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研究会工作 > 研究会会刊

2007年第1期,总第145期

发布日期:2008年01月14日
    来源:学前教育研究编辑部
 
事业发展与管理
 
 
作者
 
 
试论政府在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On the Government’s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虞永平
Yu Yongping
 
3
 
    [摘 要] 幼儿教育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的核心因素是政府的支持和投入。政府的支持对于幼儿教育物质条件的改善、师资队伍的稳定、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正确认识政府投入与家长投入的关系是解决当前幼儿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的关键。政府应把幼儿教育作为社会公共事业,避免盲目的将之推向市场,以使幼儿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并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贡献。
    [关键词] 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投入;投入分担;政府责任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首要环节。幼儿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不仅影响人的一生的发展,也影响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正是从这样一个战略高度出发,许多国家高度关注幼儿教育的发展,把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作为在未来世界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的重要保证措施之一。
  幼儿教育的发展,有赖于基本的物质条件,需要最基本的投入。只有拥有能保障幼儿生命安全的房舍、设备,能满足幼儿需要的物质材料和阅读材料,能获得具有竞争力的薪水的合格教师,幼儿教育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幼儿教育只具有教育性和福利性,即促进幼儿发展和为家长解除后顾之忧,而不具有生产性,因此,幼儿教育的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外部投入。任何把幼儿教育发展的希望寄托于幼儿教育本身的做法,是不利于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的,也是有悖公平性原则的。
    一、投入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关键
    (一)幼儿教育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的投入
    纵观幼儿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幼儿教育健康稳定的发展总是与经济的投入成正比的。今天,幼儿教育发展存在地区差异,这种差异的形成原因除了历史和基础的原因外,更重要的

 
学前教育还是“教育”吗——从深圳的公办园转企说开去
Is Preschool Education Still Education——on the Reform of Shenzhen’s Government-owned Kindergartens
 
 
王海英
Wang Haiying
 
6
 
    [摘 要] 深圳的公办园转企引发了幼教人广泛的关注和持久的讨论。深圳的这一改革从某种意义上动摇了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性质,改写了学前教育的教育性和福利性,添加了生产性,弱化了教育性。学前教育应在基础性与非义务性之间保持一种合适的张力,以捍卫学前教育的教育性。
    [关键词] 学前教育;教育性;公办园
  2006年深圳市政府将22家市属公办园转企,随后还将对区属的公办园进行转企改制。深圳的这一改革举措受到了被改制单位的强烈抵制,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持久的讨论。争议的焦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1.兴办学前教育,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2.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体制建构;3.学前教育的性质定位与属性描述;4.学前教育改革应遵循的逻辑;5.学前教育的公平与公正;6.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前景。
    面对近年来全国各地幼儿园风起云涌的改制浪潮,面对学前教育性质所发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作为布迪厄意义上的“统治阶级中的被统治阶级”,[1]凭着自己的职业信念和社会良知,我们有必要展开一场争鸣,澄清一些被模糊和遮蔽了的价值,还学前教育一个晴朗蓝天。本文的追问建立在相互关联的两个问题的基础上:一是学前教育还是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学前教育还是否具有教育性和福利性双重属性。
  一、学前教育还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吗
  曾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大意是说,如果义务教育阶段是“花”,那么高中阶段、大学阶段的教育则是“果”,而学前阶段的教育则理所当然地应是“根”。作为“根的事业”,学前教育该有多重要是不难理解的。然而,从历史的变迁来看,制度化的学前教育从诞生一直到今天都在持续不断地受到多种质疑与拷问,表现出发展的某种非连续性和断裂性。1904年的癸卯学制是蒙养院制度诞生的标志,但那时学前教育虽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内,但实际的地位还很不稳固。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学前教育机构改名为蒙养园,其在学制系统中的合法化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但这并不代表学前教育能享受制度所规定的一切。

