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托班教育

婴幼儿潜能开发初探

发布日期:2007年12月16日
作者:林宏     来源:福建师大教科院
 
    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深化了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婴幼儿具有巨大的潜能,尽早对婴幼儿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潜能开发,将有利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广泛的社会认同为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我们有可能进一步探讨婴幼儿潜能开发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
 
    一、潜能开发的可能性与生理学基础
 
    新生儿的脑重量只有350g左右,却在这一结构中蕴藏着百亿个至千亿个的神经细胞,这就意味着在每克重的脑结构中含有几十亿个神经细胞,微小结构中的巨大内涵令人叹为观止。而每一个神经细胞又通过突触与其他的神经细胞发生广泛的联系,一个神经细胞最多可以有几万个左右的突触与其他细胞建立联系。神经结构在一次次量的积累和质的变化中实现着它的飞跃。在大脑皮质中央前回、旁中央小叶前部地控制下,幼小的生命在出生伊始,就有了抓握。拥抱、爬行、迈步等初步的运动能力,这些能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练习和巩固的话,便会在2-3个月以后消失。相反,在婴儿具备这些最初的运动能力时就给予训练,他便能很快地变这些无条件反射为一种随意性的运动能力。而在婴儿时期,运动能力的增强与婴儿潜能的开发存在着直接和必然的联系。婴幼儿潜能的开发说到底是大脑机能的开发,使“沉睡”的大脑结构在早期经验的作用下、在早期教育的训导下,能够更多地建立起神经联系和神经网络,使婴幼儿脑中的信息通路川流不息、四通八达。
 
    早期教育和早期经验对人的成长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李鸣果等在1997年报告了他们在1983年发现的一个“猪孩”,这个“猪孩”在9岁时才被发现,他们经过14年的精心教育和训练,这个“猪孩”的智商有一定的提高(IQ从39提高到64),但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正常人的智力水平,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所说的,“要想达到他本来应该达到的水平是根本不可能的”。在人的生命长河中,9岁之前的几年时间只能算是生命岁月中的一小部分,然而,早期生活经验的缺乏和生活环境的贫乏,给人的后期发展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许多研究者还从动物实验中,证明了早期丰富的环境因素对动物的脑结构发展的积极影响。在丰富环境中生活的幼小白鼠,经解剖发现,它们的大脑皮质的重量、脑细胞的大小,无一例外地显现大幅度的增长;对照组的幼小白鼠,生活在单调的环境里缺少应有的刺激,脑的生长速度异常缓慢,甚至是停滞不前的(Mazian Diamind,1990)。这表明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早期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环境刺激都将对大脑的生长发育带来巨大的影响,也决定了这潜在的可能性今后能发挥多大的能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报告指出,人类对大脑的潜能的开发还不到10%。因此,开发婴幼儿的潜能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二、婴幼儿的潜能及其发展
 
    人们认为新生婴儿几乎没有能力,他们只会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而完成吸吮、哭闹、排泄等最基本的生理功能。然而,科学研究表明,婴儿不仅有上述的生存能力,更有着惊人的感知觉、运动、语言、记忆等方面的能力。了解婴幼儿的这些能力及发展状况,是我们进行正确潜能开发的重要前提。
 
