名分为两组,在两种情况下(教师讲述故事、教师给幼儿放故事磁带)让幼儿听故事,观察、记录他们听故事过程中的表现。
 
    一、调查结果分析
 
    1.幼儿对故事爱好的倾向存在差异。
 
    从调查结果及对相应语言故事的分析可以看出,小中大班幼儿对故事爱好的倾向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小班幼儿比较倾向的故事一般篇幅短小、主题单纯、句式重复,充满夸张的想象,喜爱的故事体裁以动物故事为主。如《大雪兔》是一个把童心、童真、童趣写得极为精彩的童话,大雪兔诚实、聪明、可爱,整个作品情节温馨感人,语言生动形象,主题鲜明,符合小班幼儿的心理需求和知识经验水平,易于理解和接受,92.5%的小班幼儿能认真投入地连听三遍,表明这类故事深受幼儿喜爱。
 
    中班幼儿比较喜欢的故事往往情节比较曲折,存在一定的矛盾,但结局比较美好、圆满,开始喜欢民间故事和科学故事。如《城里来了大恐龙》运用了夸张的想象,幼儿(93.6%)非常喜爱这类能给他们带来无限想象乐趣的故事;《毛毛虫历险记》将科学知识写得浅显易懂,趣味盎然,有90.01%的幼儿听得特别专注,在笑声中不知不觉地增长了知识。
 
    大班幼儿喜爱的故事篇幅相对较长,情节曲折,悬念较强,语言机智、幽默,充满奇特的幻想色彩,常能给幼儿带来意想不到的转机和结果。调查中也发现大班幼儿参与故事的热情明显高于小班乃至中班的幼儿。如《蜗牛城的故事》用拟人化的手法,勾勒出一群可爱的市民形象,蜗牛姑娘可以将每一朵花当作电话,出乎幼儿的意料,当听到“每一朵花里都响起这个声音‘喂’”时,很多幼儿都把手放在嘴边轻声地喊:“喂——”,90.9%的幼儿乐于参与故事本身并进行表演。
 
    2.幼儿听教师讲故事的兴趣高于听故事磁带。
 
    据了解,一些幼儿园经常用放故事磁带来代替教师讲故事,但调查结果表明:95.78%的幼儿听教师讲故事往往表现出兴致高、喜欢听的倾向,而听故事磁带却有27.56%的幼儿表现出漫不经心、听不进去的倾向,同一个故事,这种差异也明显存在。无论哪个年龄班的幼儿都更喜欢“教师讲述”这种信息传递方式。幼儿听故事往往不仅是满足于听故事内容本身,而且更满足于听(或者说是享受)教师讲故事的过程。
 
    3.幼儿对故事爱好的倾向也有其共同之处。
 
    调查结果表明幼儿最喜爱的故事体裁依次是:童话、神话、动物故事和科学故事。对于生活故事、人物故事和纯知识说教型的故事,幼儿反应相对冷淡。
 
    调查发现,对于科学故事,只要浅显易懂,小中大班幼儿都是喜欢听的。如小班幼儿听科学故事《小兔子找太阳》,能集中注意力听的占89.5%,中大班幼儿也很喜欢科学故事,如《毛毛虫历险记》、《小猫找汗》等。但在教师讲述《小白兔想上天》这个科学故事时,只有57.97%的幼儿能坚持听完三遍。笔者认为,这不是幼儿对故事体裁的否定,而是故事内容本身的不适合性造成的。《小白兔想上天》是一个纯科学知识性的故事,小白兔想飞上天,可小花狗和小猴以及杜鹃姑娘都明确地告诉它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书上说鸭嘴兽和刺猬是比鸟类高等一点的哺乳动物,蛇呀、乌龟呀又是比鸟类低等一点的爬行动物”;“我们鸟类胸部肌肉特别发达,使两个翅膀有力地扇动,我们身上有储存空气的气袋”……,全篇没有想象夸张的成分,几乎都在向幼儿罗列各种知识,语言书面化、成人化,比较呆板,幼儿不易于理解和接受,也就更谈不上喜欢了,所以听这个故事时注意力集中的幼儿的百分率远远低于其他故事。而《小兔子找太阳》充满了童趣,活泼可爱的小兔子探求知识可又总是出错,这个作品不是简单地将“太阳是什么”的答案直接告诉幼儿,而是通过小兔子一次次出错,自然地使幼儿理解这个开始便提出的问题,虽然是科学故事,但知识点少,情节内容生动有趣,所以89.5%的小班幼儿都特别爱听。
 
