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托班教育

城市幼儿园托班教育调查报告——以泉州市为例

发布日期:2007年10月21日
作者:王颖蕙     来源: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 我国城市儿童接受教育主要在托儿所和幼儿园两类机构。一般来说,0~3 岁儿童进入托儿所接受保育,归卫生部门管理;3~6 岁进入幼儿园接受保育和教育,归教育部门管理。这种管理不一致,既造成学前教育缺乏连续性、完整性,又使 0~3 岁婴儿一直处于保教分离状态。长期以来,0~3 岁婴儿的合理保教研究相当薄弱。但近几年来,在我国幼儿教育比较发达的上海、南京等地区,陆续进行 “托幼一体化”的相关研究和建设,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997 年,上海市在《上海托幼三年 ( 95~97 年) 工作的回顾与总结》中提出:“托幼机构逐步显现一体化的倾向,把 0~6 岁学前教育视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将成为现实。”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城市幼教事业获得了长足进展, 社会对优质托幼保教的需求逐年增加,不少幼儿园开始尝试招收 0~3 岁婴儿入园接受机构教育。但这些往往是幼儿园自发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因而存在着种种不规范的问题。为了解我国城市目前 “托幼一体化”的建设情况,特别是了解“托幼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特进行此项调查研究。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采用随机整体抽样法,抽取福建省泉州市32 所办托班的幼儿园作为本调查的研究对象,发放问卷 32 份,收回 30 份,收回率为 93%,其中有效问卷 30 份。此外,为获得真实的一手资料,本研究还采用个别访谈和实地考察等方法。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园领导对开办托班及其发展前景的认识和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30 所幼儿园虽然都办托班,但其办班目的有所不同。依所得数据的大小排列,认为主要目的在于:为家长服务的占 90%,扩大生源的占 66%,创收占 59.7%, 创立自己的办园特色的仅占 3.3%。可见,选项“为家长服务”所占比例最高,“扩大生源和创收”紧随其后。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笔者认为: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 广大幼教工作者和创业者能坚持一份清醒的头脑, 把托幼工作当成是一项福利事业、公益事业来办, 并全身心投入到为家长、为社会解除后顾之忧当中,去追求人生价值, 其精神值得赞扬。 “扩大生源和创收”紧随其后, 则验证了教育的基本原理: 经济发展是现代学前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幼儿园办学水平的提高、规模的扩大、速度的加快、教学手段的更新、玩具的添置、教师福利的提高都离不开资金。纯粹地将幼教当作福利事业、公益事业来办,最终会因无稳定教育经费来源、无稳定高水平师资加盟而走进死胡同。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 有 86.7%的同行对幼儿园托班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本人也赞同园长们的观点, 原因有三: 首先,脑科学、生理学、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证实了3岁前孩子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越来越多的人们认为婴幼儿所具备的学习能力应该得到尊重和发挥,关注婴幼儿教育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之一。前苏联著名生物学家巴浦洛夫就提出过:“婴儿生下来的第三天开始教育, 就晚了两天了。”第二, 社会需求增大。近年来, 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 在一些托儿所停办、撤销的情况下, 一些以牟利为目的的私立托儿所应运而生, 质量参差不齐。而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日益提高, 家长对婴幼儿科学教育意识的觉醒, 他们要求幼小孩子能接受多元化的集体教育。第三, 幼儿园办托班有优势。幼儿园教育在整个幼教体系中最能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要求, 属于学校教育系统, 容易取得社会信任; 可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儿园优美环境和完善的设备设施; 我国幼儿园已积累了几十年的教育经验、一流的教师、科学的管理常规。因此幼儿园有能力成为实施托班教育的主阵地。
 
    (二) 教师的专业素养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在接受调查的 30 所幼儿园 52个托班 64 名教师中,有 75%为幼教专业 (高职、中职) 毕业生, 25%为非专业 ( 小学退休、下岗工人) 教师; 有托班教龄 5 年以上的 20 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 31%; 69%的老师从事托班教育只有1~5 年; 有 36 位教师曾经从事过幼儿园工作, 占被调查总人数的 56%。以上数据说明绝大多数托班教师都是幼儿教育专业毕业, 具有幼儿园一线教学经验, 但缺少从事托班教育的经验。
 