   1.感知觉的发展
    新生的婴儿就能感觉声音的刺激,逐渐地他们对声音的强度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当抚育者以和蔼的“儿韵声调”与他交谈时,婴儿便产生愉快的表情,他们尤其对母亲的声音“执著地”偏爱。研究表明,当母亲在婴儿看不到她的地方呼唤婴儿的乳名时,仅出生十几天的婴儿就会把头转向母亲。而当陌生人同样呼喊他的名字时,婴儿却反应冷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婴儿不仅对声音有反应能力而且还有辨别能力。有人认为,2~4岁是婴幼儿听觉分辨能力较为敏感的时期,经常为他们播放旋律优美的音乐,给他们讲故事,对他们听力的进一步发展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幼小婴儿可较长时间地注视适宜距离的物体,出生51天的婴儿注视靶心图时间可达15分钟(程淮,1997),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就能追视眼前的红球的移动。因此,从新生儿时期开始,就可在婴儿躺着的小床上方挂上各种不同色彩、带有声响的物体,让孩子注视这些物体。据研究表明娶幼儿对人脸图形的感知觉从3个月左右便有了清晰的图像,他们比较喜欢正常的人脸的图形,而不喜欢夸张、变形的人脸图形,随着婴幼儿与抚育者朝夕相处,他们对熟悉的人的面孔显示出偏爱,对陌生人则显得警觉、回避,甚至哭闹。从小让孩子多接触外界环境,多与人接触,尤其是与同龄小伙伴的接触,有利于扩大孩子的视野,发展他们的感知觉能力,而且对孩子的社会化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婴幼儿对物体的颜色和形状感知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发展。幼小的婴儿就能追视适宜距离的红色圆球,而对其他颜色的反应不敏感,3~4岁时,对颜色的感觉达到高峰,能够辨认红黄蓝绿等多种颜色。而对形状的感知,3岁前的婴儿可指认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但对其命名和配对较困难,到中班、大班后幼儿对几何图形的命名和配对能力迅速增强,逐渐能辨出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等。
 
    在婴儿早期,触觉的发育十分灵敏。半岁以前,幼儿常常用嘴去感觉物体来实现他的探索活动,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婴儿早期的口部动作是心理的核心。半岁以后,用手操作、手眼协调能力增强了,然而,他们仍然经常把物体放人口中,通过口部探索去认知周围的一切。
 
    2.动作的发展
 
    婴儿的运动能力与生俱来,一出生就表现为扭动,防御性的肢体紧张性加强,当物体迎面在眼前晃过的时候,婴儿会产生眨眼缩头等躲避性动作,这些建立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的复杂的运动能力,是反映神经系统发育正常与否的重要指标。早期的神经肌肉协同运动对大脑发育提供了广泛的刺激,对大脑的成熟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是人类早期智力发展的源泉。婴儿动作的发展,遵循着共同的基本规律。首先,是从整体动作到局部动作的逐步分化。幼小的婴儿总是呈现全身性的运动,手舞足蹈、蹬腿、踢脚、挥动胳膊。例如,当人们拿一块布蒙在婴儿脸上时,他们就会出现上述表现。随着神经系统的分化及神经纤维髓鞘化过程的进行,婴儿的动作也逐步精确起来,布蒙着脸时他知道摇头,甚至用手把它拿掉。其次,动作的发展遵循着首尾原则,从抬头、俯卧支撑上侧躯体,到翻身、会坐、爬行、站立、行走,几乎是生命的第一个年头里就迅速地完成了动作的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再次,粗大动作先发展,精细动作较迟发展,由于大肌肉先发育,婴儿总是先学会大幅度粗动作,如踢、蹬;当他们能够取玩具时,也是借助手臂的划动和手掌的抓握来完成,用手握笔并能较好地—笔一画地写字,要到六七岁时才能完成。
 
    爬行和行走不仅是婴儿动作发展的重大突破,更是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生活空间,他们可以移动自己的身体,而不是固定于某一特定的位置,可以去拿他们想要的物体,去做他们觉得有刺激性、有挑战性的事情。爬行和行走,增加了他们认识事物的机会,他们在探索环境的过程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对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手是幼儿认识物体的重要器官,从3~4个月不经意的接触、摆弄物体,到6~7个月就能比较随意抓握、玩弄各种玩具,9~10个月的婴儿手的动作能比较精细和准确起来,能撕纸,拇指食指能捏小丸。2~3岁时,可搭8~10块积木,用笔歪歪扭扭地画道道,5~6岁才能较好地握笔写字,用筷子夹珠子等。有些心理学家把婴儿的思维称作“动作思维或手的思维”,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手在帮助婴幼儿探索物体性质方面所起的作用,通过手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婴幼儿的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说,手的动作的发展对促进婴幼儿认知、思维能力的发展意义重大。
 
