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音乐教育

让孩子拥有自己的音乐——幼儿园说唱活动初探

发布日期:2008年01月13日
作者:游万玲     来源:福建省福州幼师附属幼儿园
   
    音乐是声音艺术,它是通过有组织的声音来表达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所以音乐又被称之为情感艺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说:“大多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的都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因此孩子的生活不能远离音乐,我们应当重视孩子的音乐教育,让音乐来丰富儿童的生活,培养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操,使儿童生活音乐化。
 
    说唱音乐,作为一种叙事性的音乐体裁,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在说与唱艺术表现的过程中将文学与音乐有机融合。这种艺术形式,从萌芽到真正形成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发展的过程。如今,我们所热悉的HIP-HOP,正是综合中西说唱的文化以及当今流行元素而诞生的音乐新形式。说唱音乐将日常生活中的喜闻乐事以说唱的形式表达出来,逐渐成为了一种广受年轻人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因此,我们尝试将这种新颖有趣、通俗易懂的音乐活动应用到幼儿园音乐教育领域中,为幼儿园音乐教育提供一种崭新的歌唱教学模式。
 
    一、幼儿园说唱活动的主要特征
 
    在常规的歌唱活动中,教师常以教授现成的歌曲、训练幼儿演唱技能为主要的教育目标。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歌唱教材为教学半径,将幼儿歌唱活动禁锢在一个固定的区域中,轻易失落歌唱活动用以抒发幼儿生活感受这一情感教育的特质。若幼儿长期仅接受这一教学模式,他们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与歌唱热情难以被真正有效地激发。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的说唱将在一定地程度上弥补常规歌唱活动的弱势。
 
    1、它是—种说与唱紧密结合的歌唱活动,形式新颖。
 
    与传统的歌唱活动不同的是,以往的歌唱活动都是以“唱”的形式来表现的。而说唱的歌曲并不是从头唱到尾,它的形式很新颖,歌曲中不仅有“唱”而且还有“说”,幼儿通过说说唱唱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生活经验,使得音乐与幼儿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活动中,他们充分地感受到歌曲形式上的变化所带来的快感,幼儿在活动中十分开心,对音乐活动的热情也十分地高涨。
 
    2、它是—种源于生活的歌唱活动,内容丰富。
 
    陈鹤琴先生曾说:“还原孩子生活的本来面目,给孩子生活原貌,让他在生活中学习”。生活是完整的,多姿多彩的,它自然地融合了健康语言、科学、艺术和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内容。说唱活动不是单纯的传唱艺术家事先创作好的作品,而是教师与幼儿一同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喜闻乐见的事和物,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而形成的全新作品。这要求教师要十分注重引导幼儿观察、收集和整理日常生活的经验。其中可以是幼儿园开展的节日活动如:“六一”“国庆”等;也可以是主题探究系列活动中的所见所闻,如:春季的系列活动等,还可以是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
 
    3、它是—种能充分体现幼儿高度自主的音乐活动,氛围宽松、自由。
 
    说唱活动的明显特征还表现在,教师在组织方式上是开放的、自由的。幼儿在活动中可以自由组合,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自主选择自己表现方式。比如,同样的一段歌词可以是说,也可以是唱,还可以是有说有唱。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给予支持和帮助,在说的时候教师可以用爵士鼓来为他们伴奏,增强气氛,幼儿与教师还可以通过你问我答的方式增添活动的乐趣。幼儿在这种宽松、自由、平等的环境中可以尽情地展示自我。
 
    4、它有助于形成“学习共同体”,发挥师幼以及幼儿与家长之间有机互动。
 
    说唱活动的开展要求从选材和活动组织形式都需要师幼之间以及幼儿与家长进行有机的互动。如:在开展说唱活动“快乐的六一”时,在活动之前,幼儿就与家长共同分享了节日的快乐,并一同创作有趣的歌谣,而教师与幼儿在此基础上,共同将歌滛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图谱。亲子之间、师幼双方的交往是平等并且互惠的,共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不仅对于幼儿的发展十分有利,也促进了教师和家长的成长。
 
    二、说唱活动的具体实施
 
    幼儿对说唱活动的兴趣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乐曲旋律、说唱内容以及活动具体实施的形式与方法。
 
