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游戏玩具 > 幼儿园游戏

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浅析“自助餐”式角色游戏

发布日期:2007年12月16日
作者:陶玲     来源:南京市江宁区机关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这里的选择意味着环境必须丰富;这里的自由意味着尊重孩子的意愿,只有尊重孩子的意愿,才符合幼儿个体的需要。根据个体需要选择环境,以个体特有的方式与环境相互作用,才能保证“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自助餐”式的角色游戏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幼儿在游戏中能自己扮演游戏角色、选择游戏材料、确定游戏地点、构建游戏空间、创设游戏环境,从而使幼儿对于自己的活动更具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从而有效地培养幼儿自信、独立、合作、创新的个性品质。为此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尝试。
 
    一、突出环境的开放性   
 
    “自助餐”式的角色游戏的显性特点是材料的自主性,游戏环境的开放能使幼儿在游戏中大胆想象,自主安排游戏空间,自由拓展游戏情节,能够突破由预先设置的游戏空间、材料而带来的思维定势的局限。
 
    1.材料的浅能性
 
    艾因希德勒的研究表明:具有高度现实性的游戏往往会遵循材料本身的意图,儿童更多地做模仿性活动,而较少开发新的游戏主题。因此,他认为结构现实性低的、复杂程度低的玩具会在游戏中有更多的利用机会。也就是说,变通性强的材料多半是似像非像的材料,它是复杂程度低、能使幼儿在游戏思维过程中充分想象,并根据该物的形状、颜色、质地、大小积极与现实物象进行有效的匹配,并进行替代。幼儿利用这些材料想象复杂的游戏情节,完成创造性的游戏过程。如形状椭圆形的海绵,幼儿会把它想成土豆、山芋、鸡蛋、汤团、素鸡、蛋糕、冰块等;长椭圆形的海绵,幼儿会想成黄瓜、丝瓜、香蕉、长豆、火腿肠、针筒、笔等。颜色替代:幼儿把红色和绿色的片片想象成红绿灯。质地的替代:幼儿把软软的海绵想象成小娃娃的枕头、蛋糕等。另外,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将一些半成品材料投放在“百宝箱”内,供幼儿选择使用,满足幼儿在象征性活动中的需要。提供材料可塑性越大,越能让幼儿邀游在想象的世界里,发挥其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反之,形象逼真的材料往往会抑制幼儿的思维,在游戏过程中只有一种浅层面的摆弄与对应,不便于更超脱的想象。
 
    2.材料的通用性
 
    玩具具有多元化的目标,这种多元化的目标使得幼儿常常运用同一种玩具玩出不同的游戏形式与内容,游戏主题也随之变化。因此各种材料在整个游戏过程中会不受限制地流动,对各个区都适应,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利用率。幼儿在游戏中可以任意选择自己适用的材料并随意支配。如:自制的一辆小轿车,可以作为出租车、照相馆的摄像车或道具车、娃娃家的私人车、医院的救护车等,纱巾可以作为大戏院的表演道具,娃娃的小被子、妈妈的围巾、理发店的披肩布、医院的床单、商店里卖的纱巾。如果娃娃家选了汽车,一家三中可做外出旅游的游戏。这样打破了原材料经常放在某一角的单一局面,破除了幼儿的思维定势,同时还可利用废物回收来增加材料的流通性。由于材料自主选择,有时会出现某些材料的滞留现象,如娃娃家买了好多菜,存放在家里会影响利用率,这时便派回收员上门回收,这样,既不影响游戏,又便于材料更好地流通。
 
    3.空间利用的合理性
 
    “自助餐式”的角色游戏中,有一些区域场地和内容是相对固定的,幼儿可以布置整理,自选伙伴和玩法。另一些则留出空白,由幼儿自主确定地点和空间,也就是把空间场地的使用权交给了幼儿。由于幼儿对空间需求量比原来需要的大一点儿,我们就为幼儿提供了教室、午睡房、走廊等可利用空间,将游戏材料陈列在四周(包括桌子、凳子、篮子及摆弄性材料),幼儿在自主确定角色后按需要选材料,并与同伴商量游戏地点,协同布置游戏环境。如菜场今天放在娃娃家边上,明天可以靠近理发店,至于理发店放在哪里,也无定法,只要幼儿觉得能开展游戏就行。让幼儿自己安排游戏使用空间,不仅有利于游戏的顺利开展,而且能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发展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合理使用空间的能力。
 