    此外, 调查结果表明, 上岗前、后只有 39%的托班教师接受过保育员、育婴员职业技能鉴定、参观、见实习等短期培训。说明大部分托班教师入行前均没有接受托幼方面的专业培训, 而职后的听讲座、进修等培训则是空缺。所以, 可以说目前我国城市幼儿园托班缺少 “专业化”教师。
 
    从理论上讲, 教师所具备的专业水平越高, 其与儿童的互动的质量就越好, 和儿童之间有更多的语言交流, 对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关爱和更和善的态度。所以, 师资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托班教育的质量。虽然大部分城市托班教师上过幼师, 一部分还具有幼儿园教育经验, 是从事幼儿教育的专业人员, 但他们不是托班教育的行家。0~3 岁婴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特殊性。孩子年龄越小, 身心特点差异越大, 与 3~6 岁的幼儿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所以, 有了丰富的幼儿园教育经验并不等于熟悉 3 岁前婴幼儿的特点和规律。对 0~3 岁婴幼儿的保养和教育, 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需要专业化指导。再者, 目前幼儿教师的岗前和岗后培训很多, 惟独缺少针对 3 岁前托班教师进行的系列培训, 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 托班的教学管理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 在托班的组织形式方面, 采用集体教育为主、小组和个别教育为辅的占调查园所的 96.7%, 采用小组教育为主的仅占 3.3%, 而个别教育为主的则为 0。在使用教材方面, 77%的托班使用南京、上海、福建等地编写的正规出版教材, 6.3%使用自编教材, 16.7%使用幼儿园小班教材。70%的 “托班”能考虑 3 岁前儿童的身心特点, 实施不同于幼儿园阶段的生活作息, 6.7%的“托班”采用小班的生活作息制度, 13.3%则把小班作息制度适当提前。根据上面数据, 结合本人实地考察和访谈结果, 发现目前泉州幼儿园托班的教学管理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特色型。即有专门的、适合幼小儿童年龄特征的课程目标、作息制度和教材, 两位教师负责一个班级, 一日活动安排动静搭配, 课程内容包含各个领域, 提供一种较宽松的小组学习方式。二是实用型。只有学期活动目标, 没有月、周目标; 只有简易的活动安排, 没有活动进度、教案; 一位教师带班, 孩子大部分时间或听故事或看电视或户外活动, 缺少幼小儿童自己动手操作机会。目前泉州大部分托班属第二类, 由此可见, 城市幼儿园托班存在着教学管理不到位现象。
 
    笔者认为, 之所以有不同管理水平的托班存在, 与创办者、领导者的教育理念分不开。而机构管理者的教育理念和领导方式又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组织方式及其与婴幼儿的互动,从而对婴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特色型托班的管理者以优秀的教育理念为支撑, 追求优质的保教质量, 创设适合孩子需要的安全、和谐的身心环境,孩子在无意中愉快地学习。一项追踪研究表明, 受过优质托幼机构教育的儿童在 21 岁时的智力、阅读和数学分数均高于平均分, 能上大学的比例也更高。实用型托班的管理者为了争取短期利润的最大化, 忽略了自己的教育特色, 忽视了经营优质的保教品牌, 降低了自己在家长、社会中的信誉, 也阻断自己的发展空间。因此, 托班管理者的教育理念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四) 托班的环境条件
 
    根据调查和实地访问、个别交谈, 我们发现,泉州城市幼儿园托班在环境创设方面各有特色。在托幼一体化的管理体制中, 挂在一个幼儿园的牌子下, 托儿所和幼儿园实际上相对独立的这类幼儿园, 托班办班时间较短, 大部分暂租在民房内, 一般只有小小班学制。86.6%有独立的户外活动小场所, 其中, 人均 1~3 平方米占 93.3%, 场地上有大型器械;活动室偏小,人均2平方米以下占33.3%,通风、透气不理想,学习生活场所欠配套;部分玩具、桌椅、橱子是小班下放的。另一类即幼儿园里有托班, 属于一体化管理的 “园中园”。它们办园时间相对比较长, 86.6%托班和幼儿班混合一起, 没有独立的户外活动场所, 73.4%人均不足3 平方米; 它们的活动室较大, 6.7%人均面积 2 平方米以下; 也存在活动场所不配套、玩具种类少、数量不足的问题。常见的玩具是积木、图书、花片、积塑、皮球等玩具, 有的幼儿园把最适合婴幼儿的手推车、皮球、电动玩具、小三轮车、易损坏的图书用来摆设和应付人们参观。一位教师说:“孩子小, 不懂得爱惜玩具, 哪有那么多玩具供他们玩。”可见, 泉州城市幼儿园托班的物质环境不理想。
 
