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国外幼教 > 政策纵览

美英及我国台港地区和内地幼教改革述评

发布日期:2008年01月13日
作者:李辉     来源:香港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本文简述和评论了美国﹑英国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和内地幼教改革的最新动态, 通过对五个国家和地区幼教改革及动向的分析和反思, 试图寻找适合中国内地实际情况的幼教改革之路。
    【关键词】幼教改革; 最新动态; 国际比较研究
 
    当前, 读报已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资料来源。本文所研究的话题就源起以下三篇新闻报道。
 
    报道一: 2005年1月6日香港《明报》一篇题为《日学生成绩大跌,归咎无压力教育》的专题报道指出:日本学生在第二期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 PISA )中的成绩急跌, 给日本教育敲响警钟。日本政府承认学生学业水平下跌,公众则将其归咎于近年强调“无压力”的教育改革。报道进一步指出:2002年推出的新课程导致学生语文能力下跌,在“无压力”教育口号下,学生学习时间减少,教科书内容支离破碎,“上课像是在游戏”。日本文部科学省( 教育部) 大臣表示, 成绩显示“我们要鼓励学童从小努力读书”。
 
    报道二:2005年10月17日《明报》一篇题为《李远哲的公开道歉》的专题报道指出: 在台湾快速向下沉沦, 内爆危机也渐趋表面化的时刻, 终于发生了一宗对知识分子最有启发性的事例,那就是“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公开表达了他对民进党的失望, 也为他自己过去十年来主导的教育改革表示道歉。
 
    报道三: 2001年7月30日美国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一篇题为《白宫计划教早期阅读﹐政府致力提升早期读写》的专题报道指出: 读写困难是美国人常见的问题﹐现在终于找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幼儿教育。政府发现美国以往主流早期教育方案对幼儿语言发展毫无帮助。布什政府认为提升幼儿教育质素是国家首要任务﹐而有关部门将提倡那些经过实证研究“证明”是有效的早期教育方案﹐而不是所谓的幼教专家从理论到理论的空谈。
 
    一、美国幼教改革述评
 
    在2001年这一年里, 美国进行了一系列幼教改革, 我们可以将改革的主要内容列表简介如下(见表一):
表一 2001年美国幼教改革大事记
时间
事件
2001年1月20日
布什宣誓就任美国第43届总统。
2001年4月17日
布什提名著名发展心理学家 Russ Whitehurst为教育部副部长及教改办公室主任。
2001年5月
Whitehurst 出山后首战NAEYC 前主席Elkind。两人就5岁开始读写教育到底是“太早”还是“太迟”的问题展开学术大辩论。经此一役,拥有真正科学研究数据的学者占了上风, 并陆续进入白宫的教育改革顾问委员会。皮亚杰在幼教界的代言人Elkind从此黯然走出历史。
2001年6月17日
布什政府明确表示非常重视早期读写教育,强烈批评Head Start及High/Scope等美国主流幼教课程。
2001年7月底
由第一夫人劳拉·布什召集的为期两天的幼儿认知发展高峰会在白宫举行, 400名全美幼教专家与会。
2001年9月
美国幼儿园及初小开始了 “回归基础”(Back to Basics)的教改运动。
 
    2002年以来美国幼教改革有以下几个里程碑: (1)2002年通过了《不让每个儿童落后》法案。(2)2002年全美幼教协会(NAEYC) 及国家教育部联合发出一项重要声明:《早期学习标准:为未来成功创造条件》, 对幼儿的学习经验﹑过程及结果提出了统一标准,目前已经有近30个州推出了自己的标准体系。 (3)2003年启动了“让幼儿为整个学校生活做好准备”运动。(4) 2005年4月全美幼教协会(NAEYC)推出全新的《幼儿教育课程标准及认证表现指标》, 这一“指标”从2006年9月开始全面生效。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 《不让每个儿童落后》法案。该法案在2002年1月由布什总统签署生效, 布什政府要求在2006年暑假之前全美每一间课室里都有一个“高素质的教师”。为落实此法案,2002年美国政府特别开支40亿美元。法案主要内容列表简介如下(见表二):
表二 《不让每个儿童落后》法案的主要内容
项目
内容
大手笔投资师训
仅2002年就拨出28.5亿美元专项资金,与2001年同比增长35%。
招募高素质人才加入教师队伍
鼓励优秀军官、退役军人、警察、公务员等加入教师行列。
增开急需师训课程
大幅度增加幼儿教育、语文、双语、特殊教育、数学、科学和历史等学科的师训课程。
启动教师保护法案
通过立法的形式保护教师的人身安全及教学权利, 维护教师尊严,创造良好教学环境。
实施教师免税计划
每名教师每年最多免400美元, 预计2006年支出0.16亿美元, 五年内共支出5.7亿美元。
师范生借贷宽免计划
师范生如果毕业后愿意到最需要的地方任教五年, 可免1.57万美元长期贷款。为此, 2003年要支出0.45亿美元, 五年内共支出1.12亿美元。
 
