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社会教育

大班社会活动:上学路上

发布日期:2007年09月05日
作者:仲坤(执教)     来源:山东省青岛市四方区教工第一幼儿园
 
    活动目标
 
    1. 知道自己的上学路线及应注意的相关问题,如交通安全、要遵守的社会公德和自我管理等。
    2.能运用各种标志、符号形象地设计上学路线图, 并清楚地进行讲述。
 
    情况分析
    1.大班幼儿对小学生活非常渴望, 也很想更多地了解一些有关上学的知识。
    2.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 已经知道了自己要去的小学, 也认识了上学的路线。
 
    活动准备
    绘制两张上学路线图。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提问:1.你们都上哪所学校啊? 2.从家到学校都路过哪儿? 3.你们上学的路线一样吗?
 
    二、分析上学路线图, 学习画图方法
 
    1.出示一张上学路线图, 引导幼儿注意观察路线图上每一个地方运用的标志, 与幼儿一起讲述。
    2.提出画图要求。
    (1) 画路过的地方、建筑物时, 不仅自己要知道这是哪儿, 而且要设计一些标志让别人一看也知道这是哪儿。
    (2) 画路线图时要画出路过的主要地方和建筑, 而且这些地方要画得大、清楚, 标志要明显。
    3.启发幼儿发挥想象设计路线图上的方向标志。
    4. 出示另一张画出了马路和方向的路线图, 丰富幼儿画图经验。
 
    三、幼儿画图,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
 
    1.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完成路线图。
    2.具体指导、提示个别幼儿标志设计要清楚、明显。
 
    四、幼儿讲述自己的上学路线图
 
    1.小组之间讲述, 交流上学路线。
    2.展示全体幼儿作品, 请标志设计清楚、画法新颖的幼儿为全班幼儿讲述。
 
    五、幼儿讨论上学路上应注意的问题
 
    1.交通安全常识。
    (1)上学过马路时, 应该注意点什么?(2)坐车时如果没看清楚坐错车了, 怎么办?
    2.要遵守的公共道德。
    有些小朋友上学要坐车, 坐车时, 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自觉刷卡或者投钱; 给需要帮助的人让座; 上下车要抓紧时间, 不要让车门给挤着。)
    3.自我管理。
    上学都是有时间限制的, 所以大家在上学路上还要注意什么?
 
    六、幼儿针对“上学”不懂的地方, 向老师提问
 
    七、教师总结, 送给幼儿美好的祝愿
 
 
教师回应幼儿:教学活动应有的视角——《上学路上》社会活动课例的启示
山东省青岛市四方区教工第一幼儿园王朝晖
 
    美国幼教专家凯茨认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表现为在教育工作中能运用缜密的知识作为判断和行事的标准, 具有这种素质的教师能抓住孩子抛过来的“球”, 以适当的方式去接, 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给孩子。当孩子生成问题时,教师的有效回应便成为问题能否保持、开展、深入、解决的关键。我园仲坤老师组织的《上学路上》公开教学活动, 对有效的回应性质和策略作了很好的诠释。
 
    一、回应兴趣, 引导主题深入发展
 
    1.抓住兴趣点, 丰富主题内容。主题活动 《我要上学了》正在进行中, 区域活动时, 几名幼儿在搭建“我们的社区”, 他们小声地交谈着:我家在这里, 到育新小学要经过……再经过……就到学校了。孩子们在无意地交谈, 教师却在有意地倾听, 并引发了思考:即将入学的幼儿应知道自己的上学路线, 了解在上学路上有关交通安全、社会公德和自我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经验。因此, 教师从“着手预设、着眼生成”的角度, 自然顺应幼儿关注的兴趣点,演绎出一个生动而精彩的教育活动——《上学路上》。
 
    2、丰富相关经验, 推动主题活动。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度,既有赖于幼儿的兴趣, 又有赖于幼儿自身的体验和知识经验。幼儿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验, 才能有话可说, 有感而发, 师幼之间才能产生有效的互动。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通过提供前置材料、前置问题等多种途径与手段, 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如:班级布置了“我要上学了”的主题墙和幼儿所要就读小学的名称统计表; 让家长带幼儿了解上学的路线, 引导幼儿观察社区建筑并学习用简单的符号、标志来表征等, 这些为推动主题活动和教学活动的有效互动奠定了基础。
 