    笔者认为, 物质环境对儿童、教师的行为以及儿童的发展和师幼互动的质量都有影响, 物质环境的好坏与教育效果、与幼小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密切关系。3 岁前是人生中生长和发展最迅速、变化最大的阶段, 0~3 岁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又特别脆弱, 环境的安全性越显重要。狭小的活动场所,“下放”的玩具, 关在 “家里”看电视显然不是他们需要的。参照广东省卫生厅和教育厅于 2003 年3 月 3 日下发的 《广东省托幼园所卫生保健基本条件》, 托班要有平整、安全、清洁的婴幼儿户外活动场地, 人均占地面积 3 平方米以上; 活动室空气通畅, 室内人均面积 2 平方米以上。严格意义上说, 目前一些城市托班离这些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是什么原因使它们无法符合标准? 本人认为, 首先, 相关部门没有明确的政策要求, 办班者无法可依; 其次, 民办园因无政府的经费支撑, 部分创业者缺少长线产业意识和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故而在环境创设方面更显薄弱, 在硬件建设上更多考虑实惠, 追求赢取利润, 收回成本, 忽视教育环境建设本身蕴涵的教育功能。
 
    四、思考与建议
 
    (一) 管理部门要给予政策倾斜和工作支持
 
    我国城市幼儿园托班实属新生事物, 它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对幼儿园办学多元化需求的产物。我们热切希望行政部门本着 “积极鼓励, 大力支持, 正确引导, 加强管理”的方针, “盘活”托班的管理和指导, 共同扶持这棵幼芽, 使之健康成长。一方面管理部门要适当地给予政策倾斜, 如颁布相关文件, 让公办园有更灵活的办园机制; 鼓励公办园托班、民办园托班等多种形式并存、互补和良性竞争发展, 增强办班者的信心, 使他们把提高保教质量作为办学宗旨。另一方面, 管理部门也应统筹教育、妇联、卫生、社区等机构, 条块联动, 各司其职, 合作推进托班教育的发展。如联合举办短期培训, 举办讲座、现场交流、观摩活动、建立网络等, 并对各园、各社区、各村办托幼机构进行检查、指导和督促。
 
    (二) 高职院校要建立通畅的师资培养渠道
 
    中职、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托幼机构教师的任务, 应瞄准市场的需求, 增加 0~3 岁教育专业, 设置 3 岁前教育学、3 岁前心理学、3 岁前卫生学及133 岁前教育技能等课程。一方面要扩展高职专业,拓展生存渠道; 另一方面要培养懂专业的托班教师, 为社会发展服务。中职、高职院校也应定期举行各种在职培训, 鼓励幼儿园教师通过脱产学习、函授、自考获得高学历,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三) 相关部门要加快 “托幼一体化”研究
 
    “托幼一体化”不是简单地把托班和幼儿园相加而成, 它的成长有待于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大胆地开展研究和探索, 探讨和研究托班的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及托班和小班两个环节的顺畅连接, 寻找最好的衔接点。幼儿园领导和教师要给予托班实质性指导, 尊重托班教师, 为托班教师组织定期的经验交流、讲座, 提供到先进园参观、培训的机会。托班领导要制订一系列规章制度, 如托班的膳食管理制度、卫生保健制度、教师工作制度等, 做到有章可循、规范管理。
 
    “把教育的视线延长到儿童出生的那一刻”, 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在纪念全国幼教百年大会上向全国学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目标。随着社会对托幼教育需求的增加, 而社会上优质托幼资源有限, 社会对幼儿园 “托幼”教育的期望值已超过了对其他任何形式的早期教育的期望值, 以幼儿园为核心的多种 “托幼”形式相互取长补短、协同作战是发展的大趋势。为了使 “托班教育”这一新芽能茁壮成长, 全社会都需要创设宽松环境, 需要持续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