    从美国近年来的幼教改革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重点:(1)引进专才,重视科学。(2)成立小组,推动改革。(3)资助研究,取得数据(例如,联邦政府在五年内每年提供1500万美元资助大规模的、跨学科的或长期追踪性的实证研究)。(4) 教改未动,师训先行。(5)加强立法工作,全面保障教改。(6)加大经费投入,提供充足资源。(7)推出学习标准,保证课程质量。(8)推行表现指标,监管幼教质量。
 
    美国幼教改革给我们带来以下重要启示: (1)幼教改革必须在国家本位与儿童本位之间找到平衡。中国幼教改革在过去20多年里一直跟着NAEYC的导向走, 提倡以儿童为中心, 以游戏为主, 反对早期识字教育, 有其合理的一面, 但也有盲从的一面。尤其是近十年来大量脑科学研究证明,我们一直低估了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能。(2)师资培训才是教改成功的关键。美国通过《不让每个儿童落后》这一“立法套餐”的手段而大手笔投资幼师培训,增加幼师培训课程,提高幼师水平,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3)幼教发展应列入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政府应保证经费投入,加强监督管理。政府在发展规划﹑政策导向和经费投入等方面应适当向幼教倾斜,并加强对幼教研究、师资培训和管理的投入,不能减少投入,更不能撒手不管。(4)加强立法工作,尽早推出学前教育法。在各地学前教育立法工作和经验的基础上,全国人大两年前已经开始着手学前教育的立法工作。在起草和审议学前教育法时可以适当借鉴美国《不让每个儿童落后》法案的做法,切实保障幼教经费和师训的投入。(5)提倡真正科学的、严谨的幼教研究。如果说美国幼教研究还不够科学的话,那么相对落后的中国内地幼教研究离科学二字就更远了。缺乏可靠的本土化实证研究的直接后果就是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缺乏有力的研究证据和值得信赖的参考文献。因此,政府应采用导向性经费投入的办法推动真正科学的、本土化的、由学者主导的幼儿教育研究。(6) 改革评估督导制度,推行表现指标和全面质量管理。美国推出《早期学习标准》及《幼儿教育课程标准及认证表现指标》等重要文件, 目的在于确立新的幼教课程标准, 在幼教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与专业认证制度。我们现有的评级评类制度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尽科学的一面, 需要与时俱进, 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估和监管制度。
 
    二、英国EPPE计划及其带来的转变
 
    EPPE计划 (Effective Provision of Pre- School  Education Project) 是英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追踪幼儿教育成效的研究计划。政府共资助1500万英镑,分两个阶段(1997~2003年; 2003~2008年)对3000名儿童自3岁至11岁进行长期追踪研究。研究计划由伦敦大学教育研究院Iram Sira- Blatchford教授及其剑桥大学同行负责实施。EPPE追踪比较研究追踪来自141所学前教育机构的3000名儿童的长期发展情况, 以确认某些学前教育机构是否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找出那些被确认为最有效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共同特征。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持续的儿童评估、家庭背景资料、教学人员访谈、质素评估表、有效学前教育机构的个案研究等。
 
    目前已经发表的第一阶段研究结果是对3~7岁儿童的追踪发现, 主要有以下结论: (1) 最有效的学前教育机构同时提供教师发起的学习活动及幼儿自选但有教师指导的游戏活动。(2)优秀的学前教育机构能够在教师主导与儿童自发的互动和活动之间取得平衡。(3)幼儿认知发展水平与教师发起的学习活动及师幼互动﹑分享程度有关。(4)最有效的早期教育应包括“教学”(teaching)及提供引导性的学习环境和常规。
 
    据此研究成果, 英国幼教界正在转变其幼儿教育理论及实践。正如研究报告所说: “……幼儿教育必须放弃现有的非左(儿童中心)即右(教师主导)的两极化思维, 要力求在教师主导和儿童主导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而事实上, 一些获政府奖项的优质幼教机构早就实现了这种平衡。政府当前幼教政策所面临的挑战应该是如何能够提供更多受过高层次训练的专业幼师来达到这种平衡。”
 
