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语言教育

语言活动材料提供的适宜性例谈

发布日期:2007年12月07日
作者:郭咏梅吴丹     来源:幼教园地2007年7、8月
 
    一个活动开始前, 老师们会不停地追问自己:“我要创设怎样的环境? ”“我要在活动中提供哪些材料? ”“这些环境和材料对幼儿的发展到底有什么意义? ”
 
    语言教育研究表明,在活动中,要糅和多种幼儿发展因素,允许多种与幼儿语言及其他方面发展有关的符号系统的参与,从而促进幼儿在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强化作用下,积极地运用语言与人、事、物交往,在生动活泼的操作实践中动脑、动口、动手,成为主动探求的语言创造者。教育在于给幼儿创设学习的情景, 帮助幼儿在与情景中的人、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因此, 给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并让幼儿操作材料, 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在准备材料上下工夫, 通过提供充足的、适宜的材料, 通过有层次性地呈现材料, 不断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 并在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中积极地、愉快地运用语言。本文结合几个活动实例, 就幼儿园语言活动材料提供的适宜性, 谈谈个人粗浅的体会。
 
    一、材料要紧紧围绕目标, 并体现层次性
 
    实例 中班语言活动“神奇的电话号码”。材料准备:幼儿对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和紧急电话号码有初步的了解;紧急电话号码图片及文字; 拨打119电话的录像一段。(注:活动前, 师幼共同收集了很多有关电话号码的资料, 为了与目标紧密联系, 教师只选择了幼儿家里的电话号码和110、120、119三种紧急电话号码。为了“让孩子们学会拨打紧急电话”这一活动重点, 教师又专程录制了一段录像。)
 
    分析 活动前, 教师自己收集或师幼共同收集了许多与活动相关的材料, 但教师应该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哪些是为目标服务的,哪些和目标没有多大关系。教师应该勇于舍弃那些和目标没有太大关系的材料, 使材料能够更好地为目标服务。另外, 材料的呈现应该层层递进, 以突出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应该弄明白, 哪些材料先出示, 哪些材料后出示,为什么。从这个活动中我们看到,孩子们充分利用了已有的资料,围绕目标来进行讨论, 录像的播放让孩子们很清楚地了解到拨打紧急电话应该注意的问题, 轻松地解决了活动的重点。
 
    二、材料应从幼儿的经验和兴趣出发, 激发幼儿表达和交流的愿望
 
    实例 中班语言活动“我爱动画”。材料准备: 若干幻灯片——动画人物( 猜名字), 动画人物的一部分( 猜名字), 动画人物随身携带的一样东西( 猜名字), 动画内容( 猜片名), 动画音乐(猜片名), 无声动画(配音)。分析 动画片是幼儿非常喜爱和熟悉的电视节目, 这样的活动材料能很容易调动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引发他们表达的愿望。同时, 由于每位幼儿具有的动画片经验不尽相同, 老师分别从动画人物、动画内容和动画音乐等方面来提供材料, 并考虑到了部分与整体、人物与工具的关系等。这样的材料将使幼儿的思维更活跃、表达和交流更充分, 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经验。因此, 我们看到,当教师逐一为幼儿提供幻灯片时, 孩子们都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等待下一个将要出示的动画材料是什么, 他们兴奋地讨论着、交流着。这些动画人物( 包括整体和部分)、随身携带的东西、动画音乐等都是幼儿熟悉的, 对于熟悉的东西, 幼儿就会有话可说; 对于感兴趣的东西,幼儿才会愿意表达、乐于表达。
 
    因此,不管是文学活动、谈话活动还是其他的语言活动, 教师在给幼儿提供材料时, 应考虑幼儿的经验, 即孩子知道什么熟悉什么; 同时还应考虑幼儿的兴趣,即幼儿喜欢什么关注什么。
 
