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幼小衔接

改革管理机制走宽衔接之路

发布日期:2007年09月10日
作者:高淑春     来源:山东省莱西市经济开发区滨河幼儿园
 
    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都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面对即将入学的孩子, 幼儿园应该怎样走宽衔接之路呢?
 
    一、以幼儿终生发展为基础,打造生态教育环境
 
    以幼儿终生发展为基础, 打造和谐的生态管理环境, 是成功管理的最大秘诀。在幼小衔接工作中, 发挥管理者的职能是非常重要的。管理者应整合协调幼儿园、小学、社区、家长、组织管理部门等子系统之间的教育功能, 促其相互合作、密切联系、共同发展, 使幼小衔接教育保持持久性和连续性。
 
    (一) 改革体制——消除人际关系的衔接断层
 
    教育行政部门要实行合理流动, 动态管理, 为幼小衔接奠基铺路, 保证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一体化。消除孩子从幼儿园步入小学的人际关系断层。
 
    (二) 参与式培训——明确幼小衔接的生态目标
 
    任何一种文化理念的传播,都不是管理者一个人的事, 而是全员的参与、推动。教师只有通过参与, 才会有同感、才会产生共鸣 。 采用一种全新的培训方式——参与式培训, 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培训活动中, 把关注儿童知识技能的形成, 关注全面素质的发展, 作为幼小衔接的目标。把“学习感兴趣”“活动能合群”“生活有条理”作为幼小衔接的三个关键。将不遵守规则、我行我素;书写姿势不正确; 时间观念淡漠;情绪焦虑和意志薄弱作为幼儿不适应小学生活的四种表现, 组织教师分析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之间存在的五个差异, 即: 生活学习方式的差异, 管理方式的差异, 教学方式的差异, 学习环境的差异, 课程观念的差异。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对幼小衔接工作开启一个全新的视角。
 
    (三) 幼小合作——营造幼小衔接生态空间
 
    教室布置是幼小衔接教育生态中的重要变量, 它为幼儿活动提供各种便利, 也能促进师幼、幼幼间的合作和交往。无论是小学还是幼儿园, 都要为幼儿发展提供尽可能好的生态空间。在教室环境创设中, 要本着既宽敞、优美、活泼、向上, 又处处蕴含教育价值的原则, 作为向儿童传递信息、展示其学习成果的有用之处。使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面墙壁都尽可能得到充分利用。
 
    任何一种座位编排方式都暗含着一种教育观念, 暗含着教师所期待的交往方式。教师与幼儿彼此形成的空间关系影响着幼儿园的人际生态。
 
    刚入小学一年级的儿童, 从一个充满玩乐、充满童趣的生活环境一下子转到一个全是书桌、椅凳, 充满学习氛围的新环境, 开始会有新鲜感, 但时间一长他们便觉得枯燥、烦闷。各种心理问题便随之出现。为避免环境的反差给孩子身心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 幼儿园教师要深入小学, 实行一对一结对子的合作方法, 把衔接的焦点集中到相互靠拢, 经常参与小学教室的布置, 促使墙饰环境由原来的严肃单调型, 变为活泼丰富型。小学的座位由一排排, 改变成T字型、六人组型、马蹄型、田字型等, 这样形成了“圆桌型”的师幼空间, 促进孩子与同伴之间沟通交流。
 
    同时, 要把“小学生常规”列入班级评价内容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 幼儿园教师和孩子一起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把书写“三个一”(一手、一拳、一尺), 坐姿“四要求”(腰直、手平、脚平放, 举手发言有礼貌)渗透到一日活动中。这样,孩子入小学后, 对一些基本的课堂常规也有所了解, 从而减轻了孩子的心理压力。为幼儿营造了良好的情感生态空间。
 
    (四) 相互观摩——建立生态化人际关系
 
    在生态式教育的视野中, 师幼关系是幼儿园人际生态的核心。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幼小衔接中非常重要, 在学生的学习动机中, 情感因素占很大比重, 学生往往喜欢哪位老师就爱上那位教师的科目。因此, 学生高兴的学与情绪低落的学, 效果会截然不同。
 
    幼儿园与小学要定期组织幼小衔接研讨会, 互相观摩教育活动, 听取教科研讲座, 以达到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用生态式教育理念指导开展幼小衔接工作, 建立教师、家长、幼儿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 为幼儿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 在日常工作中, 教师应努力改变旧观念, 不以权威自居,消除师幼之间的对立和界限。只有这样, 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才会变得更有自信、更有生机, 才能成为教室里的小主人, 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积极的探索者。
 
    (五) 学以致用——形成生态化教学形式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幼儿园与小学在教学形式、方法、内容力求相互交叉、相互融合; 各种方式的活动内容相互补充、相互影响, 从而形成教学形式的生态化。
 
    我们幼儿园借鉴了小学一些好的教学方法, 如小组合作互动教学法, 创造活动课, 创造技法课, 学法指导心理训练等。让幼儿园大班教师去模仿、尝试, 了解小学集体教学的一些做法, 在班级中开展多种多样的比赛, 如“自编自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读文作画”, 增强幼儿课堂学习气氛,培养热爱学习的情感。在教学中缩小师生间的距离, 使学生能情绪高涨地投入到学习和思考中。
 