 
政府履行职责是幼教事业发展的基本保证
 
 
张春霞
 
11
 
    [摘 要] 幼儿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幼儿教育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苏州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幼儿教育发展的有关文件,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办老百姓满意的幼儿教育,形成了以公办园为主体,以教育部门为主管,以示范园为龙头,公有、民办共存、优质均衡发展的基本格局。
    [关键词] 幼儿教育;政府;社会公益事业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全面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奠基工程。“十五”以来,苏州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2003]13号)、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04]73号)以及苏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苏府[2003]141号)文件精神,坚持大投入、少收费,办老百姓满意的幼儿教育。
    一、以公办园为主体,以政府投入为主
    幼儿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的幼儿教育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依托其飞速发展的经济背景,初步形成了以公办园为主体,以政府投入为主要幼教经费来源的幼教格局。

 
强化责任激活机制,促进幼儿教育健康和谐发展
 
 
张家港市教育局
 
13
 
    [摘 要] 张家港市政府在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中积极发挥政府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出台政策,保障投入,深化体制改革,建设教师队伍,为该市幼教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支持条件。
    [关键词] 幼儿教育;政府;张家港市
    近几年来,张家港市紧紧把握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迅猛发展的大好机遇,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基础教育步入了又好又快的历史发展时期,全市的幼儿教育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在继1996年该市被评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市”后,2006年4月,该市又被省教育厅评为“江苏省幼儿教育先进市”。目前,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9%,学前一年入园率达100%,0~3岁入园率达30%,逐步形成了以示范园为龙头,以中心、市镇园为骨干,以公办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幼儿园发展格局,为全市百姓提供了优质幼教资源。这一成就的取得与政府的积极介入和扶持密切相关。
    一、政府强化责任,营造幼教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市政府依据国家、省和苏州市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性文件,为幼儿教育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如1993年年初,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教育发展和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幼儿教育,把10所幼儿园建成具有一流教育质量、一流办学条件、一流教师队伍并有一定特色的示范幼儿园的工作目标。1994年—2004年,市政府又分别下发了《张家港市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规划》《关于加大教育投入,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意见》《张家港市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及《2004-2010年张家港市教育发展规划》,高标准实施学前三年教育,进一步明确了全市幼儿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思路和方法步骤。

 
儿童发展与教育
 
 
个体道德叙事:儿童道德教育的可能方式
Individual Moral Narration : New Model in Children Moral Education
 
 
邓达
易连云
Deng Da
Yi Lianyun
 
15
 
    [摘 要] 儿童道德教育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基石。在儿童道德教育已有的范式中,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个体道德叙事作为儿童道德教育的新范式,体现了对儿童生命价值与实践的尊重,其展开有静态表达和动态生成两种形式。
    [关键词] 个体道德叙事;儿童道德教育;范式
    当前儿童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儿童叙事性思维的特点,忽视了故事的价值和作用,忽视了叙事法的情境性。许多教师和家长甚至没有时间给孩子讲故事,更多地是代之以道德知识的灌输和规则的教导,这是一个令人非常遗憾的事实。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根据时代特点,如何根据儿童叙事性思维的特点,给叙事特别是道德叙事这一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赋予新的内涵与活力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儿童道德教育呼唤新的范式
    (一)对现实的儿童道德教育范式的批判
    1.违背儿童心理思维特点。
    根据布鲁纳提出的例证性思维和叙事性思维这两种思维模式及其特点,儿童的思维更多地具有叙事性思维的特征,叙事在儿童社会性和道德认识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同时,叙事是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可是,“长期以来,儿童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侧重于例证性思维和抽象道德观念的灌输,其弊端是道德教育疏离于儿童的心理世界,凌驾于儿童的生活世界之上。”[1]

 
试论规则的类型与儿童的规则教育
The Types of Rule and the Regular Education on Children
 
 
莫秀锋
Mo Xiufeng
 
20
 
    [摘 要] 深入地了解规则的类型及其相应的教育方式,是良好规则教育的前提。从规则的弹性来看,可以将规则划分为“不变的规则”“适应性的规则”和“临时的规则”。这三类规则对应的教育原则是有异的。
    [关键词] 儿童;规则的类型;规则教育
    一、从一个规则教育案例谈起
    一堂大班的游戏课上,教师首先向幼儿宣布游戏规则:当录音机放出好听的音乐时,各种动物的妈妈带着她们的宝宝高兴地自由游玩;然后好听的音乐停止,教师弹出恐怖的琴声,就是“大灰狼要来了!”动物宝宝要赶快跑到自己的妈妈身边,跟妈妈逃回“家”——教师事先在教室分别设好的几个区。教师准备了不少各种动物妈妈和宝宝的头饰,幼儿很踊跃地参与这个游戏。看起来一切都比较顺利,教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然而当恐怖的琴声传出来时,有位“兔子宝宝”没有跑向“兔子妈妈”,而是跑向了老师。
    幼儿:“老师,我不做‘兔子宝宝’了!我要当猎人,对付大灰狼!”