    三、材料应该有挑战性, 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
 
    实例 中班故事表演“三只蝴蝶”。讲完故事《三只蝴蝶》后, 我给幼儿提供了红蝴蝶、黄蝴蝶、白蝴蝶以及红花、黄花、白花的头饰, 让孩子们选择角色表演, 可我发现孩子们表演的积极性并不高, 这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第二天, 我给孩子们准备了许多画有红蝴蝶、黄蝴蝶、白蝴蝶以及红花、黄花、白花的硬纸板, 还有竹片、回形针、双面胶、糨糊以及几只装有沙子的脸盆, 让幼儿分组表演。活动开始了, 莎莎小朋友第一个走过去, 接着, 又有几个幼儿围了过去, 拿起桌上的东西议论起来: “这是什么? 没有带子,不是头饰呀! ”“这竹片要它干什么? ”琳琳小朋友歪着头想了想说:“我们把硬纸板粘在竹片上, 可以拿在手里玩呀! ”其他小朋友也纷纷赞成。于是他们动手操作起来, 有的用糨糊, 有的用双面胶, 有的用回形针, 最后他们发现用回形针最方便、最牢固。一会儿, 红蝴蝶、黄蝴蝶、白蝴蝶, 红花、黄花、白花一下子“飞”到了竹片上, 小朋友把它举在手里蹦来蹦去, 开始边讲故事边玩。这时岭岭小朋友又发现了桌子上的大脸盆, 端详了一会儿就兴奋地叫起来: “对了,我们可以把三朵花种在里面, 把三只蝴蝶拿在手里, 这样我可以一个人来表演了。”她马上把红花、黄花、白花插在了沙子里, 一边有声有色地讲起了故事, 蝴蝶在她的手里翩翩起舞, 一会儿飞到这里, 一会儿飞到那里。
 
    分析 这个例子给我们的启示是: 我们给幼儿提供材料时, 应该想一想——我这样做能促进幼儿发展吗? 符合幼儿的需要吗? 以故事表演为例, 一直以来, 教师认为最方便、最实用的材料提供就是准备一些头饰。但是, 简单的、千篇一律的头饰并不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内在需要, 他们对那些新鲜的、能动手操作的、能打扮自己的材料更感兴趣。因此, 在以上的活动中, 孩子们在第一次表演时并不积极主动, 而在第二次表演中很投入也很快乐。即使对小班而言, 在表演《三只蝴蝶》这个故事时, 给幼儿提供一些红色、黄色、白色的皱纹纸, 让幼儿将皱纹纸系在脖子上、头上、手上或者腰上来打扮自己, 要比单纯地戴头饰更有挑战性, 更能满足幼儿动手操作和发展的需要。
 
    四、材料应是便于幼儿操作并能充分利用的
 
    实例 小班儿歌《不要吵醒小蜗牛》。材料准备: 每个幼儿手上套一个做成小蜗牛模样的小塑料碗。活动过程:首先, 幼儿带着小蜗牛听音乐进入教室, 看一看、玩一玩、说一说自己的小蜗牛(注: 在这个环节中幼儿操作了材料)。其次, 玩哄小蜗牛睡觉的模拟游戏,即幼儿模仿大人哄小孩睡觉的情景哄小蜗牛睡觉, 要求幼儿说话、动作尽量安静、甜美, 可以边唱《摇篮曲》边哄蜗牛入睡(注: 在这个环节中幼儿操作了材料)。再次, 引导幼儿学习儿歌《不要吵醒小蜗牛》——播放雷声的录音, 引出活动名称; 通过示范朗诵、提问,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儿歌内容;学习用比较清楚的声音请求雷公公不要吵醒小蜗牛( 注: 在这个环节中幼儿操作了材料); 通过小蜗牛睡醒了来到花园里、草地上玩耍等情景游戏, 继续练习用轻柔的声音朗诵儿歌( 注: 在这个环节中, 幼儿操作了材料)。最后, 以送小蜗牛入睡, 即师幼一起边唱《摇篮曲》边轻轻地将小蜗牛送到小床上结束( 注: 在这个环节中幼儿操作了材料)。
 
    分析 教师在准备材料的时候应该考虑: 这些材料有没有可操作性, 幼儿在操作这些材料时是不是很方便, 能激发他们的表达还是会妨碍他们的表达, 能在活动中持续地利用吗? 在一些语言活动中, 我们经常发现, 教师在布置环境和准备材料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比如, 讲一个童话故事时将教室布置成宫殿的模样并提供一些道具, 可是, 在活动中孩子们并没有机会去操作这些材料,这些材料仅仅成为了一种摆设。在这个活动中, 戴在手指上的塑料小蜗牛是便于操作的, 而且, 在活动的各个环节, 教师始终让幼儿操作着手上的塑料小蜗牛, 这样, 幼儿觉得好玩、有趣, 活动中始终保持着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
 
    教师一定要注意观察并善于观察, 从幼儿的反应中敏锐地捕捉幼儿的兴趣, 了解孩子内在发展的需要, 及时创设适宜的环境条件, 提供适合孩子的材料, 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 为孩子展现自我提供宽松自由的空间, 给予孩子自我发展的机会, 让孩子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 促进孩子最大限度地发展。
 
作者单位:
郭咏梅:长沙师范专科学校教育系
吴丹:东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