    3. 积极解读幼儿, 做好回应准备。对于幼儿的观点和意见, 教师不仅要耐心倾听, 而且要依据幼儿的认知水平进行解读与推测, 做一名积极的解读者。不仅要充分分析幼儿当前已有的经验, 努力搞清楚每个幼儿知道什么, 不知道什么, 还应该分析应让幼儿知道什么。也就说,我们不仅要备教案, 还要“备幼儿”。如仲坤老师能在活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解幼儿所要上的小学及其地理位置, 预先设想在这些上学路段幼儿可能遇到什么情况, 幼儿是步行还是乘车, 幼儿已有哪些交通安全、自我保护等方面的经验等, 这些情况的掌握为教师有效回应幼儿做好了准备。
 
    二、有效回应, 引发师幼积极互动
 
    教师的回应方法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 本案例中, 教师所采用的回应方式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赏识激励回应。
    师问: 从家到学校都路过哪儿?
    幼答: 我从家一出来先路过……
    师回应: 你说得很完整, 记得很清楚。相信你一定能自己去上学。( 教师的回应为幼儿独立上学树立了自信心。)
 
    2.追问扩思回应
    师问: 坐车时, 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幼答: 投币。
    追问: 投多少钱? (五角)
    师应: 小学生投五角钱就可以。那大人呢? (一元)
    幼答: 还可以打卡。
    追问: 怎么打卡?
    幼答: 小学生把卡放到机器上, 机器就会说“学生卡”。大人的卡放到机器上, 机器就会发出“吱”的一声。老人卡放上去, 机器会说“老人卡”。
    幼答: 还要给爷爷、奶奶、弟弟妹妹和要生宝宝的阿姨让座。
    师应: 小朋友都是懂事的孩子,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说到做到!
    教师一次次的追问, 把问题引向深入, 使师幼互动保持长久。
 
    3.互换发问回应
 
    仲坤老师在活动中巧妙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鼓励幼儿向教师“发球”, 从而引发了更加精彩的师幼互动。
 
    师说: 小朋友们对于上小学还有没有不明白的事情, 可以问一问老师。
 
    这一问题的提出, 使幼儿的思维迅速变换了角度, 由接受、回答、解决问题, 转变为寻找困惑、主动发出疑问。
 
    幼问: 上小学睡不睡中午觉?
    师反问: 这个问题, 谁知道?
    (幼儿答案不相同, 争辩……)
    师应: 上小学不在学校睡午觉, 吃完午饭, 可以在家休息一会儿, 也可以在教室休息一会儿。
    幼问: 一天上几节课?
    师反问: 这个问题, 谁知道?
    幼答: 上午四节课,下午两节课。
    这一环节中, 老师将发问权还给了幼儿, 孩子们提出了很多问题, 但是, 老师并没有一一作答, 而是用连续的反问, 将幼儿抛过来的球又抛给孩子, 由单一的师生间互动, 巧妙的引发生生间的互动, 调动了全班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三、几点感悟
 
    1.教师要真正了解幼儿。幼儿突然热衷的行为, 往往是符合该年龄段幼儿发展水平的新的需要,这应该随时成为我们的活教材,教师应捕捉它们,创造条件,提供刺激,诱发经验, 在幼儿自身需要的基础上组织活动, 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2.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素养。如在教学实践中学会观察, 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点; 学会反思, 调整教学策略; 学会分析, 正确判断生成内容的教育价值; 学会呼应, 提高教育机智。教师只有具备这些相关的教育技能, 才能有效地回应幼儿, 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3. 应通过园本教研有效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的发展离不开群体的研究, 有效的园本教研可以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加速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因此, 应创新教研模式, 开展扎实有效的园本教研,实现教师自我超越和群体发展。
 
    4.迁移经验, 将回应落在幼儿一日活动之中。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 教师都应做一个细心的倾听者, 敏锐的观察者, 积极的促进者……适时地对幼儿报以有效回应,引发师幼之间、幼儿之间、幼儿与环境之间的多向互动。同时, 还应指导家长也来关注孩子的问题, 做到有问必应, 应必扩思, 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