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语言教育

幼儿早期阅读:一种文化的视角

发布日期:2007年08月16日
作者:李莉     来源:扬州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
 
    幼儿的阅读大多是一种图形的阅读, 情感的“悦读”。从文化研究的视角看, 幼儿早期阅读是作为阅读主体的幼儿与图画、文本相互影响的过程, 是阅读主体实践活动与精神活动的一种体现。故本文拟从以下三个层面来阐述幼儿早期阅读的属性: 一是作为阅读主体的幼儿的文化属性; 二是作为被阅读对象的图形、文本的文化属性; 三是幼儿和图形、文本之间的文化互动。
 
    一、作为阅读主体的幼儿的文化特性
 
    幼儿, 既是一个年龄的概念,也是一个文化的概念。作为一个文化的主体, 幼儿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性, 因此, 他们在和图画、文本接触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文化想象力。
 
    1. 幼儿的文化是诗性的, 非逻辑的。
 
    幼儿是一个天生的梦想家,在他们的眼里, 不同的线条象征着不同的心情, 图书、文本的色彩也带给幼儿不同的视觉冲击力。幼儿对图形与文本的解读方式是诗化的、去逻辑的, 他们的思维不是从一点走向另外一点, 而是沿着跳跃的路线一会儿在东, 一会儿在西。因此, 学会与幼儿对话,成人得先学会幼儿的这种去逻辑化的思维方式。
 
    2. 幼儿的文化是泛灵的, 充满想象精神, 是非理性的。
 
    皮亚杰说, 幼儿是泛灵的, 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在幼儿眼里皆有生命和情感。看到小鱼独自在鱼缸里游, 他们会焦急地为小鱼找伴。一只小蝌蚪, 一棵绿水草都是他们的最爱。幼儿的图书阅读不仅是“读”, 更是“说”。他们会手捧图书喃喃自语, 也会兴致勃勃地寻求同伴交流感受。正是幼儿用充满生命与意义的眼睛来看书、读图和欣赏世界, 这个世界才会因此而变得生机盎然。
 
    在幼儿的眼睛里, 图中的那只小熊、那棵小树仿佛就是他们自己, 他们的情绪因它们 的生活而跳荡, 在小熊的故事中, 孩子们变成了熊, 在小花的故事里孩子们则变成了花。孩子们的角色自居和移情非常的自然,不需要一点训练。
 
    3. 幼儿的文化是游戏的, 充满创造精神, 是非真实的。
 
    在幼儿的童年生活中, 阅读不能被作为一项任务, 为了识字、表达等完全功利化的目标。在幼儿的生活中充满了游戏精神, 他们在阅读时也就在游戏, 既以游戏的方式, 也为游戏的目的。一本捧在幼儿手里的书有时会变成铁扇公主的扇子, 有时会变成锐不可当的盾牌, 有时甚至还会变成好友密谈与私语的媒介。
 
    幼儿不仅在阅读时游戏, 也在游戏时阅读。在娃娃家里, 妈妈拿着一本书在给宝宝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在商店区, 营业员在给顾客介绍着新产品说明书, 幼儿煞有介事的神情, 似真似幻的表达完全一副游戏者的角色, 沉迷而流连。
 
    4. 幼儿的文化是脆弱的, 充满现实精神, 是非理想的。
 
    幼儿的文化是丰富的, 不仅有幻想, 也有现实、真实的一面。特别是在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幼儿的生活世界与成人的生活世界之间已经开始界限模糊, 幼儿的文化常常受到成人文化的侵蚀, 幼儿的文化天空不再是一片湛蓝。
 
    幼儿的文化是脆弱的, 尤其在面对强大的传媒时更是如此,传媒将成人世界神秘的面纱揭开, 彰显于孩子们的眼前。保护幼儿文化, 保护幼儿独特的感知、阅读世界的方式需要全社会的文化自觉。虽然幼儿文化的终点是与成人文化的融合, 然而, 这个渐变的过程对儿童的一生更有意义,对成年后的生活也将是一抹温馨的回忆。
 
    二、作为被阅读对象的图画、文本的文化属性
 
    幼儿阅读的对象, 也称幼儿读物, 主要由图画、文本构成, 不管是图画还是文字本身都蕴含着文化的要素, 具有文化的属性。幼儿读物的产生发展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文化的发展过程。一定时期内, 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读物的数量和质量通常标志着这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
 
    1.图画的文化属性。
 
    图画是用色彩、线条, 采用不同的结构、造型表达的意象。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 人们对色彩等图画要素的理解、表达是不一样的, 中国的山水人物画、日本的漫画、西洋的油画, 其中的差异不仅表现为技法的差异, 更表现为一种文化与造型的差异, 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诉求和文化涵养。即使在同一个文化空间中,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会有不同的图画表达方式——江南的隽秀、北方的粗犷、边塞的冷峻。因此, 接触不同文化空间、文化属性的图画作品, 幼儿所获得的内在文化影响便很不一样。
 
    2.文字的文化属性。
 
    文字是文化的符号和载体,阅读一种文字就是在阅读一种文化。在世界古老的三种文字中, 埃及的图画文字、苏马利亚人和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早已被拼音文字所代替, 唯有中国的象形文字独存, 且至今仍以强盛的生命力保持着自身固有的特色。幼儿与这样的文字相遇,体验到的就不仅是拼音文字中所体现出来的“音”文化, 而是“意”文化与“音”文化的共存。所以,中国的幼儿在阅读图书时不仅在读图,感受图画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构思和文化差异, 也在读文字, 感受象形与会意字所呈现的文化内涵, 那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通过阅读, 通过与文字的亲密接触, 幼儿徜徉于文字和图画所构成的文化海洋, 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阅读感受。
 
    三、幼儿和图形、文本之间的文化互动
 
    阅读的过程是一种文化融入、文化相遇的过程。在阅读中,幼儿和读物在一定时空中相遇,两者之间展开的互动自然就带有文化的色彩。这里的互动从两个层面展开: 一是作为阅读者的幼儿如何从自身文化立场和文化旨趣出发来理解和解释图形和文本; 二是指图形、文本如何丰富和提升幼儿的文化感受。
 
    1.幼儿对读物的文化创生。
 
    幼儿阅读不只是对不同读物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意义的感受、理解, 还包括对阅读中所体现的文化进行创生。与成人的阅读方式不同, 由于幼儿的阅读大多为一种浅阅读, 因而幼儿对文化的创生和再造, 主要是通过对阅读物的添加、丰富和改造来实现的。如幼儿对故事情节的夸张、变形,对图画兴奋点的过度解释与放大, 对色彩与造型的意象重构等。
 
    2.读物对幼儿的文化丰富和文化提升。
 
    阅读是幼儿人生的重要部分, 通过阅读, 幼儿既获得了认知, 又进行了文化的传承和创造。幼儿的阅读就是在阅读历史、阅读文化, 文化和历史通过阅读的方式进入了幼儿的知识域和精神域, 丰富了幼儿的内心世界和文化感悟。
 
    从互动的立场来看, 幼儿的阅读不仅是在进行阅读消费或文化消费, 他们也在进行着文化的创生与建构。因此, 幼儿的早期阅读教育, 其起点不能仅仅停留于识字与表达这样一个浅表的层次, 还必须上升到文化传承与创生的高度。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一本文化的书, 其所思、其所言莫不表达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认识。对待幼儿的文化, 作为成人, 只有心怀敬畏与崇敬, 认真地倾听孩子那独特的文化表达。因为, 幼儿的阅读不仅是幼儿的一种社会行为, 更是幼儿的一种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