 
儿童科学学习的心理年龄特征研究综述
On Children’s Mental Ag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ce Learning
 
 
张维倩
Zhang Weiqian
 
23
 
    [摘 要] 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立论基础,采用文献分析对儿童科学相关实证研究进行分析,旨在剖析儿童(2~7岁)科学学习过程中普遍呈现的心理年龄特征,本研究同时发现儿童科学学习之心理年龄特征存有普遍性、稳定性与共同性。最后依据综合分析的结果及相关实证研究的启示提出教育建议,期能对幼儿教师进行儿童科学教育有所助益。
    [关键词] 认知发展;科学学习;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一、儿童科学学习的心理年龄特征
    儿童探索周围环境、认识外在事物的过程,各年龄阶段会表现出共同的特点或相似性,谓之“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它所表示的是该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本文搜集与整理有关的科学实证研究并进行综合分析后,归纳2~7岁儿童科学学习的心理年龄特征如下:
    (一)对事物的探求处于混沌未分化状态,并存在许多迷思概念
    Piaget(1929)在其专著《儿童的世界概念》中阐释了儿童以个人的想法及经验来解释科学现象,充满着“离奇有趣的失真”(quaintest distortions),Piaget称之为“孩童的构想”(the child’s conception)。[1]儿童的想法中,存在一些与现行科学知识不符的错误,在其科学学习过程充满许多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有研究指出,儿童对光学相关概念存在迷思,如把光视为静态的光源。[2] [3]在生物、动物、植物概念及生命概念的研究中也发现,儿童的想法中充满迷思

 
课程与教学
 
 
实施数学合作学习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李祎
涂荣豹
 
27
 
    [摘 要] 合作学习应分学科而论,不应“笼而统之”地谈论其价值。对于数学学科而言,一般不适宜开展合作学习。数学交流不等于数学合作,数学合作学习必须以个人独立思考和深层次认知参与为前提,否则,表面的“热闹”和“繁荣”后面掩盖的很可能是学生数学认知的表层和浅化。
    [关键词] 合作学习;数学合作;数学学习;数学交流
    合作学习是目前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同样也成为了数学课程改革所追逐的目标。然而在现实的数学教学中,由于对合作学习的概念认识不清、适用范围不明,经常出现“片面”适从或“形式”跟从的现象,由此导致的往往是教学效率的低下,或对合作学习概念的异化。
    一、合作学习的本质特征在于“分工”与“协作”
    合作学习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1]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合作学习不等于简单地把学习者分成小组进行学习。合作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简单地将学生安排在小组中并让他们一起学习,这本身并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和产生较大的效力。小组活动在许多情况下是不会产生效益的。”[2]他们强调合作学习的两个重要要素即“个人责任”和“积极互助”。当小组成员缺乏明确的责任与互助时,所开展的活动只是一种“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工作”,这与合作性学习是有区别的。如果某人或某小组对自己的责任含糊不清,合作学习很快就会退化为无序的讨论,而且还会出现许多没有参与的被动成员。同样,当“一个小组的学生坐在一起独自做自己的作业,但是他们随便说话,由于缺少积极互赖,这个小组并不是一个合作学习小组。”[3]目前不少教师认为,只要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学习就是合作学习,其实是对合作学习的曲解。