    英国的研究对中国幼教改革的启示: (1) 放弃以往“儿童中心”、一切以儿童为主导的片面提法。(2)最好的早期教育应是在“教师主导”和“儿童主导”之间的平衡。(3) 儿童是需要教师来 教(teaching)的。(4) 对幼教课程改革方向要重新思考、调整。(5)中国现在急需而且也有财力启动一项类似EPPE的大规模追踪研究计划, 以期为幼教改革、政府决策提供有力的实证数据。
 
    三、台湾地区“李氏教改”述评
 
    台湾地区于1994年9月启动了一场由李远哲领导的声势浩大的教改运动。因为这一教改带有鲜明的李氏特色,笔者称之为“李氏教改”。在过去十余年里,李远哲头顶“第一个台湾人诺贝尔奖得主”的光环,在台湾搞他那套自以为是, 实质上则是非常民粹主义式的教育改革。先前台湾的大学太少,大学门窄难进,因而就增设大学,导致台湾大学入学率膨胀至106%;因为认为大学入学考试扭曲了教育目标, 因此废除联考,结果导致学生素质直线下降;因为认为学习太辛苦,因此要改变教材和师生关系,创造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 因而导致学习质量严重下降。事实上,“李氏教改”口号皆冠冕堂皇,而其结果则是学生负担更重,学费更贵,教育质量日益下降。直至2005年10月李远哲终于承认教改失败,并为此公开道歉。
 
    近十年来,在某些政治势力的影响和冲击下,台湾已经进入了一个观念式的口号淹没一切的时代。任何人好像只要把“改革”这个标签抢来贴在自己头上,无论做什么事就都有了理由。十年来,大学教授和一线教师不断反对教改。2003年7月,台湾一百余位教授忍无可忍,连署发表《终结教改乱象,追求优质教育》万言书,炮轰“台湾教改十三大乱象”, 批评台湾十年教改带来“四不一没有”的苦果,并提出四大诉求。这“四不一没有”是:政府不负责,教师不支持,家长不放心,学生不快乐,毕业没出路。
 
    台湾前“教育部长”总结了“教改十大迷思”:(1) 引进的外国教育制度并不适应台湾的实际情况, 产生南橘北枳的问题。(2)企图通过教改解决因社会问题而衍生的教育问题只是梦想。(3)教育决策人士欲圆自己的梦( 理想), 却不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4)改革过于急功近利, 政策功败垂成。(5)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解决部分问题, 制造更多问题。(6)决策者及管理者争功诿过, 教师成改革的替罪羔羊。(7)教育经费不增反减, 教育质量实在堪忧。(8)上下沟通不良, 延误教改时机。(9)实际决策时教育专业人士参与不够。(10)宣传不足, 社会、家长配合不良。
 
    台湾教改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1)台湾教改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这场教改的始作俑者李远哲空有教育理想而无教育工作经验, 令整个教改决策变得粗糙、急躁、教条化和理想化。(2)执著的理想主义追求对社会现实所造成的危害, 由此可见一斑。理想主义本身并没有错, 错的是在对理想的执著追求过程中脱离社会现实而变得幼稚、片面和教条。(3)要避免患上“教改综合征”: 由于国际竞争及全球化加剧, 一个地区有改革, 竞争对手往往也会选择改革甚至改得更多。这种为改革而改革,急于求成、愈改愈乱的现象就叫“教改综合征”。其主要病症之一就是先入为主地假设现行教育不行, 不及外国, 教师无能懒惰, 因而要改。但事实上这种假设极有可能是错误的。 (4)要避免推行个人色彩浓厚的教改: 台湾教改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一场“一个人的教改”, 因为缺乏系统性的教育智慧, 形成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再加上因时间急迫, 决策过程多为台面讨论(table talk),缺乏深入的实证研究, 更未能充分地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 决策时只见其利, 未见其害, 实际推行时却只见其害, 难见其利。
 
    四、香港地区幼教改革述评
 
    过去十年, 香港地区幼教改革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幼教课程改革; 二是教育理念改革:总体朝向儿童中心; 三是推行表现指标: 迈向自评及自我完善之路。
 
