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研究会工作 > 研究会会刊

2006年第10期,总第142期

发布日期:2007年12月03日
    来源:学前教育研究编辑部
 
儿童发展与教育
 
 
作者
 
 
4~6岁儿童书面数符号表征和理解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
The Case Analysis of Four to Six-year Old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Development of Written Numbers
 
 
周欣
黄瑾
王烨芳
王洛丹
王滨
赵振国
Zhou Xin
Huang Jin
Wang Yefang
Wang Luodan
Wang Bin
Zhao Zhengguo
 
5
 
    [摘 要]通过测查、观察、问卷与访谈的方法对8名个案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的发展进行中、大班两年的跟踪研究表明:个案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在两年中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但表现出较大的个别差异。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在两年中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中班上学期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得分高的儿童在大班末时得分仍然偏高。儿童的基数概念、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以及书面加减运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高得分组与低得分组的儿童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如在学习兴趣、注意力、自控力与坚持性方面高得分组有明显的优势。高得分组与低得分组的儿童的家庭教育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儿童;书面数符号;能力;分组;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在儿童语言文字读写能力的发展方面已有了相当的研究和了解,但在儿童如何学习数字符号及如何理解数符号系统的功能和结构方面知道的并不多。数学符号的学习对儿童数学能力发展的重要性也许不亚于早期的书和文字环境对儿童早期读写能力发展的重要性。数符号运用对个体思维和认知发展有重要影响。首先,它是儿童从具体数学思维向抽象数学思维转化的标志。当儿童能阅读和理解数的符号时,这种把数从具体事物参照体系中独立出来的过程就趋于完善。其次,它提供了一种儿童和成人共享的认知模式,为儿童和成人的数交流提供了基础。当儿童开始运用这些符号,它们很快成为儿童数学思维的一部分,并为儿童进一步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宽泛的可能和前提。
 
 
亲子关系研究新进展:自组织研究
Progress in the Self-Organizations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
 
 
扶跃辉
李燕
Fu Yuehui
Li Yan
 
11
 
    [摘 要]关于亲子关系的研究是发展心理学中最活跃的研究和理论构建领域之一。社会化理论认为亲子关系已经从单向的、主效应模式,双向的、相互影响的模式朝着更复杂的、循环的互动模式和关系发展。自组织是动力系统的主要特性,许多发展学家已经运用自组织的观点进行亲子关系的研究。
    [关键词]动力系统;自组织;亲子关系;状态空间
 
    一、引言
    动力系统方法(dynamic system,DS)在最近几十年中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和争论。动力系统方法假设发展的心理具有复杂系统的特殊性质:系统成分之间的非线性互动,对外界影响存在敏感性和不敏感性的阶段以及稳定状态之间的迅速转变。根据动力系统的观点,在组织和环境元素的反复互动中出现了更高水平的、形式新颖的、规律性的突现,这种有规律的过程限制了成长的路径,这个过程被称为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发展的心理也是自组织系统,系统成分的同时结合形成了发展规律。至今,自组织的方法已经被用于研究动作、认知和沟通的发展。在发展心理学中,关于亲子关系的研究是最活跃的研究和理论构建领域之一。社会化理论认为亲子关系历经单向的、主效应模式,双向的、相互影响的模式以及更复杂的、循环的互动模式。一些理论家把亲子关系看成自组织的动力系统。自组织框架有助于解释循环、突现的关系模式等过程,并且提供理解亲子系统发展中的变化和稳定的原则。
 
