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语言教育

学前识字量与小学语文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日期:2007年07月03日
作者:刘晋斌肖晶     来源:本站原创上海教育科研2007.3
 
 
    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重视, 而名目繁多的学前教育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家长对孩子进行“超前教育”的需求。一些家长( 甚至一些教育机构和非教育机构) 认为孩子认字越多越聪明, 越有利于他们将来的语文学习。本文对学生学前识字量与其四年级上学期的语文成绩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研究显示, 学前识字量对语文成绩有影响但也是有限的; 学前识字量的多少不能完全反映儿童心智水平;识字量只是促进语文成绩提高的一个方面。
 
    2001 年 9 月, 武昌水果湖二小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 ≥6 岁) 进行了学前识字量检测。检测内容是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的 261 个生字, 检测对象是使用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的六个班约 260 名学生, 检测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一对一面对面。本文中所取样本为一年级六个班中的一个教学班 44 名学生(此班原有47名学生参加检测,3 名学生因故转学),语文教师从一年级带班至今(四年级上学期)。表中的语文成绩是该班四年级上学期(2005 年 1 月)语文期末的考试成绩(百分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中出现的排序仅为统计分析所用。
 
    一、调查结果
 
    1.学生学前识字现象较普遍,44 名学生都能认识一些汉字( 表 1),学生学前识字量与语文成绩相比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表1   44 名学生识字量与语文成绩数据统计
 
人数
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方差
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
识字
44
44.18
100
10.73
28.18
r=0.484
t=3.585>2.6960
P<0.01
语文
44
77.03
98
37
10.63
 
 
    2.识字量的频数分布情况( 表2)表明,学生学前识字情况呈不平衡且有两极分化的倾向。表1 中的 σx=28.175 则给予一定支持。
 
表 2  44 名学生识字量与语文考试成绩频数分布
 
90-100
80-89
70-79
60-69
50-59
40-49
30-39
20-29
10-19
0-9
识字
5
4
1
2
4
0
6
15
7
0
语文
2
17
16
7
1
0
1
0
0
0
 
    3.44 名学生识字量与语文考试成绩的相关系数 r=0.484及其 t 检验表明( 表 1) , 学前识字量与学生目前( 四年级) 语文考试成绩呈中度相关。
 
    4.学前识字量前后 10 名学生识字量的排序与目前(四年级) 的语文成绩排序发生了一些变化(表 3)。识字量前 10 名学生识字量平均排名为 5.4 名, 语文成绩平均排名为 13.7名, 与识字排名相比语文成绩排序整体下降了 8.3 名; 识字量后 10 名学生识字量排名平均为 39.2 名, 语文成绩排名平均为 30.4 名, 与识字排名相比语文成绩排序整体上升了 8.8名。尽管 13.7 的平均排名依然远比 30.4 靠前, 但我们还是应该看到识字量前后 10 名学生的语文成绩距离在缩小。表 1中的 σy=10.63 <σx=28.175 进一步表明所取样本学生间的语文成绩差异小于学前识字量的差异。
 
表 3 识字量前后 10 名学生语文成绩排序变化情况
识字量前10名学生
识字量后10名学生
学号
识字量排序
语文成绩排序
排序变化
学号
识字量排序
语文成绩排序
排序变化
14
1
1
0
33
35
12
+23
42
1
7
-6
15
36
12
+24
34
3
11
-8
2
37
42
-5
1
4
15
-11
22
38
37
+1
32
5
2
+3
12
39
25
+14
35
6
10
-4
13
39
33
+8
17
7
39
-32
39
29
34
+5
16
8
4
+4
41
42
29
+13
36
9
19
-10
31
43
46
+7
10
10
29
-19
9
44
44
0
X
5.4
13.7
+8.5
X
39.2
30.4
+8.8
 