    1.课程改革: 在混乱中前进
 
    近十年来, 香港幼教界引进了许多新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有些昙花一现, 有些则推而不行,有些虽广为推行却被误解、错解以至变形走样。主要原因: 一是幼稚的理想主义心态: 追求完美,追求新潮, 脱离现实。二是政策导向错误。过去十年, 无论是有关决策部门还是幼教界, 普遍对香港社会生态环境及幼稚园客观困难缺乏充分考虑和清醒认识。幼教课程改革十年以后, 目前香港现实情况是: 70%以上幼稚园实行以主题/ 单元综合课程为主导的课程模式。项目活动(Project)成为大多数幼稚园每年两次的“课外活动”。大多数幼稚园每个学期会有一两个星期用来做项目活动教学,只有小部分幼稚园坚称自己全面推行了项目活动。香港幼教改革存在六大制约因素, 由近及远依次是:教师质素,师生比例, 教育资源,家长要求,教育体系,社会环境。其中,教育资源的投入是关键,由此才能带动其他方面的改革。政府要投入,提高师资水平及教师待遇,因为教改是需要花钱的,是需要优质师资的。
 
    2.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改革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香港幼教改革的主旋律就是:推行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改决策者及部分理论工作者一直在大力提倡“儿童中心”或“儿童主导”取向,希望从以前的“教师中心”取向摇摆到现在的“儿童中心”取向。目前香港的幼教工作者普遍从理念上接受了 “儿童中心”或“儿童主导”, 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做不到甚至不愿意做,实际推行成效并不乐观。而事实上,在美英等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也没有真正实现所谓的儿童为中心。凯茨(Lilian Katz)也反对这一说法, 提议用“儿童敏感”(child- sensitive)这一概念来代替“儿童中心论”, 即敏感于儿童的能力、兴趣和发展需要。
 
    我们应该强调幼儿园教学的 “双主体论”, 即教师就是教的主体, 幼儿就是学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矛盾是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 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计划提出的教学要求与幼儿现有水平、兴趣及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性质, 影响、支配和决定着教学过程中的其他矛盾, 例如教师与教材、教法的矛盾,幼儿与教材、学法的矛盾。
 
    3.运用表现指标进行全面质量管理
 
    1998年, 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开始将商业领域里的质素保证机制、文案(documentation)工作和绩效考核等引入教育领域, 这对提升教育质量、纠正教育界不良习气有帮助。此后, 原香港教育署( 现简称为教统局) 借鉴工商企业管理的理论,采用全面质量管理体制, 根据香港各级教育机构总体教育目标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质量评估体系即《表现指标》, 来监管中学、小学、幼稚园的教育质量。
 
    中、小、幼教育机构根据这一指标体系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完善, 教育署督导处也根据这一指标进行质量检测。我和同事( 黄艾珍、张杏冰) 从2001年开始进行《表现指标》的大规模推行研究。该研究历时三年半﹐获“优质教育基金”共两轮360万元港币的经费赞助, 分两个阶段进行, 前后共有近15名专家学者、1200多名幼教工作者、上万名幼儿参与研究。研究探索出各种推行《表现指标》的实践经验和可行模式, 出版了《学前教育机构表现指标〈学与教范畴〉应用指引》(简称“《资源套》”),供业界参考使用, 为香港特区政府最终大面积推广《表现指标》扫清了主要障碍, 做好了理论建设和必要的准备。
 
    香港幼教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有: (1)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非常关键, 且影响深远。因此, 有关部门在决策时一定要小心谨慎, 科学论证, 不能搞长官意志。(2)政府经费投入是改革成功的保障。(3)幼教改革一定要考虑本地情况和社会生态环境, 否则改革最终只会失败。(4)要推行以表现指标为代表的自我评估和自我完善文化, 在幼教界普及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质量认证体系, 要对现有中国内地幼儿园分级评类制度进行研究和改革。
 
    五、中国内地20年幼教改革述评
 
    中国内地近20年来经历了以幼儿园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的幼儿教育改革。这场改革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 是在中国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背景下进行的, 并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内地幼教事业的发展。但是, 20年后的今天, 当我们总结和反思这场改革时, 也会发现诸多问题, 有的甚至是比较严重的。
 
