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美术教育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幼儿美术课程研究

发布日期:2007年05月29日
作者:吴丽芳     来源: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
 
    摘要:幼儿美术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文化教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幼儿美术课程,呈现开放性和发展性特点,本着“立足民族、面向世界”的基本原则,本文试图探索一条将幼儿美术教育与幼儿园整体课程相结合途径,统整幼儿园、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与民间艺术、经典艺术、视觉文化对话,通过与多元艺术的对话,引导幼儿关注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帮助他们了解人类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及其独特性,使他们学会分享共同的文化,容纳和接受不同的文化。
    关健词:多元文化;幼儿美术教育;民间艺术;经典艺术;视觉文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时间和空间距离似乎都不再成为文化交流的问题,几乎每个国家的公民都能切身感受到世界各国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多元文化的冲击。而在崇尚自由和创新的艺术领域,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和审美情趣的多元性和多变性更是使人眼花缭乱,人们甚至不能再为“美”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美术教育出现三个误区:一是民族主义倾向,这种教育观念往往带有封闭性,对自己的民族艺术具有优越感和崇高感,对其他民族或国家的艺术具有抗拒性和排斥性:二是经典主义倾向,这种教育观念认为,只有经典艺术才是“阳春白雪”,其他视觉文化例如:广告、动漫等都是“下里巴人”:三是西方中心主义倾向,这种教育紧追西方当今流行的先锋艺术潮流,对传统艺术和民族艺术持否定、批判的态度,仔细审视上述三种潮流,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艺术教育观都比较片面和偏激,这不仅与艺术教育自由创造和追求变化的本质相违背,也不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日益多元化,要使幼儿能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成为一个具有责任感的合格公民,能够成功而又幸福地生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用)》(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要“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由此可见,《纲要》倡导的是多元文化教育,以下笔者试图从幼儿美术课程研究这个窗口与同行们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幼儿教育。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幼儿美术课程资源
 
    现在,许多幼儿教师普遍觉得缺乏美术课程资源,她们都希望有丰富的图片、影像资料来支持幼儿美术教育,其实,这是对幼儿美术课程资源的误解,也是对社会多元文化的视而不见。实际上大自然大社会处处都是美术课程资源,农村有丰富的原生态自然资源和民间艺术资源,城市有广博的人文环境和视觉文化资源,关键是教师自身要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的观念,了解世界主流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对不同的文化拥有积极和宽容的心态,才能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多元文化的特色,我们选择美术课程资源的原则是:立足民族、面向世界、关注时代发展潮流。
 
    (一)立足民间艺术,为接纳和尊重多元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让幼儿与民间艺术对话,民间艺术是幼儿园美术课程这一棵参天大树的根,民间艺术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的存在不为别的,只是为了人们的美好生活而存在,让幼儿与民间艺术对话,仅仅从画册上摘录我国精选的民间艺术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提倡从幼儿从小生活在其中的本土文化做起,让幼儿了解当地的民居建筑、曲艺文化、年画、剪纸等等本土艺术,这些艺术虽不是精品,但它是幼儿身边的艺术,这些本土艺术的继承不要靠前人的抽象解释和复杂的分解技巧而习得的,而主要是通过传统文化环境的耳濡目染和不断的尝试来掌握的。这种艺术学习没有什么抽象的艺术概念,更多的是依赖学习者与学习环境材料的一种互动体验,其实这正是一种生态学的艺术教育方式,它是一种更符合人性,更符合艺术教育本质的,更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所以幼儿美术教育课程资源的首选是民间艺术,幼儿会在与民间艺术对话的过程中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了解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了解民间艺术的寓意,也为他们今后步入更宽广的世界,接纳和尊重多元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汲取世界经典艺术,了解人类多元文化的相似性及其独特性,学会分享共同的文化,容纳和接受不同的文化
 
    让幼儿与世界经典艺术对话。如果说民间艺术是幼儿园美术课程这棵参天大树的根,世界经典艺术就是这棵大树的主干和树枝,让幼儿从小就接触各种经典艺术,与各个国家、各种流派的大师对话,不仅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培养他们对美的知觉和选择的敏感性,而且作品背后必然涉及的人类多元文化,还有助于从小培养幼儿超越文化的界线,自如熟练地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的能力,同时培养幼儿学习多元文化的积极态度,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有益思路和习惯,使他们具备参与民主和自由社会的必备的素质,世界经典艺术的选择主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经验和接受能力,同时还要关注广泛的领域和前瞻性,主要选择名人名作或是为世界公认的,有艺术欣赏价值的作品:可以是中国的美术作品,也可以是外国的美术作品;可以是生动形象的现实主义作品,也可以非具体、无定型的抽象主义作品:可以是绘画艺术,也可以是民间艺术的精品……总而言之,从小让幼儿接触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帮助他们了解人类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及其独特性,使他们学会分享共同的文化,容纳和接受不同的文化。
 