 
    二、讨论
 
    1. 学前识字量对小学语文成绩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指导儿童学前识字是对孩子进行语文启蒙教育的一种手段。学前识字量多的孩子, 会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识字阶段有一定优势,如果在此基础上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其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抓住了孩子语文学习的关键,语文成绩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从表3 我们可以看到,在识字量前十名的孩子中,依然有五名同学在语文学习中保持前十名的优势。其中 14 号学生识字量排名第一, 语文考试成绩也是第一,他在 2004 年武汉市楚才作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就相关系数 r=0.484 及其 t检验情况来看, 学前识字量对语文成绩的影响是存在的。识字作为早期教育的一部分, 对儿童的发展存在着有益的一面。在无压力的情况下提早识字, 可以为儿童凭兴趣开始阅读提供物质基础, 使他们开阔视野, 增强求知欲。汉字是由音、形、义三个要素构成的方块图形符号, 儿童要掌握它,既要认识字形本身的结构关系,又要建立字形与音、义之间的统一联系。识字过程不仅要感知字形, 而且要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识字必然引起儿童认知结构的变化与改组。孩子们在识字过程中的收获不仅在于识字量、阅读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会有明显进步,这无疑对孩子日后的语文学业成绩有着积极的影响。
 
    同时, 从学前儿童的识字量这一侧面, 反映出家长、社会机构等方面对孩子早期教育的关注。
 
    2.儿童学前识字量的多少不能完全反映儿童心智水平
 
    表 3 数据显示,识字量前 10 名学生中的 10 号和 17 号学生分别从识字量排序第 10 名和第7 名降至语文成绩排序的第29 和39 名,而识字量后 10 名学生中的33 号和15 号学生分别由识字量排序第 35 名和 36 名升至语文成绩排序的第 12 名。有关研究结果表明, 接受早期干预的儿童 IQ 会上升;儿童 6 岁以后的智商趋于稳定,其智商与学业成绩的相关也更高。显然, 数据所显示的情况与上述研究结果是存在一定矛盾的。
 
    一个人学习上的成功与否是与其心智模式密切相关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心智是指人们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心态; 心智模式是指一个人在思想、心理、思维方式诸方面比较趋于定型化,并且外显为习惯性的行为方式。由于目前存在着把学前教育简单地理解为认识多少字、会算多少题,而没有在指导学龄前儿童识字的同时关注改善儿童心智模式的现象,出现学前识字量大而语文成绩不高甚至明显降低这样的案例就不足为奇了。识字量与语文成绩的升降变化,反映出学前识字量的多少不能完全反映儿童的心智水平。
 
    促进儿童心智模式的改变,需要我们注重他们的观察、记忆、想象、意志、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提前识字,对培养孩子的记忆力、提高其阅读兴趣有一定益处,但也不能片面夸大其作用, 更不可违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学前儿童的求知欲强, 好奇心旺盛,他们对各种新奇事物都会表现出极大兴趣, 他们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发展不完全,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发展有限,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兴趣转移快,因而不适宜也不易接受系统的文化学习。如果仅以知识教育为目的, 就会给孩子精神上和心理上造成沉重的负担, 并严重阻碍他们的智力发展。如果孩子们只是靠死记硬背获得知识, 会使其思维发育出现逆转, 丧失培育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
 
    3.识字量只是促进学生语文成绩提高的一个方面
 
    影响学生语文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识字只是其中因素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识字能力“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 是为读写服务的, 其本身不是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 更不是语文素养的全部”。学前识字量多的孩子会为阅读奠定一定的基础, 但无证据表明识字量多少会直接影响孩子“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的发展。
 
    学前识字量不多的一部分孩子,通过长期的语文训练,包括对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等方面能力的逐步培养, 就能弥补学前识字量少的“缺憾”。由表 3 中识字量后十名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我们可以推测, 他们入学后, 经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学习习惯的培养, 语文素养相应得到了提高。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影响学生学业发展的因素是多元的。家长或学前教育机构在指导孩子识字的同时,是否应考虑识字与智力发展的关系,是否应考虑识字能否促进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是否还应考虑识字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帮助等等。
 
    三、建议
 
    指导儿童学前识字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应尊重儿童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 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儿童富有个性的发展, 不可立竿见影, 不可急功近利。学生进校时, 已不是一张白纸, 已经打上家庭、社会对其期望的烙印。学校教育既要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 还要树立面对全体学生的意识, 用发展的眼光教育学生、看待学生的变化,避免用学前识字量的多少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依据, 轻易肯定或否定学生的发展前景。我们要关注识字水平与心智发展不平衡的学生,要促进其全面发展; 我们还要关注识字量偏低的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 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寻求一条适合他们发展的路。
 
( 本研究得到武昌水果湖二小罗海燕、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夏淑莱老师的帮助和支持。)
 
刘晋斌: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春劳实验学校
肖晶: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