    同时, 小学低年级教师借鉴幼儿园生成主题活动、区域游戏活动等教育手段, 将教育任务在快乐中完成, 使孩子的学习更能接近幼儿园教育。
 
    (六) 赏识幼儿——力求教育评价多元化
 
    “人人是人才, 赛马不相马”在幼小衔接中, 采取鼓励机制, 以科学发展观看待每个幼儿, 尊重赏识每个孩子是我们追求的理念, 幼儿能翻多大跟头, 就给幼儿搭建多大舞台。在衔接中无论是幼儿园、小学还是家长、校长都是采用多元化参与评价, 学会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孩子, 赏识每个孩子的点滴成绩, 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进行不同评价。对优等生鼓励他们多探索、多创新, 对后进生则是“低要求、多成功”。
 
    如: 在幼儿园和小学采用代币值的方式发放 “金钥匙”“小金星”“小太阳”等鼓励孩子。为幼儿创造“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机会, 在家里家长和孩子每天对着镜子说“我能行”“我真棒”。帮助孩子树立入小学学习的信心。
 
    二、以培养适应能力为重点,缩短幼小衔接距离
 
    国内外有关专家就幼小衔接做过调查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年级新生不适应小学生活的主要原因, 不是孩子入学前在知识准备方面做得不好, 而是在入学态度、情感反应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缺少准备, 造成了他们入学的障碍。
 
    由此可见, 幼儿园与小学的确存在一定的教育距离, 所以, 两种教育机构应该相互靠拢、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和谐成长, 共同发展, 减少幼小衔接距离。
 
   (一) 自我管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是生命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 小学不同的生活模式,对学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课间10分钟, 需要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安排必需的活动, 包括喝水、上厕所、解决简单的问题等。由此, 首先要加强孩子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坚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 (1)卫生纸投放到卫生间的墙上, 然后旁边标上小便和大便用纸量的刻度, 让孩子根据需要自己取用。(2) 学习整理书包, 保管文具。(3)做值日生。(4)到幼儿园门口后, 幼儿自己入园。(5)学洗袜子和手绢。
 
    (二) 加强规则——完成适当任务
 
    幼儿心理研究指出, 4~5岁的幼儿已经具备了完成指定任务的能力。让幼儿完成适当的工作, 有利于提高幼儿的任务意识。我们通过值日生、小组长等工作让幼儿尝试来做一些简单的工作, 并通过游戏、设置情景等活动让孩子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 逐渐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同时根据幼儿园活动的内容, 设计一些亲子作业, 如让孩子把一些简单的儿歌朗诵给家长听, 创编的故事由家长记录后带到幼儿园, 或请孩子和家长一起做一件小制作等,让孩子养成每日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由此增强孩子的任务意识。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教师要注重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充分利用创设环境和各种活动的情节让孩子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如:上下楼梯靠右行, 走廊里不打闹,回答问题要举手; 别人发言不打断等习惯, 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在一日生活中我们也模仿小学生课间生活, 如设置提示铃声。当幼儿听到《两只老虎》的音乐时, 知道早操要开始了, 听到《小松树快长大》的音乐时, 知道收拾玩具准备下一个游戏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 有利于帮助幼  儿提早适应小学的活动常规, 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三) 生成活动——激发入学情感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认为:“只有儿童自己具体参与的活动,才能获得真知, 才能形成自己的假设并给予证实或否定。”要培养幼儿渴望学习、愿意上学的情感,首先要让幼儿对小学有一定的了解, 才能使他们逐渐接受, 并产生好感。
 
    大班的孩子即将进入小学学习, 为了激发孩子入小学的愿望,让孩子顺利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生活, 减少心理压力, 降低精神负担, 幼儿园要安排家长或老师带领幼儿园大班的幼儿, 参观小学,近距离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环境, 激发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在参观的同时要组织孩子开展“小学生”的生成主题活动, 幼儿在参观调查、记录表征、观察分析中, 了解小学生的生活, 如: 参观小学微机室, 和小学生一起听课,参加小学运动会, 在幼儿园开展升国旗活动, 开展角色游戏, 测量小学生身高, 认识小学生学习文具, 与小学生建立手拉手活动, 幼儿通过戴红领巾、背书包、坐小学生的课桌椅、请小学老师来上课等实践活动, 萌发当小学生的积极情感。帮助幼儿真正理解入学求知的目的。使幼儿在思想、情感方面作好入学准备, 激发对小学向往之情。
 
    三、以密切家园合作为载体,搭建幼小衔接平台
 
    家园合作如同一车两轮, 离开了哪一个也不能同步前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 明确地对“家园合作”提出了新的释意: 幼儿园和家庭( 社区) 都应把自己当作是儿童发展的主体。
 
    (一) 转变观念——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
 
    通过家长会、家园小报、家长沙龙、经验交流、参观访问、上网答疑等形式, 转变家长教育观、儿童观。加强教师对家园同步教育实质的认识, 使家园在统一方向、统一目标、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形成合力达成共识, 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引导家长重视儿童社会性发展。引导家长, 统一教育方法, 统一教育认识与教育行为。重视儿童全面发展, 不片面追求认知学习。
 
    (二) 尊重信任——与家长形成情感共鸣
 
    信任家长, 尊重家长的教养方式。教师、家长采用积极、友善、关爱的态度, 将情感变为动力, 使强制性遵守的规则和规范内化为幼儿自主、自觉行为和终生受益的习惯, 为幼小衔接打好基础。
 
    总之, 管理的要义就是从实际出发, 符合现状的管理办法才有实效, 不符合现状的管理, 目标再高也没有意义。在幼小衔接教育中, 我们着眼于家园校密切配合, 从实际出发整合三者的教育优势, 确定衔接教育目标, 使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