 
浅谈电视广告霸权对幼儿的不良影响
On the Effects of TV Ads Hegemony on Infants
 
 
赵海燕
Zhao Haiyan
 
14
 
    [摘 要]电视广告除了向幼儿播放精制的有限的信息外,无论幼儿是否需要,始终把内容强加给幼儿的视觉、听觉。它们从一开始就带有强权性质,把“你就应该如此”的理念灌输给幼儿,逐步成为一种霸权,“操纵”和“控制”幼儿;它们不但行使着其指导幼儿观念的权力,而且对幼儿个性文化进行着扼杀,可是我们大部分成人对此却无可奈何,任由电视广告横行霸道。对此,我们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霸权;电视广告霸权;幼儿
    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在幼儿家庭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现。据张燕对北京市城市幼儿的调查,城市幼儿每天看电视的大约有74.5%,而幼儿在园的时间大多为10个小时左右,因此每日在家的时间就变得非常有限,可是大多数的幼儿每天却至少要看2~3小时的电视,看电视时间的偏长必然会影响到儿童的其他活动。
  幼儿的注意力时间一般较短。电视广告的时间多为5~30秒之间,篇幅短、富于变化,其中每一栏(档)广告内容丰富多彩、色彩鲜艳,总能使幼儿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因而电视广告这种形式也就轻易地被幼儿所接受了。而与面对面的交流不同,电视广告的传播主要是单向式的。这种单向式的传播,加上电视广告管理,形成了电视广告的传播控制,其目的是让人们认同或意识到某些形态和观念,也可以说,这种传播对大众隐含着主宰和被主宰的权力关系、规训与被规训的关系。因此,无论是成人还是幼儿就不得不与电视上出现的另一种形式的霸权——电视广告霸权生活在一起了。
 
 
影响儿童音乐能力形成的因素研究综述
Research o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musical ability
 
 
章淑慧
Zhang Shuhui
 
17
 
    [摘 要]我们每个人开始唱歌或说话的早晚及以后的发展速度都不尽相同,它主要取决于与孩子最亲近的人跟孩子说话和唱歌的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的音乐环境是影响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种影响在各种子能力上存在差异:那种较多的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能力,家庭音乐环境的作用较小;那种较多的受后天影响的能力,家庭音乐环境的作用较大。
    [关键词]音乐能力;儿童;家庭;环境
 
    一、婴儿早期对声音的反应
    当婴儿降临人世时,已准备对各种声音刺激作出反应。婴儿在很早就知道自己的哭声会引起他周围环境的反应。研究者认为,这些早期的声音,是在母亲和婴儿间建立“亲密默契”关系的基础,另外,母亲为婴儿唱歌及将婴儿自己的声音返回给婴儿听也有重要意义。当一个月大小的婴儿听到母亲给他放以前录下来的自己的声音时,会安静下来并加以注意,以后他会很快与母亲对话。在曼纳斯部落①中,专门设有保育员来应和婴儿的第一次哭声,所以婴儿不会在哭出声后再停下来看看周围有什么反应。以后这发展为用唱得更响的催眠曲来使哭的婴儿入睡。婴儿觉得,有声响比安静使他更舒服些。临床观察发现,母婴间的这种“亲密默契”以后可能形成孩子热爱音乐的基础。音乐能力可能起源于生物学上对声音的超敏感性。由于婴儿要在存在各种各样声音刺激的环境中生存下去,他就必须利用自己的这种超敏感性有选择地去注意各种声音,以后就形成了所需的声学辨别分析能力。母亲与其婴儿之间的沟通形式在每一个婴儿身上是不同的。它是相互的,取决于婴儿的反应(可能取决于婴儿的先天素质)。当声学渠道是婴儿向母亲传递信息(又通过母亲传向世界)的最高形式时,孩子就有发展音乐能力的倾向。这种孩子对非文字性的语言暗示——声调、节奏、语言速度等特别敏感。这种暗示在实践中有更大表现力,譬如可以在友好的祝词中(声调、节奏、速度)听出敌意的声音,但是否具有音乐天赋的人对这一类暗示更为敏感尚未得到证实。
 
 
幼儿感恩教育初探
 
 
吴新梅
 
20
 
    为了解幼儿在“感恩”情感方面的情况,笔者曾对自己所教的大、中、小三个年龄班的家长做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现在的孩子普遍不懂得体谅父母辛苦的占76%;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事,比如说,爷爷、奶奶或父母生病了,不懂得要主动去表示关心的占68%;受到别人的帮助或关心,却不懂得要主动地向别人表示感激或感谢的占58%。这一结果说明现在的幼儿只懂得受恩而不懂得施恩。究其原因,就家长而言,在对孩子的培养上,不少家长只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忽视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现在的小孩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全家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想得到孩子的回报,久而久之,很多孩子认为从家长那里得到东西是理所当然的,自然不会想着去关心别人、感激他人;就幼儿教师来说,在幼儿园课程里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内容很少,再加上幼儿教师本身也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意识,因此也就自然而然地较少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然而,让幼儿学会感恩对其一生的发展很重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爱心和同情心。幼儿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可见,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势在必然。
 