    (三)关注流行的视觉文化,感受社会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气息
 
    让幼儿与流行的视觉文化对话。视觉文化是近几年文化界、美术教育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是由视觉艺术扩展而来的,对于视觉文化的定义尚待争论,此处仅指各种多媒体视觉影像。如:动漫、广告、电视节目、网络文化等,前面说过,民间艺术是幼儿园美术课程的根,世界经典艺术是幼儿园美术课程的主干和树枝,那么,视觉文化就可以视为幼儿园美术课程这棵参天大树繁茂的树叶,众所周知,民间艺术和经典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民间艺术有助于幼儿在与脚下这片土地对话的过程中,真实感受生命的意义,民间艺术是一个人自我生命的底蕴与生存之根:经典艺术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与经典艺术对话,有助于幼儿了解人类文明的诸多领域,有助于幼儿理解、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视觉文化是和商品社会、大众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虽不是经典艺术,但它和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联,比如广告:从平面到立体,从报刊到电视,从静止到流动,它们几乎无孔不入,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发现动漫、公共场所标志、雕塑随处可见,幼儿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视觉文化环境中,如何对待视觉文化与经典艺术的关系,怎样将其纳入美术课程,丰富我们的课程内容,都成为我们关心的话题,笔者以为,视觉文化虽不是美术教育的主流,但教师也应以平等的态度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大众艺术,如果我们能用一个家喻户晓的广告,或者是幼儿感兴趣的动画、明星来与幼儿讨论审美,讨论艺术语言的适用,是否更有助于整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感,只要教师选择得当,引导得当,完全可以获得与经典作品同样的效应,甚至因为大众视觉文化的生活化更令幼儿信服,让幼儿从看似平常的视觉文化中,认识到它不平常的意蕴,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那种把视觉文化和经典艺术完全对立起来是不足取的(实际上也有很多视觉文化是相当有艺术品位的),那样势必把美术课程与社会多元文化隔绝起来,使幼儿在美术教育中感受不到强烈的时代气息。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幼儿美术课程实施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幼儿美术课程实施,仅仅从艺术领域来考虑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任何一种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作品背后必然涉及相关的历史、地理、宗教、经济等问题,所以综合课程是最理想的课程,将美术教育与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幼儿园其他教育统整起来,将美术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整合起来,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把美术教育提升到文化教育的层面,有效加强美术与人类与历史与生活,与情感等方面的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结合起来的多元美术教育
 
    环境是实现教育意图的重要中介,要让幼儿从小接受多元美术教育的熏陶,就要发挥幼儿园环境创设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我们的环境布置和装饰中力求体现多元文化的特色,同时,依然遵循“立足民族、面向世界”的基本原则。首先,地球仪和世界地图是必备的,我们可以在教学楼大厅迎面的墙上布置一张很大的世界地图,老师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贴上国旗和当地地理风貌和生活特色的图片,小的地图和地球仪则可以让每个幼儿班拥有。其次,主题墙和橱窗也是展示多元文化的很好方式,我们可以布置一个“中国风”的主题墙,上面可以悬挂京剧脸谱、中国结、剪纸、年画等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及地方文化的图片和手工艺品,还可以创设一个“国际文化展示窗”的橱窗,里面可以展示各国的民族服装、工艺品及其他物品,成为幼儿管窥世界各国文化的窗口。此外,走廊上方,可以悬挂中国风筝、纸伞等工艺品,楼梯旁的墙面上,则可以张贴世界各国经典名画,而每个班级的环境布置,则可以根据每个班级的主题活动,体现不同的文化特色,这些环境创设要充分调动家长及幼儿资源,让不同家庭背景、生活背景、工作背景的家长引领幼儿共同收集各种文化产品、并参与环境的创设,同时尽可能让幼儿美术作品也成为环境创设的一部分,使环境创设的过程成为幼儿接触多元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增强多元文化环境与幼儿的有效互动。
 