 
动画片讲述活动探究
On the Moving-pictures Narration Activities
 
 
陈世明
Chen Shiming
 
29
 
    [摘 要] 动画片讲述是音像时代催生的产物,是在整合教育理念下产生的新的活动类型。教师在开展此类活动时,必须把握好选材的原则,科学地制定活动目标和实施方案,讲求指导方法,使以动画片讲述为媒介的整合教育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 动画片;讲述活动;教育原则
    动画片是当今世界发展最为迅速、最受儿童欢迎的儿童文学样式之一,它以富于时代气息与儿童生活情趣的内容,活泼新颖、生动形象的艺术表现形式,进入城市和乡村的各个角落,成为孩子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挖掘动画片的教育资源,改变过去那种讲述凭借物多以静态为主、指导策略也较为模式化的倾向,建构以动画片讲述为媒介的整合教育活动的基本模式,一直是笔者所在幼儿语言课题组关注的问题。
    一、整合动画片教育资源,确保教材的质量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探究,我们认为,动画片讲述活动的选材应遵循以下三大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1.内容健康有益,能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动画片质量参差不齐,良莠混杂。优秀的动画片能给幼儿身心发展带来益处,滥制的动画片则不然,所以要注意内容的筛选。
    2.潜在的语言教育资源丰富,有利于幼儿语言的学习。可选择动作性强、情节结构清晰、主题鲜明、易于幼儿由动作符号转译为语言符号的动画片,包括那些人物语言极少的片子,如《鼹鼠的故事》《机器猫》等。

 
浅论幼儿与区域活动材料的有效互动
 
 
张晓琳
赵春梅
杨东玲
 
30
 
    [摘 要]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区角环境中通过与材料互动实现自我建构、自我探究、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活动,它允许幼儿按意愿选择活动内容、材料,并自由交往与自由操作,能够满足幼儿不同的兴趣和需要,有利于促进幼儿个性的充分发展。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与能力给予适宜的指导。
    [关键词] 区域活动;幼儿;材料
    近十年来,笔者所在幼儿园教师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及时发现不足,及时调整,孜孜以求地探索区域活动的有效教育策略和途径,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收获。通过对幼儿区域活动的观察分析,我们发现,有近65%的活动区域是孩子感兴趣、经常进入的,25%的活动区域是孩子们较少进入的,10%的活动区域则是孩子们不感兴趣的。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进行了实践探究,并做了如下调整:
    一、以幼儿的需要为投放材料的基点,增强材料的情感性、层次性、探索性与挑战性
    教师应注重对区域活动的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确定观察对象,了解幼儿在与环境互动的建构过程中的诸多差异。教师不仅要了解幼儿现有发展水平,还要了解幼儿潜在的能力水平;不仅要了解幼儿的共同需求,还要了解每个幼儿的兴趣和特有的学习风格;不仅要了解幼儿建构的结果,还要了解幼儿建构过程的发展轨迹。

 
教师发展与教师教育
 
 
我国幼儿教师的人口学特征分析
On the Demography Characteristics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in China
 
 
刘 霞
Liu Xia
 
35
 
    [摘 要] 本研究从数量变化、地域分布、性别构成、学历及职称等方面,对1991年以来我国幼儿教师的人口学特征进行分析评估。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亟需扩大幼儿教师队伍规模,努力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引进合格的男幼儿教师,继续提升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进一步规范幼儿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以促进我国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发展和队伍建设。
    [关键词] 幼儿教育;幼儿教师;教师教育;人口学特征
    近年来,我国关于幼儿教师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明显加强,但对全国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估的文献却不多见。基于此,笔者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发布的“1991~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1997~2003年教育统计数据”,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人口学的视角,对1991年以来我国幼儿教师的人口学特征及其变化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数量方面:亟需扩大幼儿教师队伍规模
    从表1可以看出,1991~1996年,我国幼儿教师队伍逐年扩大,1996年达到最大规模,全国幼儿教师总数为117.38万人。1996~2001年,幼儿教师队伍逐年缩减,2001年降至最低点,为63.01万;期间,幼儿教师队伍出现两次大规模的缩减,1997年全国幼儿教师比上年骤减21.2万人,2001年幼儿教师比上年骤减31.64万人。2001年至今,幼儿教师队伍逐年扩大,但扩大趋势缓慢,直到2005年,幼儿教师队伍也未能恢复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规模。

 
安徽省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eschool Teachers’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Anhui Province
 