 
事业发展与管理
 
 
知识管理:幼儿园管理的新视角
Knowledge Management:the New Angle of Kindergarten Management
 
 
刘丽
陈继敏
Liu LI
Chen Jimin
 
21
 
    [摘 要]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知识管理的实质是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知识管理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知识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两个方面。把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幼儿园的管理,应注意以下几点:把幼儿园建成学习型组织;注重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学习;积极建构知识共享机制;重视知识创新并有意识地应用创新知识。
    [关键词]知识管理;幼儿园管理;知识共享;隐性知识
    本文拟首先介绍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然后对如何以知识管理改进幼儿园管理的思考加以梳理,以求教于幼教同行。
    一、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知识管理的实质是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
    关于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简称KM)的基本内涵,研究者曾给予了不同的定义。尽管如此,学者们一致认为,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并以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为手段来达到提高组织竞争力的目的。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是,设计、构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组织形式,挖掘固有知识、引导知识创新,实现知识共享,并通过对共享的知识进行有效利用,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知识管理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
    显性知识是已经以书面文字或图表、数学公式等表述出来的知识。(M.Polanyi,1958)而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而尚未被表述出来的知识,即隐含经验类知识。
 
 
试论幼儿入园合同及其缔约
On the Problem of Concluding an Education Contract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Children
 
 
刘智成
Liu Zhicheng
 
25
 
    [摘 要]幼儿入园合同属于教育合同的一种,它涉及幼儿园、幼儿和幼儿监护人三方,在实践中通常由幼儿监护人参与缔约,但是幼儿入园合同的当事人只能是幼儿园和幼儿双方,监护人只是代理人;幼儿入园合同的缔约过程要经过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一般来说,幼儿园的招生信息和幼儿的报名属于要约邀请,而幼儿园同意幼儿入学的通知才是要约,幼儿入园报到标志合同成立,只有当幼儿园为幼儿办理学籍注册之后合同才正式生效;此外,在缔约过程中,应警惕“霸王条款”。
    [关键词]幼儿入园合同;当事人;要约;承诺;“霸王条款”
    一、幼儿入园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由于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因此与此相对应,教育合同也可以划分为广义的教育合同和狭义的教育合同。有学者从狭义的教育出发,认为教育合同就是“教育机构与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达成的,一方实施教育教学行为,另一方亲自或派员接受教育的协议。”[1]幼儿入园合同从性质上说属于狭义的教育合同,参照此概念,我们可以试对幼儿入园合同作以下界定:所谓幼儿入园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幼儿园与幼儿之间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签定的,约定幼儿园向幼儿提供教育服务,幼儿向幼儿园支付一定教育成本的民事协议。
    幼儿入园合同作为教育合同的一种,除具有民事合同的一般特征外,同时还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加强人文关怀 凝聚团队精神
 
 
宁征
 
28
 
    在幼儿园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园长们经常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结合本园实际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建园本文化,提升团队精神
    我园领导班子成员和教师们,多年来立足于园本课程的研究,立足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实践研究,形成了“在爱的世界里我们共同成长”,“让孩子快乐每一天”,“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他人、自我发展”,“走进儿童、启迪儿童、解读儿童”,“尊重、民主、宽容、开放”,“管理是服务、管理是支持、管理是挑战”等核心文化理念。这些理念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园长与教职工间、教师与教师间、教师与幼儿间、幼儿园与家长间的交往中。由于我们在不断地用这些理念引导、统领大家的行为,净化大家的心灵,久而久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好园风树立起来了。一位男性大学生在我园工作一年,当要去考研离开幼儿园时他动情地对我说:“谢谢园长!我在大学四年学到的知识还没有幼儿园一年给我的多……”每年来我园见习、实习的师生都无不感叹:青岛市实验幼儿园的氛围就是不一样,当你置身于其中,你总会被深深地打动。
  我园的《园本文化》手册汇集了每一名教职工对教育的承诺。“只有那些毫不吝啬并献出自己爱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这是一位教师的誓言。“如果每一位教职工都树立主人翁意识,通力合作,共同编制一张爱的网,覆盖于幼儿园的角角落落,那么生活在其中的孩子将会多么幸福、快乐”——这是一位园保健医师的誓言……我们把教职工的誓言连同照片制成精美的镜框悬挂在走廊的每一个角落,让它们散发出文化的气息,吸引着走进幼儿园的每一个人。这种园本文化的营造,提升了我园全体教职工奋发向上的精神。
 
