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科学教育

小兔子的食性

发布日期:2008年01月13日
作者:汪京莉田瑞清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
 
    三月的一天,我们小班的一位小朋友带来了两只小兔子,孩子们一看到可爱的小白兔,马上就围了过去,久久不肯离开。孩子们一边看一边争论着,争论的焦点是小兔子喜欢吃什么。于是,我们就开展了探索小兔子食性的科学活动。活动目的是引导幼儿通过猜想和实际验证发现小兔子的食性,利用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幼儿学习按自己的想法去尝试,用事实来解决问题。
 
猜想与验证
 
    为了了解孩子们的原有经验,我们请孩子们对小兔子的食性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孩子们猜想小兔子喜欢吃的食物共有23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水果蔬菜类(胡萝卜、黄瓜、白菜、蘑菇、西瓜、苹果等),主食类(米饭、馒头、饼干、蛋糕等),肉类(猪肉、羊肉等)。对第一类食物孩子们没有什么争议,对主食和肉类争议比较大。于是,我们就鼓励孩子们给小兔子带这两类食物,自己喂一喂,看看小兔子是不是真的喜欢吃,以验证他们的猜想。
 
小兔子吃馒头
 
    一天,诺诺给小兔带来一个馒头。有的孩子说:“小兔子不吃馒头。”有的说:“它吃,小兔子什么都吃。”听到孩子们的争论,我问道:“小兔子到底吃不吃馒头,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呢?”很多孩子齐声说:“喂喂就知道。”于是,有的孩子把馒头分成小块儿,有的孩子把馒头碾成碎渣,有的孩子把馒头和菜叶混在了一起。这时,小兔子一跳一跳地来到小朋友身边,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吃完了小朋友手里的馒头块儿,又吃起地上的馒头渣。看到这情景,孩子们高兴地说:“小兔子吃馒头!”
 
小兔子竟然吃肉
 
    过了几天,浩浩把前一天和爸爸妈妈一起吃烤鸭剩下的鸭皮带到幼儿园来喂小兔子。小兔子一口就把鸭皮吃掉了。孩子们看到后说:“它们真谗,还吃鸭皮呢!”这时候,有的孩子问:“那它会不会吃别的肉呢?”为了支持孩子的实验活动,我们从厨房找来了一块儿生猪肉和两串烤好的羊肉串,并切成了小块儿。孩子们拿着小肉块儿喂兔子,嘴里还叫嚷着:  “吃我的!吃我的!”看到小兔子很快就把生猪肉和羊肉串吃完了,孩子们惊叹地说:“小兔子竟然吃肉!”
 
    在探索小兔子食性的科学实验活动中,对那些有争议的问题,孩子们终于找到了答案。
 
科学做记录
 
    我们希望通过探索小兔子食性的活动,能够初步培养幼儿做科学记录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于是,我们引导孩子把小兔子喜欢吃和不喜欢吃的食物记录下来。
 
    最初的观察记录采用的是个人记录的方式。我们给每个孩子提供一张记录表和一幅彩图,彩图上画有孩子们猜想的小兔子喜欢吃的各种食物。我们希望孩子每次喂完小兔,马上将小兔子吃的食物从彩图上剪下来,粘贴在个人记录表上。结果,有的孩子喂了白菜贴葡萄,不能够真实地记录;有的孩子喂三种记一种,不能完整地记录;有的孩子则不太会使用剪刀,无法及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而且,把记录表放人记录夹以后,孩子们就不再去翻看它。
 
    经过分析,我们认为,这种个人记录方式小班幼儿不宜采用。于是,我们开始尝试用其他的方式来记录实验结果。
 
    1.个人记录集体呈现方式。第一步,利用区域活动时间让孩子们把相关的食物图片剪下来备用,以减少原来在每次活动中都要使用剪刀造成的干扰。第二步,在墙面布置一张大统计表,表的最上面一排贴上食物的图片,下面空白处留给孩子记录实验结果。活动时,孩子们一边观察小兔子吃什么食物,一边选出食物图片,粘贴在统计表相应食物图片的下方。改成这样的记录方式后,每天都有六七个孩子去喂小兔子并做记录,效果很好。
 
    2.实物记录方式。比如,孩子们喂了小兔子小草、小树枝、报纸、玉兰花瓣以后,我们就鼓励孩子将这些食物装在塑料袋里封好,用大头针固定在墙面上。
 
    3.绘画记录方式。很多孩子喜欢画小兔子,我们就鼓励他们一边喂小兔子,一边把小兔子吃食物的情景画下来。
 
    改变后的几种记录方式,直观形象且容易操作,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这些记录方式既加深了孩子们对于小兔子食性的认识,又初步培养了孩子们做科学记录的习惯。
 
  点  评/国秀华
从经验性喂养到实证研究性喂养
 
    喂小兔子、观察了解小兔子的外貌特征及食性,是幼儿园春季主题教育中深受孩子喜爱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的习惯做法是,鼓励幼儿每天带各种食物给小兔子吃,其种类不外乎萝卜、白菜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喂养,教师认为孩子们已经了解了小兔子的食性,进行一次总结谈话,活动就结束了。
 
    孩子们在喂养小兔子的过程中,究竟哪些行为来源于自己的真实意愿与想法,哪些知识与经验真正来源于自己的实践与感受,我们从未细细思考过。
 
    其实,孩子们给小兔子带什么食物并不完全是孩子的意愿,更多的是受书本知识或父母已有经验的影响。父母常常会说:“给小兔子带白菜去吧!”要是孩子想给小兔子带蛋糕,父母则会说:“兔子不爱吃蛋糕,不能带。”这样,孩子只能被动执行父母的指令,验证成人的经验。孩子不能通过亲自喂养活动来验证自己想法的正确与否,就不能自我建构关于小兔子食性的知识与经验。因此,幼儿园里类似的科学饲养活动,并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
 
    在“让孩子亲自经历实验全过程”的思想指导下,老师一改以往的教育方法,使活动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科学喂养活动。
 
    首先,教师让孩子根据个人经验说说小兔子爱吃什么。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激活了孩子的思维。幼儿二十多种幼稚的猜想,使我们窥视到了孩子们内心世界的丰富性与思维的活跃性。在此基础上,孩子们的喂养活动便具有了目的性,经验型喂养活动便转向了以探究验证为目的的研究型喂养活动。
 
    其次,对于兔子究竟吃什么,教师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观察和探索。这样,孩子们才能根据个人的意愿去喂养,才能用事实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才能发现自己及他人未曾发现的现象,如“小兔予竟然吃肉”,从而在喂养过程中真正实现知识与经验的自我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