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语言教育

中英幼儿园教育纲要“语言”领域之比较

发布日期:2008年01月09日
作者:宋武刘忠芳     来源: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
 
    2001年9月,我国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的下位文件,由总则、教育内容与要求、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四部分组成。
 
    2000年,英国国家教育部公布的《基础教育阶段教育(3~5岁)课程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也由四个部分组成。这四部分是如何使用本指南、基础阶段、早期教育的原则与运用、学习领域和早期学习目标,《指南》的六个领域分别为:(1)个性、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2)交流、语言和读写,(3)数学发展,(4)认识和理解周围世界,(5)身体发展,(6)创造力发展。
 
    本文将对我国《纲要》和英国《指南》中的“语言”领域作相应比较,通过比较找出《纲要》和《指南》的异同,为我国《纲要》的完善和实施提供参考。
 
    一、我国《纲要》和英国《指南》中“语言”领域的共同点
 
    1.体现了公平性和全纳性的教育理念。
 
    公平性与全纳性的教育理念是指要面对所有的儿童,即每一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中国《纲要》明确提出不仅要“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少数民族地区还应帮助幼儿学习本民族语言”,而且“对有语言障碍的儿童要给予特别关注”;英国《指南》将“所有的儿童”含义外延至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生活习惯的各民族儿童,如:“提供机会让非英语母语的幼儿运用自己的母语”、“在对家庭习惯用语作出敏感反应的同时,提供其他社会情景下习惯用语的范型”、“创设条件使幼儿认识英语之外的语言和书写系统”等,两国幼儿园教育纲要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公平性和全纳性的教育理念。
 
    2.重视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儿童的语言运用是指儿童在学习和获得语言的过程中不断操作和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现象,语言运用能力则主要表现为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如何运用适当的策略与他人交谈,如何根据不同情境的需要运用适当的方法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中国《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重视儿童语言运用的要求。《纲要》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但发展幼儿语言的目标不是让幼儿强记大量的词汇,而是“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并且指出了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英国《指南》则更为清晰地指出,儿童的“交流和语言的运用与发展是早期学习的核心”,从前面的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对英国幼教界产生巨大影响的纲领性文件,非常详细地列出了具体的语言学习目标。如:“与他人交往、协商制定计划、进行活动,在会话中能轮流发言”、“喜欢倾听、持续倾听,对所听到的给予相关的评价、提问和行动”、“探究新词的读音和意义”、“非常有信心地同不是很熟悉的人交谈”等等。这些具体目标将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与听说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还充分考虑到“幼儿在活动中有机会听说,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情境问题。
 
    3.提倡早期阅读。
 
    早期阅读是国际幼儿教育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近年来在我国幼教界逐步受到重视。中国《纲要》第一次把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明确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英国《指南》在语言教育方面,用“交流、语言和读写”作为领域名称,更可见对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重视程度。在英国《指南》中还将“阅读”单列出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如在其“幼儿发展阶石”部分有这样的要求:有最喜爱的图书一爱护书籍一建议故事如何结尾一知道通过印刷可以传递信息一以正确的方式拿书、翻书……并要求实践工作者“寻找机会利用图片和动作等向幼儿讲述或阅读故事”、“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运用所听的故事”、“帮助幼儿运用多种阅读策略”等。两国对早期阅读的认识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重视对阅读环境的创设和运用,这一点将在下面有所体现。
 
    4.重视支持性语言教育环境的创设。
 
    支持性语言教育环境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支持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幼儿同伴之间的语言交往也互为语言发展的支持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中国《纲要》对创设语言环境的要求非常明确,不仅要“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还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同时关注到同一语言环境中幼儿的语言发展不一样,更指出:“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英国《指南》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以及交流的可能”,甚至明确规定要“设计一种环境,利用其中的标志符号、布告和书籍来强调语言的重要性”、“通过一对一或小组形式的成人一幼儿间的对话为幼儿提供时间和机会发展口头语言”……在这些要求中充分倡导创造机会,让师幼之间、幼儿同伴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和分享快乐,有效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5.强调家庭、社区的资源利用。
 
    幼儿园、家庭、社区是幼儿发展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两国在制定幼儿园教育纲要时都考虑到利用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发展。中国《纲要》在“总则”第三条就明确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在“组织与实施”中又明确提出:“家庭是幼儿重要的合作伙伴。”还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在“语言”领域也要求教师“要与家长和有关方面密切配合,积极地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能力”;英国《指南》在“基础阶段”的“作为合作者的家长”部分,较为详细地说明了家长的教育价值和家园合作的一些有效方式,这些方式包括:“通过幼儿、家长与实践工作者之间的各种合作,使每个家长觉得自己受欢迎、被认可并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运用家长和家庭其他成人的知识和专业性质的建议支持机构所提供的学习机会”……具体到“交流、语言与读写”这一领域也有不少要求,如“在对家庭习惯用语作出敏感反应的同时,提供其他社会背景下习惯用语的范型”、“带领幼儿参观图书馆并邀请图书馆工作人员来机构”等。
 
    二、我国《纲要》和英国《指南》中“语言”领域的不同点
 
    1.“教育”与“学习”。
 
    尽管在我国教育界已经从关注教师的“教育”逐步转向关注幼儿的“学习”,但在中国《纲要》里我们仍能感受到“教育”,除“目标”部分的描述外,其余两部分都是站在“教”这个角度来说明的,如在“内容与要求”里提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英国《指南》则明显不同,重在关注儿童的“学习”,更多时候是提早期学习、早期学习目标等概念,其目的在于让大家尤其教师理解要多关注学习、关注如何学和学习如何发展等问题,更能反映出一些人性化的要求。
 
    2.对“所有儿童”的认识。
 
    中国《纲要》中的“所有儿童”含少数民族儿童和有残障的儿童,而英国《指南》中的“所有儿童”则包含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儿童,两国在这一点上的内涵有所不同。
 
    3.教育内容各有侧重。
 
    中国《纲要》不提倡过早地识字和书写,英国《指南》却对这一内容非常强调,要求“在课程的每一部分都运用交流、语言和读写”、“在成人引导的活动中,都应计划考虑听、说、读、写的每一方面”,并且要求幼儿能够独立
阅读一系列熟悉的单词和简单句型、能够有效地运用钢笔写出可识别的字母等,这些要求与我国截然不同。
 
    4.目标不同。
 
    中国《纲要》没有学年、学段目标,没有内容目标,只有领域的总目标,是一种纲领性的目标,体现了弹性。英国《指南》的目标非常具体,是一种条目性的,相对中国目标更完整、更有系统性,加上从幼儿的角度以行为目标的方式描述,更具操作性,但相应地也缺乏一定的生成空间,对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有些制约。
 
    三、建议
 
    中国《纲要》和英国《指南》有不少共同之处,也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差异体现了两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习俗的不同。中国《纲要》吸收借鉴了世界上先进国家包括英国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体现了有中国特色幼儿教育的基本理念和特征。不过英国《指南》的一些特点,对于我国《纲要》的完善和实施是值得借鉴的,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1.中国加入WTO后,经济的发展牵引着教育的发展,在幼儿园中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儿童,“所有儿童”的含义应扩展、丰富,以更好地指导幼儿园的教育。
    2.独生子女的政策使得家庭成员减少,工作压力使得年轻父母无暇与孩子沟通,应加强幼儿家庭语言环境的创设和运用,以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3.应更注重“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尽量从幼儿个体的发展需要、教育需要和保育需要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