 
吴 玲
汪秋萍
杨谊金
Wu Ling
Wang Qiuping
Yang Yijin
 
39
 
    [摘 要] 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是提高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实现专业化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本调查以安徽省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为对象,了解当前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发现其问题所在,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改革、完善建议。
    [关键词] 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现状
    继续教育,是指对具有中等专业以上学历并从事教学、科研等专业技术工作的在职人员进行的知识更新、补缺、提高的教育,它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类,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促进他们对社会进步做出贡献。所谓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就是对具有中等以上教育程度的在职幼儿教师所进行的再教育。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是对已有专业教育的继续深化。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日益提高。如何在职后,尤其是在基本学历已达标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实现幼儿教师专业化,这一问题已现实而迫切地摆在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面前。目前,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实施的效果究竟如何?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最近我们在安徽省对此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为安徽省内随机抽取的各种类型幼儿园的教师(包括园长)。调查共发放问卷470份,回收有效问卷453份,回收率达97%。根据研究需要,我们从被调查者基本资料、职后参训状况、对职前职后教育的评价、参与教科研及自学状况、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与期望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与此同时,对部分幼儿教师(包括园长)及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官员作了个别深度访谈。调查结果可谓喜忧参半。它让我们对当前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有了进一步了解,调查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社会方言在幼儿教师口语中的表现和成因分析
On the Social Dialect in the Speech of Preschool Teachers
 
 
王素珍
Wang Suzhen
 
43
 
    [摘 要] 教师口语是幼儿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之一,社会方言是近年来影响幼儿教师语言规范、并且容易被忽视的主要因素之一。分析社会方言在幼儿教师口语中的表现及成因主要从生理条件、社会语境、职业身份三方面着手,旨在引起幼儿教师的重视,以增强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关键词] 幼儿教师;口语;社会方言
    方言是语言的分支和变体,按其不同构成方式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两大类。相对而言,方言学对地域方言研究的历史较长、成果较多、较受社会重视;而社会方言的研究则历史较短、成果较少、容易被忽视。
    地域方言是语言的地区变体,是由山川阻隔、文化差异、行政区划或人口迁徙等原因造成的。一般来说,同一种地域方言分布在同一地区或同一地点,如汉语中的吴方言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一带,湘方言主要分布在湖南等地。汉语是世界上内部分歧严重、地域变体较多的语言之一,因而地域方言的研究从古到今从未间断过。1994年,国家开展包括教师在内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的政策后,地域方言的克服与纠正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历史与比较教育
 
 
中美两国幼儿教师课程观比较
On Chinese and American Preschool Teachers’Curriculum Beliefs
 
 
王坚红
毛曙阳
James Elicker
Wang Jianhong
Mao Shuyang
 
46
 
    [摘 要] 本研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中美两国各10名幼儿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其结果在多方面印证了问卷调查的结论,即中美两国幼儿教师在课程观念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美国幼儿教师比中国幼儿教师更看重儿童的兴趣与自由活动,中国幼儿教师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更大,在信念与行为之间表现出较多的不一致。
    [关键词] 幼儿教师;课程观;访谈
    《学前教育研究》已于2006年第10期登载了本研究问卷资料的结果与分析。本文主要报告对中美两国各10名幼儿教师访谈资料的比较分析。
    一、访谈目的与内容
    本研究的访谈旨在获取具体而深入的关于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课程的信念与见解,以及影响这些课程信念的社会与个人因素。访谈的问题包括:您认为幼儿怎样或何时才能最好地学习?幼儿园中哪三种活动是幼儿必须从事的最重要的活动?在您做活动计划时主要考虑哪些因素?您认为幼儿教师最重要的角色是什么?您如何理解教师权威的重要性?您是否认为教师应当在幼儿开始活动之前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样幼儿才能学得更好?您是否认为应当允许幼儿根据他们自己的兴趣,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您在教育实践中能不能按照您关于幼儿课程的信念行事?在大多数问题之后还会问教师为什么这样认为,并请他们举例说明。访谈中还请被访教师简短描述其教学观点,并对影响教育与课程的一般因素进行排序,解释其前三位的原因。

 
中印两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比较
Compar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China and India
 
