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美术教育

美术活动中从关注“像不像”到关注“想不想”

发布日期:2007年12月25日
作者:姚丽红/执笔     来源:北京军区空军蓝天宇锋幼儿园
 
    《纲要》艺术领域目标指出:要让儿童“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它所倡导的基本精神是向传统艺术教育的挑战,每一个目标的提出都要求我们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实施新型的、科学的艺术教育。
 
    作为一所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在以往的艺术活动中,我们一直存在着“重技能轻情感”“重教师轻儿童”的现象。教师在儿童艺术活动中,多以“像不像”作为评价儿童艺术活动的标准,教育过程中忽视儿童情感、态度的培养,把创造性的表现活动降格为机械的模仿、训练。在贯彻《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反思自己的艺术教育活动,分析儿童艺术活动的特点,用新理念剖析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评价标准,我们的艺术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发生着变化。
 
    一、“像不像”扼杀了儿童艺术活动的灵魂——创造性
 
    以绘画为例,在我们关注“像不像”的时候,绘画活动通常是这样的四步曲:出示范例、示范、操作、讲评。活动后,我们会收到每位小朋友的作品,他们画的和教师的范例像极了,看起来大家画得都很好,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很有成就感。新《纲要》的学习,使我们学会了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来分析一下整个绘画过程:
 
    ●示范的环节中,教师画一步,孩子画一步,教师画什么,孩子画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只是学会了照着教师的范例画画,脱离了教师的示范,儿童依旧什么都不会画、不敢画,他只是一个被动的接收器,不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更谈不上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操作环节中,如果教师认为太阳是红的,孩子的笔下就不能画出其他的颜色。教师用公认的造型符号代替了儿童的双眼,孩子画出的是教师眼中的世界。
 
    ●在评价环节中,教师以“像不像”为评价标准,虽然教师一再强调:要和其他小朋友画得不一样,可孩子的作品却像克隆的一样,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正是教师的一步步示范,一句句步骤讲解“辛辛苦苦”地剥夺了儿童的自主观察和创造性表现。
 
    很显然,这样的结果与《纲要》的理念是相悖的。那么,我们的艺术活动应该追求什么呢?在不断地思索中,在无数次的观念碰撞中,在一次次解读《纲要》中,教师们认识到:感受、喜欢、大胆表现才是我们在艺术活动中应该追求的教育价值,我们的艺术教育活动不是以造就艺术家为最终目的的,艺术教育是通过艺术活动,提高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艺术审美创造力,发展幼儿智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艺术启蒙教育。儿童艺术活动的发生和进行,是追求快感和美感体验的过程,它所反映的只是他身边的、经历过的事物或儿童的想象、幻想。儿童艺术活动更多的需要情绪、情感的支持,所以我们应该变过去的“要我画”为“我想画”“我能画”。
 
    二、“想不想”是儿童艺术创造活动的内驱力,教师要为儿童“大胆地想”“富有个性地想”创设条件
 
    1.为儿童创设自由、轻松、和谐、积极的艺术活动氛围,支持、鼓励儿童“大胆地想”
 