    (二)与幼儿园课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多元美术教育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幼儿美术教育,是与幼儿园课程密切结合的,它渗透在不同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力图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各种艺术表现后面的文化内涵。
 
    1.融入真实的民俗文化环境,接受民间艺术的熏陶和洗礼。
 
    对于民间艺术的学习,我们强调真实的学习环境,我们认为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民间艺术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对于那些与节日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例:年画、剪纸、花灯等,我们常常结合相关的节日,通过家园配合的途径引导幼儿参加当地相关的民俗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活动,让幼儿与家乡的民间艺术对话,与家乡民间艺人对话,在真实的民俗文化环境中,接受民间艺术的熏陶和洗礼。比如:在元宵节期间,我们组织幼儿走出幼儿园到南后街和中亭街的灯市赏花灯,看民间艺人表演扎花灯,到东街口、鼓楼观看舞狮,回到幼儿园,我们引导幼儿利用废旧物品自制花灯,在幼儿园的长廊上也布置了幼儿自制的花灯展,让幼儿在真实的民间艺术活动中,在浓浓的民俗文化氛围中感受民间艺术的质朴、率直、不拘一格,感受民间大众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对于那些与节日关联不大的民间艺术,特别是以古建筑为主的历史、自然文化资源,我们则较多整合到相关的主题活动中,比如幼儿与福州三坊七巷的对话活动,是出现在“我爱家乡”这个主题中,我们比较强调幼儿与古建筑本身的直接对话,更多的借助于与教师、家长一起实地观光考察、拍照、写生等方式,从视觉形象出发,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引发幼儿主动的审美体验,有必要时才查阅资料,然后让幼儿将他们的调查结果以多样化的艺术方法呈现、分享、交流,可以是平面的写生画、照片、文字资料,也可以是立体的插塑、泥塑、录像资料等,在这个主题探究活动中,美术成为幼儿表征民间艺术认知和情感的一种语言,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的自主探究中,让幼儿进一步感知民间艺术表现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
 
    2.创设相关的审美情境,感悟世界经典艺术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对于世界经典艺术的学习,我们强调的是相关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审美情感的激发,而且常用对比学习方法,我们常在主题活动中选择相关的经典作品,因为这样有利于整合、迁移幼儿在系列主题活动中获得的相关知识和经验,比如:在“爱鸟周”这个主题活动中,在幼儿参观过福州森林公园的“鸟语林”之后,我们设计了幼儿与艺术大师对话的活动,一是中国画家昊冠中的水墨画作品《天鹅》、《小鸟天堂》;二是西班牙画家米罗的抽象派西洋画(人投鸟一石子》,幼儿在鸟语林中身临其境地观赏和谈论小鸟,与小鸟真实快乐的互动经验,为幼儿欣赏和理解上述作品奠定了非常感性的经验:在欣赏上述作品时,幼儿能够生动地描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情感和想像,而且能较好地将这种审美感觉与画面的形式美(构图、造型、色彩等)联系在一起讨论,在接下来的相关创作活动中,幼儿也能创造性借鉴上述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像。这种建立在幼儿感性体验上的对比欣赏和创作活动,不仅让幼儿领悟到吴冠中作品的诗意和韵律,体验到国画的笔墨意韵和生动情感,不仅感受到米罗作品天真稚拙的审美意味,体验到西洋画抽象派作品的大胆夸张和丰富想像,更重要的是幼
儿领略到不同艺术流派的独特性和相似性,使幼儿学会分享共同的文化,容纳和接受不同的文化。
 
    3.关注身边的时尚,探究视觉文化的优劣。
 
    对于流行的视觉文化的学习,我们强调的是从幼儿的身边做起,从幼儿关注的兴趣点入手找寻有意义的题材,生成相应的主题活动,通过主题活动的探究,提高幼儿的艺术品位。比如:幼儿大多喜欢广告,于是,我们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广告”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幼儿参与了广告的收集、分享、交流、欣赏、设计、展示,在这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幼儿不仅欣赏了多种多样的广告式样,学习到多种多样的艺术表达方式(包括美术、音乐、语言等),而且幼儿意识到广告也有优劣,这与广告人的艺术修养密不可分的,更重要的是幼儿了解到广告背后的商业文化,理解艺术与商业、社会的关系,同时帮助幼儿逐渐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以健康的审美观看待视觉文化,以新的眼光看待经典艺术和大众文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