 
严仲连
Yan Zhonglian
 
51
 
    [摘 要] 印度的学前教育与中国的学前教育在发展之初都受到宗教团体的影响,受过相同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也都曾探讨过本民族的学前教育应如何发展,在农村学前教育问题上甚至有过类似的做法,今天的中国与印度也还面临着相似的问题。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中国;印度
    作为亚洲乃至世界的人口大国,中国与印度的历史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中国和印度都曾有过辉煌的古代、屈辱的近代,在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又都走过不少弯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印度的民族、种族和种性更为复杂。在学前教育方面,印度与中国有着相似的状况。
    一、中印学前教育的近代历史
    在近代,中印两国的学前教育都与宗教团体分不开。据张宗麟介绍,在中国人自己创办幼稚园时,就已经有教会在中国创办了数所幼稚园,并对中国人创办的幼稚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至于基督教为何来中国办幼稚园教育,张宗麟认为,“基督教来我国传教,一面用医术,一面用教育,因为国内士大夫鄙视教义,鄙视教友,所以他们就向一般贫民去下功夫。医药对于贫民是最有效的宣传,其次当然是教育,幼稚园对于贫民也是有特别意义的。所以在光绪二十八年全国已有教会设立的幼稚园六所,国人几乎完全不知道”。[1]宗教团体举办教育的真正意图在于传播教义,输出文化价值观,为其殖民政策服务。在印度也是这样,其学前教育思想(主要是福禄贝尔的理论)也是由传教士在殖民时期引入的。[2]

 
家庭与社区教育
 
 
父母教养方式对3~6岁幼儿责任心发展的影响
Researsh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and Development 
of 3~6 years old Children’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刘 闯
杨丽珠
Liu Chuang
Yang Lizhu
 
56
 
    [摘 要] 本研究通过对大连市3所幼儿园3~6岁382名幼儿责任心及其父母教养方式的问卷调查,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责任心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幼儿责任心发展的重要因素。民主性父母教养方式容易促进幼儿责任心良好发展;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父母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幼儿责任心不良发展。
    [关键词] 责任心;父母教养方式;3~6岁幼儿
    一、问题的提出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1]而父母教养方式又是家庭向儿童施加社会化影响的重要中介。鲍姆林特等人的研究表明:纵容的养育方法因为缺乏父母给予的准则和强化,所以只能形成儿童少量的社会责任心,而专断的父母所养育的儿童常会比以纵容方式养育的儿童具有较多的社会责任心,而权威型家庭中的儿童是最具有社会责任心的。[2]Maccoby和Martin指出放任型教养方式使得儿童缺乏责任感。[3]诧摩武俊对双亲教养态度与儿童人格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表明:母亲的态度为顺从过度时,儿童性格中更多地表现出无责任心。[4]姜勇和陈琴研究得出,家长自身的责任心水平并不直接显著地影响幼儿的责任心,但它能通过父母教养方式中对孩子责任心的要求间接地对孩子的责任心发生作用,也就是说,家长对孩子责任心水平的要求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5]杨丽珠等人从幼儿责任心结构人手,以责任心的表现形式设计教育活动,在幼儿园中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6]但在家庭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责任心,还没有实证研究作为根据。因此,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责任心的关系,为父母选择科学的教养方式、培养幼儿责任心提供心理学依据是十分必要的。

 
田野亲子活动浅谈
On the Field Parent-children Activities
 
 
匡 莉
Kuang Li
 
60
 
    [摘 要] 田野亲子活动是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佳整合与利用的一种主要途径。其特点是:多主体参与、多向互动、家园一致、课程实施的开放。活动的产生可根据家长的需要,或根据阶段教学的需要,或根据幼儿成长中典型问题的需要。活动中家长的角色是多方面的,既是教师的协助者,又是活动的参与者、支持者与观察者。
    [关键词] 田野亲子活动;幼儿;教师;家长

    田野亲子活动是幼儿园与家庭共同建构的一种课程活动,它以幼儿、教师、家长的互动为核心内容,以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师幼关系、家园关系,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使幼儿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同时促进幼儿园课程不断完善为宗旨。
    田野亲子活动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不同。它强调家长、幼儿在情感上的沟通,通过家长与幼儿在教师指导下一起活动的方式,引导家长学会在活动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进而掌握一些科学教育的方法。同时,为幼儿、教师、家长提供共同活动、共同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从而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可以说它是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佳整合与利用的主要途径。
 
 
信息与动态
 
 
关注幼儿园教学,促进儿童发展 ——幼儿园课程建设与管理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