    美术活动是儿童“另一种语言”的表达过程,儿童用绘画表达情感。“绘画是儿童心灵的窗口,它反映儿童内心的情感世界”。教师要善于理解、接纳和欣赏儿童美术作品所反映的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感受,要善于为儿童创设“想画、敢画、愿意画”的时间和空间,帮助他们大胆地表现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在进行画鱼的美术活动中,针对幼儿喜欢看动画片的特点,教师播放了《海底总动员》,动画片马上吸引了孩子的目光,激发了他们活动的兴趣。让孩子看动画片并非放任幼儿,教师在观看中提示幼儿认真观察自己喜欢的鱼的形态、变化,引导幼儿去捕捉自己的兴趣点。“你们喜欢哪一种鱼?”“它长得什么样,你能说一说吗?”然后同家长、孩子们一起营造自己的“鱼世界”。孩子们带来了自己最喜欢的鲸鱼模型、动画鱼、毛绒玩具鱼,教师在班内安置了水族箱,家长带来各种关于鱼类的书籍。孩子们提出了许多关于“鱼”的问题,  “鱼为什么有那么多颜色?”“鱼睡觉不闭眼是真的吗?”“为什么鱼的尾巴长得不一样?”教师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进行整理,有的又抛给孩子,有的请家长帮忙回答,有的需要教师和孩子进行现场观察后再找答案。这个过程,看似与美术活动无关,其实这正是儿童感知鱼、体验鱼、喜欢鱼、探索鱼的过程。随后教师注意到孩子们有了捏鱼、画鱼的需求,刚开始,只有几个孩子在美工区用彩泥捏鱼,教师立刻为孩子们提供了烤箱,将他们的作品烘干,并和孩子们一起制作海底世界的背景图。这一行动立即激发了其他孩子的创作灵感,他们纷纷为自己班内的海底世界出谋划策,有的要剪鱼、有的要画鱼、有的要折鱼。教师为孩子们准备了卡纸、皱纹纸、牛皮纸、彩色橡皮泥、本色陶泥、牙签、玻璃瓶、易拉罐、颜料等,教师发现没有教孩子怎样画鱼、捏鱼,可孩子们画得五彩缤纷,捏得惟妙惟肖,当教师从烤箱中拿出孩子们自己捏的作品时,孩子们高兴得手舞足蹈,“这是我捏的!”“这是我的海马!”“我的章鱼真漂亮!”一个孩子们自己营造的“海底世界”呈现在每一个孩子面前。巨大的成功带给孩子无比的自信,更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愿望,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活动中来,教师提供的丰富材料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创设富有探索性、创造性的环境,支持儿童“富有个性地想”
 
    美术活动是幼儿喜欢的—‘种形式,孩子喜欢的是过程,而对于结果是不在意的。儿童美术最大的特点是儿童主观和情感的表达,每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各不相同,儿童美术活动带有鲜明的个性,教师应对儿童富有个性的表现予以鼓励,支持儿童大胆地想。在“我是小小坦克手”活动中,教师首先和孩子们共同参观了坦克训练基地,各式坦克的型号、速度、作用,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偌大的坦克试验场更是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欲望,“为什么坦克的跑道是拱形的?”“为什么坦克能走坡路啊?”在乘坐坦克之后,大家对坦克的作用了解得更加全面而且具体。尤其在听完坦克叔叔讲关于每’一辆坦克的故事后,一种神圣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与各式坦克、与英勇的坦克叔叔合影留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孩子对于坦克的认识都得到了提升,儿童对于坦克的认识不再是冷  冰冰的铁皮加上会转的履带,而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战斗武器。回到幼儿园之后,孩子们的创作欲望空前高涨,“我们要建自己的坦克基地”成为孩子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教师抓住这一关键时机,与孩子们共同设计我们的坦克。“坦克的作用有哪些?”“未来的坦克是什么样的?”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个阶段发挥到了极点,他们设计的坦克图是我们成人不能想象的,从功能到外观充满了创意,方形的坦克坚固,圆形的坦克灵活,配有救生艇的坦克能水陆两战。这样的绘画活动将孩子的情感完全激发出来,想画、敢画、有情感地画成为孩子的第一需求。
 
    图纸出来了,孩子们又有了制作的愿望,大家选取王涵旭、胡植文的设计图为样本,自发地找来各种大盒、小盒、颜色、排笔、吸管、各种废旧材料,在制作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记录,孩子们自己解决了画圆、粘轱辘、颜色搭配等三四个难题,教师协助解决了制作话筒等困难。孩子们在制作活动中以自己的视角反映他们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感受,体验到美术活动带给自己的乐趣,成功更是带给他们无限的自信和创作欲望。
 