 
游戏与玩具
 
 
探寻儿童游戏意义的新视野
On the Probe into the New Vision of Children Games’ Significance
 
 
王小英
Wang Xiaoying
 
29
 
    [摘 要]要全面、深入地阐释儿童游戏的意义,就必须突破以往在儿童教育界和心理学界以孤立的、封闭的方式来认识儿童游戏意义的做法,通过联系背景和综观全体的方式,从生物学、心理学、文化学乃至哲学等不同的层面来系统地认识与理解儿童游戏的意义。
    [关键词]儿童;游戏意义;新视野
 
    游戏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活动,特别是对于年龄幼小的学前儿童来说,游戏更是有其特殊的意义。如果把生活视为一个活动系统,那么,在学前期,游戏在活动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主导活动是指“最适合”儿童发展水平,并最能满足儿童需要的活动,是推动儿童实现最佳发展的活动。
  游戏之所以最适宜儿童发展,是因为游戏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需要,而且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还会使儿童产生新的需要,生成新的心理机能。游戏构成了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最佳状态。游戏统整了儿童的各种活动。只要是儿童自主选择的活动,儿童总是以一种游戏的态度去对待它,就连吃饭、睡眠也都富有游戏的韵味。
打闹游戏的教育价值及其指导
 
 
打闹游戏的教育价值及其指导
 
 
张杰
 
32
 
    [摘 要]打闹游戏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儿童游戏形式,但却一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它不同于儿童之间所发生的攻击性行为,并具有促进儿童各方面发展的教育价值。对于儿童的打闹游戏,教师宜充当诊断者、指导者、旁观者与调停者的角色。
    [关键词]打闹游戏;教育价值;指导
    打闹游戏一词的英文写法为“rough-and-tumble play”。从字面上看,“rough-and-tumble”是混战、打闹的意思,“play”则是游戏的意思,所以“打闹游戏”实际上是一种以游戏形式表现出来的儿童的混战和打闹的活动。它并不是真正的打架,而是儿童游戏的一个类别,指儿童之间彼此打击、推搡、追逐、突袭和互相捶打的行为。[1]有研究者认为打闹游戏是社会游戏的一个维度,因为在打闹游戏中儿童与同伴之间进行了社会性互动;[2]也有研究者认为,幼儿在打闹游戏中的互相攻击是假装动作,并非真正的打架行为,因此将其归为假装游戏。[3][4]
  游戏是一种比较容易辨认的活动,儿童和成人都可以毫不费力地将游戏与其他活动区分开来,但打闹游戏看起来却模棱两可。尽管许多关于人类或幼小动物的实验资料表明,打闹游戏与攻击存在差异,但成人在区分打闹游戏与攻击行为的问题上还是存在一些困惑。其实,若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打闹游戏是儿童的一种独特活动方式,我们可以明确地将其与攻击区分开来。
 
 
在园幼儿家长玩具观调查研究
 
 
陈素萍
 
34
 
    [摘 要]家长的玩具观有益在园幼儿顺利升入小学,实现幼小衔接,但其认识上的个体差异明显;家长普遍重视玩具“开发智力”的价值,表明“学习”仍被认为是首要的;家长对玩具寄予过多期望,却较少关照儿童生活质量的提高,又可能给儿童玩玩具平添压力。
    [关键词]在园幼儿家长;玩具观 开发智力;
 
  “游戏是儿童的工作,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要关注儿童的成长,必须关注儿童的游戏;要关注儿童的游戏,必须重视儿童使用的玩具”。[1]这些言论共同昭示着成人世界对玩具价值的倚重。诚然,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嬉戏的幼儿,然而面对不堪学习重负的儿童,我们不断地生出这样的担心:入学后的孩子能否继续以玩具为伴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笔者以安徽省芜湖市在园幼儿的家长为对象进行了访谈研究。在接受访谈的123位家长中,有117位家长表示在孩子升入小学以后继续为孩子准备玩具,占95.1%。这其中,除5位家长外,其余112位均给出了明确的理由。这构成了笔者研究家长玩具观的重要依据。
  由于本研究采用的是随机的开放式访谈,所以家长给我们的答案详略不一,答案的层次也有较大差异。为便于分析,在详细整理的基础上,采用关键词检索的方式,按家长人数逐一分解出典型的表述并进行归类,结果如表一所示。表中将家长的回答大致分解为3个总目、7个细目。每个细目的涵盖范围由随后的“关键词示例”作出示范。
 