    1.中国内地幼教课程改革述评
 
    课程改革方面共有三大方向: (1)课程方面(1980~1990年): 这是综合课程改革的黄金十年, 也是中国幼教发展的黄金十年, 以南京师范大学及南京市实验幼儿园的综合课程改革为代表; (2)活动方面(1989~2001年): 全面推动以游戏为幼儿园基本活动的改革,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举措就是国家教委颁布了在当时看来十分超前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规程》主张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并将游戏统整到幼儿一日生活之中, 取消上课。推行《规程》的客观效果是对已进行10年的综合课程改革产生了冲击, 也给广大幼教工作者带来了许多困惑与迷茫。(3)教育理念(1980年至今), 推行以儿童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虽然从客观上已经确立了以儿童为中心, 以儿童为本, 一切以儿童发展为本的主流教育思想, 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未能做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 “理念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朱家雄(2004)在《中国20年幼教课程改革反思》一文中指出:“在过分以成人为本位的情况下强调一点儿童发展, 这本是合理的事。但是在中国大陆大范围内倡导和推行 ‘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和实践, 必然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改革, 并非是一个完全褒义的词, 幼儿园课程改革也是如此。对一种比较成熟的课程进行改革,除非改革能带来利大于弊的结果, 否则是不值得兴师动众, 不值得伤筋动骨的。改革是一把双刃剑, 改革解决了所存在的弊端, 也往往产生了改革本身所带来的弊端。改革有时需要矫枉过正,但是矫枉过正只是改革中出现的无奈, 而决不是改革所追求的目标……若要改革, 那么改革的真谛就在于把握好一个度, 而不是只是盲目地去追求和推行所谓理想中的东西, 这是因为世界上不存在最好的幼儿园课程, 而各种不同幼儿园课程则能分别适合不同社会文化中的不同儿童。”
 
    刘焱和冯晓霞在《中国内地幼儿园教育改革二十年: 成就与问题》(原稿为英文, 主要面向国际读者)一文中指出, 内地20年幼教改革主要是教育理念方面的改革, 主要成就是普及了以下几个理念: (1)尊重儿童。(2)活动教学。(3)因材施教。(4)在游戏中学习。(5)在一日生活中学习。她们认为这20年幼教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是一种由上而下的改革﹐教育决策与教育实践脱节。(2)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改革, 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改革脱节。(3)是一种理想化的改革, 教改与现实情况脱节, 现实条件并不配套, 例如师生比例,师资培训等。
 
    2.中国内地幼教体制改革述评
 
    过去20年里中国处于高速发展、急剧变化的巨大社会转型期。整个幼教体制其实已经在有意无意之间、主动被动之间发生了 “静悄悄的革命”。例如, 中国内地幼儿园的办园体制和资金投入体制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总体方向是“国退民进”, 具体表现为各类国有或企事业单位办的幼儿园被关(闭)、停(办)、(合)并、转(让)、(承)包、(拍)卖, 将幼儿教育推向市场, 以期最终实现民办教育成主流、政府示范园成主导的战略格局。
 
    幼教体制改革带来的有利变化主要有: (1)在幼教领域成功实现“国退民进”的战略大转移,与社会经济领域的“国退民进”相比,整体过渡相当平稳﹑和平。(2) 将幼儿教育推向市场,初步实现民办教育成主流、政府示范园成主导的战略格局。
 
    幼教体制改革表现出来的弊端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导致“九五”以来我国幼教事业整体滑坡, 全国幼儿园统计总数年年减少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证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教育处处长姜瑾(2005)也指出: 许多企事业单位办的幼儿园停办或与原单位分离, 原有办园体系部分解体,农村幼教未纳入农村基础教育体制改革整体设计, 事业发展举步维艰。 (2)当前幼教事业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也大多和体制改革有关, 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内地幼教体制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两头不到岸”的尴尬阶段。姜瑾指出: 民办幼儿园增量迅速, 但管理滞后, 问题突出:一是规模小、数量多, 出现恶性竞争、无序发展状态﹔二是批、管分离;三是政府对其收费标准管理不力, 常常引发社会争议; 四是对民办幼儿园发布的信息缺乏监督。长远来讲,要理顺这两种体制之间的不协调,“尘归尘, 土归土”。(3)幼儿教育经费缺乏, 投入体制不顺, 严重制约幼儿教育事业发展。长期以来, 中央财政没有列支幼教专项经费, 各级教育经费总支出中的幼儿教育经费所占比率过低。(4)办园体制的变化带来教师地位、待遇的巨大变化, 师资队伍不稳定, 部分低素质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出现了经济学中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5)幼儿教育的管理职责不清, 行政管理力量严重不足。1998年以后, 教育部幼教处编制2人, 实际在编1人。省市级幼教管理机构除个别地方外大多被撤销。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 姜瑾提出了全面系统的解决方案, 笔者认为其中七项是非常符合前述国际幼教改革大趋势的, 是切实可行且急需推行的: (1)加快幼教立法进程, 为幼儿教育提供法律保障。(2) 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幼儿教育体系。(3)加大政府投入﹐设立幼儿教育专项经费, 推动和引导幼教事业健康发展。(4) 加强幼儿教育管理力量, 确保管理落实到位。(5)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师培养培训、资格认定、注册管理、工资待遇等管理体系。(6)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幼儿教育督导﹑视学制度。(7) 建立科学的评估管理体系, 加强教育质量监控。如果能真正将这七项工作落到实处﹐则中国幼教“第二个春天”的来临为时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