    4.幼儿喜爱故事的特点。
 
    通过对幼儿共同喜爱的故事的分析,可知幼儿喜爱的故事有如下特点:
 
    (1)想象丰富、角色生动,富于动作。故事能借助于幻想去塑造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却有现实意义的形象,间接地反映生活。幼儿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一生中最富幻想力的是幼儿期,这时期的孩子可以把一根竹竿当成一匹快马,而且孩子自己是好动的,也喜欢动的东西,更喜欢又生动又有变化的角色,故事可以丰富和发展孩子的幻想力、创造力。
 
    (2)篇幅不长,主题突出,词句简短明了,有一个完整的结局。幼儿心理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幼儿故事一般篇幅比较短小,大多寥寥数百字、千把字,再长则不利于孩子注意力的集中。在短短的篇幅里,主题要突出,词句要简短明了,而且故事中的主人翁或主要事情必须得有一个结局,不一定是快乐的结尾,否则孩子是不愿意的。
 
    (3)情节曲折多变,语句富于重复性,有一定的音韵,运用大胆的夸张。曲折多变的情节、幽默风趣的叙述、团团圆圆的结局为孩子们所喜爱。他们愿意在富于重复性和音韵美的语句中,追随着事态发展的跌宕起伏,在运动和冲突中、在大胆的夸张中获得满意的结果。
 
    (4)富有现代气息,能体现当代文明和未来幻想。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孩子接受到越来越多的信息,很多内容丰富、更具时代感的故事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如《城里来了大恐龙》,通过描写恐龙来到城市的遭遇,展示了一幅现代城市的图景,带给孩子新颖奇特的感觉。又如《机器猫》等故事更易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及探索兴趣。
 
    5.幼儿喜爱的故事中动画片多于讲述故事。
 
    访谈过程中,小中大班幼儿均能很兴奋、很踊跃地说出他们最喜欢听的故事。有的只能说出故事中主要角色的名字,有的则能准确地说出故事名称,甚至有的幼儿一口气能说出三四个最喜欢听的故事名称。但这些故事中多数是动画片,如:《奥特曼》、《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机器猫》等,少数是教师、父母讲述的故事,如《城里来了大恐龙》等。
 
    为何会有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其一是动画片本身特点所致。一般情况下,幼儿能说出的故事都是他们印象最深的、能记住的。幼儿记忆的特点是无意记忆占优势,动画片以其直观、生动、鲜明的形象特点,极易吸引幼儿的注意且被幼儿无意间记住。同时动画片新颖、奇特的内容,多变的情节,鲜艳的色彩,生动的配音,三维的动画效果均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愉快、惊奇等强烈的情绪体验。多通道同时接受信息,能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他们不仅爱看而且记得住。
 
    其二是幼儿看动画片的机会多,听故事的机会少。家长因工作、家务繁忙或思想意识不够,在家中给幼儿看动画片的机会多于讲故事的机会;在幼儿园,因各项教育活动内容很多,故事讲述又只是语言教育活动中的一小部分,所以教师给幼儿讲故事的机会也不多。在午饭前、离园前等一些可讲故事的时间内,有些幼儿园常会统一给各班放动画片或由班内老师给幼儿放故事磁带。
 