 
课程与教学
 
 
倾听遍数对幼儿新歌学习效率的影响研究
 
 
曹玉霞
孙道群
王燕
汪丽婷
 
36
 
    [摘 要]在幼儿学唱歌曲之前让他们倾听多少遍才能更有效地帮助他们学好、唱准呢?实验证明,倾听6遍与倾听7遍成绩较突出,尤其是倾听7遍,然而倾听8遍则平均成绩下降,低于倾听6遍的,却高于倾听5遍的。
    [关键词]倾听;学习效率;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约翰·费尔拉班德教授曾做过研究表明,中等难度的歌曲,幼儿在倾听五遍以后才能形成比较清晰的听觉表象,在紧接下来的学唱中,能够用这些准确、清晰的听觉表象来监控自己的发音器官唱出正确的旋律,学唱的效果比较好。但日常观察到的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中,我发现许多教师在给幼儿范唱一至两遍以后就开始让幼儿学唱了。那么到底在幼儿学唱歌曲之前让他们倾听多少遍才能更有效地帮助他们学好、唱准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了这项验证性的实验研究,试图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于2005年10月12日至14日进行。研究对象均来自安徽省一所省级示范园,在大、中、小三个年龄段中共选择幼儿259名。实际抽样过程是以班级为单位,取样后将幼儿随机分为三组,原则上要求每组的幼儿人数在15人左右,而实际人数保持在12-16人之间。教学活动在上午进行,下午带幼儿复习一遍以后开始单个测试,由于各种原因,实验对象部分流失,最后实际参加实验的人数为218。
 
 
努力推进课程改革 积极贯彻《纲要》精神
Implementing the Outline,Promoting Curriculum Reforms
 
 
李志宇
Li Zhiyu
 
38
 
    [摘 要]“十五”期间,山西省在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以进行幼儿园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针对长期以来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儿园课程随意化等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初步建构了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与评价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对提升全省幼儿教育水平、推进幼教改革的进行,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纲要》;幼儿园课程改革;课程体系
 
  2001年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发后,山西省幼儿教育中心组织省内幼教界各层面的专业工作者,在北京师大、华东师大、南京师大等单位有关专家的指导下,以“十五”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山西省幼儿园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依托,开展了贯彻落实《纲要》的一系列改革活动。
  一、改革背景与研究思路
  我省通过“八五”和“九五”“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在学习和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增强了幼儿园及教师组织教育活动的目标意识和自主研究意识,很多幼儿园纷纷引进各种课程模式,但由于缺乏正确指导和深入理解,仍然停留在形式模仿上,课程模式本土化滞后;同时,受利益驱动,一些幼儿园“盲目跟风”“急功近利”,例如:大量的早期识字、双语教学、珠心算、艺术特长及名目繁多的各种特色教育等充斥在幼儿教育课程中。
 
 
主题活动背景下的小组探索性阅读浅探
 
 
王洁
 
41
 
    [摘 要]小组探索性阅读注重幼儿在主动积极建构阅读经验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具有个人特点的阅读方式;注重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独立自主地去获取阅读经验。
    [关键词]主题活动;小组;探索性阅读
  
  上海实施二期课改以来,“主题活动”已成为教师进行课程教学、幼儿自主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小组探索性阅读就是教师在主题活动的背景下,为幼儿提供运用阅读经验的机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选择阅读内容,自行阅读的一种阅读活动组织形式。小组探索性阅读注重幼儿在主动积极建构阅读经验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具有个人特点的阅读方式;注重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独立自主地去获取阅读经验,教师通过创设激发幼儿阅读欲望的支持性环境和发展性环境,促使幼儿阅读行为生成。
  一、小组探索性阅读的过程
    主题背景下的小组探索性阅读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选图书形成阅读小组
  教师依据经验和对幼儿的了解,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如童话故事类、百科知识类、儿歌古诗类等)并适时观察调整材料。同时,观察、了解此阶段幼儿情况,提供适时帮助。
 