    二、力求指导的隐蔽性
 
    有问卷表明:52%的教师认为游戏若少了教师的指导便玩不出水平。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是通过自己的“动作”与外部环境发生作用而获得发展。因此我们认为教师的指导不能仅仅理解为显性的直接干预,强调自主也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指导“自助餐”式的角色游戏能给幼儿带来较大的自由度,能最大限度地突出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但过分的自由或某种程度上的“放羊式”,会使游戏的价值功能大大减弱。那么,教师如何把握好在“自助餐”式的角色游戏中的指导呢?通过实践,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1.融入法
 
    即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和幼儿一起参与游戏活动,在游戏指导过程中教师跟随在幼儿后面,不直  冲某个角,这样比较自然,也不会引起幼儿的注意,使游戏能正常进行。如在一次游戏中,老师跟旅游  团的三位幼儿进了餐厅,服务员端菜时看了老师一眼,虽有一点儿不自在,但还是比较正常地“服务”,并接受了客人(老师)的合理化建议。
 
    2.委托法
 
    在游戏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老师就采用委托法,借助幼儿来规范言行。如银行游戏乱糟糟,老师就以报警的口吻对小警察说:“报告警察,银行领钱乱哄哄,有很多人不排队”,小警察听后,就很快地维持秩序、“领钱请排队,不要推”。顿时领钱人排好队,很快又恢复正常。这种委托法比老师间接参与指导还要自然,而且也提供了幼儿参与管理的机会。
 
    3.质疑法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会随时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娃娃家来报告烧饭的煤气灶没有了,小剧院与理发店同时报告大家都要把空间布置在镜子前,肯德基店里没有顾客了,娃娃家里的客人太多了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教师绝大部分采用的是反问法,即“为什么会这样?”“你看怎么办?”等,小朋友在与老师的共同商讨中解决问题:选不到的东西可以去买,买不到的可以去请回收员回收,或者自己找一样东西替代。碰到要用同一块空间时,可以采用退让法(你先,我下一次)、组合法(边理发边看表演)。这样“自助餐”式角色游戏中出现了新问题就能一一解决了。
 
    三、倡导讲评的互动性、灵活性
 
    1.讲评模式的互动性
 
    讲评是双向的,即讲讲评评,是教师和幼儿互动的过程。因此,讲评时的提问要尽量开放,避免让幼儿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单调判断的问题,可将幼儿在游戏中的疑惑、急辩、协商的方法告诉全体幼儿,并通过参与讨论共同验证这些方法,让幼儿在开放性的问题中敢想、敢说,使幼儿真正成为讲评的主人。
 
    2.提问的灵活性
 
    教师讲评应贯穿于整个游戏过程中,并注重过程性讲评与终结性讲评的有机结合。在提问模式上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随机性,传统的提问是:你今天玩了什么?怎么玩的?发现什么问题?缺少什么材料?……其实我们不应受这种模式左右,应对本次游戏活动中比较重要的而且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问。如:你今天选了什么材料?玩了什么游戏?(引发幼儿替代、想象)你为什么觉得娃娃家放在那里很合适?……为让幼儿充分表达各自的愿望,还可采用相互讲述的方法。
 
    3.讲评时间的适宜性
 
    在教师的心目中,似乎讲评时间越长越好,讲得越透越好,其实讲评应视情况而定,少则1分钟,多则20分钟,但应注意的是幼儿有没有兴趣参与这种讲评,与其幼儿不投入讲评而耗时间,还不如趁早安排下一活动。
 
    总之,在开展“自助餐式”游戏的过程中应给予幼儿充分的空间,鼓励幼儿在大胆的探索尝试中勇于创新和实践,注意观察幼儿的差异性,适时适当地提供不同的活动材料,让幼儿自己尝试操作,并掌握好指导的时机、程度和方法,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富有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