    3.语言的发展
 
    婴幼儿的语言发展是从咿咿呀呀无意识的发音开始的,其后进入到倾听、模仿、交流,他们逐渐对成人的语言能够理解,再到用字、词、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这一过程要经历2~3年的时间。父母都十分关注孩子的语言发展,尽管他们还听不懂成人的语言,成人就不断地与他们说话,教他们各种字、词,给他们讲故事,因此,语言环境对婴幼儿的语言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婴幼儿的语言发展包括准备阶段和形成阶段。最初是以哭叫声表示他们的需要,成人在揣摩的过程中明白了他们发出的语言信号。1个月以后,婴儿开始发出一些a、o、e类似于元音的单音节,5个月左右就会无意识地发出ba、ba、ma、ma等音,成人往往误以为婴儿会叫爸爸、妈妈了,事实上,婴儿发出的音并没有信号意义,仅仅是把元音和辅音拼在一起的发音现象。到了9~10个月,婴儿的学话能力开始萌芽。在前期成人不断与之说话的基础上,婴儿能够把语言和事物联系起来,说明他已经理解了成人的意思,有了词义的概念。当问他“灯在哪里”,他会看天花板上的吊灯;当问他“妈妈在哪里”时,他会转过头去看妈妈,或用手指着妈妈。然而,这时他们还不能主动地说出字、词与成人进行语言交流,在1岁左右,儿童主动地讲出一些能够被人理解的词时,意味着语言准备阶段的结束,标志着语言形成和发展的真正开始。这时,儿童语言能力仍超于表达,如,当妈妈说“宝宝,我们上街去玩”时他会找鞋子,戴帽子,高高兴兴地边做这些准备工作边说“去玩”。1岁半的婴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才基本上开始同步发展。2~3岁婴幼儿的口语的词汇量大大增加,能听懂数百个字词,表达的句子也从双词句(球球掉、开开车、吃吃饭)发展到完整句(爸爸去上班,妈妈要喝牛奶等),4~5岁的儿童已经能和成人的口地交谈了,对复杂的句子能较好地理解和表述,到了6岁,几乎能听懂所有的话,说话流利,语法正确,掌握了本民族的所有基本语言。
 
    三、婴幼儿潜能的开发途径
 
    婴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重要的发展时期,是各方面的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抚养人(往往主要是母亲、祖母、外祖母、保姆)以什么样的教养方式对婴幼儿施以影响,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一出生就对幼儿实施良好的教育和影响,重视婴儿的养育质量,充分地进行潜能开发,将为儿童今后的发展开拓出一片广阔且美妙的前景。
 
    1.结合日常生活的养育、护理,开展教育活动。有人认为,幼小的婴儿只要给以生活上的照料,教育是以后的事情,这样的看法是极为片面的、错误的。3岁前的婴幼儿在身体发育、智力发展、情感形成、社会性建立等方面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不仅可以为其设计专门的教育和训练方案促进其各方面的发展,同样可以通过喂养、换洗、换尿布等生活环节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在这些活动中,抚养人与婴幼儿密切接触,通过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让婴幼儿感到成人对他的关爱,在爱的滋养下,婴幼儿体验到舒适、安全、愉快,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相反,由于护理、喂养、哺育方法不当,使他们产生身体上的不适感,需要得不到满足或产生疾病,增加了婴幼儿的不安全感以及防御、应激的体验,不良刺激的增多,使婴幼儿爱哭,情感脆弱,对周围环境充满敌意等,也是不良性格形成的最初经验和感受。因此,抚养人要精心培育这稚嫩的幼苗,用温柔的语言表达你对他的爱,轻轻抚摸他的小脸,经常对他微笑,使他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安全感,在爱的怀抱里茁壮成长。
 