 
自主 合作 探究——主题活动中幼儿学习方式的构建
 
 
林茹兰
 
43
 
    作为省级课改试点园,一年多来,我们反复学习和理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努力将课改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立足于开展主题活动,让幼儿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获得有益经验。
  一、改被动为主动,促进自主学习
  (一)拓展幼儿自主学习时空
  我们根据主题探究的需要,开发和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拓展幼儿学习时空,如大班主题活动“娃娃表演团”,幼儿的调查访问深入到了居委会、人民会场、社区文化场所等,了解有关宣传、演出等方面的知识,并动手制作门票、宣传单、海报、舞台等,为他们自主学习拓展了时空。
  (二)让幼儿在参与环境创设中自主学习
  课改中,我们打破传统的由教师包办一切的模式,把属于孩子的发展空间还给他们:师幼一起收集材料、信息等,让幼儿参与到主题环境创设中,并不断创造性地与材料、环境互动。如主题活动“有趣的瓶子”,教师提供了许多不同的瓶子,引导幼儿认识后,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布置,开设不同的展区,布置出不同瓶子的“家”,并在“家”中自主选择“工作”,开展各种各样的瓶子活动:瓶盖找家、瓶子印模、压吹瓶子、叠瓶子、让瓶子“唱歌”,等等。
  (三)给予分享内容的选择权,激发幼儿自主学习
 
 
教师发展与教师教育
 
 
从专题到现场:相互衔接与呼应的培训方式
On the Training Ways Combining the Special Topic with Research on the Spot
 
 
刘占兰
Liu Zhanlan
 
44
 
    [摘 要]在职培训与教研方式直接影响着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专题培训与现场研修相互衔接与呼应的在职培训方式,是在吸纳近20多年来有影响的培训方式的成功经验并弥补其局限性的基础上,经过几年的反复实践形成。在专题培训中,教师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获得对新理念和新策略的真正理解和感悟;再进入教育现场进行实际运用和创造性的使用,并伴随着现场研修;实践中的问题又将成为专题培训的内容。这是一个循环延续、不断螺旋上升的研训一体化的培训过程,一种理念与行为不断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在职培训;专题培训;现场研修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是提升实践智慧。如何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这仍然是一个困难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目前幼教的现状来看,虽然新《纲要》的颁布带动了幼儿教育价值观、幼儿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与作用的重大变化,要求教师成为专业化的教师,然而,职前和职后教育体系却没有及时调整其培训课程和教学方式,职前和职后教育明显落后于幼儿教育实践的要求。相关的系统研究也几乎没有。为此,我们在2001~2005年间,对在职幼儿教师的培训和教研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在研究之初,我们回顾、分析和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比较有影响的教师在职培训方式,如微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行动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参与式培训、校本教研等,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启发。我们发现,这些培训和教研方式具有以下被公认了的成功特点:一是以实践为基点。培训的内容来源于实践,培训的结果能用于实践,并改善实践。二是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在培训中教师的行动和思维要能够全面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经验。三是合作学习。依靠群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同构新经验。但它们又都有其各自的局限性,或忽视教育教学的真实情景,与实际有距离;或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学习效果和深度难以保证。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我们认为,新的培训方式还应具备以下新特点:第一,对培训者进行有效的专业引领。培训者要巧妙设计、提出关键问题,及时反馈和概括提升。第二,要富有实效性。培训的效果不仅能够改善教
 
 
关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刻不容缓——广东省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Survey of Mental Health States of Kindergareners in Guangdong Province
 
 
史滋福
陈小异
张庆林
Shi Zifu
Chen Xiaoyi
Zhang Qinglin
 
48
 
    [摘 要]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反映个体工作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的问卷对广东省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4.4%的教师有明显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躯体化、焦虑、强迫和抑郁症状等方面。
    [关键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
    健康的身心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幼儿健康的心理与幼儿教师健康的心理状态密不可分。目前的幼儿教师以女性居多,她们同时扮演着母亲、妻子、女儿和幼儿园教师等各种社会角色,不仅承担着非常复杂而繁重的家庭职责,而且还承担着夯实儿童发展所需基础的重要职责,所有这些都要求她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更需要她们付出极大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加之女性特有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使得幼儿园教师较其他教师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研究表明,大多数幼儿教师认为工作太琐碎,身体疲惫,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职业厌恶感,容易产生多种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广东省处于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能更高,这既给幼儿教师自身的发展带来好的机遇,同时也可能会给幼儿教师造成更大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压力,可能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来了解该地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提供一定参考。
 
 
幼儿园与教师的“心理契约”
 