    二、教育建议
 
    1.成人应适当增加给幼儿讲故事的时间。
 
    在为期一个月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幼儿一听到我们要给他们讲故事就非常兴奋,听故事时那专注的眼神、开心的笑声、振臂欢呼的情形都让人深深地感动。幼儿是需要故事、喜爱故事的。调查发现,幼儿更喜欢“成人讲述”这种信息传递方式,听成人讲故事的兴趣远远高于听故事磁带。然而,现实生活中,因为有了故事录音磁带,有了动画片、卡通片,成人给幼儿讲故事的时间并不多。其实幼儿听故事往往不仅是满足于听故事内容本身,而且更满足于听(或者说是享受)成人讲故事的过程。家长或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神态、动作、表情,把故事中的情节再现出来,使幼儿能通过视、听双通道同时接受故事信息,并可通过眼神、面部表情等随时与成人进行情感交流,长幼互动,引起的情感共鸣,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听故事磁带难以比拟的。而且成人可以运用各种方法引起幼儿听故事的兴趣,并引导幼儿理解故事。若作为家长,给幼儿讲故事则是亲子交流的一个很好的时机。与幼儿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同时,每晚在父母的讲故事声中甜美入睡也将成为幼儿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2.成人应注重提高讲故事的技巧。
 
    一篇故事受欢迎的程度除了作品本身的内容以外,家长或教师讲得是否有声有色也是尤为重要的。
 
    (1)充分熟悉、理解并把握故事内容。每篇故事都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传递着丰富的信息。家长认真熟悉、理解故事内容,体味蕴涵其中的感情、态度和认识倾向,才能在向孩子讲述的同时自觉地传达自己的感觉,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使孩子更好地理解、感受故事的内容和情感。
 
    (2)讲述语言生动形象,引人人胜。给孩子讲故事语言要亲切自然、生动形象,口语化。声音随故事情节的发展有高有低,有快有慢,抑扬顿挫。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来设计相应的语调、节奏和声音形象,准确地表达不同角色的性格、情感。讲故事时的表情、动作要自然,要心到、眼到、动作到,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紧紧吸引孩子的注意,增强兴趣。
 
    (3)讲故事时要注意孩子情绪的变化。要时时了解孩子是否听得明白,是否喜欢听。可以依据故事内容提出一两点要求,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也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开启孩子的思路。要观察孩子们的心理反应并及时对故事的内容和讲述的语言进行调整。
 
    (4)给孩子留有充分想象创造的空间。根据故事情节,适时停止讲述,鼓励孩子自己大胆想象,并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想象,如续编故事情节或结尾。让孩子体验创造的自豪感和欢乐,发展想象,培养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3.儿童文学领域应创作更多适合幼儿的好作品。
 
    儿童文学创作者和幼教工作者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喜好,为他们创作或改编更多语言生动、意境优美、愉悦幼儿身心、陶冶性情的文学作品,避免过重的说教痕迹,更不要把过多的知识性的内容强加于故事中,破坏故事本身的美感,影响幼儿欣赏故事的兴趣。
 
    4.家长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幼儿们买不符合幼儿特点,不受他们喜爱的文学作品读物。
 
    (2)不能仅仅因为幼儿喜欢看动画片、卡通片就一味地满足幼儿。幼儿喜欢的未必都是对其发展有利的,在林林总总的语言故事、卡通动画故事面前,家长要慎重选择,充满暴力等不良感情色彩的片子不宜给幼儿看。同时,看动画片时间过长对幼儿的视力会有影响,且动画片易养成幼儿懒散的思维习惯,限制了他们对故事中人物和情节的想象。正如作家毕淑敏所说“读《红楼梦》时,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林黛玉的形象,而看电视时,却只有一个她的形象”,这也是一种幻想的破灭。对于幼儿来讲,也是如此。所以有时间,还是多为幼儿讲些故事吧。
 
    愿每个幼儿都能在故事的陪伴下伊始、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