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游戏玩具 > 幼儿园游戏

对儿童独自游戏的再思考

发布日期:2007年05月26日
作者:吴航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 独自游戏并不必然是一种社会性发展不成熟的游戏形式, 它对儿童的发展有其独特的积极作用与价值。教师应当为儿童提供独自游戏的机会与条件。
    [关键词] 独自游戏;儿童;功能
 
    “独自游戏”概念的提出最早源于 1932 年帕顿对团体环境背景下儿童社会关系发展的经典性研究。她根据儿童在团体中的社会互动水平,将儿童的行为发展划分为 6 个阶段: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袖手旁观的行为、独自的行为、平行的行为、联合的行为、合作的行为。鉴于年幼儿童的大部分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都是游戏活动, 因而许多学者将她的这种阶段划分主要视为对游戏阶段的划分。独自游戏的概念由此产生。在帕顿之后,弗洛斯特对这 6 种游戏类型进行了界定。他认为“独立游戏是指这样一种游戏行为, 即儿童独自玩弄与邻近儿童的玩具均不相同的玩具, 并对他人的活动毫不关心。”
 
    对帕顿的理论,有几点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首先,帕顿对儿童行为的阶段划分并非仅仅局限于游戏行为。她的理论适用于所有在团体中可能发生的社会性互动。其次,帕顿认为独自游戏是一种社会性发展不成熟的游戏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游戏形式必然会逐渐减少。再次,帕顿没有试图在她的社会发生理论中解释个体差异。这也就是说,她并没有试图说明为什么有些儿童宁愿独自游戏,即使他们能很好地与他人合作。最后,帕顿的理论更多强调社会关系形成的生物学基础,这也就是说,对于社会环境对儿童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促进与支持作用并不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因此,我们应慎重对待帕顿对独自游戏所下的结论。
 
    一、独自游戏必然是一种社会性发展不成熟的游戏形式吗
 
    尽管已有研究表明,4 岁左右的儿童如果花大量的时间在独自游戏上,其后期可能出现社会认知和社会性交往障碍,我们还是需要进一步追问,独自游戏就必然意味着社会性发展不成熟吗?事实是,独自游戏并没有如帕顿所预测的那样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在相对数量或频率上有所减少,相反,它在儿童的游戏生活中仍然存在,且随着年龄增长,更趋向于认知上的成熟。国外的相关研究也证实,学前儿童倾向于独自的功能游戏,而学前班的儿童更倾向于独自的建构游戏;儿童在绘画、粘土、沙类、水类游戏及拼图中,更多的是非社会性的独自游戏;女孩更多的参与独自的建构性游戏(如拼图、阅读等),男孩更多的从事独自的功能性游戏(如大肌肉运动等) 。
 
    可见,儿童社会互动水平并不是衡量其社会性成熟的惟一标尺,社会性的成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如认知发展水平、性别、活动本身的性质等。
 
    二、独自游戏的积极功能
 
    这里的“功能”主要指可能的(非实际的)、适度的(非剥夺或过度的)、正向的(非负向的) 功能。对不同的儿童个体和不同的背景环境而言,具体的功能会存在差异。独自游戏作为一种游戏形式,有其特有的意义与功能。
 
    首先,虽然所有的游戏活动都可能促进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但独自游戏能使每一个儿童以其特有的“节奏”和“方式”,充分地与物体进行互动,从而探索对自身而言解决某一问题的最佳途径或方法。独自游戏有利于儿童追寻自身的兴趣而不被外界所中断,从而能提高其注意力的集中性和坚持完成某一任务的品质。
 
    其次,独自游戏使得儿童一方面减少了模仿外界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评价游戏成果时更具自豪感和成就感——因为此成果是儿童在无外界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这有助于对儿童进行纵向评价,发展幼儿的自我效能感。
 
    再次,独自游戏提供了一个充分而安全的环境,儿童的独白言语可以获得充分的发展与运用。对独白言语的运用, 实际上就是对思维与想像的“操练”。可见,独自游戏既能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又能对其思维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最后,在独自游戏中儿童可以充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与情感。对儿童来说,有些消极的情绪情感并不适宜在有同伴参与的合作游戏中进行宣泄,因为这有可能导致合作的瓦解或敌对情绪的产生。独自游戏时,儿童不需要考虑宣泄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使得这种宣泄更为充分、彻底。当然,除了以上谈到的几种功能,独自游戏还可以对诸如身体动作技能、想像力的发展产生作用。这里不再赘言。
 
    三、对独自游戏的指导
 
    首先,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将独自游戏视为社会性发展不成熟的游戏形式的错误观点, 充分认识到独自游戏的积极作用。
 
    其次,应允许儿童有独自游戏,尤其是主动的独自游戏的权利和机会。一方面要使儿童知道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愿望进行独自游戏,不一定必须参与到同伴的游戏活动中去,另一方面教师要创造让儿童独自游戏的条件,在日常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有效地分配儿童的游戏时间,并合理地设置让儿童独自游戏的活动区。笔者曾在德国考察了几所幼儿园, 发现他们在室内区角设计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设有“刺激屏障区”( 英译为 stimulus shelter) 。此区域布置有松软的枕头、娃娃等,以供儿童独自一人相处。他们认为这有助于儿童安全感的形成, 其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再次,应了解每个儿童的主要游戏取向。简妮丝将儿童的游戏取向划分为两大类——以物为取向和以社会或人为取向。以物为主要游戏取向的儿童更倾向于与“物”打交道,虽然他们并不介意与人交往;以社会或人为主要游戏取向的儿童更愿意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因此,教师有必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儿童的主要游戏取向,才能对儿童的独自游戏进行准确的定位和给予适宜的指导。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经常进行独自游戏的儿童,其主要的游戏取向并不一定必然以物为主;以社会或人为主要取向的儿童也可能经常进行独自游戏,只不过这种独自游戏更多的是独自的象征性游戏。
 
    最后,对于经常处于被动独自游戏的儿童,教师应积极介入,以帮助他们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为此,教师应分析儿童被动独自游戏的原因,是未掌握与同伴游戏的社交策略,还是个性等其他因素所致,然后再给予针对性的指导。