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语言教育

语言教学的“瘦身”秘诀

发布日期:2007年09月03日
作者:王小英     来源:江苏省吴江市平望中心幼儿园
 
    现在有些语言教学活动不仅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而且添加了又唱又画的环节, 还时不时地让孩子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等, 整个活动看起来虽热闹非凡, 但让人颇觉“体态过丰”。我认为, 语言教学活动应找准位置, 让其回归语言教学的本位, 不能恍恍惚惚地让语言教学“肥胖”下去。故针对语言教学中的“肥胖症”, 献上几招“瘦身”秘诀。
 
    一、瘦“整合”之身
 
    我曾目睹过一位老师执教的语言教学活动《春雨》。为了引起孩子们的兴趣,那位老师费了许多心思, 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教学方法, 课件制作得相当精细。在活动即将结束时, 教师问:“小朋友,春天美吗?”“美! ”孩子们理所当然地异口同声。“那么, 我们就把美丽的春天画下来吧。”于是, 孩子们齐刷刷地拿出蜡笔开始创作, 老师则边巡视边指导。一翻折腾后,孩子们的作品成形了, 无非是些太阳、红花、绿草罢了。
 
    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固然值得推荐, 但多媒体课件过于直观的视觉冲击, 不仅使孩子们“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思维时空渐趋狭窄,而且还影响了孩子们文本言语的发展。在学习此诗歌时, 教师完全可以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让他们置身于美妙的大自然中去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然后再尝试着创编诗歌。也就是说, 组织活动时教师要根据活动内容, 针对实际情况考虑是否需要课件辅助教学。如果只是为实现现代化教学而采用课件, 那么这样的教学真是有点得不偿失。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虽然提出在组织活动时要注重各领域内容的整合, 注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但不是这种凑合式的整合。这种脱离了文本, 淡化了领域间应有的界限, 而一味地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一味地进行活动延伸的“整合”, 实在令人担忧。
 
    二、瘦“主体”之身
 
    《乌鸦和狐狸》是大家熟悉的故事, 孩子们也知道乌鸦几次上了狐狸的当。在教学中, 老师为了凸现孩子的主体地位, 总喜欢问:“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乌鸦怎样才能不上狐狸的当?”等问题。这种问题并不难, 孩子们马上就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说, 乌鸦看见狐狸马上飞走, 就不会上当了;有的说, 乌鸦应快点把肉吃掉, 狐狸就不骗它了;也有的说, 乌鸦不要开口说话, 肉就不会掉了……孩子们是那么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 整个活动的气氛似乎达到了高潮。可惜的是老师没有加以点评,更没有加以追问, 只是一味地迎合孩子浮于表面的肤浅感受。
 
    在这样的活动中, 孩子们的积极性虽然很高, 老师似乎在竭力“烘托”孩子们的主体地位, 但孩子们到底有没有享受到主体的快乐, 有没有理解文本还是一个问号。更何况, 活动中的教师太缺乏主见, 完全处于被动的应付地位, 根本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主导作用。
 
    我们强调孩子的自主性, 但不等于放任孩子, 不等于对孩子百依百顺。老师需要在活动中穿针引线, 当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老师既要心中装着孩子, 追随孩子的兴趣, 又要把握好尺度, 不能过份主导, 也不能削弱主导;不能压抑主体, 也不能放任主体, 主导与主体二者之间要配合默契、和谐发展。
 
    三、瘦“合作”之身
 
    教改以后, 合作交流已成为一种时尚。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经常能看到孩子们三三两两进行合作交流的身影, 老师则来回穿梭于孩子们之间。一段时间后, 老师就组织孩子们集中交流。从表面上看, 孩子们都能积极参与、充分讨论, 老师也能放下架子与孩子们进行零距离的接触。而实际上在孩子们合作交流时, 老师早已利用来回巡视的机会, 将自己所希望的答案有意识地暗示给孩子们了。
 
    这样的合作貌似探讨, 其实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在语言教学活动中, 合作交流的确十分必要, 但在合作交流前, 教师一定要提出明确的讨论要求, 充分激活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 还要关注孩子们合作学习的进展情况, 及时掌握并挖掘教学资源, 适时地指导,从而让孩子真正走进文本、感悟文本。
 
    我们都在用心地教学, 都渴望在语言教学中获得成功。但在实践中, 我们一定要清除那些浮华的东西,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水平, 以“为了每位孩子的发展”为出发点, 走“实践——反思——实践”的发展之路, 实事求是地给我们的语言教学活动“减肥瘦身”。惟有如此,我们才能把“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中, 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享受到语言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