    2.有意识地为婴幼儿创设探索的环境,激发他们对环境、事物的兴趣。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总是积极、主动地与周围环境中的任何物体相互作用,当周围环境布置得新奇有趣时,便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如墙上贴着色彩鲜艳的图片,挂着一面小镜子,婴幼儿可通过照镜子,观察到镜子里的人有各种各样的表情、姿势,通过镜子认识自己的五官,幼小的婴儿一定感到非常有趣。他们通过看、听、触摸、操作等方式感知事物的特性,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模仿,获得人生虽初宝贵的经验,当成人对孩子的探索性行为给予支持、鼓励时,孩子的兴致就更加高涨。幼小的婴儿就已经喜欢到街上去了,川流不息的车辆、五彩缤纷的灯光、轰轰作响的声浪,构成了一幅动感的精彩画面,孩子目不暇接、惊喜不已。外界的环境对孩子来说太有吸引力了,他们时刻转动着小脑袋感觉、判断、接受着这一切,丰富的环境有利于促进婴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相反,整天让他们长时间地躺在婴儿床上或让他们坐在竹椅里,枯燥、冷漠的环境将严重妨碍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3.尽早创设说话环境,培养阅读习惯。当孩子刚刚出生不久,父母就要经常地对着他(她)喃喃细语,不断重复一些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话语“宝宝洗澡了”“吃饱喝足好好睡觉”,父母边做边说,说做并行,在父母的话语和情境因素(表情、手势等)的影响下,婴幼儿开始对语言产生理解。早期,父母可用“儿语”与婴儿说话、聊天,l岁左右,就要开始用正常的语言与孩子交流,因为,长期让婴幼儿接受儿语的刺激对他们的语言发展是不利的。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可以给婴幼儿看图画书,书中生动的形象和画面能够吸引孩子的兴趣,父母有声有色的描述,有利于帮助孩子理解故事情节,丰富孩子的想像。在父母与孩子看书阅读、一问一答的语言游戏中,为孩子提供了大量新的词汇、新的概念。因此,美国人类智能开发研究所权威人士唐纳德·托曼认为:“从小宝宝的角度出发,学习阅读是越早越好。从小宝宝诞生到6个月这段时间教他最好。”把语言和婴幼儿一日多项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鼓励他多听、多看、多说、多问。重视婴幼儿的语言发展和语言教育,不仅对他一生的语言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对他的思维水平和智力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鼓励婴幼儿活动,加强动作训练是早期潜能开发的重要手段。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活动不仅能增强婴幼儿的身体素质,而且对促进智力的发展也非常重要。在婴儿出生的早期,就可让他学习爬行,爬行使孩子的手臂、腿、腹部、腰部的肌肉得到很好的锻炼,通过反复练习,在手脚协调,掌握身体平衡的状态下才能前进。1岁半以后,孩子就会不停地爬上爬下,到处翻箱倒柜给成人带来很大麻烦,有的家长怕不安全,就限制孩子的活动。活动被限制的孩子,怎么能有好的食欲、好的心情呢?怎么可能不对他的认知能力、智力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作用呢?因此,我们要鼓励孩子学习走、跑、跳,学习打球、骑车、钻洞、走平衡木,活动满足了孩子们身心发展的需要,蹦蹦跳跳是他们快乐的源泉。我们还要经常带孩子到户外去,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尽情玩耍,探索他们感兴趣的一切。因此,户外活动不仅能发展孩子的动作、技能,锻炼孩子的意志,而且有利于他们身心和谐地发展。
 
    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跨区域、跨国界竞争的新世纪,国与国的竞争表现在科技水平的发展程度上,人与人的竞争体现在综合素质上,从小对婴幼儿进行全面的潜能开发,让这些孩子站在高起点的跑道上,无论对提高其竞争力还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都将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