 
罗 红
 
51
 
    [摘 要]建立“心理契约”的意义在于是实现人力资源的自主能动开发,避免幼儿园与教师个人之间由于拥有的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工作效率的缺失。有意识共建幼儿园与教师之间的“心理契约”,是幼儿园减少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效率,开发人力资源潜力,实现幼儿园不断创新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心理契约;生涯规划;幼儿园文化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及对幼儿园管理工作的意义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教授提出的一个名词。其意思用在幼儿园管理中可以描述为这样一种状态:幼儿园的成长与幼儿园教师发展的满足条件,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而且,因为是动态的,也不可能加以载明,但幼儿园与教师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一样加以规范。即幼儿园能清楚每个教师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一位教师也为幼儿园的发展做出全力奉献,因为她们相信幼儿园能实现她们的期望与理想。
    随着现代幼儿园的发展,在各种规章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却往往又会带来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僵化的管理体制、一定的官僚气息,幼儿园逐步忽略与无视教师的心理需求,幼儿园教师部分或完全丧失工作热情与激情,漠不关心幼儿园的生存与发展,幼儿园的凝聚力不断降低,从而导致幼儿园管理费用急剧增长,效率低下,幼儿园的中长期的规划流于形式或彻底失败。
    而“心理契约”的无形规约,却能够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并能够使幼儿园与教师之间在动态的条件下保持良好关系,教师能把自己视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将个体的发展充分整合到幼儿园的发展与规划之中,从而创造出永远充满活力的幼儿园组织。共建“心理契约”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实现人力资源的自主能动开发,避免幼儿园与教师个人之间由于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工作效率的缺失。有意识共建幼儿园与教师之间的“心理契约”,是幼儿园减少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效率,开发人力资源潜力,实现幼儿园不断创新的重要保证。
 
 
浅谈园长在促进教师反思中的作用
 
 
王静
 
53
 
    [摘 要]教师反思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幼教质量。幼儿教师应该反思;幼儿教师反思难:自身反思能力欠缺,工作压力大,缺乏具体指导。园长要为教师反思提供服务:培养学习意识,搭建教师间反思互动的平台,帮助教师学会反思,为教师降压减负。
    [关键词]幼儿教师;反思;园长;措施
 
    近几年来,随着幼儿师范学校的扩招,幼师学生的起点低,且所学内容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有一定距离,其理论水平及专业技能皆有下降的趋势,这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综合素质,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领悟能力及反思能力将成为教师专业化提高的路障。因此,教师们理论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将成为幼儿园管理者面临的实际问题。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大,无时间和精力反思——保育、教育并重的双重性决定了其繁琐复杂的工作特点,常常是没有精力进行反思,大部分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因此,管理者如何为教师降压减负,调动工作积极性,成为提高教师反思实效至关重要的因素。如何指导教师反思性教学,组织教师在活动中反省行为,帮助教师学会反思,已成为园所管理者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义不容辞的责任。
    幼教改革与发展,要靠先进科学的教育观念的引导。因此,作为管理者只有更新教育观念,张扬“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保持先进的思想和超前的教育意识,不断反思管理行为,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反思教学的积极主动性,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和学习。园长应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历史与比较
 
 
中美两国幼儿教师课程观研究
Chinese and American Preshool Teachers’ Curriculum Beliefs:Teacher questionnaires
 
 
王坚红
毛曙阳
James Elicker
Mary McMullen
Wang Jianhong
Mao Shuyang
 
55
 
    [摘 要]本研究通过对296名中国教师和146名美国教师的问卷调查及两国各10名教师的深度访谈,以分析、比较中美两国教师在幼儿教育课程观念方面的异同。问卷资料的因素分析揭示,两国教师对问卷项目的反应在结构上表现出三个相似的主因素,然而区辨分析又表明,针对具体项目的重要程度,两国教师的认可水平又表现出相当的差异。总体而言,美国教师更强调个体儿童的自主自发性活动,而中国教师则更多地关注教师指导下的具体技能的学习。中国教师自我报告的课程观和实际教育活动存在中度相关,其受教育程度、专业训练水平、所处地理区域、班级幼儿人数,均与课程观显著相关。美国教师则只有一般性受教育程度与其课程观显著关联。本研究结果对全面了解当前幼儿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师资培训工作提供了借鉴与启发。
    [关键词]幼儿教师;课程观;研究
 
    本文所讨论的幼儿教师课程观,是指教师关于幼儿教育课程的原则性指导思想或教育信念,它体现教师对幼儿的发展与学习过程和特点的理解,对教师的日常教育行为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有研究证实,在选择教育内容、备课、实施教育计划和评估教育效果等教育教学各环节中,教师的课程观都可能发挥潜在而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