    3.关注并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幼儿艺术活动是以其认知发展为线索,是幼儿自发地或在成人的引导下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认知和感悟,产生了体验和感受,用自己创造的造型和图形符号,以稚拙美的表现手法,反映童真、童趣的个性情感过程。腾腾是一个被其他园所劝退的孩子,他最大的特点是不断惹麻烦,从女孩身后走过,偷偷地拽别人的小辫几下;别人刚从座位上站起来,他就把椅子挪开;洗手时把肥皂挤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有一天教师发现他坐进了刺绣区,他先按照“我来教你学刺绣”图片进行刺绣,教师发现他绣的针法不对,但没有打搅他,直到他把线弄得一团糟时,教师才试着问他“需要帮助吗?”他点点头。教师坐在他的旁边,帮他把线择开,他又绣起来。教师看了看他绣的小鱼,惊讶地夸奖他绣得非常好,但同时提出:“感觉哪儿有一点别扭?”经共同观察,发现他绣的线条总是断断续续,他也表现出一种疑惑。于是,他看了看图片,又看了看自己绣的,终于在第九张图片中发现问题之所在——下一针应在前一针线的中间穿过来,而他绣的没有回针这一步骤,这一发现使他更认真地投入到绣的过程中。没想到刺绣活动有这么大的魔力,将一个平时坐不住的孩子吸引住。看着他的小手在绷子上上下穿梭,我们不禁想到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两天的时间,腾腾的作品《自由的小鱼》在他的努力下完成了,他自豪地拿着自己的作品在小朋友的掌声中展示着。后来,腾腾又迷上了剪纸,从简单的蝴蝶到富有情节的龟兔赛跑,从自己喜欢剪到帮助其他小朋友剪,大家都说:“腾腾变了一个人。”可见,艺术诉诸情感,艺术教育只要关注儿童情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荣荣是一个先天小儿麻痹患儿,他的动作发展水平、语言表达能力都比同龄的孩子发展慢,但他比较喜欢画画。在过去关注“像不像”教学模式下,教师不能发现他绘画的优点,因为每一幅画都显得凌乱、无章法。在新《纲要》的引导下,我们的教师转变了观念,只要他有兴趣,就给他提供纸笔,哪怕看不懂他的作品也请他讲一讲,让他有画和说的机会。几个月后,我们发现荣荣不仅更喜欢绘画活动了,绘画的技巧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递知识,而是以知识为工具理解生活、创造生活,并不断地追求生活的意义,儿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物质和精神的满足感,产生丰富的幸福体验。填鸭式的教育剥夺了儿童自我体验的机会,侵犯了儿童探究与幻想的疆域,“泯灭儿童期的幻想就等于把现存的一切变成束缚,使儿童成为拴在地上的生物,因此就不能创造天堂。”教育应当关注儿童所关注的,感受儿童所感受的,特别是给儿童自由探索与幻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体验生活、体验自我的机会。只有这样,儿童才有可能在自我实现的内驱力驱动下积极地成长。
 
    以上几个案例从侧面反映了我园在贯彻《纲要》过程中教师观念和行为的变化,从关注“像不像”到关注“想不想”是我们改变的一个方面,随着对《纲要》学习理解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也一直在进步和发展着。在短短几年间,教师的教育观念在朝着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向转变着,教师学会了关注儿童的兴趣、需要,学会了以情启智,以情促能(儿童的审美创造能力),教学活动与之前相比变得更加多种多样。《纲要》引领着教师成长,教师的实践促进了孩子快乐发展。
 
    点评:
 
    幼儿美术活动说到底是一个幼儿在对客观对象进行充分感知的前提下,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用自己认为合适的形象或符号,把自己的感知创造性地表达出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有感知、思考、概括、抽象、符号化、表达等系列心理过程。而在传统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绘画活动被简化为让幼儿照着教师的范例画,其心理过程减少为感知(注意:这里幼儿只是对教师范例的感知,而不是感知客观对象,其感知的复杂程度被大打折扣)和方位对应,在这中间,幼儿无形中受到很大损失,失去了很多发展的机会。
 
    蓝天宇锋幼儿园在《纲要》精神指导下,把本来就应该让幼儿经历的心理过程还给了孩子,让孩子在自然的、真实的、开放的过程中释放着创造的灵感,享受着创造的快乐。他们之所以敢于这样做,我认为是基于对幼儿最起码的信任,他们相信幼儿会感知、会思考、会概括、会表达,而不是教师牵一牵他们才会动一动的木偶。
 
    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关于感知和表达多样化的问题。在传统的课程模式中,教师过分强调一节课的作用,好像上好某节课,教师教的东西幼儿就掌握了,殊不知任何人对任何知识、技能的掌握都不可能通过上一节课就解决得了的,都需要有不同角度的感知、理解和练习,由此来内化、巩固所学的东西。幼儿对客观事物的表达也同样如此。在文中我们看到,幼儿在表达关于鱼的认识过程中,看动画片、看图书、感知模型,这些都是在从不同角度感知鱼。接下来,他们捏鱼、剪鱼、画鱼、折鱼、用易拉罐和玻璃瓶制作鱼,这些表达的过程同时也是引导幼儿更深入地感知的过程,而这些,在一节课里绝对不可能完成。因此,我们要说,幼儿的学习需要时间,需要教师按照幼儿的学习节奏来安排活动,而不主观地、想当然地安排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