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幼小衔接

人类发展生态学对幼小衔接的启示

发布日期:2007年08月16日
作者:王文乔杨晓萍     来源: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幼小衔接涉及儿童所处的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从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看, 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必须以儿童的终身发展为落脚点, 重视多种因素的影响, 重视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加强各方面的配合与协作。
    【关键词】人类发展生态学; 幼小衔接; 启示
 
 
    一、人类发展生态学的主要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创立的人类发展生态学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包括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生态是指有机体或个人正在经历的或与个体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Aline- Wendy Dunlop (2003) 认为, 对处于教育衔接期的儿童来说, 他所在的环境中至少包括三个微观系统, 即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一个或多个微观系统的相互交叉产生了中观系统, 中观系统是指儿童直接参与的微观系统之间的关系与相互影响。这些相互关系是动态的, 不断变化的。对于幼小衔接来说, 中观系统是指幼儿园、小学、家庭三者所做的课程衔接工作及其与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儿童生态环境的第三个水平是外层系统, 它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对儿童有着影响的环境。各地的教育政策、社会福利、医疗保险、住房条件、父母就业和当地设施以及对这些因素的调整, 都有可能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第四层是宏观系统, 是指儿童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的组织或意识形态。政府部门的政策、社会政治团体的影响、意识形态、文化、社会价值观等因素的变化(比如国家的就业政策) 会影响到外层系统( 如父母的职业状况), 进而影响到中观和微观系统( 如家庭的环境质量), 以至于影响到儿童本身。在环境变化或处于过渡阶段时,个体会面临新的挑战, 必须学会适应, 发展由此发生。因而,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 “观察个人如何应对变化是理解发展的最好的基础”。
 
    二、运用人类发展生态学进行幼小衔接研究
 
    Kay Margetts(2003)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做了一项研究, 旨在探测儿童的个性、家庭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变量、学校、儿童的保育历史等因素与儿童早期入学适应之间的复杂关系。结果表明,儿童入学适应会受到个人和家庭特点、社会和家庭发展趋势、环境和生活经历的影响。性别、年龄、出生顺序、脾气和社会技能都会对儿童的入学转变产生影响; 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社会经济地位等也影响儿童的发展过程和能力;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家庭经历同样影响儿童的入学适应。因此, 研究者必须全面考虑儿童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Aline- Wendy Dunlop 采取一种衔接的生态模型研究幼小衔接。他认为, 现代研究必须采取一种
生态系统的取向, 因为在任何情况下儿童都无法独立于他人, 儿童、教师、家长都是在他们的不同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下对衔接进行共同建构的。Stig Brostrom 认为生态模式这一术语源于布朗芬布伦纳(1979,1986)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美国的 Pianta 和 Walshde, 欧洲的 Fabian 和 Dunlop 都对这一理论进行过论述, 他们都强调家庭、幼儿园和学校之间的各种联系。
 
    从国外近几年的研究可以看出, 生态模式作为一种体系, 包含了影响幼小衔接的全部因素, 拓宽了人们对幼小衔接的认识。生态模式已被广泛运用于幼小衔接研究。受这种理论的影响, 对幼小衔接的研究呈现出从分离走向整合的趋势。
 
    国内单独运用生态学理论进行幼小衔接的探讨不多。综观国内学者对幼小衔接的论述, 他们认为目前幼小衔接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的幼小衔接观念有所更新, 但缺乏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虽然无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小学教师都认为应该用全面的准备观来代替纯知识角度的准备观,儿童入学准备应是习惯(学习、生活习惯)、能力(学习、自理能力)、意识(规则、任务意识), 或者说是心理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准备, 但在实践中仍以传授知识为主。(2)教师对幼小衔接的研究较少, 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一些小学教师从未到过幼儿园, 对幼儿园大班的情况一点也不了解。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的沟通较少。(3)对于由谁来承担幼小衔接工作的问题, 有的学者说要重视家长工作, 有的认为应该由学校和教师承担,有的认为应该是家庭、小学和幼儿园三方共同参与。从中可以看出, 国内学者对幼小衔接的研究一般只涉及家庭、学校和幼儿园这三个方面的微观系统, 较少涉及它们之间的中观系统, 对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的研究则更少, 导致对幼小衔接的认识有限, 幼小衔接质量有待提高。
 
    三、人类发展生态学对幼小衔接的启示
 
    1.以儿童的终身发展为落脚点
 
    幼小衔接应该与儿童的终身发展相联系, 以儿童的终身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能把目光局限于幼儿园大班阶段或小学一年级阶段,更不能仅重视知识的传授, 而应该为儿童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 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做好各方面准备。
 
    2.重视多种因素的影响
 
    入学过渡是复杂的, 儿童不只是背着书包进入小学, 幼小衔接背后的因素, 如儿童的生活经历、性格、家庭环境、父母职业状况等都值得研究者在进行幼小衔接研究时加以综合考虑。
 
    3.重视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在研究幼小衔接时, 研究者不仅要考察单个因素的作用, 还必须对与幼小衔接相关的各种因素加以综合考察; 不仅要对各种因素作全面考察, 还要对众多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行研究, 因为各种关系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例如, 在考察幼小衔接时, 研究者不仅要对教师、家长、儿童这些处于微观系统、中观系统的因素进行研究, 还要去了解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方针政策、指导原则等; 不仅要对家长的职业状况、教养方式有所了解, 还要对儿童的生活经历等加以关注, 这样才能综合把握儿童受到的总体影响, 才能有的放矢地找出儿童不适应小学教育的原因, 对教师的幼小衔接工作给予有效指导。
 
    4.加强各方面的配合与协作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离不开各方面的参与和协作。教育部门要加强科研和立法, 制定详细的有关幼小衔接的教育大纲; 社会、社区要增进对幼小衔接的理解并更新观念; 家庭、幼儿园、小学要为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作好各种准备。只有各方面加强配合, 为儿童提供适宜的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 才能有效提高幼小衔接质量, 促进儿童的终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