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语言教育

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孩子——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思考

发布日期:2007年07月13日
作者:汤燕云     来源:江苏省海安县第一实验幼儿园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已习惯于老师讲,幼儿听,老师朗诵一句,幼儿跟读一句,常常要求幼儿“小手放放好,小腿并并拢,身体坐坐直,说话要举手……”在如此多的规矩与限制中,幼儿处于被动地位,不能随便说话,唯唯诺诺。教师是主角,一统课堂天下,除了少数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说上几句,更多的是面无表情的听众,多数是“鹦鹉学舌”“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种专制、压抑、沉闷、缺乏生命力的课堂氛围剥夺了幼儿表达的自由,给师生、同伴间的交流带来了障碍, 大大阻碍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更不能给幼儿情感上的满足。《纲要》中提出, 语言领域中发展能力的关键是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大力改革语言课堂教学,尽可能营造宽松、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不能让“以幼儿为主体”这一理念成为一句口号,成为一个标签,说在嘴上,做在形式上。要把传统教学中束缚幼儿的“规矩与限制”彻底打破,彻底解放幼儿,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孩子,给幼儿创设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 表露自己的情感, 使他们在自由表达中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潜能。
 
    一、鼓励孩子提问、辩论、质疑, 使孩子想说、有机会说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教师不喜欢幼儿在课堂上 “插嘴”, 可幼儿个个都是鲜活的个体, 有思维、有愿望、有情感, 课堂上处于认真听、积极思考过程中的幼儿会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这“不由自主”恰恰就可能是幼儿思维的火花、灵感的火花。创造常常需要灵感, 灵感是创造性飞跃的一种表现。教师的压制, 就会熄灭幼儿创造的火花,扼杀幼儿的创新意识; 教师的关注, 就会点燃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唤醒幼儿的自主意识。因而, 教师要容许幼儿“不由自主”地说, 并给予足够的关注, 允许幼儿自由地发表意见, 适时地抓住幼儿灵感的火花, 积极引导其创造性地表达。
 
    语言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鼓励幼儿想说就说, 而且要创造一切机会让幼儿充分地说。“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总喜欢问这问那,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 鼓励幼儿提问、辩论、质疑, 促使幼儿想说、有内容说、争着说。对幼儿提出的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想法要给予关注,不能置之不理, 甚至批评、贬斥。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自由辩论, 大胆地质疑、解疑, 让幼儿充分地自由地发表观点, 对他们的观点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和保护, 适时地指点他们辩论的方法,使他们兴趣高涨、精神振奋、思维活跃, 引发交流的高潮。在不断的语言交锋中, 幼儿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个性潜能都会得到长足的发展。教师要鼓励幼儿标新立异, 敢于逾越常规, 敢于暴露自己的思想, 说别人所未说的。如在关于“恐龙怎么会灭绝”这一话题的讨论中, 幼儿大胆猜测, 各抒己见。有的说龙卷风把恐龙卷到天上, 掉下来死掉了; 有的说可能是火山爆发, 把恐龙吞进去了, 变成了化石; 有的说可能是恐龙吃了有毒的草或者是找不到吃的东西, 没有水喝、没有太阳晒而无法生存; 还有的说可能恐龙相互打架, 打伤、打死了, 小恐龙被很大的恐龙吃掉了; 也可能是恐龙偷吃恐龙蛋, 没有了小恐龙, 恐龙越来越少, 渐渐灭绝了。幼儿表达出的奇思怪想, 令老师惊讶不已, 大加赞赏、鼓励、表扬。创造的语言闪现着智慧的火花, 课堂由此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局面。
 
    二、宽容孩子的“失言”, 使孩子敢说
 
    幼儿在语言学习中“失言”是经常的, 也是不可避免的。有的是因为表达和思维发展的不均衡而词不达意, 有的是因为一时思路不畅而结结巴巴, 有的是因为暂时性的思考目标转移而答非所问……“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 随着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会逐渐消除。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 面对孩子的“失言”, 教师要采取宽容的态度, 耐心倾听, 言语鼓励,“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赞赏”“多一点微笑”, 消除一切胆怯、困惑,让幼儿感受到做人的尊严, 享受被尊重的快乐。不要不惜一切代价去纠正和排除幼儿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而是尽可能使孩子快乐学习, 愉快地进行语言交际, 让幼儿的信心增强,让幼儿的创造潜能勃发, 让幼儿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三、对话、体验成功, 使孩子喜欢说
 
    现代教育强调人与人 ( 师与生) 之间心灵的沟通、精神的相遇、生命的碰撞, 追求师生之间的“对话”关系。“对话”是教师与幼儿之间心灵交往的重要方式, 也是教育理念落实到教育行为中的一种表现。在“对话”中, 教师与幼儿之间不再是征服与被征服、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 而是尊重信任、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关系。因此, 语言课堂教学中要大力开展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对话, 进行多情境、多角色、多内容、多形式的沟通互动, 鼓励幼儿多说话、多交流, 使幼儿由不敢说变为大胆说, 由不喜欢说变为我要说, 由结结巴巴变为畅所欲言。这样师生的思想、观点才能在“对话”中得以相互接纳, 相互融合,相互增强语言表达力。
 
    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 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 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而缺乏激励的学生, 学习成绩有下降的趋势。看来, 在语言教学中, 教师要舍得给幼儿用褒扬的词语, 以保护幼儿的积极性, 让幼儿体会到成功, 享受到尊重。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幼儿的亮点, 用放大镜看“优点”, 让幼儿的每个亮点逐渐亮起来。一个亮点就是一次成功, 就是一份自信。当幼儿正确运用词汇交流时, 教师要给予表扬; 当幼儿恰当地描述自己的经验时, 即使声音不响亮, 教师也要表现出兴趣; 当幼儿讲述丰富、有趣, 富有想象, 语言清楚完整等等, 教师都要给予关注、鼓励、掌声, 让幼儿在语言活动中体验到一次又一次成功的喜悦, 享受到语言活动的无限乐趣, 从而激发幼儿喜欢说的欲望。
 
    在语言活动中,教师不但要给孩子激励的评价, 而且要创造条件留下幼儿活动的真迹, 通过幼儿口述, 教师、家长记录整理, 录音机的录音、摄像机的摄像等多种形式再现情景, 让幼儿多次感受活动中的成功表现, 增强自信心,提高说的积极性。在语言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让幼儿的身心在这种氛围中尽情释放, 洒脱驰骋。解放幼儿的手脚,让他们自由地动起来, 不在乎坐得是否整齐; 解放幼儿的大脑, 让他们自由地思考, 不在乎答案是否标准; 解放幼儿的嘴, 让他们尽情地说, 不在乎是否失言; 解放幼儿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天地, 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 以及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力,把表达的自由真正还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