    1、选择幼儿喜闻乐见并适合演唱的乐曲。
 
    幼儿的说唱音乐活动的选曲十分重要,它可以是用接近幼儿生活的音乐进行简单的改编。要求应尽可能多地选择与幼儿游戏、生活、学习相关的音乐作品,如《郊游》、《过家家》、《翘翘板》等;选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卡通音乐,如《小哪咤》、《西游记》等;选择孩子们经常耳濡目染的本土化的音乐文化;也可以选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的流行歌曲等。而这些流行歌曲的旋律往往是节奏鲜明,幼儿十分喜欢。我们可以选择整首乐曲,也可以截取片段,只要在速度上做适当的调整,以便更适合幼儿演唱和表现,就可以作为幼儿说唱活动的教材,这无疑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如:孙悦的《大家一起来》、许怀钰的《叮咚》、阿雅的《锉冰进行曲》等曲子旋律重复多,节奏感强,幼儿哼起来琅琅上口,速度稍做处理,放慢些更适合幼儿的表现。有的节奏感强但速度稍慢的乐曲也很适合,如周杰伦的《爸爸我回来了》这首歌的乐曲,我们和幼儿一同改编成《新龟兔赛跑》,就可以变成一首幼儿喜爱的说唱歌曲。
 
    2、及时吸收幼儿日常生活感兴趣的内容,引导幼儿开展说唱活动。
 
    以往幼儿歌曲往往是从头唱到尾,而说唱音乐的说词部分则是歌唱活动的亮点。说词部分可以结合幼儿身边喜闻乐见的事作为内容,引导幼儿与家长、与老师、与幼儿、与环境之间进行互动,编成简单的儿歌,并运用图谱这一特别的手段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说唱的内容,体验创编的乐趣。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会结合一些重大的节日而开展相应的活动。如:“快乐的六一”“祖国妈妈,我爱你!”(国庆)等;也会根据季节开展系列活动,如“美丽的春天”“秋季亲子运动会”等。其中说唱歌曲《小小运动会》,就是幼儿在开展了“秋季运动会”后所创编的一首有趣的说唱歌曲,运动会中幼儿扮演了裁判员、运动员、啦啦队等多种角色,玩的十分开心,他们迫不及待的将参加运动会的心情和经历告诉给父母,与父母家人共同分享快乐。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家长和幼儿互动,完善幼儿自编的儿歌,并引导幼儿小组合作制作丰富多彩的儿歌图谱。图谱的制作也是由幼儿和教师一同完成的,其中幼儿自编了这样一首:
 
    小小啦啦队呀/真呀真着急/挥一挥彩球哇/一起喊加油!
 
    幼儿在一张大纸上画上啦啦队的小朋友,个个手捏彩球,满头大汗,表示他们喊得很卖力,也很着急。大班的幼儿会认识简单的汉字,有的幼儿还在啦啦队小朋友的嘴边写上“加油”。教师在幼儿画的基础上,用拼音或是简单的汉字来帮助幼儿丰富图谱的内容。
 
    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幼儿小组商量来确定“是说是唱”或是“有说有唱”,并用一定的图标来表示,如:用幼儿自己设计的“话筒”表示“唱”,“喇叭”表示“说”等,从而对自己所设计标志的用法有进一步的认识。
 
    因此,教师在生活中要十分注重引导幼儿观察、收集和整理日常生活的经验,并引导幼儿用说、唱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喜闻乐见的生活经验,将音乐与儿童紧紧联系在一起。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能自主地有说有唱,十分开心,对音乐活动的热情也十分高涨。
 
    3、运用各种打击乐器为辅助手段,增强说歌的节奏感,增添说唱的乐趣。
 
    德国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结合语言的节奏。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如果说歌部分没有运用乐器来伴奏,就会显得没有气氛。因此在活动中,我们可以适当地运用各种打击乐器,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从而使得幼儿在说和唱的时候都能充满韵律感。乐器的选择可以是幼儿在节奏乐活动中常用的,如,小鼓、沙锤、响筒等,也可以运用成人使用的爵士鼓,这种特殊的打击乐器有很强的节奏感,由于它敲击起来声响比较大,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控制音量,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要根据幼儿的能力来调控节奏速度的快慢,从而达到渲染气氛,增添说唱乐趣的作用。如:说唱活动《小小运动会》中,歌曲的开始和结尾部分是教师引导幼儿自编的运动会班歌:   幼儿随着爵士鼓的鼓点,有节奏的“说”,热情高涨。在活泼的氛围中,幼儿再一次感受到运动会的气氛,为“唱”积累情绪体验。
 
    在两年多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开展了系列体验式歌唱活动,我们惊喜地发现幼儿对有说有唱并节奏感强的音乐特别感兴趣,一听到这样的富有较强节奏感和韵律感的乐曲就手舞足蹈,热情高涨。在这种特殊的歌唱活动中,幼儿能将自己喜爱的事和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或是“唱”,充分地展示出来。整个的活动,无论在设计和组织中教师都能充分的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始终是幼儿音乐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欣赏者,在说唱活动中,幼儿的生活滋生了音乐,而音乐也丰富了幼儿的生活。因此,音乐不再是外在于幼儿之外的学习内容,而开始真正的成为幼儿自己的心灵语言和重要的生活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